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窦房结是心脏传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窦房结细胞分离后深入研究其形态与电生理功能已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1,2].窦房结起搏细胞在构建生物起搏器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综述细胞移植构建心脏生物起搏器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方法 广泛查阅近十年来有关细胞移植构建心脏生物起搏器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在体实验已证实细胞移植构建心脏生物起搏技术方法的可行性,目前多通过窦房结细胞移植和干细胞移植构建心脏生物起搏器,但存在移植的心肌细胞扩增困难,以及心脏生物起搏器构建成功率低、功能不够稳定等缺点.应用基因转染技术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结论 细胞移植构建心脏生物起搏器是可行的,有广阔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医学生物工程领域中进展较快的一项新技术,为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正确而完善的护理配合、及时而恰当的术后随访是安置起搏器成功的重要保证。本文重点阐述对术后护理的配合及随访的体会。一、起搏器在护理中的有关概念 (一) 起搏与起搏阈值人工心脏起搏器基本原理是通过起搏器发放电脉冲,经起搏导管刺激心脏,以引起收缩,完成心脏射血功能。心脏能否起搏与电脉冲刺激强度有关,能引起心脏兴奋的最小有效脉冲称为起搏阈值。多以振幅大小表示。影响起搏阈值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起搏导管的位置,在护理中特别重要。当发生移位时,起搏阈值可突然升高,重者可使起搏失效。 (二) 电脉冲信号波与正常起搏图形的识别电脉冲信号波,即起搏信号。在常规速度记录心电图中表现为直上或直下的纵线。电脉冲直接激动心室时,可在起搏信号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自体窦房结细胞移植与电子起搏器"串联"起搏心脏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犬12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6).所有犬安置电子心脏起搏器以保证存活,然后切取窦房结.将实验组犬窦房结组织消化成细胞悬液后,注射到自体右室前壁心肌内,对照组相同部位注射等量培养液.2周后射频消融希氏束,建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犬模型,观察并记录犬心律.对实验组犬经股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研究心律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的细胞存活状况及其与心室肌细胞形成的缝隙连接结构.结果 建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犬模型1 h后,实验组心率高于对照组(P<0.01).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实验组心率变化明显(P<0.01).实验组心律在14 d内保持稳定.免疫荧光染色法证实,移植的细胞在移植部位存活,且细胞间有缝隙连接结构形成.结论 自体窦房结细胞移植是一种对儿茶酚胺类物质的调节作用反应敏感的生物起搏技术,并且在与电子起搏技术串联后,其起搏作用在14 d内保持稳定.移植的窦房结细胞可与周围细胞形成电-机械耦联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5.
心脏人工起搏是应用电子仪器摹拟窦房结的功能,按一定频率直接刺激心脏,有节律地控制和调节心脏活动的自律性,维持必要循环功能的方法。近年来心脏人工起搏术已成为治疗严重心律失常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我科自1981年4月至1986年2月先后为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三束支传导阻滞及Ⅲ°房室传导阻滞等病人安装人工起搏器2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现将术后监护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术后一般护理: 心脏人工起搏术后,病人应送入设备完善的监护室,护理人员应立即在床边描记心电图一次,以了解起搏的效果。以后即应用连续心电示波观察,如发现异常,立即描记心电图,同时详细记录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等。伤口用多头胸带包扎,并用砂袋压  相似文献   

6.
