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64层MDCT在临床中的推广和应用,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已经被临床医生和广大冠心病患者所接受。64层MDCT不仅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的形态与密度、支架置入后复查、冠状动脉搭桥后吻合口情况,同时应用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可以观察各心腔的形态、大小、心肌的密度等,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心脏延迟增强扫描为临床提供了心肌梗死后探查存活心肌的新方法.目前的研究用64层螺旋CT和其他几种公认的检查方法进行了比较,证明了它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在解决了最佳成像参数等问题后,64层螺旋CT心脏延迟增强扫描将成为探查存活心肌方面值得推荐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已成为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故鉴别心肌是否存活对CAD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Allman等报道,有存活心肌的患者,其冠状动脉(冠脉)再血管化后,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SCT心肌灌注在缺血性心脏病(IHD)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5例CAG和(或)支架植入术后IHD患者行MSCT心肌灌注扫描,分别测量并比较正常心肌与缺血心肌的CT值、血流量(BF)、血容量(BV)、峰值时间(MTP)、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 35例患者MSCT心肌灌注扫描均可显示低灌注区,与CAG、SPECT及ECG提示心肌缺血区域相对应。首过灌注图像上缺血心肌CT值为(90.28±7.29)HU,正常心肌CT值为(141.05±9.54)HU;缺血心肌BF、BV减低,MTP、MTT延迟,与正常心肌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4例正常心肌TDC呈稍快上升继而平缓下降;20例缺血心肌TDC呈缓慢上升,10例近乎水平,5例与正常心肌TDC形态相似。结论 MSCT心肌灌注成像可用于定位及诊断心肌缺血,在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及治疗决策中起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桥血管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1-12/2005-04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扬州医院行桥血管多层螺旋CT检查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12例,其中1例相隔1年后复查,共13次扫描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应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十六排八层螺旋CT机,采用snapsho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进行检测,并进行CT图像重建后处理,重建出各主要血管及桥血管.分析桥血管和冠状动脉的通畅性,评价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13例次患者的22支桥血管多层螺旋CT均能很好显示,其中17支桥血管开通,5支桥血管未开通(完全闭塞)或有不同程度狭窄.13例次患者原供血血管均可见不同程度管壁钙化、管腔狭窄或闭塞.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全面地显示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肌的血流灌注和存活状态,直接无创显示冠状动脉,对于冠状动脉桥血管开通和狭窄的评价具有很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文佳  吕梁 《临床荟萃》2009,24(12):1096-1098
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为特点。1980年心肌存活性(myocardial viability)概念首次提出,随后挽救缺血心肌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介入性治疗的广泛开展,使缺血后血流再通成为可能,因此诊断心肌梗死和术前评价心肌存活性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决策以及评价再灌注治疗效果都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冯平勇  荣小翠  刘玉海 《临床荟萃》2007,22(24):1776-1778
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脏同时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供,其中肝动脉供应肝脏全部血供的25%,门静脉供应其余的75%。这两套供血并非彼此独立,而是存在着经肝窦、脉管、胆管周围静脉丛等多种潜在的联系途径。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尤其当局部门静脉血流减少或肝静脉回流障碍时,常造成这些潜在交通的开放或其他异常通道的形成,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s,APS),由此引起的局部性或弥漫性的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即为肝脏灌注异常(hepatic perfusion disorders HPD);它包括两型:Ⅰ型为高灌注状态引起的局部密度增高;Ⅱ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和11例拟诊冠状动脉病变(CAD)患者的64层CTA和MPI图像.按照目测直径法判断CTA图像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50%;相应MPI图像上的心肌缺血分为可逆性和固定性灌注异常区.结果 31例患者的124条冠状动脉中,23条CTA图像上狭窄≥50% ,其中7条(30.43%)狭窄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上呈现灌注异常区;101条狭窄<50%及正常,其中10条(9.90%)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图像上呈现灌注异常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7,P=0.01),而冠状动脉不同狭窄部位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39,P=0.065).64层螺旋CTA在探测MPI图像上缺血心肌节段所对应的狭窄≥50%冠状动脉的敏感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1.18%、85.05%、90.01%和30.43%.结论 64层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重要形态学信息,但其探测功能相关狭窄≥50%冠状动脉的阳性预测值较低,而MPI则是评价CAD导致心脏功能改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1-12/2005-04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扬州医院行桥血管多层螺旋CT检查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12例,其中1例相隔1年后复查,共13次扫描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应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十六排八层螺旋CT机,采用snapsho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进行检测,并进行CT图像重建后处理,重建出各主要血管及桥血管。