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临床资料 ,了解目前 CABG患者的流行病学、相关临床特征和变化趋势。 方法 分析 2 0 0 0~ 2 0 0 1年间行 CABG6 5 1例患者的年龄分布、相关疾病、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血管旁路移植情况等 ,并与 1974~ 1995年我院 CABG患者资料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93.2 % (6 0 7/ 6 5 1)的患者有左前降支病变 ,3支、2支和单支病变者各占 6 4 .1% (417/ 6 5 1)、2 4 .1% (15 7/ 6 5 1)和 11.8% (77/ 6 5 1)。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史的患者 ,在心肌梗死、移植血管支数等方面与无此类病史者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 .0 0 5 ,P<0 .0 0 1和 P<0 .0 0 1)。行 CABG的患者仍以 6 1~ 70岁者为多 ,占4 5 % (2 93/ 6 5 1)。移植血管支数以 4支及以上较多 ,为 5 5 .6 % (36 2 / 6 5 1) ,93.7% (6 10 / 6 5 1)的患者采用左乳内动脉作为血管移植材料。 结论 近年来 CABG患者的病情较以前复杂 ,但手术疗效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非选择性病例行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OPCABG)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5月248例50岁以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术前均拟定行OPCABG,全身麻醉,正中开胸,取自身乳内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等,心脏不停跳下对病变冠状动脉进行血管重建。根据患者年龄分为2组:年龄50~70岁为A组(n=164),年龄≥70岁B组(n=84),观察指标包括死亡率、并发症、术后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移植血管、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使用等。结果 A组术后输血量显著少于B组[0 ml(0~6400ml)vs.800 ml(0~2800 ml),Z=-4.606,P=0.000],呼吸机辅助时间显著短于B组[11 h(3~118 h)vs.14 h(5~189 h),Z=-3.093,P=0.002],乳内动脉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60.4%(99/164)vs.90.5%(76/84),χ2=22.246,P=0.000],桡动脉使用率显著高于B组[60.4%(99/164)vs.11.9%(10/84),χ2=52.957,P=0.000],使用内镜血管取材率显著低于B组[56.7%(93/164)vs.72.6%(60/84),χ2=5.094,P=0.02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5.5%(9/164)vs.13.1%(11/84),χ2=4.336,P=0.037],余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OPCABG对高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特点,总结其经验。方法 对31例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损伤技巧和术后处理的特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该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无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改善患者症状,缓解心绞痛,提高生活质量,与一般患者相比死亡率无明显增加。但对于高龄患者应注意术前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压的处理以及术后心功能和呼吸功能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12月37例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麻,胸骨正中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心脏稳定器局部固定心肌,显露目标冠状动脉,切开后置入冠状动脉内血液分流器.一般先做左乳内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吻合,其余血管桥先做桥血管与主动脉的近心端吻合,然后再做桥血管与冠状动脉的吻合. 结果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搭桥1~6支,(3.2±0.5)支.术后10 d死亡1例,其余36例未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无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在成熟的手术技术和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的条件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可行.  相似文献   

5.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2001年6月~2006年12月,对18例冠心病患者行再次CABG。术前心绞痛(CCS分级)级7例,级1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6例均有原移植静脉狭窄/闭塞,2例左乳内动脉(LIMA)-左前降支(LAD)桥狭窄/闭塞,6例自体冠状动脉出现新的病变。全组均经原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常规体外循环(CPB)下CABG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3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1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联合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应用LIMA12例次、双侧IMA4例次、桡动脉3例次,其余为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结果15例常规CABG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45~112min(57±26min),CPB时间66~140min(78±24min)。再次CABG每例移植血管1~5支,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11个。手术结束用血流仪测定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满意(血流量27.0±12.5ml/min),搏动指数均<4.2。手术后因低心排血量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1例,术后6d发生肾功能衰竭死亡。其余17例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5~15h,心绞痛均消失,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发生,胸腔引流量为290~1040ml,顺利恢复,均出院。术后随访17例,随访时间6.0个月~4.5年,均无心绞痛发作,4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再次CABG难度大于首次CABG,但只要手术中能正确找到靶血管,移植血管的血流可靠、完全再血管化和有良好的围术期管理,再次CABG可达到与首次手术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手术效果,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将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6分的21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根据采用的术式不同分为两组,CABG组:9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OPCAB组:120例,行OPCAB。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死亡率、二次开胸止血、肾功能损害、再血管化指数、移植血管血流量、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等。结果两组各死亡1例,分别死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两组在死亡率、冠状动脉内膜剥脱率、心房颤动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二次开胸止血、再血管化指数、移植血管血流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OPCAB组患者的肾功能损害(Cr〉100μmol/L)、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均少于或低于CABG组(P〈0.05)。