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建立髋关节间隙的CT测量方法及正常值,探讨对半脱位的指导意义。方法挑选20-50岁之间健康男、女各20人行髋关节CT扫描并测量其间隙获取正常值,对照分析18例髋关节半脱位的CT改变。结果健康组前关节间隙(0.274-0.07)cm,后关节间隙(0.22±0.06)em,中间关节间隙(0.69±0.17)em;半脱位组患侧髋关节间隙与健侧对照,前、后关节间隙增宽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间关节间隙明显增宽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测量髋关节间隙建立其正常值,可对外伤性髋关节半脱位做出精确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6个月股骨头未骨化婴儿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早期诊断。方法: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11例13髋首次X线摄片漏诊(异常组)及108例216髋(正常组)的髋臼角、股骨头外移角、股骨头外移指数、及综合指数(SI)。结果:髋臼角、股骨头外移角,股骨头外移指数,SI,正常组分别为:23.40°±4.10°、26.80°±4.70°、0.78±0.05、0.64±0.17;异常组分别为:27.70°±5.30°、34.90°±7.20°、0.89±0.08、1.06±0.21(x±s)。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小于0.005、0.05、0.01、0.001)。结论:用骨盆正位X线片诊断3个月~6个月股骨头未骨化婴儿的早期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X线的诊断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60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X线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早期治疗的特点是:方法简单、痛苦少、并发症少、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王奉来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1999,11(3):13-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X 线诊断方法;方法 21 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新生儿的30 个患髋及130 例正常小儿的新生儿期骨盆片,均经一年随访证实,将21 例患儿的30 个患髋与130 例正常新生儿的260 个正常髋关节进行测量对比分析;结果 30 个患髋中,髋臼呈平直线状28 个髋,闭孔线示脱位阳性27 髋,髋臼指数大于36°者6 髋;260 个正常髋关节中,髋臼呈平直线状228 髋,髋臼指数大于36°者7 髋,闭孔线示阳性者9 髋;结论 闭孔线、髋臼指数、股骨颈轴线及Rosen 线作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早期诊断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与多种常见辅助检查对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的比较,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在诊断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中的应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检查诊断方法多样,如CR、CT、核磁共振成像、B超等.相比之下,计算机X线摄影以其简便、高效、廉价、清晰等优点在诊断、筛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x线诊断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要点。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应用X线诊断的50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回顾性分析其X线检查图像,提出精准诊断的要点。结果:本组50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治疗前的x线片中,8例为脱位前期,25例为半脱位期,17例为全脱位期;在髋关节复位后,39例患儿髋关节相应的部位功能均恢复正常,另有7例出现一侧复位不良或复发,3例股骨头出现一定程度的坏死情况,1例实施髂骨截骨手术。结论:及早诊断和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具有重大意义,为提高诊断正确率,应当注意根据该病的典型x线表现,应用科学有效的测量方法,注意区分麻痹性髋关节脱位,复查时观察复位情况及图像清晰度。 相似文献
8.
9.
王从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2,(1)
本文测量了60例正常儿童髋关节及5例先天性髋关节脱臼关节,提出测量股骨头二次骨化中心的中点位置及股骨大转子髋臼线与中轴线夹角的方法来判断髋臼发育不良及髋关节脱臼等,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两种方法简便而较可靠,对诊断有一定价值。两种方法可单用或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0例哈萨克族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X线拍片诊断分析。方法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5月在本医院放射科检查的30例哈萨克族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骨盆平片,通过CR系统图像后处理后阅片分析总结。结果30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年龄平均为9月——35岁之间,其中10岁以下20例,10岁~35岁之间10例,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男性患儿5例,女性患儿15例,其中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0例,单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0例。结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具有较典型的X线表现,通过X线拍片与CR系统进行图像后处理正确影像诊断,给广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带来早诊断、早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患者髋部步态动力学和肌力的变化与髋关节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单侧THR的患者共25例,按术后不同时期分为两组。利用压电晶体式三维侧力台和等速极力测试系统,观察两组患者健、患侧髋的曲伸肌力变化。结果:①步态测试:术后1年以内组患者健、患侧的垂直分力-时间积分值差异显著(P<0.05)。②等速肌力测试:双侧峰力矩值术后1年以内组健侧屈、伸肌均大于患侧(P<0.05)。峰力矩占体重比值术后1年以内组健侧屈、伸肌均大于患侧,差异显著。③临床评价: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的18-60分提高到术后的78-97分。结论:术后生物力学的测定有助于判断髋周肌力的恢复情况。