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中医英语专业学生未来的医学类方面的专业课程进行探讨,包括中医英语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有关中医专业知识,中医英语专业对中医文化背景的教学,中医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养以及中医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中医翻译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交际与中医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 ,中医走向世界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医以其独特的疗法 ,赢得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共识。中医走向世界要依靠外语 (主要是英语 )作为桥梁 ,而翻译 (包括口译、笔译 )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医的对外发展。因此 ,探讨跨文化交际与中医翻译的关系甚为重要。尽管中医走向世界已成必然趋势 ,但步伐并不是太快 ,根本原因除了中西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方面不同外 ,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带来的交际困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跨文化交际的核心问题可以用 3个英语词语来概括 :What(是什么 )——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行…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而且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证了把外语文化教学摆在外语教学突出位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医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译优势和劣势并存。本文着重探讨针对中医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译的教学定位和内容,以期达到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中医口译人才的目的,从而满足社会多方需求。  相似文献   

5.
PBL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能力。本研究尝试将PBL教学环节嵌入中医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在此,展示了此次实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同时汇报了通过问卷、访谈收集的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以及研究者基于课堂实践的教学反思;最后就PBL教学在课程中的实际运用给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医术语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英语翻译应该根据中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的读者群,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诠释中医术语的精髓,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提高非英语专业联合办学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以相关理论研究为理论基础,指出了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了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基础上,阐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中医院校转向综合性复合型大学的规划,近十年来,全国各中医院校纷纷设置了自己的英语专业。这些英语专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文章从专业定位这一本质出发,分析了中医院校内英语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于专业定位的一些思考,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等中医院校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的理论探讨,对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表明:受试学生的专业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低于日常文化交际能力,专业文化交际能力与日常文化交际能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也是教育部定期组织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中考察“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正确指导和严格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不断扩招,教育资源日趋紧张,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面临巨大的挑战,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如何加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准。在当今高校的外语教学界,培养和强化大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课题。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全面透彻地掌握英语语言的关键。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通常文化冲突或文化障碍往往不是来自字词句的表面意思.而是来自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全球化背景下中医对外交流的需要,我院在2001年开始招收中医英语专业(英语专业——中医药方向,简称中医英语专业)本科生。这也是全国首家招收中医英语专业的院校。本专业的学生要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完成中医专业学生五年所学的主要课程和英语专业四年所学的几乎所有主要课程,结果会是怎么样?其教学计划中,中西医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课时比例如何分配?师资培养和力量如何?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其英语水平和外语院校纯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相比,差距有多少?这些是一直萦绕我们广大师生和家长心头的问题。2005年4月28日,我院首次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考。从统考的结果来看,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成功的。我院共有92名学生参加考试,及格49人,及格率为53.2%,略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53%。  相似文献   

13.
杨占 《医学教育探索》2010,9(4):555-557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医学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的主体性因素,以希能为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谢娟  王瑛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11):1093-1095
什么是文化?根据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奈达(Eugene A.Nida)的观点,文化就是“一个社会全部的信仰和各种实践活动(the totality of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society)”。有些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将文化定义为“能够表现出一个社会生活特征的所有信仰方式、习俗、机构、物体和技术(the total pattern of beliefs,customs,institutions,objects and techniques that characterize the life of a human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5.
根据James Dean Brown的"语言教学大纲要素:课程设计系统法"研究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国内许多中医药大学依托其专业师资力量纷纷开设了本科英语专业(中医方向)的专业课程,但出现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和全面,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教学需求的现状。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对"本科英语专业(中医方向)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探讨,便是顺应时代和市场需求的一项实证研究,也为具有中医背景的本科英语专业(中医方向)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探讨在中医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及其重要性和方法。认为教师在中医英语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有利于中医及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通过改革中医院校基础英语和中医专业英语课程设计等途径,学生的中医英语翻译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培养中医翻译人才,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了对中医类专业学生进行中医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效果和模式。通过对教学实验前后的测试结果分析发现,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医翻译的内容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中医翻译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医类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需求较大,可以将专业英语融入到公共英语教学中或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对于有些专业课程可以尝试双语教学。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和人文学家海姆斯(D.H.Hymes)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以来,尽管当代语言理论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已普遍肯定了语言的交际性,充分反映了语言的本质: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相互依存,语言能力寓于交际能力之中,等等,但这些正确的理论和原则却没有被充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笔者认为当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中的一个比较普遍的不利因素是分割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分割所造成的后果是外语教学效率低,学习者在英语交际能力上所取得的进步十分缓慢。我国目前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状态就能充分说明这个问题。他们经过了从初中到大学再加上研究生阶段,在这十三、四年里,英语教学仅课内时间就有约2000学时左右,外加几倍于此的课外学习,英语所占的学习时间超过这个时期的任何其他学科;他们所获得的语言能力,开设的课目也面面俱到:精读、泛读、听力、语法、口语、写作等等。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英语教学和训练之后,多数研究生仍然抱怨自己没有掌握英语,不能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英语教学效率低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同文化间的交往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外语教学以及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等方面浅析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原则和方法,旨在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医英译的花样繁多,良莠不齐,特别是一些中医术语的翻译没有统一规范,给读造成混乱和误解.该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及两种语言差异的角度出发,举例分析了一些中医名词的英译,如:痰火扰心、五脏六腑、六淫、清营、丹毒、脏碌、穴位名称等,并提出“忠实、易懂”的中医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把“忠实、易懂”结合在一起,是中医翻译工作的努力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真正的中医原意展示给世界,为广大读所理解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