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锦州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锦州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为小学生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锦州市两所小学1-5年级1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Rutter行为问题量表和自行设计小学生行为问题调查表测评小学生行为问题,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结果: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1%-9.8%,男生高于妇生,男生为8.9%-12.5%,女生为3.7%-7.5%,影响小学生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父母教育方式和父母关系,婴幼儿期过分哭闹,养育困难,头部外伤史亦影响行为问题得分。结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要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必须首先改变成人对小学生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林冠文 《中国校医》2003,17(6):558-558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研究、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自强、自律、自信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合格人才 ,是时代的迫切要求。1 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从广泛和根本的意义上说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的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 ,其具体目标是 :形成、维护、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中学生自尊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自尊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自编调查表,对整群抽取的安徽省无为县某地区两所中学的2492名中学生(男1322名,女1170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在受检的农村中学生中存在自尊问题的有473人,占总人数19.0%。男生发生率为15.7%.女生发生率为22.6%。不同性别、年龄和年级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生自尊与健康状况、成绩、学习压力、运动情况、父亲健康状况,母亲支持程度、老师支持程度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农村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尊问题,改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是提高农村中学生自尊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差,据上海市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具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竟达cd%以上。笔者采用SCL一则自评量表对我校210名高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结果表明:中学生存在着各种轻、中度心理障碍分别占38.l%和9.5%。由此可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社会和有关人士的关注和重视。l青少年不良心理的形成原因1.l家庭教育的失误: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错误。对子女过于溺爱、娇纵,或是过分严厉、粗暴。前者使学生形成自私。任性、娇气,不爱劳动、不合群、缺乏克服困难的勇…  相似文献   

5.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实现培养医术高明、道德高尚的医学专门人才的教育目标。方法采用UPI对1548名2005级医学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第Ⅰ类(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第Ⅱ类(可能有一般心理问题)学生占43.61%,其中男生占17.65%,女生占25.96%。结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特别重视。高校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规范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6.
兰州大学医学新生自尊及控制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学新生自尊、控制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征,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兰州某大学2005级医学新生700名进行自尊量表(SES)、心理控制源(IPC)、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5.08%,主要症状为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男生与女生在自尊、控制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以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区分为高危-不成熟型和普通-不成熟型。结论不同自尊、控制水平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较高自尊和控制水平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好;而较低自尊和控制水平的新生,心理问题更严重。  相似文献   

7.
杨国顺 《现代预防医学》2019,(18):3381-3383
目的 了解新疆南疆农村低保户家庭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健康、自尊、心理韧性的现状和差异,为低保户家庭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 在新疆南疆地区对2 784名农村低保户家庭的青少年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自尊量表、心理韧性量表的调查。结果 新疆南疆农村低保户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总分为(2.14±0.67)分;自尊得分为(28.19±4.55)分;心理韧性得分为(54.08±17.79)分。重度心理问题学生占1.01%、中度为10.99%、轻度为43.82%、无心理健康问题为44.18%。结论 新疆南疆农村低保户家庭青少年自尊、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起到直接的保护作用,自尊还可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太原市某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太原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自拟健康问卷对太原市某小学824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认为老师或同学不喜欢自己的学生,分别占50.85%和43.81%;害怕老师的占36.04%,害怕父、母亲的分别占20.02%和15.53%。结论: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以及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编小学儿童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测查小学生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小学生在受到挫折、面临压力时,采用最多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转移注意、幻想和求助。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各因子检出率为0.5%~10.0%不等,总检出率为22.9%。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最大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自责、幻想和压抑,其中解决问题对心理问题起负向的预测作用,合理化和求助的预测作用有正有负,自责、幻想、退避、转移注意、攻击和压抑起正向的预测作用。结论应对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掌握状况,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对873名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平均知晓率53.51%,被调查者认为获取心理卫生知识的途径依次为学校教育(50%)、电视(26.71%)、同学、朋友间的交流(15.96%)、父母亲教育(7.09%)。结论卫生与教育工作者应加强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减少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健康教育模式下小学生的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情况,探讨在现有课程改革进程模式下发展学校健康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两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长沙市3所小学151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为42.4%~95.4%,集中单独授课组学生吃蔬菜、便后洗手、睡前刷牙、饭前洗手的比率均高于分散授课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集中单独授课组学生的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均好于分散授课组。结论 长沙市小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还存在问题,在现阶段,学校健康教育应该以集中单独授课的教学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学龄儿童睡眠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西安市学龄儿童睡眠状况,为针对性地开展学龄儿童睡眠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安市小学生2 037名,采用修订后的《学龄儿童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西安市学龄儿童睡眠障碍总检出率为33.9%,其中前3位为失眠(57.3%)、说梦话(15.3%)、打鼾(11.9%)。学龄儿童的睡眠时间随年级升高而逐渐减少(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睡前饮用咖啡、长期或近期服用药物、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孩子非独立卧房、更换照养人、入睡需要安慰物、常感鼻堵塞或通气不畅等为儿童睡眠障碍的危险性因素。结论西安市学龄儿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障碍的检出率较高,主要影响因素为学业繁重、学校及家庭施加压力过大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游戏性体育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方法将小学五年级学生202名(其中男生98名,女生104名)随机分为游戏组和非游戏组进行现场实验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测定小学生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收回有效问卷185份。