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宋代医家陈自明治疗妇人邪风久留筋络之法。因风邪入侵、流窜经络、阻碍气血、血络闭阻,以致出现肌肤麻木,  相似文献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宋代医家陈自明治疗妇人邪风久留筋络之法。因风邪入侵、流窜经络、阻碍气血、血络闭阻.以致出现肌肤麻木,半身不遂等一系列动风之状。治疗时从养血行血着手,使血脉通利、血液畅行,则邪风自无可容之地。借用陈氏的这一理论观点,可以阐释“内风”的病机,且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从“痒风”的含义,病因、病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的作用机制,“痒风”的辨证论治几个方面论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在治疗“痒风”中的运用,为“瘁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一治疗学上的论点,笔者所识是出自陈自明(良甫)《妇人良方》卷三贼风偏枯方论中。其论曰:“贼风偏枯其状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间作痛。经云汗出偏枯(按《内经》原作“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如树木一枝,津液不到则枯槁,被风所害,古人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治法当用大八风汤,续断汤以养其血;则风自去矣。”据该论所讲的风,当系中风。中风而见半身不遂者以养血与祛风之品同用,从而使偏枯之证恢复,所以称血行风自灭。再有风中经络(属于气虚血滞者),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口角涎流等症,为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目前常治以王清任的补阳还伍汤,通过补气活血,达到血活络通的目的,这也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证候。但这一论点自家以后的临床应用已大大超过了陈氏所论的治疗范围。治风已不仅是偏枯的中风证,治血亦不限于养血一法。现将用此论点治疗的几种常见病证,作扼要的介绍。一、外风痹阻证 (一)偏头不汗病例。某患者头面部右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以治血为主、疏风为辅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证属血虚风燥证之银屑病、荨麻疹、湿疹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结果:养血和血为主,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获得了理想效果。结论:以当归饮子为主方,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疗效满意,可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则。  相似文献   

6.
鼻鼽作为耳鼻喉科慢性疾病之一,临床症状特殊,病程常迁延多年。国医大师干祖望从风论治鼻鼽时,常结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在遣方用药时施以凉血、养血、活血等理血方药。血热者施以紫草、茜草、墨旱莲、生地、玄参等凉血祛风;血虚者施以四物汤及自拟经验效方——截敏蜜梅汤养血疏风;伴鼻塞瘀阻鼻窍者,施以通窍活血汤或地龙、蝉蜕等虫类药活血散风;配以具有理血作用之风药,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治肝方法丰富多彩 ,现将其归纳为十法予以介绍。1 行气活血 通阳散结“肝着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先未苦时 ,但欲热饮 ,旋复花汤主之“(《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由于气郁寒凝 ,胸胁脉络郁滞 ,则著而不利而为肝着 ,可见胸胁痞闷或胀痛不休。主以旋复花汤 ,方中旋复花善通肝络而行气 ,更以清绛活血化瘀 ,助以葱白温通阳气而散结 ,气行血行 ,阳通瘀化则肝着可愈。2 行气开郁 降逆化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半夏厚朴汤主之”(《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情志郁结 ,气郁化火 ,炼液成痰 ,凝于咽喉 ,自觉咽中如一肉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治风和治血是中医常用的两类治法 ,“医风先医血 ,血行风自灭” ,活血的确有助于治风 ,而治风是否有助于活血 ,则缺乏明确论证。本研究旨在对治风法有否活血作用、治风与活血配伍能否产生协同增效功用进行客观性论证 ,以期阐明治风活血法的配伍机制及推广应用前景。方法 :①据中医经典病因学理论 ,制作寒凝及外伤两种血瘀模型。家兔各 30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治风方组、活血方组、治风活血方组 ,分别观察三方对两种血瘀模型的一般表现、肢体周径、血液流变学 7项指标、动静脉旁路血栓湿重的影响 ;②采用局部肾上腺素滴加…  相似文献   

