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鸿朔  马晓峰 《河南中医》2023,(12):1786-1789
《金匮要略》中的“大气一转”思想强调了气机通畅对人体的重要性。水气病风水表虚证,张仲景用防己黄芪汤调和在表之营卫,使阴阳相得;风水夹热证,用越婢汤宣通肺气,使肺气转;皮水夹热证,用越婢加术汤运转肺气;气虚阳郁证,用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利水。血痹轻证,以针引阳气到达病所,引阳入阴;血痹重证,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通血脉,通阳行痹。虚劳失精,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在里之阴阳,使阴阳相交;虚劳腰痛,用八味肾气丸使阴阳互生;虚劳风气百疾,用薯蓣丸阴阳俱补。肺气痿弱,用麦门冬汤养阴润肺,兼清虚热,使阴得以制阳;肺痿虚寒,用甘草干姜汤辛甘化阳、培土生金。“阳微阴弦”之胸痹,以栝楼薤白白酒汤温通阳气,使阴阳之气复得;心痛轻证,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散逆消痞祛寒;心痛重证,用乌头赤石脂丸收敛浮越之阳气。冲任虚寒之崩漏,用温经汤温补冲任,养血祛瘀调经,使阴阳复得。或治以行脏腑之气,以上或治以温周身之阳,治法虽众,要旨惟一:使阴阳之气相交,气血调和,邪气自祛。  相似文献   

2.
国医大师王琦提出了体质九分法,平和体质的形成离不开机体阴阳的平衡,8种不同偏颇体质存在不同的阴阳失衡状态。“阳化气,阴成形”构成了人体生命的基本形式,其中“阳化气”推动人体生理功能影响“阴成形”,从而导致不同体质类型的形成。因此纠正阴阳偏颇恢复阴阳平衡是体质调理的关键。扶阳法以阳气为人身立命之本,强调通过调理阳气功能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本文将基于“阳化气”理论探讨不同偏颇体质的形成机制,以及运用扶阳法调理体质的思路与方法,为体质调理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3.
人体的生命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反过来背阳光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都是阴。对于人体,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如果阴阳能够平衡,那么人的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人的气色就会非常好。  相似文献   

4.
赵文业 《国医论坛》1996,11(1):24-26
《灵枢·决气》将云:“上焦开发,宜五谷味,熏肤、充县、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调气。”据此可说气是人体中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物质,气又是指人体脏腑器官活动功能。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即“阴平阳秘”,是为无病话阴阳在消长过程中,一旦出现们感们衰,则产生疾病,出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明病”的病理.医者治病,即根据“阴病治以田,阳病治以阴”等原则,个阴阳重归平衡,使疾病达到根治的目的.而“人身之阴阳皆以气言”,故气对人体是至关重要的,一刻不可或缺。先哲有云“气聚则生,…  相似文献   

5.
“阳”是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阴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阳”与“阴”对立统一,互根互用。“阳”代表着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现象和功能。“阴”却代表着安静的、抑制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可视的形态和物质。“阳”在人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脏六腑等器官的自身功能即“鼓动”和“气化”作用。而“阴”则是阳得以发挥以上作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保障。  相似文献   

6.
洪儿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81-481
明代医家张景岳基于阴阳一体、阴阳互根的理论,对阴虚证的治疗提出了“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里所说的阴阳,应从广义上来理解,阴代表物质基础,阳代表功能活动;阴主静,阳主动;阴主凝结,阳主宣散;阴为沉降,阳为升浮。补阴时宜辅以“阳”药,以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并可借助阳药的温运,以制阴药的凝滞,使之滋而不腻,不碍生化之机。今不揣愚陋,对古方中所蕴含的“阳中求阴”理论,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7.
展照双 《北京中医》2008,(3):188-189
“体阴而用阳”是肝脏的基本特性。所谓“体”是指肝的本体.所谓“用”是指肝脏的功能活动。肝为刚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肝用为阳。肝体阴柔,其用阳刚,刚柔相济,阴阳和调,则肝的功能正常。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云:“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  相似文献   

