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科手术中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以及在术中血压(BP)、心率(HR)的变化,术后的恢复情况,验证其麻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30例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Ⅰ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的方法,Ⅱ组仅用全麻.结果:两组病例麻醉效果满意,全麻药用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术毕至拔气管时间Ⅱ组比Ⅰ组延长,拔管后烦躁、躁动、疼痛的发生率Ⅰ组比Ⅱ组明显减少.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能有效减轻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循环稳定,麻醉平稳,术毕清醒快、并发症少.术后镇痛有利于胸科术后病人咳嗽咯痰.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全麻及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71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36例,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35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麻醉维持用药量、围术期各时间点MAP和HR、两组患者术毕至清醒时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全麻与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全麻组具有较高的异氟醚、阿曲库铵、丙泊酚的用量,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诱导后、切皮、病灶切除MAP及心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全麻组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的吞咽反射、SPO2〉90%、拔除气管导管、睁眼实验阳性、完全清醒的时间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进行手术能够降低药物的用量.减少患者的术后躁动.具有更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纯全麻和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对冠心病患者开胸手术围术期平均动脉压、心率、ST-T段的变化及肌钙蛋白T(TnT)释放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仅采用单纯全身麻醉,Ⅱ组术中采用TEA复合全身麻醉,观察两组围术期平均动脉压、心率、ST-T段的变化及TnT释放水平。结果各个时间点Ⅰ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Ⅱ组各时点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心肌缺血改善Ⅰ组总有效率为33.3%,Ⅱ组总有效率为86.7%;TnT含量在术后1h开始升高(P〈0.05),24h达峰值(P〈0.05),术后48h有所下降,组间比较术后24h及48hⅡ组患者TnT水平低于Ⅰ组(P〈0.05)。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稳定,心肌缺血改善明显,TnT值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能有效地抑制术中应激反应,减轻心肌损伤,有利于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平衡麻醉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围术期心肌酶及肌钙蛋白I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3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与硬膜外复合全麻组(B组)。分别于麻醉前、插管及拔管后5min、术后6、24h采集静脉血5ml,测定血清心肌酶和肌钙蛋白I(cTnI),同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术中麻醉效果均满意。CK、CK—MB、LDH、cTnI;A组在拔管后5min及术后24h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A组明显高于Bgt(P〈0.05),B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老年上腹部手术能有效减轻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方式对肾移植术患者细胞免疫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76例肾移植患者行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作为 A 组,行静吸复合麻醉的肾移植患者62例作为 B 组。比较两组麻醉前(T0)、麻醉成功后(T1)、术毕时(T2)、术后24 h(T3)、术后72 h(T4)的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 SpO2)、平均动脉压(MAP),T 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以及血清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C 反应蛋白(CRP)、血糖(GLU)水平。结果A 组 HR 在 T1、T2均分别显著低于 B 组(P ﹤0.05)。T1、T2时 A 组 MAP 显著高于 B 组(P ﹤0.05)。A 组 SpO2在麻醉后各时相与麻醉前相比无显著改变;B 组在 T1、T2均显著低于 T0(P ﹤0.05)。A 组 CD3、CD4、CD8、CD4/ CD8在 T1- T4均分别显著高于 B 组(P ﹤0.05)。A 组 COR、IL-6、CRP、GLU 在 T1、T2、T3、T4较均显著低于 B 组(P ﹤0.05)。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能够有效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和对细胞免疫的抑制,适宜于肾移植术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2 6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和单纯全麻组 ,每组 13例。分别测定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 1h、术毕拔管时血浆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β 内啡肽和白介素 10水平。结果 血浆皮质醇在拔管时两组均高于麻醉前 (P <0 0 5 ) ;在切皮时、切皮后 1h ,单纯全麻组明显高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 (P <0 0 5 ) ;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术中无明显升高。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拔管时血管紧张素Ⅱ高于麻醉前 (P <0 0 5 ) ;单纯全麻组切皮后 1h、拔管时均较麻醉前升高 (P <0 0 5 )。两组患者 β 内啡肽术中、拔管时均上升 ,与麻醉前比较单纯全麻组升高明显 (P <0 0 5 )。两组患者白介素 10术中、拔管时均呈上升趋势 ,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减轻但不能消除上腹部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快通道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围手术期血浆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68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年龄(66.45±7.36)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两组,各34例。A组:单纯静脉快通道全麻,B组:静脉快通道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ET、CGRP含量,同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ET:各时点两组与麻醉前比较略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GRP:两组插管后5min均开始升高,切皮后5min显著增高(P<0.05),术毕拔管后达峰值,组内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T2、T3、T4时点明显低于B组(P<0.05),而B组均高于麻醉前(P<0.05)。结论:静脉快通道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浆ET和CGRP的调控优于静脉全麻。  相似文献   

8.
