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起由两种致病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方法:采集食物中毒样品:生猪肉和酱油各1份、食物中毒人员吃过的剩盒饭7份、洗胃液4份。样品按《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进行检测。结果:13份样品检出蜡样芽胞杆菌有10份,占76.9%;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有2份,占15.4%。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蜡样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相似文献   

2.
两起食物中毒标本中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两起食物中毒标本中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在采集的14份食物中毒样品中,检出嗜水气单胞菌3株、温和气单胞菌4株。证实两个型别的气单胞菌均可引起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市售的外地和本地海涂养殖小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气单胞菌的携带分布情况。以指导市民合理食用小水产品,预防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方法:病原菌分离参照《卫生部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结果:156份小水产品检样中检出致病性弧菌11种、气单胞菌6种,平均每份检出1.29株,其中56份本地海涂养殖的小水产品份均检出1.43株。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46.15%,其中第三季度高达61.29%。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市售小水产品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弧菌,第三季度是引起副溶菌食物中毒的最危险季节;气单胞菌也是本地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本地海涂养殖的小水产品中非01群霍乱弧菌携带率显著高于非本地产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桐庐县近10年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行分析,为建立食物中毒病原菌的主动监测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引起23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照国家卫生标准方法进行病原菌检验。结果:23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各类样品246份,检出病原菌100株,总检出率40.7%。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21.1%,金黄色葡萄球菌9.76%,蜡样芽胞杆菌7.32%,溶藻性弧菌1.63%,变形杆菌0.81%。各类样品中以患者和厨工肛拭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49.4%和50.0%,其次是食物,检出率为39.4%。5~10月最多,5月和7月为高峰,2个月发生15起,占65.2%。结论:我县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  相似文献   

5.
无锡市肉与肉制品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无锡市肉与肉制品致病菌污染状况,监测变化趋势,确定食源性致病菌的主要流行株,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预防、诊断、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有针埘性选择肉与肉制品监测品种和项目,分别选取4种肉与肉制品,对12种致病菌进行监测。结果:2003~2005年来共检测生肉98份,检出致病菌阳性7份,总检出率为7.14%;检测熟肉制品1480份,检出致病菌阳性68份,阳性率为4.59%。在各种引起食物中毒致病菌中溶藻性弧菌占比例最高为1.28%,其次为变形杆菌为0.95%,副溶血性弧菌为0.74%,气单胞菌为0.68%。在各类生肉中以猪肉、禽肉致病菌阳性率最高,均为8.33%。结论:本次调查共检出9种致病菌,提示肉与肉制品仍是本市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高危食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进行实验室检验及结果分析。方法按照GB/T4789—2003,对1份呕吐物、6份餐后剩余食物、5份厨具涂抹、1份冰箱内积液等标本进行检验。结果米饭检出蜡样芽孢杆菌2,7×10^7CFU/g:冰箱内积液检出温和气单胞菌:餐后剩余食物卫生学指标严重超标:呕吐物和厨具涂抹样品末捡出致病菌。结论本起食物中毒是蜡样芽孢杆菌引起。  相似文献   

