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酰肝素酶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9,26(10)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PA)mRNA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s)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PA mRNA在70例HNSCCs组织、20例癌旁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70例HNSCCs组织中CD34的表达情况,并结合HNSCCs临床病理特征,分析HPA mRNA与HNSCCs侵袭,转移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结果 70例HNSCCs组织中HPA mRNA阳性表达41例,30例癌旁组织中仅3例HPA mRNA呈微弱表达,不同组织中HP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 mRNA阳性表达与HNSCCs病理分级、侵袭程度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即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越差、侵袭程度越深,HPA阳性表达率就越高;有颈淋巴结转移者HP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者.HPA mRNA阳性者的MVD值(57.65±4.46)显著高于阴性者(35.23±4.16,P<0.05).结论 HPA促进HNSCCs的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可作为反应HNSCC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Survivi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Survivin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4种肝细胞癌细胞株,35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urvivin mRNA转录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结果 在mRNA水平4株肝癌细胞株随侵袭转移能力升高Survivin表达依次升高(P<0.01),HC-CLM6细胞株中Survivin表达水平最高.肝癌组织Survivin mRNA表达均为阳性,而癌旁组织内无一例阳性表达,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在肝内转移组(1.082±0.213)显著高于肝内无转移组(0.799±0.324,P<0.05).Western blot的结果与RT-PCR结果一致,肝内转移组Survivin蛋白表达(0.892±0.198)显著高于肝内无转移组(0.342±0.237,P<0.05).结论 Survivi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表达,且与侵袭转移等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Survivin基因高表达可作为判断HCC侵袭性和进展的一个潜在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新生血管生成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新生血管生成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其可否用于预测HCC侵袭、转移和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了 2 0例正常肝组织、2 0例肝硬化组织、85例HCC及癌旁组织中CD34的表达 ,以及HCC的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CD34的染色定位在血管内皮细胞上 ,HCC窦样血管CD34表达为强阳性 ;除门管区小血管分支及中央静脉外 ,癌旁肝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基本不表达CD34 ;HCC的MVD范围 (18~ 36 0 ) / 0 74mm2 、(15 6 5±6 2 4) / 0 74mm2 。HCC的MVD与肿瘤大小、病灶数目、分化程度、门静脉瘤栓形成、包膜状况均有显著关系 (P <0 0 5或 0 0 1) ;与HBsAg是否阳性、术前AFP水平无关 (P >0 0 5 ) ;与预后亦有关 ,少血管组(MVD <15 6 )预后显著优于多血管组 (MVD≥ 15 6 ) ,术后平均无瘤生存期少血管组为 5 3个月 ,多血管组为 14个月 ,(P <0 0 0 1)。结论 CD34的表达反映了HCC的新生血管化 ,与HCC的发展有关。MVD可作为判断H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MicroRNA(miRNA)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其异常表达与包括肝细胞癌(HCC)在内的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术后复发转移是HCC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HCC发生发展最关键的危险因素。研究证实miRNA在HBV相关HCC中的异常表达与其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作为重要标志物对于HBV相关HCC预后判断及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乙酰肝素酶mRN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点突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PA)mRNA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点突变的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3例HCC中HPA的表达,用T—A克隆测序法检测其扩增产物有无突变,并与HCC临床病理学指标分析。结果 有16例癌组织HPA表达阳性,阳性率(48.5%)显著高于癌周肝组织(P〈0.01)。术后转移复发组HPA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复发组(P〈0.01)。7例PCR产物测序发现有4例均存在2处点突变,其中一处为有义突变,突变率为57.1%。结论 HCC中HPAmRNA表达率增高,可作为HCC术后预测转移复发的一个重要指标。HPA基因点突变可能是其表达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KAI1/CD82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KAI1/CD82蛋白表达与人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构建肝癌组织芯片 ,收集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 15 5例 ,癌栓 2 2例 ,肝内转移癌 4例 ,肝外转移癌 16例。正常对照肝组织 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癌组织芯片中样本KAI1/CD82蛋白的表达。结果6 1% (95 /15 5 )肝细胞癌原发灶表达KAI1/CD82蛋白 ,仅有 32 % (7/2 2 )癌栓呈阳性表达 (P <0 0 5 )。不伴有肝外转移、肝内转移及癌栓形成肝细胞癌中KAI1/CD82蛋白表达率分别高于伴有肝外转移 (P =0 0 38)、肝内转移 (P <0 0 1)及癌栓形成者 (P <0 0 1)。