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全麻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良  丁冬  张魁  刘晨  尹尧 《人民军医》2011,(9):784-785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全麻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将妇科腹腔镜手术21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6例和观察组105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全麻。比较两组麻醉不同时间节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术中牵张体动反射及术中痛觉知晓率等。结果:对照组气腹后10 min、40 min、60 min和放气后10 min HR、PeTco2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麻醉前(P〈0.05,P〈0.01);MAP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观察组气腹后10 min、40 min MAP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SO2、PeTco2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麻醉前(P〈0.05,P〈0.01)。气腹后10 min4、0 min、60 min和放气后10 min SO2、PeTc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牵张体动反射和术中疼痛知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全麻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效果优于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亚甲蓝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地佐辛多模式镇痛对胸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84例全麻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术毕行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术前行手术切口部位亚甲蓝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记录患者麻醉前10 min(T1)、术后30 min(T2)、6 h(T3)、12 h(T4)、24 h(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两组麻醉苏醒时间,术后24 h内地佐辛用量、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患者术后躁动、谵妄、寒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例数。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时间缩短,地佐辛用量及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较少,苏醒期躁动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蓝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地佐辛多模式镇痛用于胸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较好,副作用较少,血流动力学较平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氩氦刀治疗荷瘤兔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氩氦刀治疗荷瘤兔T细胞免疫的早期影响。方法①将30只荷瘤兔随机分为3组,氩氦刀治疗组(A组)、手术切除组(B组)、肿瘤对照组(C组)。②测定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T细胞淋巴亚群结果 (Th、TS及Th/Ts):CD4(Th):A组有明显增加(P〈0.05),B、C组有明显下降(P〈0.05)。CD8(Ts):A、B、C组均有明显减低(P〈0.05)。CD4/CD8(Th/Ts):A组有明显升高(P〈0.05),B、C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从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分析,A组早期的细胞免疫效应好于手术切除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无肌松药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将12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常规肌松药组(Ⅰ组)及无肌松药插管维持组(Ⅱ组)各60例。Ⅰ组予维库溴铵0.08~0.1 mg/kg诱导,在患者有体动时,或每40 min静脉注射0.05 mg/kg维持肌松;Ⅱ组在复合气道充分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术中无肌松药维持。记录两组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2 min(T1)、气管插管后2 min(T2)、手术开始后2 min(T3)、手术开始后20 min(T4)、拔管后5 min(T5)各时点的血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比较两组术中体动次数、麻醉苏醒及拔管时间、不良反应、并发症,以及术中追加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的用药量。