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4质疑创新拓"思维"于智敏:王老师,您曾推荐我阅读一部叫做《全新思维》、副标题是"从信息时代进入概念时代,为什么右脑将统治未来"的书。我想请教您,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使得世界变成了"平的",当我们还沉迷在信息时代不能自拔的时候,世界又即将进入概念时代。概念时代所谓的"概念"和中医学的概念是否一致?这对我们研究中医有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2.
蒋传义 《光明中医》2012,27(11):2276-2277
源远流长的中医学,特别是古老的针灸学,以其神秘的面纱,福泽中华民族几千年,并早已走出国门,有益于世界,成为保障人类健康的一支劲旅。这株古老而又焕发勃勃生机之奇树,随着时代的推移,定会更加绽放异彩、香飘内外。余作为一名酷嗜针灸学术的业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术之发展是否需要现代化的讨论,目前已渐趋统一。“笔墨当随时代”也是历史上任何学科发展的必然之径,中医学术的现代化因此可以视作当代世界知识背景下,中医学本身顺时而萌的、内部理论发展、升华、跃变的实质需求。明确了这一前提,中医学术发展的问题则可初步...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的理念与技术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中医学 术流派是中医学术发展与理论创新的重要形式,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鲜明特色。当前中医学术流派数据 具有异构性、广分布、多样性、海量等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影响,提出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 于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期望能为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大数据环境提供一个坚实的支撑平台,推动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景岳系统思想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科学由分析时代向系统时代的过渡,系统方法对于医学发展的深刻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祖国医学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挖掘、整理和发扬这些精华,对于促进现代系统论的研究和系统方法在医学领域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人体生命系统观人体生命存在于自然之中,又与社会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大系统,这种整体性认识体现了张氏的系统思想。张景岳继承了《黄帝内经》朴素的系统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医科研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其目的,一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二是为了拓展和创新。我们研究中医既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手段)取长补短,还要保持中医的特色,发扬其优点。中医有几千年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结晶,因受时代条件的限制,难免存在某些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中医学研究的方法要改革,研究的学科和内容要扩展,基础理论要充实,人体结构与功能等知识要更新。现就其中的新学科设置及其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看法:  相似文献   

7.
将宗修英先生20世纪40、50年代起从医50余年经历中的主要事件进行收集,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其学术生涯,同时回顾宗先生3位老师宗维新、赵树屏、张菊人的主要学术思想与特点,对宗修英先生中医学术渊源进行相应分析,绘制出宗修英先生的学术经验传承谱系。。宗维新于《金匮要略》的深入研究及血液病、妇科病的经验;赵树屏于中医医学史及各流派的梳理;张菊人于温病学的阐发新知等,3位老师均提倡中西医结合,注重培养中医人才。宗修英先生跟师学习多年,在治学、临证与传授后学等方面深受3位老师影响,博采三师之长,学习各家学说,精研医理,审慎求证,抓住时代致病特点,系统总结了痰湿理论。  相似文献   

8.
自然科学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学科的分化与深化是其理论不断提高的一个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现代化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目标,成为与其它自然科学同步前进的前提。过去固有的理论框架和分科模式已难以适应这一要求,因此创建新的学科,是中医学发展的战略性需要,也是应用多学科的知识丰富中医学术内容的要求,下面我们仅就中医男科学创建的意义及其必要性和可能性,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澄江针灸学派10余位代表性人物的学术生平、思想与贡献,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该学派的学术源流。结果表明澄江针灸学派立足中医传统理论,接受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影响,关注针灸临床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针灸的启发,是一个既注重承续中医理论体系,又能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开放、包容的中医学派。  相似文献   

10.
马杰  严世芸 《中医杂志》2012,53(9):729-732
金元以降,医家们为了指导临床实践,不断以“补偏救弊”的方式开展学术争鸣,“新说-时弊-补救-新说”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历史规律.究其根本,“新说”与“时弊”是矛盾的双方,在不同的时代发生着转化;而“补救”则是促使矛盾转化的催化剂,推动学术争鸣的杠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振兴民族文化的时代潮流,近年中医学界兴起了研究中医学术流派的热潮,这也许是学界认识到中医学术流派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也许是人们意识到当前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日趋衰退,一些有特色的诊疗经验正在流失,引发了危机感的缘故。  相似文献   