KAI1/CD82蛋白在包膜完整与无包膜 (P <0 0 5 )、癌灶直径 <5cm与直径≥ 5cm(P <0 0 1)及血清AFP <4 0 0 μg/L与AFP≥ 4 0 0 μg/L (P =0 0 36 )肝细胞癌中表达率差异亦有显著意义。结论 肝细胞癌KAI1/CD82蛋白表达丧失可能与癌灶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乙酰肝素酶及E-钙黏蛋白对胃癌侵袭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及E-钙黏蛋白对胃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年2月至2007年5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50例胃癌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乙酰肝素酶mRNA及E-钙黏蛋白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钙黏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乙酰肝素酶与E-钙黏蛋白的表达在胃癌的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9,4.258,1.735;1.286,6.794,3.091;χ~2=6.273,9.397,5.640,P<0.05).乙酰肝素酶阳性/E-钙黏蛋白阴性与未分化型、淋巴结转移及TNM Ⅲ、Ⅳ期有关(χ~2=11.306,10.208,8.420,P<0.05).结论 乙酰肝素酶在胄癌组织中的表达增高,E-钙黏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降低,乙酰肝素酶与E-钙黏蛋白的异常表达具有协同作用,两者同时异常表达使胃癌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袋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肝癌侵袭性及门静脉癌栓形成与ezri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细胞骨架连接蛋白ezrin在肝癌组织以及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手术切除肝细胞肝癌标本及其相应癌旁肝组织41例以及同期良性肝病肝组织9例,按照肿瘤大小、有无播散灶及远处转移、有无包膜、有无门静脉癌栓等将肿瘤分为高侵袭和低侵袭两组,分别采用RTPCR、Western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zrin的表达。并检测MHCC97L、MHCC97H和LM3三株细胞系的ezrin表达。结果高侵袭肝细胞肝癌组织ezrin表达强度显著高于低侵袭肝细胞肝癌组织(P〈0.05),癌栓组织ezrin表达强度更高(P〈0.05)。三株细胞系均表达ezrin,其强度随侵袭性增高依次增强。结论Ezri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加与肿瘤侵袭及门静脉癌栓的形成相关。Ezrin在MHCC97L、MHCC97H和LM3三株细胞系均表达,其表达强度随侵袭性增强而依次增加。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癌内间质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和转移抑制基因 (nm 2 3)两方面 ,对肝细胞癌 (简称肝癌 )侵袭性的关系进行研究 ,旨在探讨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及侵袭转移机制。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 37例经病理学确诊的肝癌组织标本 ,男性 31例 ,女性 6例 ,年龄 38~ 6 4岁 (平均 5 1岁 )。3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 ,2 8例HBsAg阳性。小肝癌(<5cm) 13例 ,大肝癌 (>5cm) 2 4例。临床分期 (UICC TNM) :Ⅱ期 9例 ,Ⅲ期 17例 ,Ⅳ期 11例。2 .主要试剂及试验方法 :兔抗人因子F8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浓缩液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 相似文献
10.
乙酰肝素酶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酰肝素酶是一种糖苷内切酶 ,能特异性的水解位于细胞表面 ,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为小分子片段。乙酰肝素酶普遍存在于恶性转移性肿瘤细胞中。乙酰肝素酶参与肿瘤血管生成 ,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组织中肝素酶(HP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与HPA表达、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8例胃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PA蛋白和mRNA表达;采用亚硫酸氢钠修饰、甲基化PCR(MSP)、甲基化克降测序(BSP)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PA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并探讨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HPA 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20%(38/48)、93.75%(45/4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MSP、BSP检测发现13例胃癌组织HPA启动子CpG岛呈低甲基化状态,且其甲基化程度与HPA的表达及胃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HPA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程度与HPA的表达及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eparanase-1(HPR-1)和syndecan-1在孤立性大肝癌、结节性肝癌和小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30例肝细胞癌(H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标本中的HPR1和Syndecan-1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PR-1 mRNA在HCC中的表达较癌旁肝组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7);Syndecawl在HCC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7)。本研究显示HPR-1的高表达和Syndecanl的低表达同有无包膜、静脉浸润密切相关,而同性别、细胞分化程度、肝硬化程度无关。将30例HCC分为孤立性大肝癌组,结节性肝癌组和小肝癌组分析发现:孤立性大肝癌组同结节性肝癌组HPR-1mRNA的表达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R1基因和Syndecan-1基因与HCC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孤立性大肝癌较结节性肝癌具有较好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3.
