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期以来,在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健康的头号杀手。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因冠心病死亡数约1900多万例,其中大部分在发作前都没有先兆,使得现有的诊断手段来不及派上用场,临床上有时难以预料,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这些貌似健康的患者十分重要。以前认为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是决定病情轻重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新的诊断技术的问世,最新观点认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程度是决定病情轻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马东明 《西南军医》2011,13(6):1106-1108
近来,人们对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氮和硫化氢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它们与AS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NO及H2S与AS关系的临床、基础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硫化氢作为继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之后的第3种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广泛参与人体神经、心血管、消化等各个系统生理功能的调节。在心血管系统中,内源性硫化氢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细胞、促进血管新生、抑制血管重构等多种生物学效应,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钙化、低氧性肺动脉高压、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本文就硫化氢对血管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发现甲状腺结节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警总医院 2012 -06 至 2012 -08 行甲状腺结节手术的患者,术前超声检查的甲状腺结节钙化类型,以及和术中、术后病理结果之间关系。结果 58例中,良性病变3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7例。术前超声甲状腺结节钙化检出率39.7%,术后病理的钙化检出率为38%,术中冷冻的钙化检出率为17.2%。良性病变钙化检出率为16.1%,良性病变微钙化检出率6.4%;甲状腺乳头状癌钙化发生率66.7%,其中微钙化发生率为51.9%。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之间的钙化发生率、微钙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病变的单个结节钙化发生率为20%,恶性病变的单个结节钙化发生率为6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前超声发现的甲状腺结节的微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总冠状动脉钙化(CAC)负荷和局部CAC与主要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7例ACS患者及223例对照患者进行计算机CAC检查和CT血管造影评估显著狭窄和高风险斑块的表现,测量总评分和节段Agatston评分.对ACS患者的主要病变进行评价.结果 37例ACS患者的CAC总评分较非A...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核素显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放射性核素显像的意义及理想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像剂应具备的条件,简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像剂的研究概况及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核素显像是一种较为理想和具有广泛用途的无创伤性检查技术,是目前惟一能定性、定量反映器官组织血流、代谢及功能改变的影像学方法。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中间物质进行显像,可发现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有的一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检测方法如X线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体层扫描、B-型超声、电子束CT、核磁共振、拉曼光谱学检查和温度测量法等,在显示血管腔狭窄、管壁增厚、斑块体积以及斑块成分等方面各有其独特价值。但是,它们或因是创伤性检查、或因为检查本身的局限性(如只能显示钙化)、或不能早期发现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病变,因而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利用核素标记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中间物质进行显像,可以精确、定量反映斑块成分和代谢情况,为无创伤性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带来了希望,在疾病筛选、治疗决策、疗效观察以及随访研究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摘要】近年来,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中具有独特生物学意义的诊断指标之一。在生理解剖中PCAT是最接近血管壁的脂肪组织,它通过旁分泌途径及滋养血管分泌机制形成的促炎信号,调节血管周围炎症及血管重构,从而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进程。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病理学基础。因此,PCAT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决定心脏代谢风险的关键因素,在心血管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PCAT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生物学行为及影像学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糜烂及破裂是引起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发现对于有效预防和管理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危及生命的心血管事件至关重要。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可无创地监测与AS相关的生物过程,放射性示踪剂能够从炎症、微钙化、缺氧、新生血管生成、淀粉样变、趋化因子受体等多方面反映病变发生机制,对诊断斑块性质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就各类新型正电子放射性示踪剂用于PET探测AS易损斑块的作用及价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MR测定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急性脑梗死(ACI)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联性.