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8p杂合性缺失(LOH)的特点及其与肝细胞癌(HC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p上5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62例HCC组织利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技术进行LOH分析。结果有56.5%(35/62)的HCC患者在1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发生LOH。LOH频率最高的3个位点依次为D8S298(51.1%,24/47)、D8S1771(48.8%,21/43)和D8S264(43.5%,20/46)。D8S298位点肝内转移者的LOH频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在D8S1771位点,肿瘤直径〉3cm的LOH频率明显高于≤3cm组(P〈0.05)。结论HCC在染色体8p特定位点上LOH明显,在这些区域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HCC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8p上部分位点的LOH与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染色体8p微卫星的杂合性缺失(LOH)作为肿瘤的遗传性标记,对同一肝细胞癌结节内部不同肿瘤细胞群是否有克隆差异进行研究。方法在10例肝细胞癌患者,同一肿瘤结节内部不同颜色质地的部分作为不同的细胞群,手工辅助显微切割获取较纯的肿瘤细胞,抽提肿瘤细胞DNA;选取5个染色体8p微卫星位点D8S277、D8S254、D8S258、D8S298、D8S1771,进行微卫星LOH的检测。结果在10例肝细胞癌患者,7例检测出8p微卫星的LOH,3例未检测出8p微卫星的LOH。6例患者在同一肿瘤结节的内部不同肿瘤细胞群之间出现微卫星位点LOH类型的差异,1例患者3个肿瘤细胞群的LOH类型相同。结论在同一肝细胞癌结节的内部,不同的肿瘤细胞群之间存在克隆差异,这种差异说明不同的肿瘤细胞群可能有不同的克隆来源,从而为观察同一肿瘤内不同肿瘤细胞群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前列腺癌特异性骨转移的细胞遗传学机制。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对18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染色体变异情况的初步分析,确定可能与骨转移密切相关的变异染色体。再应用PCR及微卫星多态性技术重点对10号染色体上的7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杂合性缺失(LOH)检测。结果:11例伴有远处骨转移的患者组织样本中,10号染色体的变异率为90.9%(10/11),显著高于其他染色体(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7个微卫星位点的LOH现象中,骨转移患者的发生率最高,且以D10S1693~D10S587(10q24.2~q25.3)区的LOH发生率最高。结论:10号染色体上D10S1693~D10S587区(10q24.2~q25.3)是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一个高频的LOH区,此区可能与前列腺癌患者远处骨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巨大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手术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517例原发性HCC获R0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7例中巨大HCC(≥10 cm)患者69例,小HCC(<10 cm)患者448例.二者的5和10年生存(OS)率为分别24%、18%和49%、30%,中位OS分别为23.0个月和58.0个月(P<0.001,log rank检验),中位无瘤生存(DFS)分别为15.3个月和34.8个月(P<0.001).巨大HCC患者的1年复发率显著高于<10 cm HCC患者(24.3%比44.9%,P=0.022).复发患者中二组肝外复发者分别占16.0%和32.7%(P=0.004).与<10 cm HCC组相比,巨大HCC患者较为年轻,血清AFP值>400 μg/L者、大肝切除(≥3段)者、切缘<0.5 cm者、区域淋巴结转移者较多,围手术期输血亦较多,巨大HCC组织学呈高分化者显著低于<10 cm HCC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伴有门静脉高压症和血管癌栓是影响巨大HCC患者C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未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切除治疗巨大HCC安全可行.伴有门静脉高压症和血管癌栓是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TACE治疗能改善术后的无瘤生存.  相似文献   

5.