分析桥血管和冠状动脉的通畅性,评价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13例次患者的22支桥血管多层螺旋CT均能很好显示,其中17支桥血管开通,5支桥血管未开通(完全闭塞)或有不同程度狭窄。13例次患者原供血血管均可见不同程度管壁钙化、管腔狭窄或闭塞。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全面地显示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肌的血流灌注和存活状态,直接无创显示冠状动脉,对于冠状动脉桥血管开通和狭窄的评价具有很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照分析16层螺旋CT与血管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出能力.方法 回顾总结吉林油田总医院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和导管造影(CAG)检查者96例,并以导管法为金标准、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心肌桥的检出情况.结果 96例中CTA与CAG对MB-MCA的检出率分别为44.79%、3.13%~9.38%,两种方法发现MB-MCA的差异明显(P<0.01).结论 通过与CAG表现对照,16层螺旋CTA对MB-MCA的显示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测量心梗和非心梗区域的CT值。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CT表现为增强早期低密度区和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心梗和非心梗区域的平均CT值分别为63±27HU和145±35HU。MSCT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85.7%(6/7)。结论MSCT能用于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同时能发现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影响患者心肌存活性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研究的方法,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99Tcm-MIBI SPECT静息显像及18F-FDG SPECT心肌代谢显像的检查结果分为梗死区心肌有存活组和无存活组,对比两组患者病史及各项临床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梗死区无存活心肌组相比,梗死区仍有心肌存活组患者ECG表现ST段抬高的导联数较少(4.30±1.63vs5.22±1.97,P=0.025),ST段抬高总数值较低(0.93±0.64vs1.42±1.17,P=0.028),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梗死相关冠脉(IRA)距症状开始时间在6小时以内的患者比例较大(68.9%vs41.2%,P=0.021),PCI前冠脉血流TIMI0或1级的人数比例较低(57.7%vs88.2%,P=0.003),侧支循环0级患者比例较少(44.4%vs70.6%,P=0.024),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导联数及ST段抬高总数值、症状距IRA开通时间、PCI前冠脉血流TIMI分级及侧支循环分级是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存活相关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为标准,评价64层螺旋CT心脏延迟增强扫描对心肌存活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次心肌梗死发作2周内接受64层螺旋CT及PET检查.按照美国心脏学会推荐的方法将左心室心肌分为17节段.逐个节段进行对比并用配对McNemar检验及诊断试验一致性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左心室心肌的17个节段中,5段心肌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10段心肌一致性好(Kappa值>0.75),2段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0.40≤Kappa值≤0.75).结论 64层螺旋CT心脏延迟增强扫描与PET评估心肌存活性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评估存活心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应变显像(SI)与静息-再分布201Tl心肌灌注显像(RR-201Tl-SPECT)预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 对26例AMI患者进行介入治疗1周后行超声心动图和RR-201Tl-SPECT检查,并随访治疗≥3个月后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长轴16节段的应变及RR-201 Tl-SPECT心肌灌注评分,以1周和≥3个月的室壁运动评分(WMS)对比作为判定存活心肌的"金标准".结果 ①共研究260个缺血节段.随访(5±2)月,据WMS判定存活节段201个,梗死节段59个.RR-201 Tl-SPECT预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7%(175/201)和58%(34/59).②以收缩期应变(Set)<-6%为最佳截止点预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161/201)和66%(39/59).③Set与RR-201 Tl-SPECT总符合率77%(199/260),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0.40).结论 S1评价ST段抬高AMI患者的存活心肌是可行的,其与RR-201 Tl-SPECT显像诊断效力相似,是更简便、无创、低成本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评价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后心肌梗死及再灌注的能力.方法将12只杂种犬随机分成两组:①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分别于结扎冠状动脉前、结扎后1 h和2 h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②AMI再灌注组,分别于结扎前、结扎后1 h及再灌注30 min进行同样扫描.观察心肌梗死的病变部位及形态,测量每组正常心肌、心肌梗死部位在各个扫描时点的CT值,计算两者与左心室腔的CT值之比(M/L).结果12只犬结扎左前降支后1 h增强图像上左心室前壁或心尖区均有明显的低密度区形成.AMI组结扎后2 h图像缺血区的密度更为减低;AMI再灌注组再灌注30 min后病变的密度变化不明显.AMI组结扎后1 h与2 h的正常心肌与梗死心肌的CT值均值及两者与左心室腔的M/L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AMI再灌注组结扎后1 h与再灌注后30 min正常心肌与梗死心肌的CT值均值及两者与左心室腔M/L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急性冠脉闭塞后心肌梗死区MSCT表现为低密度,MSCT能够区分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后梗死心肌与正常心肌.  相似文献   

16.