乙酰肝素酶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酰肝素酶是一种糖苷内切酶,能特异性的水解位于细胞表面,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为小分子片段。乙酰肝素酶普遍存在于恶性转移性肿瘤细胞中。乙酰肝素酶参与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转移复发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百多年来,手术切除仍被公认为肝细胞癌(下称肝癌)获得根治的最好手段.但远期疗效尚欠满意,术后复发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据报道,肝癌根治性切除后5年复发率为54.1%~61.5%,小肝癌(≤5 cm)为43.5%,而局部治疗的转移复发率则更高.为此,研究肝癌转移复发的防治将成为21世纪肝癌研究的一大热点,也是攻克肝癌的难关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基础到临床开展大量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外转移与外周血肝癌细胞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及手术结束时的外周血标本.并收集1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磁珠的方法,富集、分离肝癌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中的癌细胞;随访观察术后患者肝外转移与外周血肝癌细胞的关系.结果 免疫磁珠技术可以富集分离到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游离癌细胞,经甲胎蛋白免疫组化证实为肝细胞癌细胞.30例肝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肝癌细胞阳性率分别是53.3%和8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外周血肝癌细胞阳性与肝外转移发生密切相关;外周血癌肝细胞浓度低于1×10~3个/L者未发现肝外转移.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外转移与术前外周血肝癌细胞阳性率及肝癌细胞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细胞癌侵犯胆道的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肝细胞癌晚期易侵犯门静脉、肝静脉及肝外脏器(如肺、骨等),但却很少发生胆道侵犯或转移。文献报道^〔1〕肝癌晚期发生胆道侵犯后,可在胆道内形成与肝内原发灶一致的癌栓或癌性血栓,从而导致阻塞性黄疸的发生,临床上称为“黄疸型(icteric type)”或“淤胆型(cholestatic type)”肝癌。其发病率约占肝癌型病人的1.5%~10%^〔2〕。本文通过对此类病人临床特征及病理标本的研究,探讨了肝癌侵入胆道的几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它是一种易复发转移的恶性肿瘤,即使行肝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术后3年复发转移率也为40%~50%,5年复发转移率达60%~70%[1],其中肺是肝细胞癌最常见的肝外转移器官,一旦发生肺转移病情发展迅速,常造成患者病情急转直下,严重者造成患者迅速死亡,因此肝细胞癌肺转移后如何治疗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肝细胞癌肺转移治疗现状与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石学涛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9):803-80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门腔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医院2007年3月—2008年5月实施手术治疗的7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患者中,伴门腔间隙淋巴结转移者10例,转移率为12.8%,其中术前及术中诊断4例,占40%(4/10);术后诊断6例,占60%(6/10),术后3个月发现1例,4~6个月发现2例,〉6个月发现3例。术前及术中诊断为门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中行淋巴结清除,术后发现门腔间隙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立体放射治疗,放疗结束后应用靶向治疗药物。门腔淋巴结缩小明显;甲胎蛋白均不同程度下降,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肝细胞癌伴门腔间隙淋巴结转移并非少见;术中应常规探查门腔间隙,清除门腔间隙淋巴结可避免大多数淋巴结转移的漏诊;立体放射治疗结合靶向药物是治疗肝细胞癌术后门腔间隙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肝细胞癌(HCC)侵袭转移性的关系,并探索MMP-9判断肝细胞癌侵袭转移性的作用。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正常肝、HCC及其癌旁肝组织、癌栓组织中的MMP-9 mRNA进行半定量研究,并与HCC侵袭转移的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肝、HCC及其癌旁组织、癌栓组织中均有MMP-9 mRNA表达;癌组织、癌栓组织中,MMP-9 mRNA水平增高与HCC侵袭转移性有关;癌组织MMP-9 mRNA水平高于癌旁组织,MMP-9是判断HCC侵袭转移性的重要指标。结论: MMP-9与HCC侵袭转移性有关,HCC组织中的MMP-9 mRNA水平是否高于癌旁组织可作为HCC侵袭转移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Sialyl Lewis-X,CD44v6和E-cadherin表达与肝细胞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探讨唾液酸化的路易斯寡酶-X(sialyl Lewis-X,SLeX)抗原,CD44v6和E-上皮钙粘附素(E-cadherin,ED)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HCC)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0例HCC组织中SLeX,CD44v6及ED蛋白表达,结合随访资料分析。结果:在HCC中,SLeX,CD44v6和E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1%(43/110),42.7%(47/110)和44.5%(49/110),SLeX和CD44v6阳性表达及ED阴性表达的HCC转移率高(P<0.05),分化程度差和患者大于5年生存率低(P<0.05),结论:SLeX,CD,44v6和ED表达与HCC转移和患者生成期密切相关,检测SLeX,CD44v6和ED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判断HCC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