12.
医史文献是晋升中医境界的入门学问,其研究范畴主要是古籍。医史侧重于从时间维度来认识古籍内容的纵向传承演变脉络与规律,文献则注重从空间维度来认识古籍内容的横向时代价值。欲求古籍内容的科学诠释,应当从医史与文献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医史文献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承前启后的载道作用;从研习中医的角度而言,医史文献学也始终具有登堂入室的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3.
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酒疗”之法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即已开始广泛应用“酒疗”。《内经》中有多处对酒性的论述,并记栽丁“酒疗”的具体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所治病证多属经络病;(2)所用药物多为温热药;(3)治疗多配合针刺按摩。《黄帝内经》“酒疗”思想为后世医家应用酒疗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汲古书斋老师 :  据有关目录书载录 ,华佗撰《中藏经》。但史书记载华佗已将自己医书焚毁 ,请教《中藏经》作者是谁 ?该书有什么学术价值 ?上海嘉定读者 石月明月明学友 :  关于《中藏经》 ,有两个问题 :一是该书的真伪辨识如何 ,二是该书的学术价值如何。我参阅了有关文章 ,加以归纳 ,浅述如下。  一、《中藏经》的成书、流传与真伪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 ,成书年代不详。《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和陈振孙的《书录解题》对此书都有载录 ,以后明清时代的相关书目中也都记载了此书。现保存的版本有《古今医统正…  相似文献   

15.
魏伟  邓舜  陈玲 《四川中医》2014,(2):32-33
<正>晚清时代,武进孟河,名医辈出,马培之尤为著名。马氏家传医学七世,精熟《内经》,博采众长,兼通内外,尤擅疡科,兼涉喉、舌、齿、眼、耳、鼻多种临床疾病。从先生所留医论医案,可见语简体醇,引证经典,切合病情,立法谨严,用药醇和,切实不浮,疗效卓著,堪为楷模,细玩之下,获益良多。现谨就学习《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所载先生论治"喉痹"部分内容的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温热病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热病学及其学术是中医药学术中的一个学科、门类,它是我国古代医学长期与温热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新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保持和发展中医药温热病学术的特色,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提高临床诊治疗效,促进温热病学术的发展,这是当前面对医疗市场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1 温热病学术的形成与演进温热病学作为中医治疗急性热病的一门学科,其学术思想起源于《内经》。《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几千年前古人已认识到有热性传染病的存在,但其热病病因却认为是“寒”,如《素问·生气通…  相似文献   

17.
潘智敏教授系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临证30余年,学验俱丰,其在治疗积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潘智敏教授在继承前人积证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地域特点和长期的临床经验,拓展了积证的范畴,提出了现代积证的病因病机特点,总结了新五积说,研制了治疗各种积证的基本方:五积方。并运用五积方加减治疗各种积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体例作为著述的规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作为著作内容的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术上的更新与变化。系统研究中医古籍的体例是一种新的文献学研究方法,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中医学术发展的脉络。文章概述了体例的概念与功能,体例与学术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重新界定了体例的概念,并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中医学术思想在古籍体例上的呈现:一书一例,体例体现一类中医文献的特质,从多个层面反映成书时代的学术背景,也反映了医家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中医学术发展重点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内经》时代以降,中医学术一直以某一个点或数个点发展带动其他方方面面的发展,围绕这些发展重点,构成了那一时代的中医学术特色。近百年来由于西学东渐,中医学术发展的外在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中医学术错落有致的按其自身规律发展的进程被严重干挠,而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但由于决定那个或那几个点将成为重点的因素有了新的变化,因此发展的重点也就有了新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分析出这些新的影响因素,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据此预测未来中医学术发展的重点了。1温故知新旧三点若要发现这些影响因素,首先要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是延续中医药事业的根本途径。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中医药发展中至关重要,其传承模式也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多元化。然而,大量隐性知识存在于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极大地增加了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难度。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在现代医学诊疗中已有了初步应用,它可以拓展人类局限的数据存储和计算分析能力。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中医传承模式,可以深度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本文主要介绍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现状,探讨并展望人工智能在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中的应用以及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