杨丽  时高峰  王雷  李超  李杨 《临床荟萃》2014,(3):330-332,F0002
目的评价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双能量碘图对犬急性心肌梗死的显示能力。方法采用开胸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4只。制模完成后1小时对模型行DSCT双能量心脏扫描。心肌标本采用氯化三苯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对照TTC染色结果分析DSCT心肌融合图像及碘图。结果成功制备动物模型10只。对照TTC染色,DSCT心肌融合图像测得正常心肌平均CT值为114.5HU,梗死心肌平均CT值为79.90HU,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00,P0.01),但肉眼无法明确梗死范围。DSCT心肌碘图测得正常心肌平均碘含量为1.67mg/ml,梗死心肌平均碘含量为0.05mg/ml,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10,P0.01),肉眼可清晰识别梗死区范围。结论 DSCT心肌碘图显示梗死心肌的能力优于融合图像,具有临床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7.
肺动脉栓塞预后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 《上海医学影像》2006,15(4):286-287
目的评价MSCT定量分析肺动脉栓塞预后的实用性。方法23位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MSCT扫描,根据栓子的大小和位置得出肺动脉栓塞指数,并与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以判断两者的关系。结果指数低于60%的16位患者中有1例死亡,而指数等于60%或更高者的7位患者有6例死亡。结论CT定量可用于肺动脉栓塞预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清可溶性ST2(sST2)水平及其与心肌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发病12 h以内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清sST2水平,于发病后第7天行心脏磁共振检查并根据磁共振结果将患者分为透壁增强组、非透壁增强组和混合组。于714 d行PCI术,并于术后6个月再次行心脏磁共振检查评估心肌活性,观察指标包括梗死心肌质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在术前及术后的变化及其与心肌梗死早期血清sST2水平的关系。结果透壁增强组血清sST2的水平较之非透壁增强组及混合组明显升高(P<0.05),混合组较非透壁增强组高(P<0.05);梗死心肌质量及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在3组患者PCI术后均减少,梗死心肌质量在非透壁增强组及混合组中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在非透壁增强组降低显著(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在3组患者PCI术后均增加,在非透壁增强组及混合组中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肌梗死早期血清sST2水平与PCI术前及PCI术后6个月的心肌活性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清中sST2的水平可反映心肌受损情况并可预测心肌梗死7 d PCI术前及PCI术后6个月的心肌活性。  相似文献   

19.
经静脉实时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静脉实时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RT-MCE)评估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方法18例准备进行血运重建术心肌梗死患者,于术前1-5天行RT-MCE检查,并于术后3个月再次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室壁运动分析采用18节段分析法,分为运动正常、运动减弱、无运动和反常运动。心肌存活定义为术后超声检查室壁运动明显改善。将造影结果分为3种情况:充盈缺损,造影剂充盈延迟、回声稀疏不均匀或心内膜下充盈缺损,回声均匀性增强。其中后两种情况定义为存活心肌。结果在18例心肌梗死患者中共检出109个室壁运动异常节段,运动减弱为47个,无运动为56个,反常运动为6个。注射造影剂后回声均匀性增强的心肌节段中有2个节段术前室壁运动减弱,术后运动均改善;回声不均匀或心内膜下充盈缺损的心肌节段中术前室壁运动减弱有24个节段,术后运动改善14个,术前室壁无运动有24个节段,术后运动改善20个;充盈缺损的心肌节段中术前室壁运动减弱有21个节段,术后运动均未改善,术前室壁无运动32个,术后运动改善2个。RT-MCE检出存活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7%、78.9%。结论RT-MCE能比较准确的判断心肌梗死后心肌的存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