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36例儿童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内斜视36例.内斜视20△单眼内直肌后徙5 mm;+40△~60△双眼内直肌后徙4~6 mm;少数大龄患儿且斜视角较大者采用双眼内直肌后徙加单眼外直肌截除术.术后同视机训练三级功能.结果:术后眼位正位28例,欠矫7例,过矫1例.术前斜视角在+30△~+50△,术后眼位正位率91.67%(33/36);术前斜视角大于+50△,术后眼位正位率61.11%(22/36).结论:先天性内斜视患儿应早期手术治疗,双眼内直肌后徙术为首选术式,术后的随访对于远期眼位正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董玉红 《安徽医药》2019,23(10):2029-2032
目的研究斜视矫正手术对不同类型斜视病人视觉功能( visual performance,VP)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2年 1月至 2014年 1月,于西安市中心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 96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斜视类型将病人分为三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SOP)组 14例;共同性内斜视( CET)组 19例;共同性外斜视( CXT)组 63例。手术方法采用斜视矫正手术, CXT病人给予双眼或单眼行外直肌后徙术( LRR)或单眼 LRR联合内直肌缩短术( MRMS)CET病人给予双眼或单眼内直肌后徙术( MRR)或单眼 MRR联合外直肌缩短术( ERS),SOP病人给予双眼或单眼下斜肌( IO)断键,并摘除多余肌肉组织,随访 8周,每 2周 1次。分析各组病人的手术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 CXT组、 CET组、 SOP组术后痊愈率分别为 23.81%、31.58%、14.29%。三组在痊愈,基本痊愈,进步以及无效率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XT组、 CET组、 SOP组术后正位率分别为 77.78%、84.21%、 64.29%。CXT组、 CET组、 SOP组术后立体 VP率分别为 60.32%、68.42%、57.14%。CXT组、 CET组、 SOP组术后融合功能率分别为 68.25%、78.95%、71.43%。三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病人远立体视检测与近立体视检测结果中立体视结果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斜视矫正手术对不同类型斜视病人的治疗疗效相近,不同类型斜视病人给予手术矫正后多数都能恢复双眼 V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对16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及手术治疗,按年龄、融合功能,斜视类型行不同术式,如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单眼内直肌缩短+外直肌后徙术、双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并对术后的眼位及融合功能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本组168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完全正位(≤5△)者95例(59.55%);轻度欠矫(≥10△)者34例(20.24%);明显欠矫(≥20△)者16例(9.52%);轻度过矫(≤10△)23例(13.69%);总有效率90.84%。术前无融合功能125例,术后有38例建立了双眼单视功能。结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很重要,早期手术对恢复双眼视功能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4.
刘媛 《河北医药》2016,(7):1067-1069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观察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并作出分析。方法96例先天性外斜视患者分为~2岁组18例,~4岁组30例,~8岁组34例,~12岁组14例,共4组。手术方式:对基本型和辐辏不足型外斜视行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对外展过强型行外直肌后徙。伴A-V征及DVD者,矫正水平外斜的同时,按照A-V征及DVD的手术方法予以一并矫正或行二次手术。采用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检查双眼单视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岁组远期正位率低于其余3组,~2岁和~4岁组术后重建融合功能比率高。术后眼位正位者~2岁组较~4岁组重建融合功能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先天性外斜视主要危害双眼视觉建立,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早期手术,积极提高正位率,为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成人大角度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双眼视功能、单眼注视野及侧转运动进行评估,以明确手术的安全性和满意度.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7月在我院符合要求的成人大角度外斜视共38例连续患者,其中29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9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并在术前、术后1.5m、6m对其进行眼位、双眼视功能、眼球侧转运动及单眼注视野的测量.结果 末次随访时眼位正位率为81.58%,与术前相比,术后1.5m和6m双眼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均有所改善(P<0.05),术前单眼注视野为(51.42±3.30)°,术后1.5m单眼注视野(42.21±4.47)°,术后6m单眼注视野(44.12±5.13)°.对三组单眼注视野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54,P=0.00),侧转运动检查显示有78.94%患者术后出现2级以下的运动不足,末次随访时有2例在侧转时出现复视.结论 对于成人大角度外斜视行超常量退截手术量,在对眼位和双眼视觉有良好恢复效果的同时,也需考虑到侧转复视和单眼注视野缩小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手术治疗38例共同性内斜视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38例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斜视度在+25^△以下者,一般行单侧内直肌或双侧内直肌后徒术,+25^△~+50^△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徒术或单眼内直肌后徒联合外直肌缩短术。〉