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国产自攻型微型钛钉种植支抗在拔牙矫治内收前牙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9例诊断为安氏I类和I I类错牙合,上牙弓前突或双牙弓前突患者,矫治设计为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支抗设计为磨牙强支抗,用微型钛钉植入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之间的牙槽间隔,结合直丝弓技术进行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以每侧150~200 g力滑动法内收前牙。参考前颅底平面及种植体支抗的位置,比较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19例牙弓突度均有明显改善,切牙切缘内收(6.73±1.83)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0.8 mm,均达到了强支抗的效果。结论:国产自攻型微型钛钉种植支抗作为稳定的正畸支抗,操作方便,不依赖患者的合作,能有效地控制后牙支抗,使前突的牙弓获得最大程度的内收,扩大了正畸治疗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背景:许多临床病例表明微型种植体在内收前牙的牙齿力学正畸过程中是强有效的支抗。 目的:比较微型种植体和头帽口外力装置作为正畸强支抗矫正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内收前牙的有效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以X射线头影片测量分析的观察验证性实验,于2003—06/2007—10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完成。 对象:选择双颌前突和上颌前突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需要拔牙矫正患者32例。其中使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16例,使用口外J钩作支抗16例。方法:种植体支抗组在上颌双侧第一恒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牙槽间隔内植入微型自攻型钛合金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初期使用种植体做尖牙向后结扎,整平牙弓后在上颌侧切牙远中装置牵引钩,种植体与牵引钩之间采用弹性牵引关闭拔牙间隙。口外J钩支抗组使用Ⅱ类牵引加头帽口外J钩滑动法加强后牙支抗关闭拔牙间隙,采用传统加强支抗的方法,上下颌第一、二恒磨牙均上带环同时配合上颌口外弓及下颌唇档加强支抗。矫正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矫正前后X射线头影测量的线距,观察第一磨牙的位置改变。结束后观察患者前牙覆耠覆盖关系和Ⅱ类磨牙关系的改变,以及面型凸度的改善程度。 结果: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有2例微型种植体发生松动,经取出重新植入后保持了稳定。两组正畸治疗后均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耠覆盖关系,Ⅱ类磨牙关系得到纠正,第一磨牙的位置稳定,上前牙均得到较多的内收,面部突度也明显减小。X射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种植体支抗组上颌第一磨牙为近中整体前移,其冠部平均前移0.86mm,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17mm;而口外J钩支抗组支抗磨牙近中平均前移2.36mm,切牙切缘平均内收4.51m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微种植体可以达到与口外J钩一样对前牙生物力学的矫治效果,且支抗作用更强。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猞畸形矫治时可以完全替代口外J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上牙弓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上牙弓前突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2组制定矫治方案。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照组采用口外弓支抗治疗。观察2组上颌中切牙内收宽度、上颌中切牙压低长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矫治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颌中切牙内收宽度、上颌中切牙压低长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上牙弓前突可有效压低上磨牙,具有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有助于上牙弓前突的矫治。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过程中的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背景:微型种植体作为绝对支抗应用于正畸治疗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稳定性。目的: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前牙,观察上颌前牙及第一磨牙位置的变化,评价微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10/2007-12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患者。对象:选取门诊就诊的双颌前突或上颌前突患者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15-27岁,平均20.7岁。矫治设计拔除4颗第1双尖牙或上颌第1及下颌第2双尖牙。方法:随机选择10例应用上颌后牙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微型钛钉直径为1.5mm,长度为8mm,由西安中邦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所有种植体由同一术者采取相同的手术方式植入。另10例采用腭杆加口外弓的支抗方法。