结果游戏组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明显降低,非游戏组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明显上升;游戏组高得分人群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明显降低。结论游戏性体育活动有利于维护和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小学生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打工子弟心理健康情况, 探讨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为促进打工子弟的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取哈尔滨市3所小学3~5年级所有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学生问卷一般情况调查、儿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母子接纳量表、心理控制量表等;家长问卷一般情况调查、症状自评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结果 1)学生MHT检出率为9.40%。打工子弟MHT检出率(15.01%)高于城市学生(5.26%)(χ2=25.215, P<0.01), 女生MHT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P<0.01);2)家庭和睦、父亲文化程度高、家庭月收入高的打工子弟学生MHT检出率低, 但打工子弟在性别和进城年限两项上MHT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3)打工子弟MHT总分与SCL-90总分、家长焦虑、抑郁、父母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子控制等因素呈正相关;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社会支持、自我评价、母子接纳等因素呈负相关;4)社会支持、家长抑郁、自我评价、家长焦虑、父亲温暖理解、SCL-90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打工子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 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5.
湖州市559名小学生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学生的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小学生压力事件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测查小学生的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对其相互关系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24%的小学生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5.2%的小学生有重度以上的压力;压力源中以父母的期望与管教对小学生造成的压力最大;小学生心理问题各因子检出率为0.5%~10.0%,总检出率为22.9%。大部分压力因子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其中预测作用最大的压力因子是价值尊重压力、学习压力和父母压力。结论部分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压力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小学生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及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提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自行设计的家庭环境调查表,对沈阳市2所普通小学一~六年级小学生1 060名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75%,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13.35%)高于女生(7.99%),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有关;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有关,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亲子关系等有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环境影响,其中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分析2013年黎平县重性精神疾病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重性精神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由乡、村、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医生进行线索逐一登记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合州级精神卫生专科医生逐个诊断排查。重性精神病的分类、诊断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ICD-10)的判断标准执行,患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黎平县现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共计1 002例,患病率为1.90‰。其中:精神分裂症779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160例、双相(情感)障碍25例、分裂性情感障碍20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5例、偏执性精神病3例,分别占发病总数77.74%、15.95%、2.50%、2.00%、1.50%和0.30%。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2.31%。年龄在18~59岁之间,占78.84%,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8∶1。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2.72%,居家治疗或社会治疗占94.91%。结论 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是黎平县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控重点,需要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和开展有效合理治疗及持续的健康心理干预,普及大众心理卫生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精神疾病患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view were to examine whether smoking prevalence varies between schools independently of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mes and pupil composition, to show which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re responsible for this variation, and to examine the methodological adequacy of such studies. Searches for published studies were performed on medical, educational and social science databases, relevant articles' reference lists, and citation searches. Any study was included that described inter-school variation in smoking prevalence, or related such variation to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 model relating pupil smoking to school, neighbourhood, and pupil characteristics unlikely and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school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adequacy of control of confounding by pupil composition. Data from studies were combined qualitatively considering methodological adequacy to examine the relation of smoking prevalence to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underpinning the choice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nd postula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moking prevalence were described. There were large variations in smoking prevalence between ostensibly similar schools. Evidence that pupil composition did not cause this was weak, because all studies ha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cluding under control of relevant pupil compositional factors and over control of factors likely to represent the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schools influence pupils' smoking. There was little evidence that elements of tobacco control policy other than bans and enforcement deterred smoking. Academic practice and school ethos were related to smoking. Academically selective schools did not influence smoking, once pupil composition was controlled. There was one study on neighbourhood influences, which were unrelated to smoking. Studies frequently offered little or no theoretical justification for associating school characteristics with smoking. Some aspects of school influence pupils' smoking, probably independently of pupil composition. However, under-control and over-control of confounding and lack of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precludes definitive conclusions on how particular school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pupils' smoking.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小学生心理需要内容及其层次变化的特点,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依据Masler心理需要层次理论拟定心理需要调查表,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填写自己最需要的事或最想说的话,对1997年和2001年2次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a后低层次需要率减少,高层次需要率明显增加。结论小学生心理需要的内容和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其认识能力有限,需要加强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