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抗血小板、调脂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07年1月~2008年5月在卒中单元病房住院治疗的101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630例,女386例,平均年龄64.54±11.60岁。根据是否服用抗血小板的药物和是否应用他汀类调脂药进行分组,分别分为使用组和未使用组。应用N1HSS评分了解各组入院时、随访3月和随访12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各组患者预后、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早(P〈0.001)。其中使用抗血小板治疗927例,随访3月及12月抗血小板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术使用者轻,NIHS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术使用背低(P〈0.001),然而,复发率在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同样,使用他汀类调脂药者随访3月和随访12月的病死率和预后不良发生率均低于未使用组(P〈0.001),但复发率在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使用抗血小板药及他汀类调脂药将能改善患者预后,明显降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调脂和抗氧化联合治疗(PAS方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550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4.54±11.60)岁.入选患者分为三组:抗血小板治疗组、抗血小板联合他汀类调脂治疗组和PAS治疗组.随访12个月,其中10例失访,根据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各组患者预后,比较改善率、复发率、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PAS治疗组在随访3个月和12个月时预后不良发生率、复发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改善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随访3个月和12个月抗血小板联合他汀类调脂治疗组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低于抗血小板治疗组,但两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抗血小板、他汀类调脂和抗氧化联合治疗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抗血小板、调脂和抗氧化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9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调脂药物或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随访12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两组的预后,比较两组的改善率、复发率、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3、12个月的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血小板、他汀类调脂治疗或抗氧化治疗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OAST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3年5月在解放军第九六○医院(泰安院区)、肥城市人民医院、东平县人民医院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非溶栓患者416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组168例,降压治疗82例,无降压治疗86例;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组84例,降压治疗43例,无降压治疗41例;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组144例,降压治疗74例,无降压治疗70例;其他病因明确型(10例)和病因不明型组(10例)样本数太少,未做统计学分析。观察患者出院后3个月全因病死率、死亡/致残率。结果LAA组、CE组和SAO组降压治疗患者治疗2周或出院时血压下降幅度明显高于无降压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随访3个月,LAA组降压治疗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无降压治疗患者(13.4%vs 3.5%,P=0.041),CE组降压治疗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无降压治疗患者(14.0%vs 34.1%,P=0.030),SAO组降压治疗与无降压治疗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vs 2.9%,P=0.961)。LAA组、CE组和SAO组死亡/残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3%vs 39.5%,51.2%vs 70.7%,20.3%vs 20.0%,P>0.05)。结论LAA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有增加3个月病死率风险;CE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应避免血压维持在较高水平,降压治疗是获益的;SAO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未改变其3个月死亡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取ABCDE策略治疗,分析患者出院后能否维持高水平药物治疗的符合率。方法选择2007年8~12月连续收入北京地区21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缺血性脑卒中和(或)TIA患者1166例,记录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及调脂药物等治疗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出院后90d、6个月和1年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和调脂治疗的符合率。结果 1166例患者中,复发性脑卒中541例,其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58.4%,降压、降糖和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分别为82.3%、85.3%和14.2%。出院后,完成90d、6个月及1年随访的患者分别为1012例、1012例和981例,其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和调脂治疗的符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复发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现状不容乐观,采取ABCDE策略治疗,对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进行规范干预后,明显缩小二级预防循证证据与临床实践的差距,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治疗的符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分析山西省吕梁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方法 对2010年8月-2011年2月就诊于山西省汾阳医院门诊的发病后1个月~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105例患者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记录患者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调脂及应用其他药物的情况.结果 105例患者中卒中复发者11例占(10.48%),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率为100.00%,降压、降糖、调脂治疗的达标率分别为62.86%、72.00%、50.08%;其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降压、降糖及调脂治疗的符合率仍低,不规范用药率很高.结论 吕梁市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现状不容乐观,应加强对医生、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脑卒中的危害及有效的预防措施,达到二级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的依从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再发,对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取ABCDE策略,观察患者出院后1年能否维持高水平药物治疗符合率。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178例,采取ABcDE策略进行规范的二级预防。观察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1年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符合率。结果 178例患者中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史126例,其住院前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41.3%,服用降压、降糖和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分别为89.9%、83.3%和13.5%;155例完成出院1年随访,降压治疗符合率为100%,抗血小板治疗符合率为97.2%,降糖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符合率为98.2%和84.3%。结论采取ABCDE策略对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进行规范干预后,明显缩小二级预防循证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患者出院1年药物治疗符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老年女性高血压急症患者叶酸治疗的5年预后。方法入选伴高Hcy(>10μmol/L)血症的老年女性高血压急症患者319例,随机分低剂量组(叶酸0.4mg/d)159例和高剂量组(叶酸0.8mg/d)160例。嘱患者规律服药降压治疗,补充叶酸。出院后通过复诊或电话随访5年,记录相关事件,并进行分析。结果随访5年结束时,高剂量组缺血性脑卒中入院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41.0%vs 54.4%,P=0.02)。高剂量组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45.8%vs 68.4%,P=0.00)。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降低23.5%的缺血性脑卒中再住院发生率(P=0.021)。结论在稳定降压、限钠、补充维生素B12的基础上,补充叶酸0.8mg/d可更好的预防老年女性高血压急症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药物基因多态性联合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急性轻型IS患者2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试验组在第1天采用PCR和Sanger法测序技术检测阿司匹林抵抗(AR)、氯吡格雷抵抗(CR)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第8天采用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基于药物基因多态性联合TEG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随访90 d,观察2组心脑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经环氧化酶1(COX-1)、整合素B3(ITGB3)基因检测发现试验组携带AR相关等位基因65例(52.0%),细胞色素P2C19氯吡格雷弱代谢型71例(56.8%)。同时携带AR和氯吡格雷弱代谢型基因患者33例(26.4%)。治疗第8天,TEG检测发现AR 3例(2.4%),均不携带COX-1和ITGB3的变异型等位基因;CR 12例(9.6%),未发现同时有AR和CR的患者。随访90 d,试验组新发脑卒中、复合血管事件及新发I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2%vs 9.6%,4.0%vs 11.2%,3.2%vs 9.6%,P0.05)。结论根据药物基因多态性联合TEG指导轻型IS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降低90 d内新发IS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对于合并有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转化为脑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8例,分为LA组180例和无LA组188例。记录入选者人口学资料,采用Fazakas量表(0~6分)进行脑白质损害严重程度;2组患者均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随访1年,观察脑出血发生率及LA严重程度对出血风险的影响。结果 2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血小板、糖化血红蛋白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组合并脑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LA组(6.7%vs 2.1%,P=0.033);LA组1例患者死亡,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vs 0,P0.05)。LA组轻度脑白质损害患者106例、重度患者74例,分别合并脑出血3例和9例;重度患者脑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患者(12.2%vs 2.8%,χ2=4.692,P=0.030)。结论合并L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可增加出血转化风险,且程度越重出血风险越大;对于合并LA特别是重度L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长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需充分评估获益与出血风险,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