胃癌染色体1q43区域等位基因杂合缺失精细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胃癌1号染色体1q43区域的微卫星位点进行杂合缺失(LOH)研究,为筛选此区域内可能存在的胃癌相关抑癌基因提供依据.方法 4对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D1S1594、D1S2785、D1S304、D1S321)覆盖1q43区域与96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后进行LOH分析.结果 该区域所测位点平均杂合缺失率17.9%,其中D1S1594位点最高,杂合缺失率为26.5%;D1S2785位点杂合缺失率最低为7.7%.1q43区域各位点的杂合缺失率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 在1q43区域内发现一个高频LOH区域,即D1S1594及D1S2785位点之间约1 cm区域,提示该区域内存在与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途径、多阶段、多基因的复杂过程,而HCC又是原发性肝癌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等位基因的缺失及对应区域的抑癌基因失活在HCC发生、发展以及复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多数常染色体以及Y染色体均发生与HCC有关的LOH,其中以1p,1q,4q,8p,10q,16q,17p上的等位基因缺失的报道最多.本文回顾了LOH在HCC临床诊治方面的研究,并对LOH在HCC早期诊断,治疗,预后以及易感性判断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散发性胆管癌患者染色体3p21.3区段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杂合性缺失(LOH),探讨染色体3p21.3区段遗传不稳定性与散发性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定位该区段上散发性胆管癌相关肿瘤基因。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检测24例散发性胆管癌患者染色体3p21.3区段上D3S1568、D3S1621、D3S1578和D3S1289四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和LOH发生率,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24例散发性胆管癌组织中,4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和LOH平均发生率分别为7.23%和15.63%。其中D3S1621位点的LOH最高(45.83%,11/24),并与TNM分期、是否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染色体3p21.3区段133S1621位点高频率杂合性缺失,提示3p21.3区段定位有散发性胆管癌的候选抑癌基因,并在散发性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发生频率,探讨上述遗传学改变与HCC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选择5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对32例HCC进行了MSI与LOH分析。结果 32例HCC中有14例出现MSI,其中有6例出现2个位点MSI,后者癌肿转移率明显低于其他的组(P=0.001),在所检5个位点中D1S484和TP53 MSI发生频率最高,而D9S1604昨D8S555遗传学改变多为LOH且发生频率较低。结论 MSI是部分HCC发生、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遗传改变,尤其在在无癌肿转移的肿瘤中。D1S484和TP53是HCC中对MSI敏感的检测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原发性前列腺癌及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肿瘤 (PIN) 8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 (LOH)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 :经显微切割获取前列腺癌及PIN各 10个样本DNA ,采用PCR及微卫星多态性技术 ,对 8号染色体上的 14个微卫星位点LOH进行检测。 结果 :10个原发性前列腺癌样本在 8号染色体有不同LOH的频率 ,8p 2 3.1 p2 3.2及 8p2 1 p2 2为两个高频LOH区。 10个高级别PIN样本检测 8号染色体 14个微卫星位点 ,有 5个样本至少有一个位点检测到LOH。 结论 :前列腺癌中存在 8号染色体的高频LOH区 ,分别位于 8p 2 3.1 p 2 3.2 ,8p2 1 p2 2区 ,高级别PIN出现LOH的位点与前列腺癌相同 ,位于 8p 2 3.1 p 2 3.2及 8p2 1 p2 2区的肿瘤抑制基因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染色体9p21区域杂合子丢失(LOH)及相关的P16INK4A(CDKN2A)抑癌基因的表达与胃肠间质瘤(GIST)侵袭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卫星分析方法检测51例GIST标本中9p21区域D9S1751、D9S1846、D9S942和D9S1748 4个微卫星位点的LOH现象,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D9S942位点相邻的CDKN2A抑癌基因产物P16蛋白的表达,分析P16蛋白表达缺失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51例GIST标本中有2例9p21区域4个微卫星位点均为纯合子(无效信息),其余49例9p21区域的LOH率:D9S1751为37.0%(10/27)、D9S1846为37.5%(12/32)、D9S942为42.1%(16/38)、D9S1748为24.2%(8/33),总LOH率为63.3%(31/49).P16蛋白在GIST标本中的阴性表达率为41.2%(21/51),阳性率为58.8%(30/51).高度与低或极低度侵袭风险组P16阴性表达率分别为60%(12/20)和23.5%(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阴性与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8%和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9p21区域的LOH在GIST中普遍存在 CDKN2A抑癌基因可能参与GIST的发生发展 P16蛋白与GIST侵袭风险及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淋巴结切除方式在病理诊断为T1的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淋巴结切除方式的不同,将1998年1月至2002年5月115例病理诊断为T1的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组(清扫组)和纵隔淋巴结采样组(采样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并发症、N分期及预后之间的差异,评价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清扫组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15.98±3.05)个,采样组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6.48±2.16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清扫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多于采样组.两组在淋巴结分期的改变、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当肿瘤直径>2 cm时,清扫组与采样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2%和54.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1%和51.3%,清扫组均高于采样组(P<0.05);当肿瘤直径≤2 cm时,两组的5年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病理类型方面,大细胞癌和腺鳞癌5年总生存率低于腺癌和鳞状细胞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5年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1).