其与临床评价不一致,可能更具客观性,可作为评价THR后髋关节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38例临床怀疑小儿寰枢关节半脱位X线影像资料的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分析误诊的原因,预防的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前来我院就诊的15例和外院提供的23例临床怀疑寰枢关节脱位的患儿,将其分成两组。一组查体时临床症状不典型者有24例,另一组临床症状典型者有14例。两组患儿均摄颈椎侧位+张口位,测量及比较ADI、VBLADS及偏离齿状突距离,观察寰枢椎外侧关节面是否对齐例数。结果:两组ADI测量值及寰枢椎外侧关节面不对齐的例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BVLADS值及偏离齿状突距离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准确测量ADI,观察寰枢椎外侧关节面是否错位是X线诊断小儿寰枢关节半脱位较可行的方法。齿状突与寰椎两侧块间距离的差值(VBLADS)和寰底线中点垂线偏离齿状突轴线的距离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老年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2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性病人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及对症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护理,基础护理等。结果:52例病人无一并发症发生。结论:综合护理能明显减少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测量最小关节间隙判断骨性关节炎发展的临床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是从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50例髋关节OA患者.A组为男性患者25例,年龄从52岁至62岁,平均56.8岁.B组为女性患者25例,年龄从51岁至62岁,平均55.2岁.所选患者X光片均有轻度较对侧最小关节间隙变窄,依据Kellgren/Lawrence Scale分级均为2级.随访5年.对随访前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随访后,A组Kellgren/Lawrence Scale分级:2级16例;3级8例;4级1例.B组:2级7例;3级14例;4级4例.对A、B两组患者关节间隙变化用秩和检验分析,得P=0.0240(P<0.05),认为B组关节间隙变化明显.A、B两组患者关节炎的变化P=0.024(P<0.05),故B组关节炎的变化明显.结论 最小关节间隙随着年龄的增长再不断变小.女性在髋关节炎早期随着年龄增长关节间隙的变小及骨性关节炎的加重较男性明显.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及最佳对策。方法:对我科在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治疗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中,脱位距手术时间最短1天。最长20天,平均10天,脱位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假体4例,骨水泥型假体2例。脱位原因,髋臼假体角度不良4例,骨水泥技术不良1例。运送不当1例,脱位后治疗方法,徒手复位后髋“人”字石膏固定1例,下肢皮牵引1例,切开髋臼翻修4例,随访6个月-7年,平均3.5年。根据疼痛,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及X线片特征,进行功能评价,优良率83.33%。结论:最佳对策是正确安放髋臼假体的位置和角度,采用现代骨水泥技术和运送病人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晚期累及髋关节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8例晚期RA累及髋关节行人工关节置换股骨头,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组织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8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18~81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多发关节肿痛伴髋关节疼痛。影像学检查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下骨质吸收,股骨头半脱位。组织形态表现为关节面变形较轻,较少骨赘形成,股骨头软骨面毛球样粗糙,软骨明显纤维化。软骨表面血管翳形成,侵蚀软骨,并可侵蚀骨质。股骨颈软骨与骨质交接处血管翳和滑膜相延续。股骨头骨质广泛的骨质疏松改变。骨内囊肿壁常为纤维血管肉芽组织,伴有较多的慢性炎细胞浸润,中心常有类似类风湿结节的纤维素样坏死。滑膜表面纤维素样坏死,细胞毛刺状突起,表面间质常有细碎的软骨,增生的乳头间质纤维化。结论晚期RA股骨头在组织形态学上有其特征性病理改变,可与髋关节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结核、股骨头坏死等鉴别。病理组织学的深入观察,可为该病的诊断和早期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总结有关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方法:对我院57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前健康评估、心理护理、术前适应性锻炼及术前常规准备)和术后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康复训练指导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功能锻炼指导)两个方面。结果:57例患者全部安全度过围术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部康复出院。结论:正确的康复护理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做好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整体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是手术成功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治疗依从性、髋关节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6例,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手术治疗。常规护理组予以围手术期骨科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予以综合性护理,两组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护理干预组总依从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94.74%vs 76.32%)(χ2=5.21,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92.11% vs 73.68%)(χ2=4.55,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7.89%vs 26.32%)(χ2=4.55,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效果较确切,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致残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