7.
宁波市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携带及分布。方法用分步筛选的方法,筛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疑似致病性气单胞菌,再对疑似菌株进行系统生化定型。结果从13类2431份市售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8种1946株,检出率为80.05%。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以嗜水气单胞菌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8.26%;海产品带菌率最高为海瓜子,达145.31%。牡蛎、淡菜、海螺3类海产品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同一样品中检出2种以上致病性气单胞菌有542份,占22.23%。结论检测发现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较普遍,贝壳类的致病性气单胞菌携带率高于甲壳类。结果提示,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是一类诱发气单胞菌疾病的危险因子,而本地居民对该海产品的食用习惯多为生食或半生食,进一步增加了食用不安全性。因此,建议食用时应注意烹饪方法,以减少气单胞菌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两种病原菌引起食物中毒检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两种病原菌引发食物中毒的检测鉴定。方法:采集食物中毒学生粪便2份;剩余食物3份;厨师手涂抹物3份;厨刀、案板涂抹物各1份。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GB/T4789.4.5.6.10—2003和WS/T9—1996进行检测。结果:2份学生粪便,1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和变形杆菌,占50%;3份剩余食物中2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7%,其中1份检出肠毒素,2份检出奇异变形杆菌;3份厨师手涂抹物1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占33%;厨刀、案板涂抹物均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占100%,其中案板涂抹物检出奇异变形杆菌。结论:该次食物中毒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开封市鱼类产品及相关水体中气单胞菌的污染状况,为有效预防控制由气单胞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随机采样原则,2014年采集开封市养殖场、销售场所、餐饮场所15种样品,共216份。用美国BD公司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结合GB/T 18652-2002《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进行气单胞菌鉴定。结果从216份样品中,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6种135株,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以温和气单胞菌数量最多,占检出菌株的51.11%。不同场所中以养殖场气单胞菌污染率最高,为73.61%;15种样品中以养殖场淡水活鱼样品中气单胞菌污染率最高,为83.33%。结论检测发现鱼类产品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较普遍,淡水鱼类致病性气单胞菌携带率高于海水鱼类。应加强对鱼类产品及外环境水体的卫生监督管理,以预防气单胞菌等感染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嗜水气单胞菌致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某外资企业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进行病原菌检测。方法:参照GB/T4789-94和SN/T0751-1999有关方法,对该起食物中毒的剩余食物和肛拭子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39份标本中有19份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其中肛拭子中检出率为56.62%(17/29),纯净水为40%(2/5)。所有标本未检出其它致病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为嗜水气单胞菌污染自制纯净水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检测鉴定。方法:采集病人肛拭12份,糖水2份,按GB/T4789.4,5、6、7、10—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l5984—1995《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卫生防疫细菌检验》进行检测。结果:在12份肛拭样品中,9份检出亚丁沙门菌,2份糖水样品均检出亚丁沙门菌。结论:该次食物中毒是由亚丁沙门菌引起。  相似文献   

12.
气单胞菌在熟肉制品及其销售器具中污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盛淑英  翟光富 《现代预防医学》1997,24(3):308-309,77
本文对气单胞菌有熟肉制品、销售器具中的污染状况及其该菌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共采集样品303件,经检测在144件检出气单胞菌,阳性率主达47.2%,受试小白鼠死率为55.6%。检测57株气单胞菌,能产生霍乱样肠毒素有6株占11%,产生甲型溶血素在36株占63%,产生乙型溶血素的有49株占86%,有50株能粘附人的“O”型血型。鉴于气单胞菌在熟肉制品中污染率之高和对人有致病能力,建议将气单胞菌列为常规  相似文献   

