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搜集资料完整的62例亚急性与慢性硬膜下血肿。通过查阅文献,对亚急性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病理及CT表现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CT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血管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常规CT诊断困难,易漏诊而延误治疗。最近我们对CT平扫疑有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5例病人。采用血管CT造影检查(Comouterized angiotomogra-phy),均作出正确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 32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20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2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3例,新月状影3例,U形影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4例,呈Y形或镰刀状。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1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洪斌 《放射学实践》2001,16(5):313-314
目的:加深对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认识,及时引导临床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16例,分析其CT表现,探讨其成因。结果:16例18个分隔型血肿,其中单分隔型4个,多分隔型14个,除有常见的新月形、双凸形等形态特征外,主要有血肿内见纤维条索状影等特点。结论:CT是诊断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CT诊断硬膜下血肿的准确率甚高,但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常漏诊不少,可高达58%(1),为促请同道注意,爱特介绍。  相似文献   

6.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4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其根  华晓 《放射学实践》2002,17(5):398-399
目的:本文报告43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43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检查资料。结果:43例共86个血肿,血肿呈混杂密度42个,等密度32个,低密度12个;血肿呈新月形66个、半月形15个、3字形5个;伴脑灰白质界面内移43例,侧脑室变窄41例,中线结构移位17例。结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CT检查是诊断本病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探讨(附5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55例硬膜下血肿的CT 表现。重点分析了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血肿的病理演变过程与CT 所见的密度变化关系,以及不明原因的硬膜下血肿的CT 所见。血红蛋白的量和蛛网膜腔的完整性是影响血肿密度的重要因索。同时,对等密度血肿的CT 诊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典型的硬膜下血肿对于专职的CT影像医生和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来说诊断是容易的,但是不典型或少量或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变化多端,缺少足够认识时可能造成误诊而耽误病人的治疗。为此收集了1992.6-2000.6作过CT检查且资料完整的126例不典型硬膜下血肿做一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水平。1资料和方法126例中,73例经手术证实,53例根据其外伤史并结合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其中19例通过复查而明确诊断。这53例均经脱水和中药治疗,症状缓解,随访间隔时间最短为2w,最长为6个月,其中3例随访…  相似文献   

9.
硬膜下血肿通常由外伤引起,发生在大脑凸面硬膜下腔,典型者很容易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由于密度与脑灰质密度相近,从而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导致误诊及漏诊,现将我院2000—2003年经手术证实的32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机制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对此类血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CT机应用于临床以来,对颅脑硬膜下血肿(SD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较多,CT对高、低、混合密度的SDH易于显示,而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的诊断较有困难,有时漏诊和误诊。现将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32例36个血肿(其中3例误诊)的ISDH的CT征象分析如下:材料和方法32例ISDH,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35至78岁,平均52岁,有外伤史者26例,不能明确有外伤史6例,病程为3天至45天,均经手术或穿刺证实。其中单侧性出血28例,双侧性出血4例,共有36个血肿。位于额领顶部22个,额顶部8个,36个血肿区平扫CT值33至46Hll,领顶部…  相似文献   

11.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Odense Sudur al hematoma)简称ISDH对有时没有提供明确的外伤史或临床病状不典型的病例诊断较为困难,必须通过CT扫描才能确诊,从1989年10月~1993年3月硬膜下血肿的病例中选择12例,经CT检查诊断为ISDH,均经CT增强扫描、MRI和手术证实,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和掌握ISDH的CT征象,对ISDH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探讨其价值。方法:对23例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CT颅骨内板下方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等密度影,脑室系统,脑中线受压向对侧移位,颅内板下方无脑回、脑沟和脑灰白质界面向内移位。结论:CT对正确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经济、快速无创伤性,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民 《民航医学》2006,16(4):40-40,F0003
急性外伤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较颅盖骨部位硬膜下血肿少见,由于小脑幕特殊的解剖结构,其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 hematoma,DTICH)是指患者首次CT检查未发现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发现颅内血肿,或在已有颅内血肿的患者又发现不同部位新的颅内血肿。适时复查CT,对DTICH早期诊断,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慢性硬膜下血肿在颅脑损伤中,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多以脑血管疾病面就诊、CT能够快捷准确提供出血部位,出血量面时确诊断,尽快清除血肿,解除脑受压,提高诊断及治疗效果,故临医生除掌握本病的发病规律及治疗措施,亦需熟练了解CT影像改变,本文就收治30例硬膜下血肿病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的病变。根据其好发部位及特征一般不难做出诊断。而发生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比较少见。由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易误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文收集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25例,结合有关文献对其CT征象进行回顾分析。主要讨论CT诊断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93年4月至1995年10月,采用CT平扫加强化扫描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20例,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7.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总结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29例经手术和保守治疗证实的资料完整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结果:29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检查出36个血肿灶。单侧24例,双侧5例。左侧15个.右侧21个,病灶分布以额颞顶部为主,其次分布在额顶或顶枕部,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位于大脑凸面,跨越颅缝,密度与脑实质相仿,CT值40-45Hu。同侧脑皮髓质界面内移,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双侧血肿时,中线结构向血肿小的一侧偏移。血肿较大时可以产生脑疝。CT增强扫描。脑膜及脑表面小血管强化使血肿轮廓变清晰。结论: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有:(1)脑灰白质界面内移,(2)病灶侧脑沟消失。脑回聚拢、内移,(3)侧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向健侧或血肿灶较小的一侧移位。(4)大脑镰下疝。CT增强扫描及MRI对发现小血肿及脑疝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根据血肿形成的时间和临床外伤后出现症状的早晚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三型[1] 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或半月形异常密度区 ,血肿密度可呈高密度、低密度、混杂密度及等密度。前三者CT表现较典型 ,诊断不难。而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不易显示 ,容易漏诊。本文搜集我院 1996~ 2 0 0 1年 9例经手术证实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其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本组 9例 ,均为男性 ,年龄 5 2~ 73岁 ,平均 62岁。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并小脑幕切迹下疝CT表现,探讨其形成机制,提高对该病的早期CT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并小脑幕切迹下疝27例,并分析CT表现。结果: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主要CT表现为小脑幕区的条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楚或模糊;小脑幕切迹下疝主要CT表现为幕上脑组织疝出、脑池变窄或闭塞、脑干受压移位及中线移位。结论:采用适当的CT扫描方法,可准确诊断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并小脑幕切迹下疝。  相似文献   

20.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rnatomas SDH)多由头颅直接外伤引起,间接外伤偶尔亦可导致。硬膜下腔是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一个真正而非潜在的腔隙,因蛛网膜无张力,故外伤后致桥静脉渗血,血肿易在硬膜下扩散。根据典型的CT征象,90%以上的病例可以确诊。但对等密度及双侧的病变,CT难以区别,尚需MRI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本组123例,重点分析、讨论了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间接征象及MRI与CT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