9.
1《医学心悟·痹》 "痹者,痛也.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游走不定也. 寒气胜者为痛痹,筋骨挛痛也.湿气胜者为着痹,浮肿重坠也.然即曰胜,则受病有偏重矣. 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通用蠲痹汤加减主之.痛甚者,佐以松枝酒. 复有患痹日久,腿足枯细,膝头肿大,名曰鹤膝风,此三阴本亏,寒邪袭于经络,遂成斯症,宜服虎骨胶丸,外贴普救万全膏,则渐次可愈.失此不治,则成痼疾,而为废人矣."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病因复杂,除有瘙痒外,常伴抓伤及血痂;部分患者有失眠、心慌等症状。治疗方法多不理想,我们的病例,有的单用过西药或中药,均未起到疗效。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我们根据中医“气行则血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以叶熙钧《东山别墅医案》为依据,从行痹之因、治痹之法切入,分析叶氏行痹辨治特色。叶氏认为风血胶结易致痹,重视血病导致的营卫失调对疾病发生过程的影响,并提出治痹之法,养血活血以熄风,并兼以调和营卫助其祛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治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进行内涵梳理及阐发,总结临床运用之法。[方法]收集并梳理风和血的关系,以及前人对此治则的理解及应用,通过分析探讨内涵外延,归纳总结风证的核心病机,得出相应的治血之法,并列举验案一则作为佐证。[结果]诸代医家认为,津血亏虚会导致外风内侵和内风丛生,在治疗中对血的病机认识主要是血虚、血瘀和血热。笔者首分虚实,指出风证的病机主要分为邪风和阴血阴液不足,强调阴液不足的三个层次,分别为相对津血不足、绝对血虚、绝对精血亏虚;并提出治血三层次:治标兼以益津血、养血兼以健脾胃、填精补肝肾。所举医案中患者痛风发作,伴皮肤皲裂,为湿热熏蒸,耗伤津血,治以清利湿热、益津润燥。[结论]临床认识风证可从邪风和阴血阴液两方面病机进行考量,并根据阴液不足的程度,合理运用“治血三层次”进行治疗,该思路对指导临床有实用价值,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3.
自拟黄芪全蝎汤治疗面神经炎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拟黄芪全蝎汤(由黄芪100g,归尾、赤芍、川芎、桃仁、防风各9g,红花6g地龙、白附子各8g,全蝎、僵蚕各10g,白术12g,蜈蚣3条等药组成)治疗面神经炎30例,结果30例患者服药1个疗程即痊愈者28例,服药2个疗程痊愈者2例。随访1 ̄3年,未见1例复发,表明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拟定的,以益气固表,祛风通络为主要治疗作用的。由《医林改错》之“补阳还五汤”、《杨氏家藏方》之“牵正  相似文献   

14.
纪青山教授认为,血虚风燥型湿疹多由日久伤阴耗血,使肌肤失去濡养所致,遂以辨病、辨证、辨经理论为指导,依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观点治疗.治疗选穴时避繁就简,依据病在皮肤、多有瘙痒之特点选定6个基本穴.为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和扶正祛邪的作用,采用艾灸、刺络放血配合拔罐、梅花针等特色疗法,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略论黄疸     
根据临床实践,进一步证明对黄疽的治疗,首推关幼波老中医的“治黄必治血,血行黄自灭;治黄必治 痰,痰行黄易散;治黄必解毒,毒解黄易除”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正>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土族民间医生以羊皮祛风治痹、活血疗伤;香火代灸治疗小儿疳积;墨筷点按治疗病痛;瓷刀割治除痹。这四种方法疗效显著,被称为“外治四绝”。现分别介绍如下。 1.羊皮外治法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湿皮卧之,散打伤青肿。干皮烧服疗蛊毒下血”《食疗本草》也记载: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治痹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病以风寒湿邪外袭,经络不通,气血凝滞为病机总纲。本文论述《金匮要略》治痹在“以通为用”原则下,利小便发汗以治湿痹,通阳行痹以治血痹,温经散寒祛瘀以治历节,祛邪扶正胸痹异治等。并归纳出重视阳气的畅达,初病治气、久病治血,扶正祛邪、标本异治为《金匮要略》治痹的特色和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8.
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疒咅)(?),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中医认为多与风邪有关,治疗方法很多。三年来,笔者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采用乌鸡白凤丸治疗荨麻疹3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杨世忠教授认为,荨麻疹主要由于“皮肤虚”以及“风”邪引起,并指出患者“皮肤虚”源于享赋不耐,气血虚弱,且血虚风动,风性轻扬,善行数变.故见瘾疹的皮肤瘙痒来势急骤,缠绵难愈.治疗上当以养血祛风解表止痒为主要治则,以荆防四物汤加蒺藜、乌梅、黄芪、甘草为主方,再随症加减疗效甚佳.杨世忠教授治疗本病还灵活运用针灸方法,对有过敏病史者多选用自血疗法诱导和激发躯体免疫系统产生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达到抗炎、抗过敏功效.针刺时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宛陈则除之”,如果急性病人,多根据病情选大椎放血,针刺曲池、合谷手阳明大肠经擅开泄穴,奏清泻阳明疏风解表之效;慢性病人多用三阴交、血海养血和血,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针药并用治疗该疾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宋艳丽教授从“治风先治血”角度辨治特应性皮炎经验。宋教授认为特应性皮炎的中医发病机制包括血虚、血燥、血瘀、血热生风等,临床采用益气生血、养阴润燥、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治法,并应用经验方芪归润燥方治疗,效果明显。因此,本文简要阐述“治风先治血”的理论内涵,并基于此探讨特应性皮炎相关病因病机,归纳本病“血”的虚实变化,进而引出宋教授应用芪归润燥方治疗本病的临床见解,侧重探讨组方思路和用药特色,并举验案,以资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