13.
宁波市贝(甲)壳类海产品易损气单胞菌检出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易损气单胞菌的携带及分布。方法 用分步筛选方法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易损气单胞菌。结果 从13种2024份样品中检出易损气单胞菌84株,检出率为4.15%,其中以圆蛤最高达8.2%,牡蛎、淡菜、海螺3种海产品未检出。结论 证实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易损气单胞菌较普遍,本地居民对该类海产品多有生食或半生食的食用习惯,提示我们应注意食用安全性,以减少易损气单胞菌腹泻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筛选试验在检测致病性气单胞菌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用分步筛选的方法检测致病性气单胞菌,以简化实验步骤,加快检测速度,减轻工作强度。[方法]初筛项目为氧化酶、无盐、6%NaCl胨水3试验,复筛项目为肌醇、精氨酸双水解酶、靛基质、赖氨酸脱羧酶等4项试验,凡氧化酶、靛基质阳性;无盐生长;6%NaCl胨水不生长;肌醇阴性;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不定的菌株为疑似气单胞菌,再进一步作系统生化鉴定试验,确定其种类。[结果]13种2024份海产品经初筛,检出疑似气单胞菌2668株,检出率为131.8%,其中542份样品同时检出2种以上疑似气单胞菌,进一步复筛筛去非气单胞菌880株,提高筛选率32.0%,系统生化试验后,确定致病性气单胞菌1667株,符合率为93.2%。[结论]分步筛选检测是一种较实用的过筛分离方法。与常法相比,简化了检测步骤,缩短了检测时间,减轻了工作量,节约了人力、物力,基本上解决了分离难的问题,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织纹螺毒素,了解宁波市织纹螺毒性,分析织纹螺毒素,为预防和控制织纹螺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对各类织纹螺样品用小鼠生物测试法测定PSP,用ELISA法测定STX,按出口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和美国FDA的贝类麻痹性毒素标准,以每100g肉中PSP含量I〉400MU、STX≥80μg则判为毒螺标准来判定本市织纹螺毒性强弱。结果从逐年定期监测点127份样品中检出毒螺63份;市场检查、食物中毒送检等多种来源130份样品中检出毒螺37份,共检出有毒织纹螺(〉400MU/100g肉)100份,占总数的38.91%,地域的毒次序为宁海〉北仑〉镇海〉奉化〉象山;样品的毒性次序为食物中毒样品〉历年定期监测点样品〉市场采集样品,红带织纹螺和正织纹螺等螺种毒性较强,小黄螺无毒。从155份样品中检出STX超标的16份,占10.32%,小鼠生物测试法超标的51份,占32.9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05,P〈0.05),两法的相符率为29.57%。结论本市织纹螺带毒情况较严重,分布广泛,应充分认识其对人类的危害,毒性强弱与样品来源、织纹螺种类和地域相关。织纹螺毒素除STX外,尚存在其他麻痹性毒素,提示我们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检测,方法:采集食物中毒职工的肛拭子24份,剩余食物3份及砧板,刀涂抹物各3份等样品参照GB/T4789-2003,WS/T.9-1996,GB17012-1997进行检测。结果:24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弧菌14份占58.33%,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3份占54.17%,其中同时检出副溶血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7份占29.13%,3份剩余食物和1份检出副溶血弧菌占33.3%,结论:该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弧菌和变形杆菌混合引起的感染。  相似文献   

17.
1126例腹泻病患者气单胞菌的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1126例腹泻病患者气单胞菌的检测结果。从1126份粪便标本中检出4种78株气单胞菌,其中豚鼠气单胞菌47株(60.26%),温和气单胞菌21株(26.92%),嗜水气单胞菌8株(10.26%),易损气单胞菌2株(2.56%),检出率为6.93%。嗜水、温和及豚鼠气单胞菌均能产生β溶血,以温和气单胞菌溶血阳性率最高(80.95%),2株易损气单胞菌不溶血。药敏试验结果:菌株对红霉素、痢特灵敏感性差,对先锋、四环素、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达33.33%~86.66%,对庆大霉毒、氟哌酸等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可疑病原菌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按照GB/T4789-2003[1]、GB17012-1997[2]、《卫生防疫细菌检验》[3],对剩余食物9份、冷冻食品3份、涂抹样品3份及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27份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27份患者肛拭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5份(占92.6%),9份剩余食物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份(占11.1%),3份涂抹样品检出1份副溶血性弧菌(占33.3%)。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致病菌检测,证实本次食物中毒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广州市天河区17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特点,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2月18-21日广州市天河区17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与检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9年2月18_21日,广州市天河区共报告17起因食用市售猪内脏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病人数共41例。中毒者I临床特点为手脚震颤、心跳加快、恶心、四肢乏力等不适症状,最短潜伏期为0.25h,最长潜伏期为3h,中位数为1.3h。病例为家庭内或单位就餐后发生,17起食物中毒事件均与进食市售的猪内脏相关。采集剩余食品2份,均检出盐酸克伦特罗,分别为0.41、1.56mg/L;患者尿液样品8份,2份检出盐酸克伦特罗,分别为0.03、0.11mg/L;呕吐物1份,检出盐酸克伦特罗为0.02mg/L。结论17起食物中毒事件均为盐酸克伦特罗污染食物引起,养殖环节使用盐酸克伦特罗是导致食物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查明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为现场处置提供依据。方法:采集5名患者和2名厨师的便样和肛拭子7份、午宴剩余的食物9份样品,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进行检测。结果:患者便样均检出5株副溶血性弧菌,占100%;厨师便样中检出1株,占50%;食物样品中检出6株,占66.7%。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