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X线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和普通内镜常不能作出较准确诊断。近年开展的消化道超声技术介入内镜检查(EUS),无疑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检查手段。我院应用EUS检查并就其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分析超声内镜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治疗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均为2013年5月~2016年5月.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使用超声内镜进行检查.将超声内镜检查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检查后发现,平滑肌瘤占17例、胃肠道间质瘤占15例、脂肪瘤占10例、类癌占6例、异位胰腺占4例、神经鞘瘤占2例、错构瘤占2例、血管球瘤占1例.使用超声内镜诊断的总符合例数为49例,符合率为85.96%,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超声内镜可将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有效诊断,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为消化道黏膜下肿物鉴别和治疗方法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内镜超声对3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38例患者中,经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息肉3例(7.9%),平滑肌瘤17例(44.7%),胃间质瘤2例(5.3%),脂肪瘤1例(2.6%),胃底静脉瘤1例(2.6%),异位胰腺2例(5.3%),胃外压迫11例(28.9%),未见异常1例(2.6%)。胃壁外压迫主要为脾脏(6例,54.5%)。结论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较为准确,能对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指导价值。方法 56例EGC患者事先行EUS检查后,行EMR或ESD治疗,作为研究组;未行EUS检查的32例行EMR或ESD治疗的EGC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EUS对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检查情况,比较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并发症、5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研究组56例患者经EUS检查后,发现m癌36例,sm癌20例;与病理结果对照,m癌诊断符合率94.4%,sm癌符合率90.0%;无论是EMR还是ESD,研究组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非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5年内复发率(3.57%)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P〈0.05),5年存活率(98.21%)显著高于对照组(87.50%)(P〈0.05)。结论 EUS有助于EGC患者EMR或ESD适应证的选择,能指导术者对切除范围的了解,保证切除效果和安全性,提高了EGC内镜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6.
食管黏膜下肿瘤是(超声)内镜检查中较为常见的病变,常规内镜仅能观察其表面形态,具体特征难以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盲目切除易造成穿孔及大出血等并发症。使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特别是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sonography,MPS)能了解其起源,侵犯深度,内部结构及初步性质等,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治疗方案,降低了手术的风险。近年来,我院采用MPS对44例食管黏膜下病变进行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超声内镜检查观察分析消化道隆起病变的部位分布情况。结果本文135例患者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发现其中病变位于食管72例,胃61例,十二指肠2例。按照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平滑肌瘤56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椭圆或梭形,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有低回声包膜;间质瘤2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回声可不均匀;囊肿1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无回声,均匀,边界清,压之变形;脂肪瘤9例,超声内镜表现为均质高回声,边界清;异位胰腺8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不均匀中高回声,边界清;外压病变7例,超声内镜表现为来源壁外,胃各层结构完整;息肉5例,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来源于黏膜层,管壁各层结构完整;疣状隆起4例,十二指肠布氏腺增生1例。所有患者均经EMR、ESD或手术病理证实,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85.19%。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能够显示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并能提示隆起性病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消化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黏膜下病变的种类及层次,在内镜下行ESD共57例,切除全瘤组织行病理切片明确病变性质。结果所有57例黏膜下病变均成功切除。病理示间质瘤40例(70.1%),囊肿2例(3.5%),平滑肌瘤8例(14.0%),胃黏膜下血管瘤1例(1.8%),胃异位胰腺5例(8.8%),胃早癌1例(1.8%)。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一致率达94.7%(54/57)。结论 ESD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较为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内镜黏膜下肿瘤隧道切除术(STE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内窥镜科自2016年7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52例接受内镜治疗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STER组(n=18)与ESD组(n=34).记录并比较两组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小探头(EMU)在上消化道隆起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230例患者,常规内镜诊断的265个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行EMU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本组共265个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其中,食管103个,胃148个,十二指肠14个;腔外压迫8个,余257个为腔内病变;间质瘤122例,异位胰腺32例,静脉瘤12例,静脉曲张16例,囊肿20例,脂肪瘤41例,息肉14例。对部分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结论 EMU检查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起源有定位作用,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隆起病变779例:其中食管288例,贲门41例,胃394例,十二指肠病变43例。结果:EUS诊断上消化道隆起病变,食管以平滑肌瘤最多见,贲门和胃多见息肉,胃肠间质瘤多以固有肌层低回声为主。内镜下治疗525例,外科手术57例。结论:EUS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提供了更精确的诊断和更安全的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肿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探讨病变大体分型和表面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2002年12月-2004年12月共完成结直肠肿瘤EMR手术5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5.8岁),共计70个病变,对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内镜随访1~23个月。结果70个病灶均为完全切除,除3例发生可控制出血外,未发生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病理报告:3个病灶为早期癌,53个为腺瘤伴1~3级异型增生,其余14个均为炎性增生。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EMR可作为治疗黏膜层及黏膜下浅层早期大肠癌或癌前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女,42岁.近4月来月经量显著增多,本次因月经淋漓不尽10余天来院就诊.G5P2L3A3,末次产于19年前,女扎12年,有双胎分娩史.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未见明显异常,阴道内有陈旧性血块;宫颈光滑,颈管肥大,质软;宫体饱满,如40 天妊娠大小,并略前屈;双侧附件区未触及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在胃肠间质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经我院超声内镜诊断并经病理或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超声内镜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肿瘤较大、边界不规整、溃疡形成、回声不均匀及高回声改变为恶性胃肠间质瘤常见的超声内镜特点,超声内镜诊断良恶性胃肠间质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2.3%(24/26)。结论超声内镜可作为判断良恶性胃肠间质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辅助临床早期治疗胃肠间质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09年2—7月,我们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21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消旋山莨菪碱对全身麻醉内镜下黏膜剥脱术患者上消化道蠕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运城市中心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行全身麻醉内镜下黏膜剥脱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对术中上消化道蠕动不做任何处理;B组静脉注射消旋山莨菪碱10 mg.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上消化道病变的双重造影和胃内镜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消化道的双重造影法已被普遍采用,胃内镜的问世不但能进行肉眼观察,而且能取活检进行组织学诊断,已显示了它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上的重要作用,为了了解双重造影与胃内镜的诊断能力及其优缺点,在国外已有不少对照研究的报道(1-3),对照研究的文章,常以胃内镜来核实X线的诊断正确性,本文试图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客观对比两者的诊断能力,以提高认识,达到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栾琰  李政文  邱成丽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1):1244-124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它虽然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但由于老年病人生理病理的特点,行ESD术后更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  相似文献   

19.
34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成丽  栾琰  金茜  关静  张海燕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2):1264-1265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份消化道恶性肿瘤和没有转移的早期肿瘤都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剥离切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1],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在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对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9年3~10月对34例行ESD治疗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