结论 对于术中确定为T1的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当肿瘤直径≤2 cm时,选择纵隔淋巴结采样术可以相对减小创伤;当肿瘤直径>2 cm时,选择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可能更有助于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径路治疗进展期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食管浸润≤3 cm)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 对251例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施行D2或D2+的全胃切除术,其中经腹部正中切口组(the transabdominal approach,TA组)128例,经左胸腹联合切口组(the left thoracoabdominal approach,LTA组)123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远段食管切除长度、上切缘癌残留率、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术后3、5年总体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A组和LTA组的术后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2.5%、39.0%和54.9%、31.9%,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TA组的远段食管切除长度较TA组稍长(5.6±1.1) cm比(5.4±1.1)cm,但两组手术的切缘癌残留率为1.6%(LTA组)比3.1%(T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组手术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23.4±8.7)枚,与LTA组的(23.7±8.4)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组在手术时间(227±24)min、术中出血量(270±78) ml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3.3%)和病死率(1.6%)方面均明显优于LTA组[(261±32) min、(342±59)ml,26.8%和6.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食管浸润≤3 cm)患者,经腹部正中切口行全胃切除术(D2或D2+淋巴结切除术)可达到良好的根治目的,且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肿瘤切除完整性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1184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手术组(腹腔镜组,104例)和开腹手术组(开腹组,108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远切缘距离、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15.5枚/例比14.4枚/例)、远切缘平均距离(2.5 cm比2.1 cm)及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9%(2/104)比1.9%(20/10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9.0%和69.3%,开腹组分别为78.0%和7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5%和81.2%,开腹组分别为87.6%和80.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腹腔镜手术肿瘤切除完整性和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GluR2蛋白[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propionate acid,AMPA)受体中限制Ca2+通透的亚基]表达以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S组),I/R组,Dex组(D组),育亨宾+Dex组(YD组).使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脑I/R模型,脑缺血5 min后行再灌注.D组于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Dex 100 μg/kg,YD组于对应时间点同时腹腔注射Dex 100 μg/kg和育亨宾0.1 mg/kg,S组和I/R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再灌注后7d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于再灌注72 h时,处死大鼠并分离海马CA1区,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GluR2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停留目标象限时间[(32.1±5.0)s比(48.7±5.5)s]和穿越平台次数[(1.5±0.8)次比(5.0±1.2)次]明显减少(P<0.05);与I/R组比较,D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停留目标象限时间[(40.6±2.1)s比(32.1±5.0)s]和穿越平台次数[(3.3 ±0.5)次比(1.5±0.8)次]明显增加(P<0.05);与D组比较,YD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停留目标象限时间[(32.2±6.0)s比(40.6±2.1)s]和穿越平台次数[(1.6±0.8)次比(3.3±0.5)次]明显减少(P<0.05);I/R组与Y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 72 h,I/R组大鼠海马CA1区GluR2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D组GluR2蛋白表达下调比I/R组明显减小(P<0.05),YD组GluR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D组(P<0.05),YD组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ex可减轻大鼠全脑I/R的学习记忆能力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缺血后海马CA1区GluR2蛋白表达的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ema6D及其受体PlexinA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它们与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相应胃切缘正常胃黏膜Sema6D及其受体PlexinA1的mRNA和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胃癌组织和20例胃正常黏膜中Sema6D、PlexinA1、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和第Ⅷ因子(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 PT-PCR和Western blot示胃癌组织中的Sema6D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胃正常黏膜[(0.24±0.06)比(0.19±0.07),P<0.05,和(0.45±0.16)比(0.29±0.08),P<0.01];同时Plexin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亦明显高于胃正常黏膜[(0.71±0.37)比(0.60±0.25),P<0.05,和(0.47±0.16)比(0.21±0.08),P<0.01].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随着Sema6D和PlexinA1表达的增高而增高(r=0.5996,P<0.01和r=0.5024,P<0.05);胃癌组织中MVD与Sema6D和PlexinA1存在明显正相关(r=0.5759,P<0.01和r=0.7286,P<0.01).