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复苏     
水海峰 《广西医学》1991,13(6):375-379
心脏停搏后,组织细胞的氧供应中断,脑细胞不耐受缺氧,复苏效果好坏,除心搏呼吸的恢复之外,取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程度。多年来国外学者对全脑缺血——缺氧性损害的耐受时阈公认为4~6分钟,超过这个“时阈”,脑细胞损害即不可逆。Hossman等在1973年和1974年发表了在猴中用高压止血带阻断颈动脉对脑血供应60分钟脑细胞仍可能部分恢复功能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关于心肺复苏(CPR)现已有较成熟的经验,如众所周知的ABC,即A:保持气道通畅(airway)、B:口对口人工通气(breathing)及C:闭胸心脏按压保持循环(circulation)。不过目前也存在一些争议。 新的观点认为CPR的顺序不应该是ABC,而应是首先立即恢复冠脉及脑血流,然后再进行人工通气,因为闭胸心脏按压时也能产生一定潮气量。由于大潮气量容易引起胃充气及胃内容误吸,所以现在认为人工通气时潮气量应从目前广泛接受的800-1200ml减低到500ml。 传统的闭胸心脏按压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便促使人们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如腹部间断加压法(IAC-CPR)、胸外按压-主动减压(ACD-CPR)及环胸挤压法(vest-CPR)。 肾上腺素是CPR中改善心输出量及血压的首选用药,目前仍主张先静注1mg,3-5分钟后可重复注射。当标准剂量无效时可适当加大剂量。 脑复苏及脑保护是复苏的难题。脑缺氧/缺血分为全脑性及局灶性。缺氧/缺血本身能造成神经元的直接损害,其中很多损害是再灌注引起的,其机理比较复杂,处理难度也很大,效果不满意。目前用轻度低温及利尿药达到降低氧耗、脱水、降低升高的颅内压效果较肯定。而针对不同发病机理的药物治疗,如应用巴比妥类药、钙通道阻滞药、氧自由基清除剂、铁螯合剂、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兴奋性氨基酸抑制药等,有些  相似文献   

3.
脑复苏     
谢柏樟 《中级医刊》1989,24(5):2-5,19
  相似文献   

4.
赵建英 《医学综述》2001,7(4):235-235,256
1961年国际复苏研究委员会将心肺复苏 (CPR)的概念扩展到心肺脑复苏 (CPCR) ,从而将脑复苏提到与心肺复苏同等地位。至目前CPR的成功率已有了明显提高 ,但CPR之后的脑复苏仍然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没有使用监护器的患者 ,其CPR成功而生存的只有不到 1 0 %没有脑损伤[1 ] 。自 70年代以来 ,研究脑复苏的专家进行了一系列脑复苏的研究 ,现仅将其最新进展简述如下。1 及时有效的CPR新方法的探索目前认为CPR的最终目的是脑复苏 ,脑复苏的最好治疗措施是迅速恢复自主循环 ,而恢复自主循环的最好时机应在CPR早期。近年来…  相似文献   

5.
60年代心肺复苏取得重大进展后,脑复苏就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心脏骤停导致的脑缺血再灌注损害是心肺复苏后患者完全康复的重大障碍。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引起脑缺血再灌注损害的各种可能病理生理—生化途径和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有关心脏骤停后脑缺...  相似文献   

6.
7.
脑保护和脑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第三位致死因素 ,其中缺血性脑疾病占5 6 .6 %~ 80 %。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及老龄化程度加重 ,其发病呈上升趋势。脑缺血患者不仅要渡过急性期的各种并发症 ,还有可能要面对未来长期病残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和经济负担。因而对脑缺血进行积极有效的脑保护和脑复苏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脑保护 (brainprotecting)是指在发生脑损害前采取的保护性方法。脑复苏 (cerebralresuscitation)是指脑受缺血缺氧损害后 ,减轻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措施。实验研究表明 ,对脑缺血进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心跳骤停的危重患者的抢救,第一步即是心肺复苏,而心肺复苏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仅有心跳和呼吸的人称为“植物人”,实际已无生存价值。因此,目前把心肺复苏一词改为心肺胞复苏,其目的就在于强调脑复苏的重要性。心肺脑复苏的步骤,现在多半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如下:A(呼吸道通畅);B(人工呼吸);C(心脏按压);D(药物治疗);E(心电图检查);F(除颤);G(各种仪器监测);H(脑的保护);I(复苏室强化治疗)。但国外有权威人士指出,这种抢救程序并非完全合理,认为复苏的重点应开始就放在脑的复苏上。大量的临床实…  相似文献   

