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急性脑卒中规范治疗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卒中是我国人群的第二大自然死因,第一大致残病因。如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神经科医师的主要任务。国外医院住院的卒中病死率亦高达30%~40%。至今国际上没有一种被公认的药物对急性脑卒中具有全程的确切疗效。国际上和我国某些医院已建立了卒中单元,为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保障。现将脑卒中治疗模式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接继性综合医疗模式。方法选择社区内老年脑卒中后患者158例,随机分为接继性综合医疗模式组(模式组)79例和对照组79例。模式组给予接继性医疗康复护理指导,每周由具有专业老年学科知识和护理、康复团队给予医疗护理康复指导,同时指导患者调整用药及剂量;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未给予接继性医疗指导,随访6个月。于随访开始时及6个月后分别评估2组血压、血糖、血脂、住院率、并发症发生率、Barthel评分和住院费用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式组治疗6个月后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坠积性肺炎发生率、压疮发生率、肌肉萎缩发生率、住院天数、单次及累计住院费用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Barthel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继性医疗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控制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减少住院风险,改善老年生活状态,更能满足老年脑血管病后患者对医疗康复护理的需求,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基层医院建立脑卒中单元模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建立脑卒中单元模式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试验组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A组(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B组(64例)2个亚组;对照组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C组(3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D组(62例)2个亚组。试验组按照自行设计的脑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天和30天时,对两组神经功能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不论A组患者还是B组患者在治疗后14天和30天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及改良的Rankin分级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Barthel指数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过治疗后,A组患者总有效率(61.1%)高于C组(39.4%,P<0.05);B组患者总有效率(96.8%)高于D组(70.9%,P<0.01)。结论在基层医院按照自行设计的脑卒中单元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  相似文献   

4.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恢复中的作用。方法:老年脑卒中患者87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结果:经1~6个月的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NFI)、ADL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治疗后,两组NFI减少,ADL显著提高,SDS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早期康复组改善明显(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有一定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并比较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9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恢复期组和后遗症组,两组患者均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8周。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法,分别于入院初,入院后4周、8周进行评定,将两组患者的3次BI值进行配对分析;另配合功能独立性评定(FI M)评分法,于入院时及治疗后8周进行FI M评分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的BI值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4周、8周两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4周时两组BI值无显著性差异,治疗8周后恢复期组较后遗症期组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FI M分级均有提高,但恢复期组的改善率明显高于后遗症期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治疗均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应尽早进行,恢复期康复治疗效果优于后遗症期。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指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随着临床抢救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致残率却明显提高。康复训练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因子,我国2001年启动的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的“十五”攻关课题,已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完整的三级康复网络。三级康复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各项功能障碍,提高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大大减少社会用于疾病的各种经济支出。神经内科2006-2008年对176例脑卒中的患者除了早期康复护理,还进行康复指导,使患者出院后仍能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为其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Framingham研究发现,在一般人群中50~59岁的AF发生率为1.5%,而80~89岁则高达23.5%;脑卒中的发生明显与年龄相关,60岁以下的孤立性AF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与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每年累积发生率为0.5%;慢性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平均每年5%,占全部脑梗死的10%~15%[1].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它是我国目前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致残率、患病率、病死率都很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正确康复护理在促进肢体恢复运动功能方面的作用是任何药物都不能替代的。临床护士掌握正确、实用的康复知识,对提高  相似文献   

9.