结论OPCAB适用于高危冠心病患者,而且在缩短呼吸机支持时间、减少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和减轻肾功能损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因素,并探讨可能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地总连续322例单纯CABG病例,并将患者分为Af组和非Af组。收集术前、术中、术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ABG术后Af的发病率为23.3%(75例),最常见于术后第1-3天。年龄大于65岁、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狭窄大于50%、术后早期未服用β阻滞剂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f是CABG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年龄和右冠状动脉病可以影响Af的发生,应用β阻滞剂和补充镁可能是预防术后早期Af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具有起病急骤、后果严重的特点。根据病情,治疗上有药物、介入、手术三种方法。我科2004年度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病人10例,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对比在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CABG)患者中分别采用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的临床早期结果,探讨通过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提高re-CABG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到2006年6月,21例首次CABG后因心绞痛复发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了re-CABG手术,其中10例行off-pump CABG(off-pump组),11例行on-pump CABG(on-pump组)。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重、心肺功能、心绞痛程度、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射血分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On-pump组中患者术后死亡1例,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数多于off-pump组(P<0.05);off-pump组无手术死亡,在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胸腔引流液量、输血量和手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少于on-pump组(P<0.05)。结论 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技术在re-CABG中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off-pump CABG下施行re-CABG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3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临床经验 ,以提高手术疗效。 方法 对 6 3例有症状、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施行 CABG手术 ,其中有 3例术前因左心衰竭、急性肺水肿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支持下行 CABG手术 ,2例因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失败而急诊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1例 ,心瓣膜置换术 1例。 结果 共移植血管 2 0 1支 ,平均每例 3.2支。术后需用 IABP支持治疗 5例 ,死亡 2例 ,治愈出院 6 1例。随诊 6 0例 ,失访 1例 ,所有随诊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好 ,可被绝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对高龄、多支病变、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在治疗根据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划分的高风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手术获益,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6月至2013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脏外科共收治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211例冠心病患者,在初次择期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中,将同期伴有瓣膜、左心室或主要血管手术的患者剔除。其中52例患者行CABG,男39例、女13例,年龄(61.5±6.5)岁,159例患者行OPCAB,男104例、女55例,年龄(63.9±7.2)岁。根据EuroSCORE计算每例患者的手术死亡率的预测风险(PROM)分值,PROM≥6的患者进入高风险组。比较OPCAB和CABG患者的手术死亡率、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与输血量、血管吻合的支数、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以及高风险组的30 d心血管事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术后心绞痛、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OPCAB组和CABG组患者的左主干病变相似,其中OPCAB组血管吻合的支数(2.75±0.82)支,CABG组血管吻合的支数(2.83±0.58)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与CABG组在手术时间[(3.92±0.79)h vs.(6.83±1.53)h]、胸腔引流量[(983.14±802.39)ml vs.(1 620.40±879.32)ml]、输血量[(1 289.30±668.08)ml vs.(2 325.30±491.98)ml]、住ICU时间[(3.90±1.33)d vs.(5.08±1.78)d]、呼吸机辅助时间[(9.63±3.32)h vs.(13.76±3.7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30 d死亡率与CAB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6%vs.3.85%,P〉0.05)。高风险子组中的患者,30 d卒中发生率CABG相比较OPCAB的比值比(OR)为5.7(95%CI 1.28~25.09,P〈0.05),30 d心血管事件和术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 OPCAB与CABG在生存率和血管吻合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相对于CABG,OPCAB在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与输血量及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上都具有优势。在基于EuroSCORE评分的高危患者中,OPCAB相对于CABG更有利于短期卒中预防。  相似文献   

12.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9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经验,以提高相关手术技术水平及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我科对69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551例,女147例;年龄28.0~79.0岁,平均年龄67.2岁。典型心绞痛55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3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301例,Ⅲ级339例,Ⅳ级58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21例,2支病变87例,3支病变590例,合并左主干病变201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46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52例。择期手术687例,急诊手术11例。结果全组共移植血管2025支,每例移植血管1~6支,平均2.9支。术中取左乳内动脉693支,游离右乳内动脉115支,左桡动脉229支,右桡动脉81支;全动脉化126例。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0~127h,平均11.5h。应用"快通道"技术在手术室清醒并拔除气管内插管后回ICU38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28例(术前置入1例,术中、术后置入27例)。