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实验用初速1500m/s,重1.03g钢珠致伤狗颌面部。伤后不同时间采用硝酸镧示踪法观察伤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发现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区,在距伤缘0.5—2.0cm范围的肌肉组织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在致伤2h后开始增加,6、12h增加最明显,24h基本恢复到接近伤前水平.提示:①距伤缘0.5cm以外的区域,肌肉组织微循环的损伤具有可逆转性,清创时保留距伤缘0.5cm处的肌肉组织是可以存活的;②颌面部火器性组织缺损的早期修复时间,从组织微循环恢复的角度讲,是有条件在致伤24h后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损伤特点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验选用8号雷管距犬面部不同距离引爆致伤,建立并选择颌面爆炸伤动物模型。于伤后0.5h,6h,24h观察伤情,切取咬肌组织标本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实验发现,伤后初期救治的首要问题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初期清创中肌组织的切除范围在0.5-1.0cm。  相似文献   

3.
面部爆炸伤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实验选用8号雷管置于犬面部引爆致伤,建立动物模型.伤后即刻、0.5h、6h、24h观察颌面伤情,切取伤区不同部位的皮肤、咬肌和口腔粘膜标本行光镜、电镜观察.实验结果证实,伤区皮肤、粘膜坏死范围小于0.3cm,而肌肉组织坏死范围达0.5~1.0cm,这一结果对伤区的初期清创及组织缺损的早期修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实验还发现,伤后初期救治的重要问题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文中还对实验相关的临床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实验采用瑞典模型方法,选用重1.03g,射速1400m/S的钢珠致伤10只狗颌面部,造成重型颌面伤,分别于伤后1h和6h观察颌面伤势,取伤侧耳蜗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解颌面部高速投射伤伴发耳蜗损伤的超微结构特点。实验发现致伤动物均有耳蜗表面结构变化和耳蜗神经的微观损伤改变,表现为毛细胞的纤毛紊乱和耳蜗神经鞘内结构水肿及线粒体变性,文中还对损伤发生机理和临床救治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用初速 15 0 0 m/ s,重 1.0 3g钢珠致伤 6只狗颌面部 ,伤后 6 ,12 ,2 4h取距伤道壁不同距离的肌肉组织做需氧及厌氧菌培养。实验发现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区 ,距伤道壁 0 .5 cm以内的软组织 ,伤后 6 h开始出现细菌感染 ,随致伤时间延长 ,感染细菌的数量明显增多 ,距伤道壁 0 .5 cm以外的组织 ,在伤后 2 4h,细菌的污染数量远远低于感染细菌的临界数量 ;感染或污染细菌的种类以需氧及兼性厌氧菌为主。研究提示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区组织存在明显的细菌感染 ,但其严重感染的区域在距伤道壁 0 .5 cm以内 ,从控制感染的角度清创时切除距伤道壁 0 .5 cm以内的软组织即可 ,扩大清创范围并不能起到控制感染的效果 ;而清创后应用有效抗生素是防治伤口感染 ,保证早期救治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用初速1500m/s,重1.03g钢珠致伤狗颌面部。伤后不同时间采用氢气清除法测量距伤道壁不同距离的肌肉组织血流量。结果发现:在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区,距伤道壁0.3cm处的肌肉组织始终没有流血;距伤道壁0.5cm处,伤后血流量明显低于伤前,但始终存在足以维持该处组织存活的血流。提示:1)、在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的清创时,保留距伤道壁0.5cm处的肌肉组织是能够存活的。2)、颌面部火器性伤组织缺损的早期修复时间完全有条件在伤后24小时后进行。  相似文献   

7.
犬颌面部高速投射物致伤后不同时间观察脑损伤病理特点,同时测定脑匀浆中LPO、SOD含量并与正常值对照。实验发现实验动物有程度不同的脑挫伤表现,脑匀浆中LPO值显示高于伤前。SOD值伤后1h下降,6h开始上升.实验结果说明,颌面部高速投射伤时,自由基因素参与伴发脑损伤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整体伤情的转归和愈合.  相似文献   