60^△行双眼内直肌后徒联合一条外直肌缩短术。结果Ⅰ级治愈30例占80%,Ⅱ级良好5例占14%,Ⅲ级差3例占6%。结论共同性内斜视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rlation,DVD)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 对122例187眼DVD根据双眼视力状况,双眼上斜程度及合并其他类型斜视进行综合分析,设计手术.双眼DVD不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若双眼视力良好,且上斜程度相等者做双眼上直肌等量后徙术;双眼上斜程度不等者,做双眼上直肌不等量后徙或先做上斜明显眼手术.若单眼弱视明显.先做弱视眼手术.单眼DVD,仅做单眼手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做下斜肌后徙转位术.DVD合并水平斜视者,尽可能一期完成.否则,分期手术.上直肌后徙量为7~9 mm.结果 122例187眼DVD,180眼满意(96.26%),6眼好转(3.21%),1眼无效(0.53%).结论 对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行上直肌超常量后徙术疗效满意;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病人65例进行内直肌徙后的调整缝线手术,术后常规进行15天同视机训练,收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术中手术量比其他后天性内斜视大,发现内直肌止端靠前。术后斜视消失,大部分病人复视消失,双眼视功能恢复好。结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大部分可通过手术矫正达到斜视和复视消失、功能治愈的目的,手术量比其他后天性内斜视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式疗效,并观察融合功能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行手术治疗的62例斜视度在-30△~-45△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30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B组共32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3-6月的手术疗效,手术后斜视度≤-8△或者+8△为疗效满意。同时分析患者融合功能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A组患者手术后一周有4例过矫,斜视度在+8△~+15△,三月复诊时,无一例过矫;手术后一周时有一例欠矫,3-6月时仍有一例欠矫,疗效均满意。B组患者手术后一周有1例过矫,斜视度在+8△~+15△,此过矫患者3-6月复诊时仍过矫,斜视度在+8△~+15△,有4例患者欠矫,其中有2例患者看远、看近斜视度均欠矫,另外2例以看近欠矫,看远不欠矫。并且发现此欠矫患者的融合功能较其他正位患者的融合功能差。结论:对于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式效果好,疗效确切。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式对于融合功能较好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与手术量。方法观察89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的眼位、手术量及双眼术前及术后三级视功能情况。结果 89例中,78例术后正位(正位率87.6%),38例术后获得立体视。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手术量根据戴镜与裸眼视近的平均斜视度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弱视眼或主斜眼上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大度数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对符合手术适应证的32例32眼大度数共同性外斜视行外直肌后徙8~12mm,平均10mm,再根据残余斜视度行内直肌缩短6~9mm,平均8mm。随访6~18个月,内容包括视功能、眼位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视力均与术前相同,有5例术后建立了同时视,22例基本正位,7例欠矫,3例过矫,11例眼球运动正常,18例和3例轻、中度外转受限,4例出现轻度眼球突出和睑裂加宽,无复视等其他特殊并发症。结论该手术方式简单、安全、有效,使原来一些必须在两眼上行3~4条直肌的手术可以在一眼上行2条直肌手术就能取得成功。既满足了患者的心理要求,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0~7岁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疾病谱,为疾病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0~7岁户籍儿童及流动儿童各120例进行疾病调查,按年龄不同分为3组,每组40例.婴儿组(1~ 12月),幼儿组(1~3岁),儿童组(3~7岁),调查近一年的患病情况.结果 户籍婴儿组(1~12月)常见疾病前五位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小儿肠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泌尿道感染.流动婴儿组(1~12月)疾病谱相同,但发病频率较高.户籍幼儿组(1~3岁)常见疾病前五位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小儿肠炎、过敏性疾病、意外伤害.流动幼儿组(1~3岁)疾病前五位: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小儿肠炎、意外伤害、过敏性疾病.户籍儿童组(3~7岁)前五位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肠炎、过敏性疾病、肺炎、意外伤害.流动儿童组(3~7岁)前五位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肠炎、意外伤害、肺炎、过敏性疾病.结论 婴儿组(0~ 12月)户籍儿童与流动儿童疾病谱相同,但发病频率不同,幼儿组(1~3岁)和儿童组流动儿童意外伤害明显增加,户籍儿童过敏性疾病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王氏保赤丸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9月来天津市儿童医院治疗的85例腹泻患儿,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治疗组(n=43)。对照组患儿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1袋/次,3岁以下儿童1次/d,3岁以上儿童2次/d;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王氏保赤丸,6个月以内婴儿:5丸/次,6个月至2周岁:每超过1个月加1丸,2~6岁:每超过半岁加5丸,1次/d。