结果两组T1时点MAP、HR较T0均有下降(P〈0.05),T2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T3时点MAP较T0上升,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术后命令反应时间[(9.0±2.4)min vs(2.1±1.2)min]、拔管时间[(15.1±3.6)min vs(3.5±1.6)min]、离室时间[(25.5±8.2)min vs(5.6±2.7)min]比较,Ⅰ组长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全麻下实施鼻内镜手术麻醉效果可靠,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在依托咪酯脂肪乳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反馈调控依托咪酯脂肪乳输注速度,探讨依托咪酯脂肪乳快通道麻醉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ASAⅠ~Ⅱ级6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患者以抽签形式随机分为实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持续泵注依托咪酯脂肪乳、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诱导和维持麻醉。Ⅰ组根据BIS值反馈调整依托咪酯脂肪乳速度维持麻醉深度,使BIS值维持在40~50;Ⅱ组以0.6~1.2mg·kg-1·h-1持续泵注依托咪酯脂肪乳。记录麻醉诱导前、切皮前、切皮时、术中探查时、缝皮时、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值、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麻醉时间(T1)、手术时间(T2)、BIS达90的时间(T3)、苏醒时间(T4)、拔管时间(T5)、PACU停留时间(T6);统计麻醉药用量;记录并发症。结果Ⅱ组切皮前、切皮时、术中探查时、缝皮时各时间点的BIS值均明显低于Ⅰ组(P〈0.01),两组麻醉诱导前和拔管时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T3、T4、T5、T6均明显比Ⅱ组缩短(P〈0.01);Ⅰ组依托咪酯总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 BIS监测下,依托咪酯脂肪乳用量少,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PACU停留时间短,能达到快通道麻醉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Narcotrend(NT)麻醉深度监测仪与闭环肌松注射系统(Close-Loop Muscle Relaxant Injection System,CLMRIS)联合应用于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352例择期全身麻醉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经验组(E组即对照组),NT组(N组),CLMRIS组(C组),NT与CLMRIS联合组(NC组),每组88例。E组依据麻醉医师临床经验判断实施麻醉;N组依据NT监测指导实施麻醉;C组依据CLMRIS指导肌松药使用;NC组联合使用NT及CLMRIS指导实施麻醉及肌松药使用。以入室(T0)、诱导即刻(T1)、插管(T2)、切皮(T3)、进腹(T4)、探查(T5)、关腹(T6)、缝皮(T7)、意识恢复(T8)、气管拨管(T9)、出室(T10)等11个时间点,观察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NT分级(NTS)、NT指数(NTI)、肌松计数、TOF值、麻醉用药总量、插管时间(T2~T1)、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插管评级、出室时镇静评分,记录不良反应。结果4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均较平稳;NC组MAP、HR变化更为平稳(P〈0.05);E组T8~T10各时点RR、SpO2较低(P〉0.05)。NC组NTS、NTI处于麻醉目标者较多(P〈0.05);C、NC组肌松计数、TOF值于T3~T8时较低(P〈0.05),T9~T11,时较高(P〉0.05)。诱导期药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主要产生于维持阶段。维持期NC组麻醉用药最小,E组最大(P〈0.05);C组肌松及N组镇静镇痛药与N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插管时间最长.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最短、Copper评级、Ramsay评分最适宜(P〈0.05)。4组术中知晓无差异(P〉0.05),NC组无不良反应。结论NT麻醉深度监测仪与闭环肌松注射系统联合应用于全身麻醉,提高了全身麻醉的安全性。麻醉可控性强,诱导维持平稳,苏醒彻底及时,使用较少的麻醉药物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并可降低全身麻醉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复合骶管阻滞麻醉以及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24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分为2组,各112例,Ⅰ组为七氟烷吸入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Ⅱ组为静脉复合麻醉组,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Ⅰ组患儿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变化不明显。Ⅱ组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术前升高(P〈0.05),呼吸频率(R)明显低于术前。而且Ⅱ组患儿苏醒时间明显延长、苏醒期不良反应也多于Ⅰ组患儿。结论七氟烷吸入复合骶管阻滞与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相比,患儿更容易接受,麻醉过程平稳,苏醒快,苏醒期不良反应少,更适合在小儿疝修补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芬太尼滴鼻用于人工流产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0~40岁,体重40~65kg,随机均分为两组,芬太尼稀释至2mL:观察组(A组)经鼻滴入芬太尼1μg/kg;对照组(B组)静注芬太尼1μg/kg。患者用药2min后均静注丙泊酚1.5~2mg/kg,患者意识消失即开始手术,酌情追加丙泊酚0.5~1mg/kg。记录用药前(T0)、用药后2min(T1)、静注丙泊酚后1min(T1)、2min(T3)及清醒时(L)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丙泊酚用量、诊疗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发生情况。