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伤椎与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27例,其中12例采用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15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3岁(25~56岁);B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2岁(23~6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并且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所有患者均于麻醉状态下行体位复位,B组行后路常规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A组在B组方法 基础上加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观测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5~22个月,平均9个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手术前后骨折椎前移复位程度的变化:A组为0.089±0.036,B组为0.023±0.048(P<0.001);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为(9.88±7.69)°,B组为(5.19±3.24)°(P<0.05);伤椎前柱高度的变化:A组为(39.3±5.2)%,B组为(20.6±6.5)%(P<0.05).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 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2.
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科从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8例压缩性骨折和轻中度爆裂性骨折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A组)和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B组)各19例.采用伤椎椎体恢复度(R)值(伤椎前缘高度/临近椎体前缘高度的均值×100%)、伤椎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评分)、患者疼痛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SA)及内固定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6~37个月(平均20.5个月)随访.两种术式术后Frankel评分无明显差异,但B组VAS评分、R值、Cobb角恢复明显优于A组.A组出现螺帽松动、螺钉折弯各1例,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出.结论 采用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是治疗压缩性和轻中度爆裂性胸腰段骨折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通道椎体内自体植骨、伤椎单侧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2010年6月采用短节段后路伤椎置钉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内植骨的治疗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28例(植骨组),并与单纯内固定椎旁植骨30例(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本组5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月~2.5年,平均13月。A组术后随访8月以上28例,其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略有丧失,Cobb角较术后略有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术后随访7月以上30例,其椎体前缘高度丧失,Cobb角增加较术后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较B组腰背疼痛率低。结论通过伤椎椎弓根通道植骨,单侧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术式是可行的。该种术式早期促进伤椎骨折愈合,增加脊柱前柱中柱稳定性,同时对减少内固定失效、伤椎高度丢失、椎体后凸畸形、腰背疼痛等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以获得椎体前中柱的支撑。结果本组16例均获随访,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脊柱生理曲度、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无一例断钉现象。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重建了椎体高度,增加了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在减少迟发性腰背痛、Cobb角矫正度、内固定松动折断等并发症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4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2005年6月—2015年6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经伤椎组77例(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跨伤椎组70例(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对比两种方式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Cobb角、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等指标。结果经伤椎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均显著高于跨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经伤椎组Cobb角大于跨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ASIA分级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效果较好,但是相对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不具有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使用钉钩联合的经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探讨该技术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纠正丢失的生物力学基础和远期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 1997年 7月至 2 0 0 2年12月采用椎弓根钉 -椎板钩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 98例中随访时间超过 2年的 6 4例患者。本组均在伤后平均 3.2d获得手术治疗。CD或CD -Horizon器械内固定 4 1例 ,TSRH器械内固定 2 3例。远期疗效的评估包括椎体高度恢复率的维持、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及额状面Cobb角纠正的丢失率。 结果 本组无死亡 ,1例术后神经损害加重 (1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 ) ,2例术后深部感染。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纠正率和额状面Cobb角纠正率分别为 89.0 %和 10 0 .0 % ,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由术前平均 31°纠正为 - 1°。随访时间为 2 4~ 6 2个月 ,无脱钩和断棒 ,有肯定假关节 1例 ,可疑假关节 2例 ,平均椎体高度纠正丢失率为 8.6 % ,而后凸纠正丢失平均为 4°。结论 钉钩联合使用的经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可满意重建胸腰段的矢状面形态 ,有效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远期纠正丢失及内固定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不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44例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22~57岁,平均36.8岁。采用急诊全麻下先行双踝悬吊法手法复位,再经后正中入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钉2棒1横联),术中不需要植骨融合。术后6周内卧床功能锻炼,3个月内戴支具下床活动,术后10~12个月拆除内固定装置。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情况、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视觉模拟评分( VAS)。结果44例术后获得10~16个月(平均12.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50~105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量为100~400mL,平均200mL;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 Cobb角术前26.3°±4.7°,术后4.3°±1.4°,拆除内固定时5.2°±1.2°;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术前43.3%±14.7%,术后97.3%±4.4%,拆除内固定时96.3%±3.4%; VAS疼痛评分术前7.6±0.5,拆除内固定时1.2±0.4。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不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能够很好地矫正后凸畸形,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伤椎愈合后即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无需植骨融合,及时拆除内固定物可以避免其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长期疗效。方法在89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中,75例获得随访,其中52例接受了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23例则采用了单纯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观察指标包括神经功能改善、Cobb角改变、伤椎与正常椎高度比、VAS疼痛评分改变等。结果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改善、Cobb角改变、伤椎与正常椎高度比、VAS疼痛评分改变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第2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较高。