两组患儿持续治疗7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血清锌、免疫因子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19%、95.3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较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大便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呕吐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锌、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CD4^+/CD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血清锌、免疫因子水平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较多(P<0.05)。结论王氏保赤丸联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小儿腹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晋江市3~6周岁幼儿眼屈光状态,为学龄前儿童眼保健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晋江市13所幼儿园3346名3~6周岁幼儿,采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进行屈光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周岁幼儿3346名(6692眼),屈光异常2576眼,屈光异常率为38.50%。3~岁组、4~岁组5~岁组及6~7岁组屈光异常率分别为33.7%、32.2%、37.3%和48.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散光发生率为27.53%,远视发生率为20.80%,近视发生率为0.39%,散光的检出率有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远视的检出率则有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近视发生率在各年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异常率在男女童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发现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异常,及时干预,对眼保健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对儿童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影响。方法 56例106眼儿童白内障患儿行白内障吸出及后囊膜环形撕除,按是否一期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分为两组,Ⅰ组为非联合组47眼,Ⅱ组为联合组59眼,2岁以上儿童一期行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3~36个月。观察2组患儿术后视力,后发性白内障及其他并发症。结果两组后发障的发生率分别为:Ⅰ组14眼(29.8%),Ⅱ组5眼(8.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中一期行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19眼中后发障的发生率为5.55%(1眼),明显低于同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40眼中患儿后发障的发生率17.5%(7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前段玻璃体切割术能够减少或延迟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同期行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Sera of 489 children from Northern Greece aged between 6 months and 15 years of age and aflicted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entities, were tested for anti ? Leishmania infantum specific IgG and IgM antibodies, using an ELISA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echnique. In this survey, a remarkably high percentage (8.5%) of hospitalized children reacted positively to this method. Twenty three out of 489 children (4.7%) had IgG antibodies, seventeen (3.5%) IgM, while two (0.4%) had both IgG and IgM antibodies against soluble antigen of L. infantum promastigotes. Females had a higher seropositivity than males. The highest prevalence was observed in males aged between 6 months and 5 years old (10 out of 19), while the lowest was observed also in males aged between 11 and 15 years old (5 out of 11). Seropositivity rate was higher in children below 5 years of age. Some epidemiologic, as well as clinical data of canine Leishmaniosis from Northern Gree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对于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全宫切除、次全宫切除、肌瘤剔除术后卵巢近期功能的影响。方法 312例因子宫肌瘤行不同术式治疗的患者,测定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性激素FSH、LH、E2值。结果与术前及肌瘤剔除组相比较,全宫切除、次全宫切除组年龄在40~45岁的患者术后3个月E2明显下降,FSH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各种激素水平与术前及肌瘤剔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及肌瘤剔除组相比较,全宫切除、次全宫切除组年龄在46~50岁的患者术后3个月血清中各种激素水平变化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E2明显下降,FSH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对于46~50岁的绝经过渡期患者,近期卵巢的功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对子宫肌瘤患者应慎重选择术式,尽可能保留卵巢血供,维护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