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及关闭拔牙间隙后拍摄X射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软组织变化及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①微型钛钉种植体在拔牙间隙关闭的过程中保持了稳定,成功率89%。②种植体支抗治疗后上中切牙倾角及凸距的减少量明显多于非种植体强支抗治疗后的减少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种植体支抗组磨牙位移明显少于非种植体强支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微型钛钉种植体作为稳定的骨性正畸支抗,可以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微种植支抗钉结合滑动杆治疗处于轻中度牙列拥挤安氏Ⅱ类亚类患者,探讨矫治前后疗效变化。方法 对35例15~25岁轻中度牙列拥挤安氏Ⅱ类亚类患者采用单侧植入微种植体支抗钉结合滑动杆推磨牙向后,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矫治。分析测量矫治前后模型及拍摄头颅侧位片评价其治疗有效性。结果 治疗完成后所有患者远中侧磨牙由Ⅱ类关系调整为Ⅰ类关系,模型测量上上颌第一磨牙后移量平均增加5.15mm,牙弓前段、中段宽度平均增加分别为5.45mm、4.55mm,头影测量上上颌第一磨牙至Y轴距离平均减小3.3mm(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约2.72°,上颌磨牙轻度平均压低0.92mm,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效果良好。结论 微种植支抗钉结合滑动杆能够有效远移上颌磨牙,可顺利完成对安氏Ⅱ类亚类轻中度牙列拥挤患者的矫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支抗,植体"为中文关键词,索2000-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支抗与种植体相关研究文献;排除重复研究.以1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并选择34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临床验证.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和整平牙列之后采用 0.046 cm×0.064 cm 不锈钢方丝滑动法内收前牙.同时在上颌两侧第1恒磨牙与第2前磨牙之间龈缘下5~ 8 mm 处植入微型纯钛种植体,种植体与上颌侧切牙远中牵引钩之间采用弹性牵引关闭拔牙间隙.每侧以 150~200 g力滑动内收6个前牙.结束后拍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矫治前进行对比.结果:目前在口腔正畸中,强支抗的常用方法有口外弓、横腭杆、Nance弓、种植体等.研究表明,统方法难以获得完全的绝对支抗,床上很难实现支抗磨牙不移动的治疗效果.经临床验证,用微型种植体支抗,NA、SNB、ANB的改变均不大,异无显著性意义,、下切牙牙轴、凸度均有明显改变,1-NA距离减少了4.5 mm,1-NB距离减少了2.6 mm,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颌第1磨牙牙冠向近中仅移动了0.4 mm,变化无显著性学意义(P > 0.05).结论:微种植体虽不是绝对支抗,是可以最大限度保护磨牙支抗,制磨牙前移,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支抗,种植体"为中文关键词,检索2000-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支抗与种植体相关研究文献;排除重复研究。以1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并选择34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临床验证。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排齐和整平牙列之后采用0.046cm×0.064cm不锈钢方丝滑动法内收前牙。同时在上颌两侧第1恒磨牙与第2前磨牙之间龈缘下5~8mm处植入微型纯钛种植体,在种植体与上颌侧切牙远中牵引钩之间采用弹性牵引关闭拔牙间隙。每侧以150~200g力滑动内收6个前牙。结束后拍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与矫治前进行对比。结果:目前在口腔正畸中,增强支抗的常用方法有口外弓、横腭杆、Nance弓、种植体等。研究表明,传统方法难以获得完全的绝对支抗,临床上很难实现支抗磨牙不移动的治疗效果。经临床验证,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SNA、SNB、ANB的改变均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上、下切牙牙轴、凸度均有明显改变,U1-NA距离减少了4.5mm,L1-NB距离减少了2.6mm,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上颌第1磨牙牙冠向近中仅移动了0.4mm,其变化无显著性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虽不是绝对支抗,但是可以最大限度保护磨牙支抗,控制磨牙前移,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严重骨性Ⅱ类错(牙合)铪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法临床要点.方法:对11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采用滑动直丝弓技术,进行双尖牙减数矫治,在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颊侧分别植入微种植体,在更换至稳定弓丝后利用种植体整体内收前牙,平均治疗时间为24.6个月,于治疗前后拍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患者颜面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未发生显著性移动,治疗后UI-SN、U1-NA、LS-EP明显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Ms-CFH、Ma-FHP、U6-R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有效矫治成人严重骨性Ⅱ类错(牙合),并达到磨牙强支抗效果.  相似文献   

9.
