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20余部古代医案的搜集、整理,应用统计对比方法归纳、总结奇经医案治方中各经用药范围及特点。研究发现,古代奇经医案治方中的奇经八脉用药以补益气血阴阳为主,其中明确趋向使用的药味有当归、白芍、熟地、茯苓、山药、白术、小茴香、鹿角霜、鹿茸、枸杞子、杜仲、沙苑子、菟丝子、牡蛎、紫石英、山萸肉。但各经之补益配伍又各有侧重:督脉治方偏于补阳、补气、补血,尤其重补阳温里;任脉治方偏于补血;冲脉治方偏于补气、补血、补阳。跷脉治方偏于补血、补气、补阳、安神药;带脉治方偏于补阳、补气、补血,阳维脉治方偏于补血、补阳。  相似文献   

2.
本讲介绍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各种虚弱证候的药物。 虚证,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分,而补益药具有补气、补阳、补血、补阴之效,故能改善人体虚弱症状,促进机体恢复健康;还用于邪盛正虚或正虚而病邪未尽的病证,配合适当的祛邪药物以扶正祛邪,也能促进疾病的治愈。根据补益药功效和临证应用范围可分为补气、补阳、补血、补阴四类。现按四类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补法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并宜结合五脏之虚补益五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里中医案》,探究明代医家李中梓遣方用药的特点。[方法]纳入李中梓《里中医案》中所载医案134例,整理其中所载方剂和药物,建立临床方药数据库,描述方药频数并进行分析。[结果]《里中医案》的134例医案,使用方剂共53种,中药共203味。方剂使用频数最高的前8位依次是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肾气丸、十全大补汤、理中汤、六味地黄丸、归脾汤、参附汤。两方合用共出现27次,其中两方均为补益剂17次,补益剂与泻实剂合用9次,两方均为泻实剂1次。用药频数最高者分别为人参、甘草、姜、白术、陈皮、茯苓、当归、黄芪、肉桂、熟地、附子、升麻、柴胡等。[结论]李中梓遣方用药具有脾肾双补、偏重补脾,两方合用、偏于补益,用药灵活、细致精准三个特点,其遣方用药特点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补法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并宜结合五脏之虚补益五脏。《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补法立论的依据。但其实际运用,早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已有较为详尽的论述,现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单补为主法《金匮要略》针对具体病因运用补法之处较多,据病因不同,分别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法。1.1补气法《痉湿篇》…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温病代表医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及王孟英四人对虚劳病的辨治及用药规律,以期为此病的治疗提供更多参考。[方法]通过收集并整理四位温病医家医案中“虚劳”篇或“劳伤”篇所载的首诊及复诊处方,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及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V3.0),分析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功效、高频药物组合,并进行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处方共计295首,涉及中药166味,高频药物28味(频次>20次);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入肾、脾经为主;药物以补虚药最多,其中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其次为利水渗湿药、收涩药;得出高频药物组合28组(频次≥30次);药物关联规则8条;5个聚类方。[结论]温病医家以甘温之品从脾肾入手辨治虚劳,重在补益中焦气血,对于后期阴阳亏虚明显者,填补肾之阴阳。善以血肉有情之品从补益奇经论治,补益同时注重收涩药的运用,补涩兼顾。尤其对于真阴耗竭之证,创“甘寒育阴”法以填补真阴,为温病医家辨治虚劳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膏方治疗虚劳病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方法筛选《中医膏方大全》中治疗虚劳病内服膏方87首,统计其中各药的使用频率,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分析不同药物组合在治疗虚劳病中的使用规律。结果出现频率前6味的中药为:蜜、人参、生地黄、甘草、茯苓、枸杞子;最常用的5组药对为麦冬→人参、白术→人参、麦冬→生地黄、肉桂→甘草、茯苓→人参;补气补阴药配伍清热药为最常见的组方结构。结论膏方治疗虚劳病重视顾护脾胃,以补气补阴为大法,随证配伍清热、补血、利水渗湿、补阳之法。  相似文献   

8.
一、《伤寒杂病论》中的补法运用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方法。它是以补益药为主,适当配伍,组成方剂,具有扶正补虚的作用。另外,在正气虚弱不能抗病或驱除余邪时,亦可兼用补法扶助正气,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此法是遵《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衰者补之”的经旨而运用的。论中的补法,按其所属方剂的功用特点和作用部位,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有正补五脏和五脏相生滋补;有补先天之本,和补后天之本之分。按其补益作用的大小和性质,可分为峻补、平补、调补、温补、清补等。为了便于探讨论中补法,以补气、补血、  相似文献   

9.
凡用滋补人体气、血、阴、阳的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统称为补益剂。《难经·十四难》亦说:“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这就指出了补益五脏的大法。临床中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及气血双虚之不同。因此,补益剂也相应的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及补阴、补阳等五类。但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病情,互相调整。如《景岳全书》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古今中风医案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其辨治中风的规律。方法 检索、收集、整理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2月收录的中风医案集,结合《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进行筛选提取医案数据,对中风高发证型、中药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中风医案404例,涉及医案集48本,中药340味,总用药频次4 937次,高频证型3种(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阴虚风动证),药性常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味居多,药物归经主要为肝、脾、心经。高中心度值药物10味。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显示,辨证与方剂、中药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治疗以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等方剂为主。结论 古今医案提示中风多与肝、脾、心密切相关。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阴虚风动证为核心证型。用药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多用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1.
凭借补阳还五汤的渊源及其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和高血压前期临床表现及以脾气虚血瘀为主的证型,共同探讨运用该方治疗高血压前期在古代方剂学理论及各中药间功效方面、该方在现代研究中调节血流动力和血管内皮因子方面及药理学研究方面的机理,并且查阅大量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补阳还五汤治疗高血压前期的可行性,更加证实该方治疗高血压前期疗效显著。这个发现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该方对人体的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综合应用为临床上治疗高血压前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方法以《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为数据源,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对核心药物、药对规律进行探讨。结果通过对51则医案101诊次的分析,获得205味中药,1 370频次及核心药物38种;获得药对关联规则共22条。结论名老中医治疗心悸善用经方,喜用补气健脾、活血化瘀、补血养阴、清热泻火、养心安神、调畅气机等药物;丹参与诸药组成的药对,五味子与黄芪、五味子与麦冬、桂枝与甘草组成的药对在当代名老中医治疗心悸的医案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3.
《难经·七十五难》说:“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说明治虚证用补法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措施。一是用于久病体虚,有促进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作用。另一种是扶正祛邪,扶助正气与病邪作斗争,从而战胜疾病。补法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但  相似文献   