8.
面骨高速投射伤时颅骨应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重1.03g,射速800~850m/s和133~1400m/s的钢珠致伤新鲜离体猪头的上、下颌骨,记录致伤瞬间上、下颌骨和其相对应的额骨、颞骨应变值,分析不同射速致伤时颅骨应变差异和弹着点距颅骨的距离与应变强度的关系,探讨颅骨应变在颌面部高速投射伤致颅脑损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D5.80mm制成枪弹致伤动物模型上的颌面部,于致伤后2,6,24,72h,7d取材,检测组织内NO的含量,并用HE和NADPH-d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与一氧化氮合理活性的关系。结果发现:伤后组织内NO含量明显增高,24h达到高峰,7d维持较低水平;24-72h组织呈进行性损伤,组织内可见大量NOS阳性细胞,7d组织内修复现象明显,NOS阳性细胞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枪弹和爆炸所致犬面神经损伤特点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面神经枪弹伤和爆炸伤的损伤及恢复情况间的差异,为临床上分类处理不同致伤因素导致的外周神经战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成年犬40只,随机分为枪伤组和爆炸伤组,每组各20只。麻醉下爆炸伤组在距犬面部10cm处放置雷管模拟爆轰波致伤效应,并在雷管爆炸同时,用滑膛枪发射钢珠弹致伤犬面下部以模拟破片伤。枪伤组不放置雷管,分别于伤后即刻、6h、1d、3d、7d取两组面神经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检测伤后6h、3d、7d面神经动作电位传导速度,观察面神经的病理改变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伤后即刻大体观察两组动物面神经干水肿,枪伤组神经外膜下有散在出血和小血肿;爆炸伤组外膜下弥散出血,血肿范围也较大。镜下观察爆炸伤组面神经全颅外段轴突均发生广泛断裂,神经干内高度水肿,断裂的轴突呈小片段或碎片样,大量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只有少量轴突神经纤维细丝蛋白阳性;而枪伤组在距伤道2cm以内神经可见散在结构破坏,距伤道2~3cm结构改变很轻。结论:枪弹所致面神经伤随距伤道的距离增加而减轻,爆炸所致损伤与距伤道的距离没有明显关系,损伤程度更重,范围更广。提示临床救治神经火器伤过程中应参考致伤因素确定神经受损伤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用初速1300m/s,重0.7g的钢珠致22只狗颌面软组织损伤。观察和测定伤后不同时间伤道组织的超微结构及ATP含量变化。结果证明皮肤及口腔粘膜的挫伤区仅为0.1—0.2cm,肌层的挫伤区为0.5—0.8cm。早期清创组织的代谢功能可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早期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将犬随机分为A(即时)组、B(72h)组,采用KTY-04型雷管置于犬面颊部引爆致伤,造成软组织洞穿性缺损。A组伤后即刻清创、隐动脉皮瓣立即移植修复皮肤缺损;B组伤后即刻清创,72h后二次清创,同时切取隐动脉皮瓣,吻合血管修复皮肤缺损,颊粘膜缺损两组均行局部拉拢缝合。术后观察1~6个月,A组5例均失败;B组15例,成功12例,游离皮瓣成活率为80%。实验结果表明口腔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经早期清创,72h后扩创,用吻合血管游离皮瓣修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A report on the management of 60 patients with missile injuries to the soft and bony tissues of the maxillofacial region is give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inj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treatment was on the average 2.2 days. There were 15 penetrating, 36 perforating and 9 avulsive wounds. A primary wound closure was carried out after gentle debridement of the soft and bony tissues and the using of the bone suturing as the only method of fixation. In 4 cases the secundary wound closure was performed following an open wound management. There was a primary wound healing in 31 patients. The 22 cases of disturbed wound healing partly associated with osteomyeliti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perforating wounds who came to the the hospital more than 4 days following the injury.  相似文献   

14.
下颌骨爆炸性损伤致伤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新型点爆源爆炸伤后颌骨的致伤效应。方法 :选用 0 .1g微球形爆炸源于兔颌面部引爆致伤 ,分别于伤后 6h、3、7d观察伤情 ,并在伤区外 0 .5、1.0cm处切取下颌骨标本 ,HE、改良三色法染色、墨汁灌注制作骨磨片观察下颌骨的病理变化及微循环变化。结果 :下颌骨致伤后 6h伤区骨断端骨组织无明显变化 ;伤后 3d骨断端明显炎细胞浸润 ,未见明显骨坏死 ;伤后 7d骨断端骨质不完全坏死 ,0 .1cm外骨质结构基本正常 ,皮质骨及松质骨出现明显的修复活动。结论 :爆炸伤伤口污染严重 ,但爆炸伤后下颌骨反应特性与普通骨折相似  相似文献   