85例心脏病病人置入永久起搏器后,再次手术的原因为起搏器电池能源耗竭、因病情需要改变起搏模式、起搏电极破损断裂、起搏器囊袋破溃感染。经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起搏电极,变换起搏模式及改换起搏器置入部位后,起搏器均正常工作。认为优质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心脏功能、并发症种类及原因.方法:随访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并发症的种类,分析其原因.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RVA)术后6个月时LVEF明显低于术前,右室间隔部起搏(RVS)组无明显变化.发生起搏器并发症4例,起搏器囊袋血肿2例,电极移位及电极导线断裂各1例.结论:RVS更符合心脏生理起搏节律,术后心功能改善优于RVA.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术后加强随访,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传导阻滞与窦房结功能不良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实施起搏器植入术的72例病患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起搏器干预适应症分为A组(窦房结功能不良,41例)与B组(传导阻滞,3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起搏工作模式[双腔按需起博(DDI)、心房按需起搏(AAI)、心室按需起搏/心房同步心室起搏(VDD/VAT)]、起搏比例、异常以及患者本身心律失常发生率(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性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房颤动)。结果 A组AAI起搏工作模式明显高于B组,VDD/VAT起搏工作模式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DI起搏工作模式、起搏比例、以及异常状况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传导阻滞与窦房结功能不良患者的工作主要模式能够经动态心电图辨别,充分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同时为合理程控起搏器提供依据,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埋藏式)的病人日益增多,此类病人出院后的自我保健和护理至关重要。我院对安装起搏器病人出院前认真进行有关知识的介绍及学会预防可能发生的意外问题等,以保证起搏器的正常功能。出院指导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1.让病人熟悉起搏器的性能:起搏器是利用电脉冲发生器刺激心脏进行有节律的收缩活动。目前国内生产的埋藏式起搏器多数是单心室R波抑制按需型。病人出院后要严禁外界电磁场的干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工作中,患心脏传导阴滞的病例似有增多,给手术、麻醉及麻醉药物的选择带来新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心脏传导阻滞的病因、分类、麻醉药物的心传导生理的影响和麻醉的禁忌症,本文作一简要综述。一.心脏冲动的传导系统 Rosen指出,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收缩性的特点,同时这些细胞有产生电冲动的能力,这种特性的细胞即所谓起搏细胞可在窦房结,心房传导径路、房室结之上下区域及心室浦肯野氏系统发现。从窦房结来的电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器在长QT综合征并发尖端扭转性室速中的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59例长QT综合征并发尖端扭转性室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植入临时起搏器前后QTc及心脏事件(晕厥或非致命性心脏骤停)发作情况.结果:临时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次数和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1),QT间期及QTc间期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临时起搏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长QT综合征并发尖端扭转性室速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且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起效迅速,效果稳定,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以往认为戴有心脏起搏器者不能行体外震波碎石 (ESWL)治疗 ,理由是 :①冲击波可致起搏器功能异常 ;②冲击波干扰起搏器脉冲 ;③冲而波可引起心传导系统及循环系统功能改变。文中报告 2例装起搏器患者 ,安全有效地施行了ESWL治疗。例 1男 ,72岁。因窦房结功能衰竭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因右侧腹痛入院 ,IVP诊断右输尿管中段结石 (7× 5mm )伴肾积水。ECG检查为正常起搏器心率。ESWL治疗前先设定心率 ,将VV 1心率改为V0 0心率。无麻醉状态下 ,用多尼尔 5 0 0 0型碎石机治疗 ,选用 18KV ,冲击 10 0 0次 ,术中心率、血压…  相似文献   

13.
非心脏手术前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指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心脏手术前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的指征。方法对102例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外科患者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根据术中和术后心电图监测记录,将患者分为起搏组和备用起搏组,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特点。结果围手术期37例出现起搏心律(起搏组),65例为自主心律(备用起搏组)。与备用起搏组比较,起搏组患者年龄偏大[(61±17)岁vs(52±14)岁,t=2.885,P=0.005],具有器质性心脏病[心肌梗死:54%(20/37)vs14%(9/65),χ2=18.733,P=0.000;心肌病:8%(3/37)vs0%(0/65),P=0.045]和晕厥病史的患者[11%(4/37)vs0%(0/65),P=0.030]相对较多,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97%(36/37)vs48%(31/65),χ2=25.741,P=0.000]和超声心动图(UCG)[97%(36/37)vs45%(29/65),χ2=26.076,P=0.000]检查结果异常的比例较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手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需全面评价患者的临床情况,Holter发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同时UCG显示心肌病变的高龄患者,特别是合并晕厥...  相似文献   

14.