择期手术死亡25例(3.64%),死于急性心肌梗死5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鱼精蛋白过敏2例,呼吸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急诊手术死亡4例(36.36%),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151例(21.63%),其中147例(97.35%)给予补充电解质、应用抗心律失常(盐酸胺碘酮)等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二次开胸止血术12例;出院时心绞痛消失511例,缓解20例。随访415例(62.03%),随访时间1个月~8.2年,随访期间死亡3例,死于肺癌1例,交通伤1例,原因不明1例。心绞痛消失317例,复发2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69例(65.29%),Ⅲ级142例(34.46%),Ⅳ级1例(0.24%)。结论结合中国人的病情特点,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合理选择旁路移植血管,可保证和优化外科手术效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6月392例左主干病变冠心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资料。其中OPCAB组279例(71.2%),CCABG(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113例。比较2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组搭桥(4.17±0.86)支/人,CCABG组搭桥(4.24±0.94)支/人(t=-0.710,P=0.478)。2组新发心房纤颤[31例(11.1%)vs 8例(7.1%),χ^2=1.459,P=0.227]、围术期心肌梗死[7例(2.5%)vs 3例(2.7%),χ^2=0.000,P=1.000]、肾功能不全[9例(3.2%)vs 4例(3.5%),χ^2=0.000,P=1.000]、肺部并发症[15例(5.4%)vs 6例(5.3%),χ^2=0.000,P=1.000]差异无显著性。OPCAB组手术死亡[2例(0.7%)vs 5例(4.4%),χ^2=4.368,P=0.037]、呼吸机使用时间[中位数20 h(8-48 h)vs 51 h(14-130 h),Z=-2.823,P=0.005]、ICU停留时间[51h(38-141)h vs 92 h(42-352)h,Z=-2.618,P=0.009]、术后输血量[500 ml(200-1200)ml vs 800 ml(400-2100)ml,Z=-2.411,P=0.016]、二次开胸[5例(1.8%)vs 10例(8.8%),χ^2=9.052,P=0.003]、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1.1%)vs 9例(8.0%),χ^2=10.647,P=0.001]方面明显优于CCABG组。结论OPCAB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患者中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对33例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了OPCAB,用左乳内动脉作为移植血管与左前降支进行吻合,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分别与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对角支和钝缘支进行吻合。结果每例患者行旁路血管移植2~5支,平均3.4支。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心绞痛均消失。结论OPCAB治疗左冠状动脉主干合并3支血管病变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是可行、有效的,手术损伤小;而积极的术前准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应用、正确的手术方法和配合、建立一支熟练快速的应急队伍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导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CABG)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pump CABG)的临床的原因,为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6年5月期间546例冠心病患者行off-pumpCABG的临床资料,对术中需紧急转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的患者(off-pump转on-pump组,24例)与同期顺利完成off-pump CABG患者(off-pump组,522例)进行对比分析,并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在行off-pump CABG中,24例患者因心室颤动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改变术式。Off-pump转on-pump组患者中死亡4例,死亡率为16.7%(4/24),明显高于off-pump组[16.7%vs.2.7%(14/52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死(OR=3.142,P=0.004)、急诊CABG(OR=1.571,P=0.011)和右冠状动脉狭窄≤90%(OR=1.922,P=0.024)为off-pump转为on-pump的危险因素。结论Off-pump紧急转为on-pump时死亡率明显增高,对同时合并有右冠状动脉狭窄≤90%、急性心肌梗死和急诊CABG等高危因素行off-pump CABG时,要做好体外循环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4年12月27例冠心病合并COPD患者接受CABG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分为非体外循环CABG组(off—pump组,18例)和体外循环CABG组(on—pump组,9例),并在不同时间点对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功能相关指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术后14d off—pump组死亡1例,死于呼吸衰竭;on—pump组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较off—pump组多。体外循环(CPB)30min后/手术开始on—pump组患者的PaO2/FiO2高于off—pump组,而在术后6h和12h却明显低于off—pump组(P〈0.05);手术开始/CPB30min到术后24h血浆中ICAM-1的浓度off—pump组均低于on—pump组(P〈0.05);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数on—pump组均高于off—pump组(P〈0.05)。结论 Off—pump CABG对肺的气体交换功能损伤较小,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更适合于冠心病合并COPD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孰优孰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有了很大的进展。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避免体外循环带来的并发症,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其技术难度大;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体外循环的辅助下可以提供较好的血管吻合条件,仍被广泛采用。现将对两种手术方法的移植血管通畅率、死亡率、炎症反应、凝血与抗凝的影响、器官系统损伤、住院时间和费用、术式转换等方面的比较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pump 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 CABG)对高龄(≥70岁)患者术后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0年12月至2006年2月在我科接受on-pump CABG和off-pump CABG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on-pump组和off-pump组),每组30例,分别进行围术期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的测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d和第3d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值、术后1~3d动脉血氧分压值、术后第4~6d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irst seco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1.0)、一秒率(FEV1.0/FVC%)等on-pump组均低于off-pump组(P<0.05),术后平均带气管内插管时间和住院时间on-pump组长于off-pump组(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施行off-pump CABG较on-pump CABG术后早期呼吸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