唐修学 《内科》2007,2(3):377-378
目的探讨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及其预防方法。方法对47例住院及41例家庭护理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死亡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死亡原因及成活时间进行对比。结果死于肺炎共28例(31.8%),分别占两组第一位;住院组中死于原有疾病13例(27.66%),营养不良9例(19.15%),占第二、第三位;家庭组第二、三位死因分别是褥疮感染9例(21.95%)和意外7例(17.07%),两组死因构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住院组存活时间平均(682±183)d,家庭组平均(456±107)d,(P<0.01)。结论肺炎是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治疗原有疾病、加强护理、相关卫生知识宣教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持续2个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根据日本学者才藤分级法,将吞咽障碍分级评定。分别于发病7天内,开始进行2个月的以吞咽康复训练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前,2、4周,2个月后进行评价,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分级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4周,2个月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显效率及有效率4周内增高最明显,2个月后仍有增高。结论治疗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2周内效果明显,4周后进入缓升期,2个月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吞咽功能仍有恢复,故吞咽康复治疗应持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综合康复治疗对卒中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方法将40例卒中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按照入院病历号单双顺序,分为综合康复组21例和一般康复组19例。部分抽取传统的Bobath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及运动想象疗法用于综合康复组,一般康复组接受传统的Bobath疗法。两组康复训练时间均为40min,2次/d,每周5 d,治疗时间为4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结果治疗前,综合康复组和一般康复组FMA评分分别为13.8±1.9和14.2±1.4,FIM评分均为48±8;治疗后4周时,综合康复组的FMA评分(37±8)高于一般康复组(29±6),t=3.55,P〈0.01;综合康复组FIM评分(79±8)高于一般康复组(67±8),t=4.7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传统的Bobath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及运动想象疗法进行部分抽取,综合使用,较单独使用传统的Bobath疗法,对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12.
老年医学多学科整合团队工作模式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及老年综合征,相比传统的专科就诊模式,以患者整体为中心,实施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恢复老年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的老年医学多学科整合团队(GIT)模式成为老年患者的重要诊疗模式。现就GIT模式国内外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97例脑卒中患者按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50例,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常规护理组(47例,只进行常规护理)。比较入院时及出院后在我国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的得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 CSS和 ADL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 均<0.05);出院后,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康复护理组患者 CSS评分[(14.27±7.45)分比(7.87±6.25)分]显著减少,ADL评分[(50.52±19.59)分比(74.52±20.61)分]显著增加(P<0.05或<0.01);住院期间康复护理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18.0%比89.36%,P<0.0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早期采用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恢复神经功能,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疗现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目前我国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治疗及二级预防措施的实施状况.方法 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选择33家三级医院和32家二级医院,每家医院选择住院患者50例,共计3323例,其中1304例(39.2%)为ST段抬高的ACS.采用问卷回顾形式收集住院患者临床治疗及二级预防信息.结果 (1)三级医院在人员及设备方面均优于二级医院,仅33.3%的二级医院拥有心脏导管检查设备;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医疗史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在不同级别的医院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3%(656/1304)的ST段抬高ACS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三级医院再灌注治疗率高于二级医院[57.9%(380/668)比42.3%(267/636),P=0.000],二级医院的溶栓治疗率[37.4%(237/636)]高于三级医院[14.5%(97/668)];患者从症状出现到就诊间的平均时间(中位数)为240 min,从就诊到溶栓的时间(中位数)为60 min,从就诊到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时间(中位数)为110 min.(3)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在不同医院中应用均较为普遍(P0.05),二级医院极化液和中药的使用率(分别为37.6%和70.0%)高于三级医院(分别为30.2%和44.0%,P=0.013),三级医院使用低分子肝素(80.5%)、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Ⅱb受体拮抗剂(7.6%)、氯吡格雷(73.8%)及他汀药物(82.8%)高于二级医院(分别为72.3%,0.3%,25.8%和69.3%,P<0.01).相似的使用趋势同样存在于患者的出院带药中;二级医院住院期间主要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联合事件发生率均高于三级医院.