赖晓宇  刘冰  陆笑  刘妍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8):3218-3220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包括45名正畸患者,患者类型分为4类,(1)牙列拥挤Ⅱ度以上;(2)牙列前突需要强支抗回收前牙;(3)后牙缺失,对颌牙伸长,需要压低过长牙恢复修复空间;(4)咬合平面倾斜。根据治疗需要在不同的部位应用微种植钛钉作为支抗,完成正畸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前两类患者在解除拥挤和回收前牙时阶段治疗时间平均在6个月左右;第3类患者治疗时间在12个月和20个月之间;第4类患者阶段治疗时间在16个月左右。微种植钛钉植入总数126枚,共松动10枚.总松动率7.9%。结论:微种植钛钉能提供正畸临床所需的强支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研究表明,与传统支抗相比,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可更大程度利用拔牙间隙内收前突的上颌牙齿。目的:系统评价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口外支抗正畸治疗前后对上颌或双颌前突患者侧貌的变化。方法: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Medline光盘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等有关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口外支抗正畸治疗上颌或双颌前突患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及前后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8篇文献,241例患者,其中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组122例,口外支抗组119例。两组在上颌基骨相对于颅部的前后向位置、上唇最凸点相对于E线的位置和鼻唇角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下颌平面角、上中切牙倾斜度和面突角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5)。相对于口外支抗,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可更好改善上颌或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基骨位置、上唇最凸点相对于E线位置及鼻唇角,在下颌平面角、上中切牙倾斜度和面突角方面与口外支抗无显著差异,但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孙军 《临床医学》2014,(4):24-26
目的验证直丝弓技术矫治双颌前突或上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双颌前突或上颌前突患者应用直丝弓技术,通过拔牙或不拔牙的方法进行矫治。结果10例患者在平均23个月的矫治结束后,最终上下牙列均排齐整平、无间隙,前牙的覆合覆盖关系都调节到了正常,磨牙关系都调整到中性,面型分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应用直丝弓技术矫治双颌前突或上颌前突是非常安全有效的,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的面型突度,再适当配合Ⅱ类牵引和口外弓或微型种植体支抗能更好的使患者的咬合关系和侧貌达到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TPA和联合使用TPA、Nance弓支抗形式矫治青少年双颌前突的疗效。方法:选取11~18岁双颌前突患者20例,随机分为:TPA与TPA+Nance弓两组;两组病例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一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及牙颌模型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单独使用TPA和联合使用TPA、Nance弓在矢状向上颌磨牙平均近中前移量分别为3.15mm和1.92mm;而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PA和Nance弓是一种制作简单的、有效的、增加支抗的口内装置,对双颌前突的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按支抗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其中治疗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对照组采用传统强支抗方法。用X线测量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口腔正畸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上中切牙唇倾角(U1-SN)、下中切牙唇倾角(L1-MP)和上下中切牙长轴的交角(U1-L1)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U1-SN和L1-MP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而U1-L1测量值则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完成治疗,且均未出现矫治器脱落、松动及局部感染等。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口腔正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TherearemanykindsoftherapiestoLumbardiscprotrusion(LDP),inwhichtractionisonekindofeffectivenon-operativemethod;CTiseffectiveandpreferredexaminationmethodtodiag-noseLDP.WeanalyzedclinicalmanifestationsandCTimagesof58lumbardiscprotrusioncasesthatwerediagnosedbyCTandtreatedwithtractiontherapybeforeandaftertreatmentandassessedfunctionoftractiontherapytoLDP.1Subjectandmethod1.1SubjectWecollected58LDPcasesthattreatedwithtractiontherapyfromOctober1997toJune2001,inclu…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腰椎间盘突出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变化的MRI表现,判断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采用物理因子、药物、牵引、推拿、医疗体操进行30d的综合康复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腰椎MRI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突出椎间盘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变化。结果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率为82.5%,治疗前、后的腰椎间盘MRI信号强度、厚度、突出的程度、椎管前后径与横径、侧隐窝宽度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康复疗法不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形态改变产生明显影响,但可有效缓解或消除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的的临床效果、适应症。方法:选择18例安氏II类1分类错患者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矫治,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U1-SN增加4.84°,L1-MP增加2.78°,前牙覆盖减少4.06 mm,覆减少3.39 mm,上唇突度减小1.39 mm、鼻唇角增大3.06°,Z角增大3.22°。②18例患者矫治后侧貌明显改善,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磨牙呈完全远中关系,尖牙为中性关系。结论:上颌单颌拔牙模式适用于下唇突度小的轻度拥挤的轻度骨性和牙源性的Ⅱ类1分类错。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mpacted maxillary third molars to help predict and prevent possible adverse events during extraction.Methods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enrolled young Japanese patients that were assessed for third molar extraction. Patients with maxillary third molar impaction presenting with no space between the maxillary second molar and the occlusal surface of the maxillary third molar were analysed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 data.Results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663 patients aged 20–29 years were examined for third molar extraction and 26 teeth in 23 patients were analysed. The mean ± SD angle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ird molar axes was 54.2° ± 7.5° and the mean ± SD length of the maxillary third molar was 16.1 ± 1.9 mm. The maxillary third molars showed close or extensive contact with the maxillary sinus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did not show any bone from the maxillary sinus floor. Furthermore, in all patients, the crowns of the third molars were not completely covered by the alveolar bone.ConclusionsMaxillary third molars with horizontal impaction showed close or extensive contact with the maxillary sinus and their crowns were not completely covered by the alveolar b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