方法 入组发生单侧肢体症状(颈内动脉供血区)的ACI患者103例,均在发病后1周内行颈动脉磁共振黑血成像(MR-BBI)及头颅常规MRI,测得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参数(管腔狭窄率、斑块负荷和成分)和相应供血区ACI病灶分布及大小,借此分析症状侧颈动脉斑块特征与ACI发生、大小的关联程度.结果 研究发现,症状侧颈动脉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PWV)及富脂质核(LRNC)含量是同侧供血区ACI病灶发生及大小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管腔狭窄和临床因素前后,P<0.05).结论 ACI发生及大小与同侧供血颈动脉的斑块易损特征(高斑块负荷和大LRNC)相关联.MR-BBI能细致化评估斑块易损特征,有利于临床分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性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的成分决定了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斑块发生破裂、表面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远端血管完全性或者非完全性闭塞,临床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S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斑块的稳定性与病人的预后直接相关,因此加强CAS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前期人群动脉韧带钙化与主动脉弓钙化斑块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胸部病变的200例患者(50~59岁),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薄层纵隔窗观察动脉韧带钙化和主动脉弓钙化的位置和形状,计算其发生率、测量其密度。结果 动脉韧带钙化发生于主动脉弓与左肺动脉干之间动脉韧带走行区,多数呈条状及点状,发生率为27.00%,CT值(247.63±92.23)HU;主动脉弓钙化可以发生于主动脉弓各个位置,呈斑片状及点状,多发常见,发生率为45.00%,CT值(448.44±222.41)HU。结论 动脉韧带钙化发生于动脉韧带走行区,呈条状及点状居多,在发生率、位置、形态、密度等方面与主动脉弓钙化具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炎性标记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慢性过程.脂质代谢异常、慢性炎性反应均参与其中.患者病情稳定与否不仅与动脉硬化管腔狭窄程度有关,且与斑块炎症是否活跃密切相关.有学者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尸检中发现,冠状动脉斑块中存在泡沫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其中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是破裂斑块中细胞的主要成分.巨噬细胞及激活的T淋巴细胞参与炎症的发生及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相关的炎性因子,如凝聚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基质金属蛋白酶、白细胞分化抗原40及配体、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转化生长因子β等是心血管疾病危险预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及随后发生的血栓形成和心肌坏死是急性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危险主要取决于易损斑块的组成成分而不是血管的狭窄程度。易损斑块具有如下特征:纤维帽较薄、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凋亡、斑块内出血及新生微血管生成。以凋亡细胞、巨噬细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因子、αvβ3整合素和微钙化为靶向的放射性核素标记分子探针已用于易损斑块的诊断研究,并表现出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疾病作为患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疾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探寻其危险因素一直是内科医师关注的研究方向。近年来,有研究相继发现乳房动脉钙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其潜在的危险因素之一。该文就乳房动脉钙化的概况、分级方法、发生率及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深入探讨乳房动脉钙化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以期为改进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承刚  白雪 《西南军医》2012,14(1):97-99
瘦素是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蛋白质产物,通过作用于瘦素受体而发挥一系列生物学效应。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瘦素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等疾病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加剧脂代谢紊乱、诱导氧化应激、增加交感神经活性、调节血管张力、促进内皮细胞炎性反应、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增加泡沫细胞形成、促进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等多种机制有关。本文对瘦素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血流剪切应力和剪切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超声多普勒探讨剪切应力和剪切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对180例患者,572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观测血流剪切率与剪切应力。结果:572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在颈动脉窦部及分叉处267个(46.68%),颈总动脉起始部188个(32.86%),颈总动脉中段26个(4.55%),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15个(2.62%),肾动脉起始处9个(1.57%),髂总动脉起始部47个(8.2%),髂总动脉分叉处13个(2.27%),股动脉7个(1.22%),升主动脉没有斑块形成。斑块多发生在动脉分叉(起始)处、分叉周围及动脉增宽区。结论:血流剪切应力增高和剪切应力与剪切率减低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冠状动脉钙化(CAC)是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本文旨在研究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D)与缺血性卒中关系密切,在我国已经成为脑卒中最重要病因之一。MRA作为诊断ICAD的影像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高分辨力MRI可以提供血管壁结构和斑块成分等信息,目前ICAD的高分辨力MRI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斑块特征和明确病理机制等方面。就ICAD的MRI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