(4)多因素分析结果 表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再灌注治疗、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及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与住院期间病死率有独立的联系.结论 在ST段抬高ACS的临床治疗阶段及二级预防用药方面各级医院均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应加大力度推动指南在心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谷氨酰胺肠外营养支持对卒中急性期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卒中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按入院顺序将急性卒中患者83例分为谷氨酰胺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谷氨酰胺组在急性期连续7 d静脉输注丙氨酰-谷氨酰胺20 g/d,随后记录7、14、28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营养学指标,同时记录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及持续时间。结果谷氨酰胺组患者在28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4±6,明显好于对照组10±6,P<0.05。营养学参数评估显示谷氨酰胺组在14 d内血清清蛋白水平、非瘫痪侧上肢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及其肌围分别平均降低(2.1±3.4)g/L、(1.6±0.8)mm、(2.5±1.6)cm,对照组相应结果分别为(3.4±2.7)g/L、(2.6±1.3)mm、(4.8±2.9)cm。谷氨酰胺组感染性并发症的持续时间为(2.3±3.3)d,对照组为(5.6±6.4)d,P<0.05。结论给予卒中急性期患者谷氨酰胺,具有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同时能缩短感染性并发症持续的时间以及降低营养状况的恶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联合反应程度对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早期诱发患肢主动运动,寻求有效运动训练模式,合理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健下肢运动时引发患下肢的联合反应,进行表面肌电信号采集,按BRUNNSTROM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健下肢加阻外展和内收运动情况下,患下肢表面肌电信号提示联合反应较明显。结论 脑卒中病人在早期,诱发联合反应有助主动运动出现,对肢体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Vitalstim 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康复治疗组)组及传统吞咽训练(常规训练组)组,每组各39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观察比较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康复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训练组(92.3%比74.3%,χ2=4.191, P=0.041);康复治疗组的吞咽功能评分平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常规训练组[(2.0±0.5)分比(1.1±0.6)分,t=5.284, P=0.032]。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所导致的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8.
抗抑郁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及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观察抗抑郁治疗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 178例分为百忧解 (氟西汀 )治疗组 6 4例、阿米替林治疗组 5 8例及对照组 5 6例 ;3组均行常规脑血管病治疗 ,百忧解治疗组加用百忧解每天 1次晨服 ,剂量 2 0~ 80mg ;阿米替林治疗组加用阿米替林每天 2次 ,剂量 5 0~ 10 0mg。于治疗前 ,治疗后第 1、2、4、8周 ,3、6、12个月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 (ADL)评定。 结果 第 2周HAMD评分百忧解治疗组从 2 7 7± 6 9降至 17 3± 5 9,阿米替林组从 2 6 9± 6 9降至 15 7± 4 2 ,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第 12周神经功能缺损百忧解组降至 11 8± 5 7,阿米替林组降至 11 9± 6 1,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降低 (P <0 0 5 ) ;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百忧解组上升到 6 9 0± 5 1,阿米替林组上升到 6 7 0± 6 2 ,较治疗前及对照组亦明显改善 (P <0 0 5 ) ;而且治疗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 0 1) ,脑卒中复发及死亡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百忧解与阿米替林疗效相近 ,但不良反应明显低于阿米替林。 结论 抗抑郁治疗能有效地控制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状 ,百忧解对老年卒中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主动性康复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45例卒中后7-45d的偏瘫患者,按照入院病例号单双顺序分为康复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传统物理疗法、作业治疗和理疗等治疗;另外,康复组接受早期上肢主动性康复训练和应用腕关节背伸矫形支具,对照组仍进行传统康复训练。两组训练时间为30min/次,2次/d,5d/周,治疗时间均为4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个月时进行偏瘫上肢功能评分(manual function examination,MFS)和运动评定量表评分(the 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康复治疗4个月后,第3、6、12个月进行随访,评价MFS和MAS。对出院后继续自我练习2个月的患者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治疗后4个月,康复组MFS、MAS评分较治疗前分别增加10.8±1.1和5.3±1.5,对照组增加4.4±0.4和1.9±0.8,两组增加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康复组第3、6、12个月MFS、MAS随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头部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康复组患者患侧第一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均有高信号显示;对照组患侧和健侧第一运动区有高信号显示,而患侧辅助运动区无高信号显示。结论早期主动性康复训练对提高上肢功能的恢复和降低上肢致残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