结果MAP两组在T1~T4时均低于L时(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SpO2在T2、B时A组低于B组(P〈0.05),B组T1~T3时低于T0时(P〈0.05);丙泊酚用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μg/kg芬太尼滴鼻复合丙泊酚静注用于人工流产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在肝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1分级Ⅰ~Ⅱ级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R)组及异氟醚(I)组,R组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诱导及维持麻醉,Ⅰ组采用芬太尼和丙泊酚诱导,异氟醚维持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期不良反应等。结果Ⅰ组在手术牵拉过程中血压、心率升高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组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稳定(P〉0.05)。且R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与1组相比恢复快,清醒程度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麻醉术中循环波动较小、苏醒快、术后并发症少,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肝癌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丙酚联合不同剂量芬太尼对日间手术麻醉深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索合适的芬太尼联合镇痛剂量。方法选择门诊日间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Ⅰ组静脉注射异丙酚至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降到50,Ⅱ、Ⅲ、Ⅳ组静脉注射芬太尼分别为0.50、0.75、1.00μg/kg,然后Ⅱ、Ⅲ、Ⅳ组均缓慢推注异丙酚至BIS值降到50。术中根据患者对刺激的反应适量追加异丙酚,记录用药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手术或操作开始(T3)、手术或操作结束(T4)、苏醒时(T5)各时间点的BIS、心率(HR)、血压(B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记录苏醒时间、肢体运动情况及异丙酚用药量。结果Ⅱ、Ⅲ、Ⅳ组异丙酚用药量分别为(1.3±0.1) mg/kg、(1.2±0.1) mg/kg、(1.2±0.1) mg/kg,明显少于Ⅰ组(2.0±0.1)m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肢体运动反应Ⅱ、Ⅲ、Ⅳ组明显少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Ⅰ组BP、SPO2下降较Ⅱ、Ⅲ、Ⅳ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芬太尼0.75μg/kg联合异丙酚用于日间手术麻醉安全有效,苏醒时间短且费用低廉,是较为理想的联合用药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T淋巴细胞亚群在肺癌及肺结核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43例确诊的肺癌患者、37例肺结核患者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BALF中CRP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肺结核组BALF中CRP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肺癌组(P〈0.05),与肺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肺癌组BALF中的T细胞亚群中CD4+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而CD8+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各种肺癌类型之间,CD4+、CD8+细胞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诊断肺结核时,BALF中CRP浓度为29.2 mg/L时特异性最高,为91.4%;诊断肺癌时,BALF中T细胞分类CD4+细胞比例为34.2%时特异性最高,为87.9%。结论联合检测BALF中CRP及T淋巴细胞亚群,对肺癌与肺结核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光  曾宪阳  刘纪泽  张玉杰 《武警医学》2008,19(12):1065-1067
目的研究5%碳酸氢钠(NaCO3)注射液对OLV患者血液酸碱平衡和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择期ASAⅠ或Ⅱ级20~60岁行开胸手术60例,随机等分3组。实验l组:空白对照;实验Ⅱ组:5%NanC03注射液30ml;实验Ⅲ组:5%NanC03注射液60ml。三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芬太尼3to/ks、丙t自酚1.5~2mg/ks、琥珀胆碱1.5mg/kg,维持:吸入1~2%异氟烷、连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5旭/(ks·min)、间断应用维库溴铵0.02~0.03ms/ks。连续监测BP、HR、S002和PETC02。在麻醉前基础值(T0)、麻醉诱导后双肺通气时(T1)、单肺通气30min时(T2)、手术完毕前双肺通气时(T3)采外周动脉血1ml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Qs/Qt。结果三组患者的BP、HR、SpO2、PETC02和PaC02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H值、PaO2、BE值、Qs/Qt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5%NaHCO3注射液能使OLV下开胸手术患者血液pH值下降减小,使氧离曲线右移减少。手术中患者pH值接近中性或手术前状态,有利于肺血管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HPV(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降低Qs/Qt,而不会影响CO2排除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