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包括病人、药品、器械及介入室内的准备。估计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抢救护治措施,备齐特殊的抢救药品及器械。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动态观察意识及瞳孔变化。采取描施预防并发症。结果:本组100%闭塞32例,95%闭塞2例,90%以下闭塞1例;30例恢复良好,2例发生轻度肢体功能障碍。1例严重偏瘫,2例死亡。结论:充分术前准备.术中默契配合,术后防治各种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必备条件。这一方法可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综述了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动脉瘤的形态位置的各种影像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总结了影像学判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作用,对比了手术夹闭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危险性,并归纳了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本身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其伴发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却严重制约了临床疗效.前期的研究显示脑内大动脉痉挛是导致临床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但近来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实验结果却显示脑内大血管痉挛可能并非关键因素.aSAH的研究重点也因此转向了以微循环障碍、皮质播散性抑制、早期脑损害、血-脑脊液屏障损伤...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综述了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动脉瘤的形态位置的各种影像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总结了影像学判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作用,对比了手术夹闭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危险性,并归纳了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临床观察了用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上腔出血的33例病人。尼莫地平的应用方法是通过微量泵静脉注入,最初剂量为0.5mg/h,每6h增加量,直到达到2mg/h,维持3周,持续监测动脉压和心电图,入院3个月后统计病人的预后情况。良好57%,中残15%,重残12%,死亡16%,比过去的文献统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髓鞘碱性蛋白质 (MBP)是脑损伤的标志物之一。有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患者脑脊液 (CSF)或血清中NSE和MBP含量与其病程的发展及预后关系的报道不多。我们对 2 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中NSE、MBP含量进行了检测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2 8例收入我科治疗并经CT、脑血管造影及术中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患者 ,其中男 17例 ,女 11例 ,年龄 45~ 6 6岁 ,平均 5 8 42岁。全部患者均于发病后 3d内入院。其中颈内动脉瘤 13例 ,前交通动脉瘤 11例 ,…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0%[1]。SAH的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85.0%。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致死重要原因。目前关于造成CVS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由于各种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3月-2020年6月诊断为aSAH患者125例临床资料,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将认知障碍患者纳入认知障碍组,其余患者纳入无认知障碍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动脉瘤位置等),将可能对认知障碍产生影响的因素纳入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unt-HessⅣ~Ⅴ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早期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并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SAH患者发病后7d内进行CT及DSA检查,寻找SAH的原因,明确SAH均为脑动脉瘤破裂所致。明确病因后,即刻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行有效的对症治疗。对于动脉瘤直径和瘤颈宽度不同患者的疗效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经X^2检验。结果:31例患者经CT、DSA检查,均明确诊断。SAH均为脑动脉瘤破裂所致,所有动脉瘤均经栓塞治疗。其中动脉瘤腔100%闭塞26例、95%闭塞者3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5例,1例动脉瘤复发并经第2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29.0%(9/31)出现与SAH有关的永久性后遗症。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6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10例;病死率32.3%(10/31)。术后随访3~68个月均无再出血。动脉瘤直径11~25mm组7例,死亡5例;5~10mm组21例,死亡4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6.60,P〈0.05)。瘤颈≤4mm组24例,动脉瘤完全栓塞23例,死亡5例;瘤颈〉4mm组7例,动脉瘤完全栓塞3例,死亡5例,2组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X^2=11.24、P〈0.01,X^2=6.35、P〈0.05)。结论:CT及DSA可对Hunt-HessⅣ~Ⅴ级SAH进行早期病因诊断;对已破裂的动脉瘤早期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有效的对症治疗,是提高动脉瘤性SAH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血肿疑为动脉瘤破裂的治疗策略。方法总结2005年5月~2010年8月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血肿疑为动脉瘤破裂的急诊手术探查治疗,9例入院时均呈昏迷,其中5例一侧瞳孔散大,3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呼吸不规则;均在入院1~2 h内急诊手术探查。结果 9例中发现前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均在显微镜下行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死亡2例,术后完全清醒6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颅内血肿疑为动脉瘤破裂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未行DSA或CTA检查,为争取抢救时间,可急诊手术探查,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对4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其动脉瘤栓塞后进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将该组病人作为治疗组;将2006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在动脉瘤栓塞后采取常规腰椎穿刺的37例动脉瘤性蛛网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头痛程度、脑血管痉挛程度、脑积水等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头痛程度、脑血管痉挛程度、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是安全的,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能够明显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及脑血管痉挛程度、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14.
破裂出血动脉瘤的早期栓塞治疗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治疗。方法 Hunt HessⅠ~Ⅲ级并在发病后 72h内进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 32 9例 ,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 ,并有TCD和 (或 )脑血管造影的证据。结果 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 6 2例 (18.2 % ) ,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Hunt 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6 2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恢复良好 4 1例 ,中度致残 13例 ,重度致残 6例 ,死亡 2例。结论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不高于常规手术治疗 ;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神经介入栓塞结合术后微创方法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0年11月~2012年12月39例自发性SAH患者,均在DSA确诊为动脉瘤后,先行神经介入栓塞术栓塞动脉瘤,之后根据病情及CT表现选择性行脑室外引流、腰大池置管引流及腰穿置换引流中的一种或多种微创方法治疗。
结果术后严重血管痉挛致死亡患者1例,无重度残疾发生,中度残疾1例,轻度残疾2例,其余35例均恢复良好,其中2例因脑积水最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诊,1年后27例患者来院复查DSA,其中2例动脉瘤复发,均行二次栓塞,恢复良好,其余24例患者未见复发,也未见脑积水、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全部病例未再出血。
结论神经介入栓塞术结合术后微创方法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良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CT、MR、TCD、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技术的应用普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断率大大提高,确诊率达80%〔1〕。其中54%~75%是由动脉瘤破裂引起,5%~6%因动、静脉畸形所致。其它原因有颅内和脊髓内肿瘤、凝血机制障碍、胶原性血管病、脑栓塞、滥用药物等〔2〕。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早期治疗的重点是防止再出血和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1 防止再出血1.1 颅内动脉瘤1.1.1 手术时机的选择 传统观点认为,动脉瘤再破裂的发生一般在首次破裂后第7日多见。但最近的报道认为多在破裂当天,特…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的改良技术和方法。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行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并鞘内注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间断腰椎穿刺术并鞘内注药治疗,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颅内压控制平稳,脑膜刺激减轻,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效果较好,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明显优势,且疗效显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冯晨晨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8):1044-1045
目的:探讨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的护理配合方法,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脑脊液置换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研究护理配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相关操作指标,以及干预期间发生的护理相关问题。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置换脑脊液量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发生穿刺部位感染、术后脑脊液漏、术中紧张躁动及神智改变的整体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配合,能显著缩短脑脊液置换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提高置换效率,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Holter的临床应用和动态监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心电图异常两者之间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是病理学研究为SAH合并心电图异常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组织学证据。现就SAH合并心电图异常的病因,病理、治疗及其预后综述如下。 一、SAH的心电图异常 常见的异常形态有高尖P波(在Ⅱ导>2.5mm),P-R间期缩短或延长,病理性Q波,ST段抬高或压低,T波直立,低下、双向成倒置,宽大或u波反向;传导障碍除P-R间期延长外,还可有结性心律和房室分离;其它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Torsade de pointe室性心动过速,Q-T延长和房颤,也可合并心肌梗塞,严重者可发生室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