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很好恢复伤椎的高度,避免后凸畸形的复发,同时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而且内固定失败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A型(新AO分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8例,所有患者手术方法均为麻醉下牵引推压复位后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评估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3个月、1年随访时胸腰椎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高度变化、椎间角矫正情况,利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8例患者均获得1年的随访,平均18.2个月,手术时间平均92.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1m L,术后引流量平均189m L,与术前比较,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明显增加,椎间角明显减小,VAS评分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短节段置钉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能有效重建椎体高度,且远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后路手术治疗塌陷严重的胸腰椎骨折的方法进行改进。 方法  2 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 ,伤椎前缘压缩均 >40 %,应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后 ,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用注射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成形术。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行X线和CT检查。术后随访 4~ 2 3个月 ,平均 13个月。 结果  2 1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者 ,无出现异物反应者 ;术后CT示灌注剂充填不足 4例 ,椎体前缘少量渗漏 4例 ,其余均充填满意 ,无椎管内明显渗漏者。术后随访时疗效均满意 ,无内固定失败及伤椎高度明显丢失者。 结论 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和椎体成形术为塌陷严重的胸腰椎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3种术式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胸腰椎骨折86例行胸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随机分为3组:A组(传统内固定)经骨折相邻的上下位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椎板间或横突间植骨;B组在A组基础上行伤椎椎弓根短钉内固定;C组在A组基础上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果 3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或内固定取出后,比较椎体前后缘比值及Cobb角,B、C两组优于A组,且C组优于B组(P〈0.05);比较内固定失效率,B、C两组优于A组(P〈0.01)。结论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在取出内固定后能有效维持椎体高度,矫正后凸成角,防止椎体塌陷,减少内固定失败、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同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6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 GSS)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比较术前、术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等指标,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大情况. 结果通过手术减压复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 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普通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的51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应用膨胀钉25例(膨胀钉组),应用普通钉26例(普通钉组)。术后随访并对比观察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伤椎Cobb角、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 51例患者获得术后平均26.5个月的随访,普通钉组中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膨胀钉组未发生螺钉松动。两组患者骨融合良好,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矫正、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远期随访发现普通钉组椎体高度再丢失高于膨胀钉组(P0.05)。结论经后路膨胀式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较之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更能维持骨折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骨折椎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胸腰椎骨折复位及维持复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入选标准:T_(12)~L_2单椎体骨折;骨折椎椎弓根完整;下终板无骨折.全部患者均在伤后10 d内手术.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23例(A组),其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45岁(19~77岁).传统4钉固定20例(B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2岁(22~67岁).A组首先固定骨折椎与其尾侧椎,再在骨折椎与头侧椎之间撑开.结果 手术前后骨折椎尾侧椎间隙前缘高度的变化A组(0.035±0.042)小于B组(0.061±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obb角的变化为(15.8±7.8)°,B组为(13.1±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例得到平均15个月(11~24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平均丢失5.4°,B组平均丢失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例同定杆断裂,B组2例螺钉断裂.结论 对部分胸腰椎骨折在骨折椎应用椎弓根螺钉可以增强后路短节段固定系统的牢固性,避免骨折椎尾侧椎间隙的过度撑开,改善应力分布,减少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对于轻度神经损伤的不稳定AO A型胸腰段骨折,不进行减压及融合,单纯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的疗效. 方法对比分析我院2004年2月-2008年2月手术治疗的AO A型胸腰段骨折(T11~L2)患者42例,分为A组(未植骨组,21例),予单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而未行椎板切除减压及植骨;B组(植骨组,15例),予椎弓根螺钉固定,不进行椎板切除减压但植骨.对两组术前及术后后凸角、椎体压缩高度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A组术前局部后凸角平均19.1°(15.4°~29.8°),椎体压缩高度平均46%(30%~63%);术后局部后凸角5.00(0.3°~10.3°),椎体压缩高度10%(0~28%),后凸矫正率79%.平均随访21.2(12~46)个月,随访超过12个月患者21例,末次随访后凸角平均7.0°(1.8°~10.7°),椎体压缩高度10%(2%~22%).B组术前局部后凸角平均25.8°(15.9°~34.5°),椎体压缩高度平均55%(30%~76%);术后局部后凸角7.1°(1.5°~19.1°),椎体压缩高度15%(0~28%),后凸矫正率74%.平均随访17.9(12~31)个月,随访超过12个月患者15例,末次随访后凸角平均8.3°(0.7°~19.2°),椎体压缩高度15%(1%~26%),植骨全部愈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无明显腰痛症状,无内固定断裂或椎弓根螺钉拔出.后凸角和椎体压缩高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一些神经损伤较轻的AO A型胸腰段骨折,在选择椎弓根螺钉固定时,可考虑不进行椎板切除减压,也不行后外侧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胸腰椎爆裂骨折行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客观评价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后的影像学结果,为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外科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 筛选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24~48个月,平均38个月.按照手术人路分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两组.根据随访X线侧位片测量Cobb角作为效果评价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路手术组共19例,人院时平均Cobb角为27.3°,术后为3.1°,随访结束时为4.6°;后路手术组共22例,入院时平均Cobb角为26.1°,术后为3.0°,随访结束时为12.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即刻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结束时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路手术对于改善和维持胸腰椎爆裂骨折后凸角度优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效果. 方法对41例Mag-erl-Harms-Gertzbein分类为A、B1、B2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在伤椎椎弓一侧或两侧置入长度较短的螺钉,在复位时通过直接推顶伤椎椎弓根钉,使得向后移位的椎体向前复位,恢复解剖序列. 结果 36例依靠单纯伤椎置钉技术取得骨折块的满意复位,5例在术中需用其他器械辅助进行椎管内骨片的复位. 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对某些类型的新鲜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即时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