8.
“阳化气,阴成形”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亦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阴阳平衡协调是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寒热错杂、阴阳失调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阳化气不足,使温煦及运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失调,发为本病。笔者在文章中对古今医家以“阳化气,阴成形”理念指导疾病的经验进行了概括总结,并重点归纳“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指导下的“通阳化气、温阳补气、调整阴阳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将脉象以其相关属性一分为二,并以"阴阳"统称之,以寸为阳、尺为阴,诊脉以浮取为阳、沉取为阴。《伤寒论》将复杂的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其属性概而分之为阴阳,认为只要"阴阳自和",则疾病即可痊愈,也间接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阴阳和",疾病的本质是"阴阳不和"。这里的阴阳显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对人体生理("体")和功能("用")的规定、概括和分类。在《伤寒论》中,张仲景使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外感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病位,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既是对经脉的划分,又是对六气(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的阴阳划分,也是对脏、腑(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中,阴阳主要是用来分类的,而阴阳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则是由事物的阴阳属性演化而来。张仲景将阴阳学说具体的运用到临床实际,没有用"阴阳"去进行过多的理论演绎,而是用了最原始和简单的方法,用阴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进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规定和分类,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10.
"气分阴阳"与"气虚脉数"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般而言 ,数脉主热 ,数而有力为实热 ,数而无力为虚热 ;迟缓脉为阳虚有寒。但临床上常遇到心气虚病人出现数脉 ,似与阳虚脉缓理论矛盾。气虚脉数的机理是什么 ?此气虚是阳气虚 ,还是阴气虚 ?为说明此点 ,先引入“气分阴阳”的概念。1 “气分阴阳”的概念中国古代哲学家为认识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将阴阳概念引入 ,并与气的概念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气分阴阳”的概念。如《道德经·四十二章》曰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认为阴阳二气由一气所生 ,而一气由道所生 ,阴阳二气…  相似文献   

11.
从“河图生成数”的数理中揭示出“天地合气,万物化生”,阴阳相摩相荡而成百物。五行也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提示以阴阳推论五味较五行推论五味更符合临床实际。气为阳,味为阴,气味阴阳“制中有生,生中有制,生化不息”,才能维持隶属于五行的各脏腑正常的功能活动。但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若制化失常,则会出现太过或不及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2.
肺阳虚辨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燕  陈伟  刘家义 《山西中医》2004,20(4):64-64
肺朝百脉,主治节,主宣发肃降,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故称“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从阴阳属性来分析,肺之气属功能为阳,肺之津血属物质为阴。肺阳指肺的功能活动及其功能活动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肺功能方面的反映。《医宗奥泌》谓:“宗气即膻中之阳,此阳属肺”。因此,肺的阳气包括肺的功能以及肺气之类。肺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回归经典、溯本求源之路,归纳总结出三阴三阳的指代和含义,进一步完善理论概念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分别在《内经》《难经》中检索“三阴”“三阳”“三阴三阳”“三阳三阴”,然后将检索结果所在语句按篇章整理,再结合篇章主旨及上下文总结出三阴三阳在该语句中的指代和含义,最后将相同含义的三阴三阳所在语句分篇汇总,进行归纳总结及讨论推测。结果 总结出三阴三阳的3个所指:①太阳、阳明、少阳和(或)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②单指太阳或太阴;③指三个属阴的脉象和三个属阳的脉象。归纳出三阴三阳的的4类含义:①脉象,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脉和浮、沉、长、短、滑、涩六脉(浮滑长为阳,沉短涩为阴),以及去、至、静、动、迟、数六脉(去静迟为阴,至动数为阳);②经脉,包括六经脉和十二经脉两种;③五运六气之六气;④开阖枢——阴阳离合的三种状态。结论 三阴三阳在《内经》《难经》中有多种指代和含义,对当前概念完善和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三阴三阳更真切的本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医基础理论讲肝脏体阴而用阳,为阴中之阳。肝脏主藏阴皿,为多皿之脏,故曰体阴;肝主疏泄为风木之脏,外应春生之气,其气主升、主动,故曰用阳。“体”可以说是生命的基础形式,“用”就是以此作为基础的生命的表现形式,是生命存在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内经·阴阳离合论篇》提出“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热论篇》又提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上连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以上提出了“太阳”经脉的根结、起止,以及它的功能和作用。《阴阳离合论篇》指出“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提示了人体经  相似文献   