15.
颌面部爆炸伤模型的建立及下颌骨的损伤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标准的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并研究下颌骨的损伤特点。方法:选用微球形炸药作爆炸源距兔面部不同距离引爆致伤,建立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并于伤后6h 3天、7天观察伤情,按伤区外0.5cm、1.0cm取下颌骨标本行HE染色及改良三色法染色,并行墨汁灌注制作骨磨片观察。结果:实验建立的颌面部爆炸伤动物模型重复性好稳定性强,更接近战时爆炸损伤。伤后6h伤区骨断端骨组织无明显变化;伤后3天,骨断端明显炎细胞浸润,伤区外0.4cm内松质骨骨细胞坏死,并见骨吸收活动及破骨细胞;伤后7天,伤区外0.4cm内骨质完全坏死,但其周围0.4cm以外骨细胞结构基本正常,皮质骨及松质骨出现修复活动。结论:该模型可作典型的创伤模型,有广泛的适用性。爆炸伤后下颌骨反应特性与普通骨折相似,但损伤范围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经持续换药后未见明显好转、且呈持续性加重的颌面颈部感染的疗效。 方法采用VSD治疗8例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经持续换药未见好转、且呈持续性加重的严重颌面颈部感染,在去除术后感染区坏死物质、彻底清创后,以负压封闭引流材料覆盖创口,0.9%氯化钠溶液冲洗,持续负压引流,直至引流液清亮、创缘组织无红肿、无压痛后,撤除VSD装置。 结果6例患者明确感染后,使用传统换药约7 ~ 8 d,感染呈进行性加重,遂使用VSD装置置于感染区,持续引流5 ~ 15 d后,可见引流液清亮,颌面部肿胀基本消失,创缘周围可见肉芽组织增生,伤口基本愈合;所有病例中有1例为放射性颌骨骨髓炎行腓骨肌皮瓣修复,明确感染、持续换药约20 d后,感染呈进行性加重,放置VSD 5 d后于手术室清除病灶骨,术后继续换药,伤口愈合;1例术后并发食管瘘患者使用VSD时间长,撤除VSD后,引流液清亮,颌面部肿胀较前明显减轻,创口可见肉芽组织增生,但左颈部仍可见到1个大小约1 cm × 1 cm的瘘管,邻近瘘管可见颈部膨隆明显,扪诊质硬,无波动感。左颈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示:左颈部见3.9 cm × 2.3 cm × 5.0 cm大小的不规则占位病变,右颈部见1个大小约2.3 cm × 1.4 cm团块状病变,考虑淋巴结肿大(术后复发)。 结论VSD有利于控制感染,防止术后感染扩散,促进术后创面组织的愈合;同时肿瘤患者使用VSD存在促癌细胞转移、增殖的可能,在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适应证,并密切监测创区变化,当发现可疑病变或创面延迟愈合时,应立即撤除VSD装置,根据具体情况行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清创术后软组织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口腔颌面损伤行清创术患者500例,按术后软组织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简明损伤定级法(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是否存在合并伤、颌面部骨折部位、软组织损伤部位、骨折类型和是否有糖尿病史等方面进行比较.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影响口腔颌面清创术后软组织感染的因素为年龄较大、住院时间较长、手术时间较长、抗生素使用时间较长、AIS评分较高、上颌骨受累、唇颏损伤和有糖尿病史.结论:影响口腔颌面清创术术后软组织感染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较长、AIS评分较高、颌骨受累、唇颏损伤和有糖尿病史可能是影响口腔颌面清创术后软组织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实验旨在建立一种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的动物模型 ,以供对口腔颌面部爆炸伤的病理、病理生理学以及修复治疗进行深入的研究。方法 采用滑膛枪发射的钢珠模拟爆炸性武器的爆炸破片 ,同步控制系统触发 RDX电雷管爆炸模拟爆炸性武器的爆炸冲击波 ,致伤犬咬肌区软组织 ,建立颌面部爆炸伤软组织缺损动物模型。检测致伤参数 ,观察动物伤情。结果 破片伤平均能量吸收为 ( 3 4 4.1± 75 .9) J,平均能量传递率为 ( 4 4.4±10 .4 ) %。局部组织冲击波平均压力峰值 60 6.6k Pa。 15只实验犬均造成左咬肌区皮肤肌肉切线伤 ,软组织创面范围( 4 .8± 1.4 ) cm× ( 3 .5± 0 .7) cm。结论 该颌面部破冲复合伤软组织缺损动物模型能较真实地模拟爆炸伤的致伤效果 ,伤情与实际爆炸伤接近 ,重复性和稳定性好 ,可用于颌面部爆炸伤基础理论及临床救治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点爆炸源颌面部致伤模型下,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的组织学特点。方法 点爆源置于兔面部咬肌前缘中点上方2cm处引爆,于伤后即刻、6h、24h、3d、7d,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距伤道0-0.5cm、0.5-1.0cm、1.0-1.5cm处的相应皮肤、肌肉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软组织在距爆心不同距离表现为坏死、充血、水肿、肌纤维变性等不同的病理学改变。电镜下表现为线粒体肿胀,髓样变性,Z丝排列紊乱,I带消失,M线模糊。结论 颌面部爆炸伤的初期清创范围应不小于0.5cm,不应超过1.0cm,而皮肤的清创范围应在0.2cm。这点与采用纸制雷管体表或近体表爆炸致伤模型的实验研究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