14.
带下异常为妇科常见病,笔者以叶天士医案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古今有关医论及临床体悟,从带下病的病因病机、治法用药、叶天士治带下病方药总结及临床验案四方面展开论述,使带下病的理法方药有较为清晰的展现。在奇经理论中带下病责之于任脉、带脉为病,关系脾、肾、肝三脏。湿热下注者多为实证,精液不守者多为虚证。湿者燥之,虚者补之,陷者举之,纵者收之,热者清之,郁者疏之为常规治则。而叶天士医案中有关奇经虚损所致带下居多,最能体现奇经治法特色,带下皆属阴液下泄,故当重视。  相似文献   

15.
所谓补法,是针对人体正气亏虚,给予补益的治疗方法。本文拟结合临床经验,着重从下述几个方面对补法进行讨论。一、补须分气血阴阳,定脏腑病位补法的应用,首先,按气血阴阳诸虚之不同,区别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型。其次,因气虚多发于脾、肺、心;血虚易见于心与肝;阴虚常表现在心、肝、肺、胃、肾;而阳虚往往涉及到心、脾、肾,所以尚须根据各脏器虚损之不同,分别补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2012-2017年胡永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299例中医首诊处方,对其处方用药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处理研究,探究总结胡永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核心药物、药类、聚类方组等,归纳总结胡永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独到学术思想、辨治经验和中药用药规律,提炼中医药在诊治慢性难治性疾病中的优势。通过对慢性胃炎用药规律的总结分析,充分挖掘出胡永盛教授“两天并补以脾为主”的学术思想,胡教授在辨治上强调补益正气,消食、化湿,兼顾清热解毒、治血,以补气、化湿和消食药最为多用。本研究对继承和发扬胡永盛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学术经验有重要意义,可为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刘丽芳教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用药特点及治疗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追踪与整理刘教授2013年1月-2018年1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门诊治疗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有效医案。将收集到的有效医案按肿块期、脓肿期、瘘管期进行分类,将筛选后的数据录入软件,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软件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处方用药进行大数据分析,证、法、方、药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并结合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肿块期核心处方:蒲公英-金银花-土贝母-醋鳖甲-连翘-柴胡-海藻-炒芥子-白术;脓肿期核心处方:蒲公英-金银花-白术-皂角刺-连翘-土贝母-黄芪-炒麦芽;瘘管期核心处方:蒲公英-金银花-连翘-黄芪-皂角刺-土贝母-白术-醋鳖甲-炒芥子等。结论肿块期高频药物以清、散+温为主,补益类药物用量很少;脓肿期以清、散+补为主,温阳类药物用量很少;瘘管期以清、散+补益类少佐温阳类药物。三个阶段用药各具特色,总体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痰散结"为主,兼以"温化、补益"为其主要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总结洪善贻教授辨治晚期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250例从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洪善贻教授诊治的晚期肺癌病例及中药处方,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V2.1个人版),录入医案信息,对中药的使用频数、功效、性味及归经、关联规则、聚类进行分析并采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法提取核心组合。结果:250例病案共应用249味中药,4140药次,频次≥50的有17味中药,药物功效主要集中在补气理气、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上。性味上甘平药最为常用,大热大寒之药用的最少。归经上肺、肝、脾三经的药物用的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关联性强的主要为异功散中的组成药物,根据聚类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法提取核心中药组合,可聚为10类,提取6个核心中药组合,主要体现在补肺健脾、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疏肝理气、安神宁心、益气养阴。结论:洪善贻教授辨治晚期肺癌补益脾肺最常以异功散为基础方化裁,擅采用调肝健脾以补肺之法,标本兼治。基于真实世界的数据挖掘研究有利于洪善贻教授辨治晚期肺癌学术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古今心悸医案,建立心悸中药复方数据库,从用药和辩证用药规律两方面进行频数和频率分析。结果:①总体用药规律:用药类别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常用中药为:炙甘草、桂枝和丹参。②常见证型和药物为:心血不足:黄芪和山药;心阳不振:附子和肉桂;阴虚火旺:阿胶和沙参;瘀血阻络:丹参和川芎;心虚胆怯:酸枣仁和远志;痰蒙心神:菖蒲等。结论:心悸病以正气虚弱、心神不安为主要病机,而血脉瘀滞、热扰心神亦为常见病机。心悸治疗以补虚安神为大法,治以养心安神、补气、滋阴、养血,辅以活血清热,随证治以理气、利水、化痰、温里等法。  相似文献   

20.
试论叶天士宗奇经对治脏不应的补救图治解浚沅(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小孤山镇卫生院130715)关键词:叶天士;奇经八脉中图法分类号:R249.49;R224.0;R241.7在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众多医案中,广泛存在着治脏不应转从奇经施治的案例。如《临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