结论 Sema6D及其受体PlexinA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与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调节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3种不同血液保护措施对肝细胞癌根治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225例采用不同血液保护措施[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ANH)(ANH组)、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LCVP)(LCVP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acute normovolemichemodilution combined with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ANH+LCVP)(ANH+LCVP组)]进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手术患者资料,按照血液保持措施统计患者术中出血和异体输血量情况,术后随访收集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生存时间.结果 14例患者由于失访被排除,最后共21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ANH组失血量和输血量[(816±420),(174±256)ml]明显多于LCVP组[(655 ±441),(102±203) ml]和ANH+LCVP组[(597±362),(52±136) ml](P<O.05),ANH组输血率(37.0%)明显高于ANH+LCVP组(15.1%)(P<0.05).在所有患者中,1、3年无瘤生存率和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ANH组(50.7%、25.6%和23.05个月、33.75个月)明显低于ANH+LCVP组(67.1%、47.7%和30.65个月、41.18个月)(P<0.05),LCVP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理分期(clinicopathological stages,TNM)Ⅰ、Ⅱ期患者中,1、3年无瘤生存率、1年生存率和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ANH组(64.8%、35.5%、85.2%%和28.30个月、38.56个月)明显低于ANH+LCVP组(82.1%、61.8%、96.4%和37.43个月、47.30个月)(P<0.05),LCVP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未输血患者和TNM分期Ⅲ、Ⅳ期患者中,1、3、5年的无瘤生存率、生存率和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ANH比较,在HCC根治手术中应用ANH+LCVP技术能够减少术中失血,减少异体输血,对早期肝癌患者预后更有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4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46例,开腹组38例。对两组病人短期疗效、造口比率、术后肛门功能、复发率及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切口长度短[(6.8±1.1)cm比(16.0±1.4)cm,P0.01],术中出血少[(58.8±11.6)ml比(120.3±13.9)ml,P0.01],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1.7±0.7)d比(3.5±1.1)d,P0.01],术后住院时间短[(10.2±3.1)d比(15.1±2.6)d,P0.01],切口感染发生率低[2.2%比15.8%,P0.01],但手术时间稍长[(172.0±16.2)min比(141.0±12.1)min,P0.01]。两组在造口比率[19.6%比18.8%]、切除标本长度[(18.7±1.2)cm比(18.1±1.0)cm]、清除的淋巴结数量[(16.0±2.2)枚比(16.3±2.9)枚]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腹腔镜组病人肛门功能正常率达94.1%,开腹组为94.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3%和5.2%,总生存率均为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安全、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分别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LAP组)及开腹胃癌根治术(OPEN组)的20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LAP组78例,OPEN组12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术后病理和随访结果.结果 手术时间LAP组为(202.9±45.6)min,显著低于OPEN组的(219.8±45.2)min(P<0.05);术中失血量LAP组为(144.5±146.5)ml,显著低于OPEN组的(245.0±146.4)ml(P<0.05).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LAP组为(3.1±1.1)d,OPEN组为(4.5±1.6)d(P<0.05);术后第1次进食时间LAP组为(5.2±1.9)d,OPEN组为(7.0±3.6)d(P<0.05);术后住院天数LAP组为(10.8±1.2)d,OPEN组为(12.4±3.8)d(P<0.05).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LAP组10.3%,OPEN组12.7%(P>0.05).手术上、下切缘距离肿瘤为LAP组为(4.0±1.9)cm和(3.6±1.7)cm,OPEN组则为(4.2±1.7)cm和(3.5±1.8)c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平均清扫淋巴结数LAP组为(13.1±6.5)枚,OPEN组则为(14.5±8.2)枚(P>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术后LAP组中位随访22(2~64)个月,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OPEN组中位随访24(3~65)个月,1例死于肿瘤腹膜转移.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治疔早期胃癌安全、可行、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地佐辛和舒芬太尼在老年患者行宫腔镜取环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拟行宫腔镜取环术患者40例,按照完全随机法均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20例.记录患者入室后(T0)、麻醉诱导后1 min(T0、扩宫颈时(T2)、手术结束时(T3)、苏醒时(T4)的MAP、HR、SpO2和呼吸频率(respiratory,RR);观察患者术中呼吸抑制(SpO2<90%或呼吸暂停>15 s)、丙泊酚用药量、术毕呼之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恶心呕吐、头晕等副作用的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情况. 结果 T1时D组MAP和SpO2[(77±4) mmHg(1 mmHg=0.133 kPa)和(96.3±1.3)%]高于S组[(72±4) mmHg和(93.6±1.5)%](P<0.05);HR和RR[(65±5)次/min和(14.6±1.3)次/min]快于S组[(61±5)次/min和(12.4±1.6)次/min] (P<0.05).T2时D组HR[(72±4)次/min]快于S组[(66±5)次/min] (P<0.05).D组呼之睁眼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3.6±1.2)min和(5.5±1.7) min]明显短于S组[(5.5±0.9) min和(7.4±1.4) min] (P<0.05);D组呼吸抑制发生率(5%)显著低于S组(15%)(P<0.05). 结论 在老年患者宫腔镜取环术中,地佐辛较舒芬太尼麻醉呼吸抑制轻,血流动力学更平稳,且可明显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