16.
用中医阴阳理论阐释“舍得”,“舍”属阳,“得”属阴,舍得二字,本一阴一阳耳。孤阴不长,独阳不生.故无舍即无得,不舍即不得。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故有舍方有得,有得必有舍,读懂舍得,于养生有益。首先,分析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形态的人的气机开合特性,从“舍得”二字入手,平其有余,补其不足,可达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其次,应据春夏秋冬四时气机的开闺变化,人体对自身的“舍”、“得’’作出适时的调整,顺应自然,春夏宜舍,秋冬须得.舍后能得,得后宜舍,则符合养生之道;最后,从“舍得”二字参透人生,人本虚无,食天以气,食地以味,身乃形,终归于无。  相似文献   

17.
脾阴学说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对其均有论及,而仲景开创了其临床证治的先河,有关治法,垂范后世,指导临床,迄今不衰。 在生理上,五脏皆分阴阳,脾脏亦可分之。“阴”为有形的物质,“阳”为无形的功能,“阳化气,阴成形”,作为功能表现的“阳”须基于有形的物质“阴”才能发挥作用。脾阳主运化,使五脏六腑生机旺盛,脾阴主营血,有濡润之功,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皆受其滋养,脾阳赖脾阴以生,两者相互协调才能完成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重要生理功能。脾气是这一生理功能的体现,脾气包含脾阴、脾阳两方面功能。脾阴介于阴阳之间,似气的血,与其它脏腑之阴有别,是阴精共性与脾脏个性相结合的体现,但就其本质而言,脾阴乃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上,脾阴虚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大多表现为: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而微数。一般多由于饮食劳倦、久病虚损,长期脾胃失调,以致气血内伤,水谷不化,津液不充。临床以阴气两虚为特征。  相似文献   

18.
阴阳的定义     
阴阳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阴阳的定义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阴阳有没有定义?能不能在古籍中找到符合逻辑模式的阴阳定义? 《易传》提出: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这是先秦哲学家对阴阳作出的最高概括。宋代朱熹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注解为: “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周易本义》)  相似文献   

19.
“阳不入阴”为不寐的主要病机,最早确立于《黄帝内经》,意为卫阳不能入于阴分的病机概括,该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且为脏腑阴阳的辨证奠定基础。“促阳入阴”是治疗不寐的关键,治疗强调燮理阴阳,使阴阳恋合,而夜寐自安。本文将从中焦脾胃之虚实致中道不通、“阳”盛及“阴”虚分别论述“阳不入阴”之原因,并从这三个角度出发阐述治疗不寐应和胃开中,以交通阴阳,虚则补虚和中,以顾护中焦,实则祛实畅中,以调和脾胃;阳气亢盛,不能入阴,则清热泻火,以衰其盛阳;阴血亏乏,不能涵阳,则滋阴生津,以养阴敛阳。同时,辅用重镇安神,以潜静其阳;促进脑肠相通,以阴交阳治法,以期为“阳不入阴”之不寐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亚太传统医药》2006,(11):45-45
“虚不受补”之说,即患者体虚,而不能接受补药之谓也。细析之,体虚有阴、阳、气、血之不同,又五脏均有阴阳,而虚者以肾阴(亦称真阴)不足为主也。肾阴乃人体津液之根本,有濡养脏腑的作用,可影响其他脏腑之阴,所以古人说“一阴虚而诸阴俱虚”也。真阴不足日久可表现为阴虚、血虚、更兼气虚,或阴阳俱虚等复杂证象。治疗大法虽云“虚则补之”,但温热药均不能接受,药性略温,即感“上火”而出现热象,此热药重伤其阴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