置起搏器患者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使用高频电凝器对置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心率的影响及麻醉管理。方法全麻下气管内插管LC126例,术前携带埋藏式永久性起搏器94例。术中12例在起搏器上放磁铁干扰,窦房结功能低下临时预置食管电极起搏32例。全程监测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切割胆囊和电凝止血过程中对起搏器的功能干扰和对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的影响。结果94例永久起搏器术中2例使用高频电刀时起搏器功能失灵,停止电凝。待起搏器恢复原起搏程序后,改双极电凝完成手术。磁铁活化12例,无起搏器干扰发生。32例预置食管起搏者中,术中7例心率减慢至35~50次/min,及时调整起搏心率至60次/min。维持了正常心率。结论携带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者及预置临时电极起搏器的手术病人,手术中使用高频电凝器时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术中正确使用,加强管理,采取有效地预防治疗措施,起搏器患者行LC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15例心脏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患者接受开胸心脏直视手术移除起搏装置及赘生物,2例同期放置起搏器,1例同期放置心脏电复律除颤器,10例术后应用心外膜临时起搏器,术后20~45d再次放置起搏器,2例单纯行心内电极导线取出。结果15例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后随访2周至1年,未有复发。提出对心脏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做好起搏器治疗的护理、营养支持、用药护理、呼吸道护理等有效措施,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健康指导时应加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避免起搏装置感染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安置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已经留置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1997年1月~2004年9月8例留置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患者的TURP治疗,患者年龄62~71岁,已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2~7年,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三束支传导阻滞1例,起搏器类型为房室全能型(DDD)4例、心房按需型(AAI)3例、心室按需型(VVI)1例。结果: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留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并非TURP的绝对禁忌证,此类患者经过充分准备可以承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软骨细胞诱导骨髓基质细胞构建软骨的体内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软骨细胞诱导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体外构建软骨,比较其体内植入前后软骨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探讨共培养构建软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分别培养扩增猪关节软骨细胞和BMSCs,两者按2:8比例混合(软骨细胞:BMSC),以5.0×107/ml的细胞终浓度接种于聚乳酸包埋的聚羟基乙酸支架,体外培养8周后部分标本植入裸鼠皮下,再经体内8周后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糖胺聚糖含量(GAG)测定、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学,以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对体内植入前后标本的软骨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结果 体外培养8周时,所有标本均形成了软骨样组织,但质地较软,组织结构相对较为松散.体内植入8周后,共培养构建软骨能维持良好的软骨外观,而且GAG含量及弹性模量均明显高于体外标本(p<0.01),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显示体内标本的组织结构致密,基质及Ⅱ型胶原显色程度均明显强于体外标本.结论 软骨细胞诱导BMSCs构建的软骨在体内皮下环境中能维持良好的软骨特性,而且植入体内后能继续向成熟软骨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PPM)所致心脏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3年1月至2010年5月10例安装PPM所致心脏并发症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62.9岁。术前植入单腔心房同步型(AAI)起搏器1例,双腔房室全能型(DDD)起搏器9例。心脏并发症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IE)5例,三尖瓣关闭不全(TI)4例,肺动脉血栓1例。依据患者病情不同分别行三尖瓣成形术(TVP)、三尖瓣置换术和/或电极去除、赘生物清除等手术方式治疗。结果 1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5例术中保留起搏导线与电极者术后均无起搏器功能障碍,3例去除电极的起搏器依赖患者行再次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随访9例,平均随访时间5.5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1例行TVP患者术后遗留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TI)。结论PPM所致IE患者如感染难以控制应尽早行手术治疗;PPM所致TI术前较难明确诊断,应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或手术探查;保留起搏导线者术中应采取措施保护起搏器;去除导线再次植入起搏器者要选择合适的植入时机。  相似文献   

19.
横膈起搏     
作者等于1959年就开始利用射电频率(radio-frequency)技术起搏心脏,至1962年又开始进行刺激膈神经的长期实验。来自体外射电发射器的脉冲,经天线传给埋在皮下的无线电波接收器,再通到与膈神经相接的电极,从而起搏横膈。Glenn 等于1964年首先用于一例剖胸术后急性通气机能不全的病人,作为短期的通气支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医学工程的不断发展采用电刺激心脏的方法(即心脏起搏)治疗病人受到重视,由于手术创伤性小以及不断改进,使许多用药物难以治疗的患者得到治疗,恢复了劳动力并延长了生命。因此接受起搏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越来越多。口腔科门诊常遇到带起搏器的患者要求拔牙,如何为这些患者做好拔牙时的护理配合,是个新课题,现就我院对10例带起搏器患者拔牙时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