9.
低温脑复苏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士雷 《医学综述》1999,5(4):151-153
<正>国内李德馨等早在60年代就已将低温疗法应用于临床脑复苏,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国外学者于50年代用中深低温进行脑保护和脑复苏的研究,发现低温有很好的脑保护效果,而低温的脑复苏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并且发现低温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如寒战、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肺部感染等,所以终止了低温脑复苏的研究。他们对药物脑复苏进行了不倦的探索,但均以失败而告终。近年来,国外学者重新开展了低温脑复苏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综述了影响低温脑复苏效果的因素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
轻度低温在脑复苏中的作用张国强张坚(急诊科)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但由于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易引起不可逆损害,导致脑复苏失败而影响了心脏骤停后整个心肺脑复苏水平。减少缺血对脑组织的损害,提高脑复苏水平已成为...  相似文献   

11.
脑复苏和脑死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涵铭 《上海医学》1991,14(6):370-372
  相似文献   

12.
金细众 《河北医学》1999,5(12):67-68
心肺脑复苏(CPCR)是急救医学中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率,尤其脑的功能和生命力决定人的生命质量与寿命,因此,心肺脑复苏的目的应是保持全身器官和脑功能的平衡和稳定。现结合本科近年来心肺脑复苏成功的18例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8例病人均符合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其中心室颤动15例;心室静止3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16~69岁,平均年龄为39.7岁。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6例,急性心肌梗死3例,急性心肌炎2例,急性酒精中毒2例,电击伤3例,溺水2例,银…  相似文献   

13.
脑保护     
长期以来,只要是讲复苏技术,人们常常把心、肺、脑三者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专家书上讲的只是心、肺复苏技术,而没有标准的权威的脑复苏论述。就现阶段而言,还没有一种确切有效和标准的技术、程序使脑受损的出现意识障碍的病人很快苏醒。因此,本人认为,不如把心、肺、脑复苏称做心、肺复苏和脑保护。  相似文献   

14.
王奇 《医学文选》1995,16(2):159-16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心肺脑复苏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复苏技术的改进,提出了许多新概念和新观点,本文就心肺脑复苏的若干进展作一简要综述。1 胸外心脏按压 心脏按压与放松时间的比例,过去认为每一按压,放松周期分别占1/3和2/3,能获最大血流动力学效应。近年实践证明,当心脏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时,心脏射血最多。按压次数过去为60~80次/分,但近来美国Dallos会议作了改进。认为增到80~100次/分时,可使血压短期上升8~9.3kPa,且可能使心脏复  相似文献   

15.
心肺脑复苏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勇  胡家胜 《安徽医学》2000,21(6):67-68
现代心肺复苏术 (CPR)有三大要素 :即体外除颤、口对口呼吸、胸外按压。复苏的成功不仅是指心搏、呼吸的恢复 ,而应达到恢复智能。故应为心肺脑复苏 (CPCR)。一、作用机制进行心肺复苏以来 ,起初认为CPR时形成的前向血流是由挤压心脏而使血流前进 ,即心泵学说。近年来研究又提出了胸泵学说 ,认为维持血液循环的动力是胸腔内外的压力差 ,其最好的证明是冠脉造影过程中发生室颤时医生让病人持续咳嗽 ,咳嗽时胸腔内升高的压力把血从心脏挤出 ,在深吸气准备下一次咳嗽时 ,胸内负压把静脉血吸入胸腔进入心脏 ,再次咳嗽时便可排出 ,如此…  相似文献   

16.
心搏骤停的院前急救--脑复苏和脑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庚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11):688-690,665,667
心肺复苏的最佳结果是恢复患者脑皮质的高级活动,进而使其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脑功能的恢复是复苏成败的关键和终极目标。自70年代以来医学界已把心肺复苏(CPR发展为心肺脑复苏(CPCR),因此,现代心肺复苏实际上指心肺脑复苏。目前心脏复跳之后患者脑皮质功能的恢复仍然是难题,Safar教授报道没有使用监护器的院内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最终生存而且没有脑损伤者不足10%。传统观念认为,大脑耐受循环完全停止的时间极限是4~5min,但近年来有基础研究提示,经积极治疗脑缺血20min后仍可获得功能以及组织学恢复,但这只是在实验室得出的结果,目前在…  相似文献   

17.
脑复苏     
心跳骤停后的复苏虽已取得进展,但心脏复苏成功后,约有20~40%,有时甚至高达50%的病人,遗有神经的永久性损害。因此,脑复苏便成了目前复苏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急救医学发展到80年代已完善为心肺脑复苏(CPCR)。心肺复苏(CPR)全过程分为3个时期,其间涉及多个环节,亦即急诊医疗体系(EMSS)的建立。EMSS它由院前抢救、医院急症室和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要取得CPR成功,关键在于加强现场抢救,重视电击除颤在心脏复律中的作用及呼吸控制对脑复苏的重要作用,合理应用复苏药物、用药途径不断提高CPR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申姝 《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71-172
心肺复苏的最终目标是恢复神经系统的智能,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败的关键。据统计,心肺复苏后死亡病人50%~60%与神经损伤有关,部分病人虽然获得心肺复苏成功,但终因不可逆脑功能损害而死亡或残留严重后遗症。这表明心肺复苏时重视脑复苏,加强脑保护至关重要。但是,偏偏在这一问题上,未能得到部分医务人员尤其是院前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