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耿建国 《北京中医药》2005,24(5):305-307
在<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启迪、引导学生学习、研究<伤寒论>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式,授人以渔,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是<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方法和效果.有鉴于此,本人结合多年学习、研究、实践及教授<伤寒论>的体会,认为<伤寒论>本科教学思路为: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伤寒论>兴趣;精讲原文,突出<伤寒论>辨治思路;归类比较、学用结合,掌握学习<伤寒论>方法.  相似文献   

2.
耿建国 《北京中医药》2006,25(7):440-441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对临床各科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其所载方药在临床上有着卓越的疗效.千百年来<伤寒论>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时至今日,<伤寒论>仍然是中医高等教育中的骨干课程.学习<伤寒论>,学好<伤寒论>,运用<伤寒论>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不仅是培养中医本科生、研究生成为中医高级人才和临床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医成人教育(以下简称:成教)中完善成教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提高成教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医著之一,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伤寒论>的方剂,古人誉之为"经方",其组成药精味简,力专效宏,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故备受古今中外临床医家的推崇.熟练掌握经方的组成、功效及主治证候,是学习<伤寒论>的主要任务之一.现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伤寒论>方剂的掌握技巧.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号称"方书之祖".但由于成书久远,文法深奥,且又为一部治疗杂病的专著,初学者往往感觉没有<伤寒论>、<温病学>那么有条理,以上原因给这门课的授课老师带来极大挑战.如果老师单是照本宣科,即使台上的老师讲得再天花乱坠,台下的学生仍然会昏昏欲睡.由于<金匮要略>是一门治疗杂病的经验总结,实用性很强,所以临床医案的引入则给枯燥的<金匮要略>教学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5.
中医临床学科包含《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三门经典课对提高中医临床水平有重要作用,为提高其教学效果,文章认为教师临床能力是教授经典的基础;临床病案是理解经典的推手;互相联系是学习经典的关键;规范教材是掌握经典的保证;政策导向是弘扬经典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一直是中医高等院校必修课程.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家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伤寒论>方剂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在中医临床各科中进行广泛地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培养高素质跨世纪的中医药人才,把<伤寒论>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以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我们深入地进行了<伤寒论>教学改革,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查阅国内外中医期刊杂志,摘取<伤寒论>方剂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资料卡片,撰写有关方剂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综述性论文,结合<伤寒论>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论文交流,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撰写中医论文的水平,取得了满意的教学结果.  相似文献   

7.
高继冲本<伤寒论>系宋代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经五代十国荆南国末位君主高继冲编录后进献的古<伤寒论>传本,千百年来,学者大都误认为是<太平圣惠方·卷八>--"淳化本<伤寒论>".笔者通过考证,认为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宋朝官方颁布于世的宋本<伤寒论>,就是高继冲本<伤寒论>.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即从宋代起留传下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和精湛,言简意赅,法简完备.本文仅就<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9.
张灿玾教授从事中医文献整理研究数十年,为古医籍的整理研究、中医文献学科理论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在经典医籍的研究方面,颇具心得,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本文重点介绍了先生对<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的研究心得,以及运用经典医籍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经验,以期对研读经典医籍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李灵辉 《光明中医》2009,24(8):1433-1434
<伤寒论>虽被后世尊为治疗外感病的经典,但是书中不仅论及外感病,其创立的辨证论治方法同样适用于临床各科杂病.张仲景对各种出血的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可谓是开创血证辨治的先河.本文对仲景在<伤寒论>中血证三禁:禁汗、禁吐、禁下,进行浅略分析,揣测仲景论治深意.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总结古今医家对<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条文中"无阳"含义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即认为<伤寒论>是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其阴阳概念与<内经>不同,不能用<内经>中的阴阳来解释"无阳",而要注意<伤寒论>前后篇章及条文之间的联系,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故笔者认为,"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不可放在句末,此句原本结构严谨合理,并非汉文倒装语法,"无阳"当理解为"亡阳",即亡津液.  相似文献   

12.
中医经典课程《伤寒论》一直以来都是中医药教育中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课程,通过合理设计制作的《伤寒论》慕课课程,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中医经典理论的高效工具。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学团队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将《伤寒论》慕课运用于教学改革中,取得初步成效,并对慕课背景下的当前经典教学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医学的启蒙教材当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涉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四部经典中<黄帝内经>成书最早,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经选读>认为,该书应在<史记>、<汉书·艺文志>期间,即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前32年成书.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一部以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经典医著,其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八法俱全,历来被医家推崇和研究,尤其是对<伤寒论>中"存阳气"的温阳法,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其研讨甚多,而对其<伤寒论>中"存津液"之养阴法认识不足,论及较少.总览全论,可知仲景在充分保护机体阳气的前提下,也充分注重了"保养阴津"的学术思想,论中对养阴法的运用极为广泛.本文就<伤寒论>中有关养阴法的辨证论治方面运用试作以下浅探.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医经典课程《伤寒论》的教学规律,开展微课结合PBL教学法在《伤寒论》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实践,通过选取中医学本科班学生63名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微课结合PBL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模式方法,结果提示实验组对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以微课结合PBL教学这一模式在中医经典类课程教学中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6.
艾灸可治寒、热、虚、实诸证,然自<伤寒论>以后,却有热证忌灸之说,且奉行千余年延至今日,笔者以为其因有3:(1)<内经>有"热者寒之"之准绳;(2)医圣张仲景之著<伤寒论>有热证忌灸之载;(3)灸治热证之理欠明久也.上述三因,乃使古今诸医用灸治热者众,言热证可灸者寡,甚至有人在临床上将艾灸运用于多种热证,而在理论上仍坚持热证忌灸论.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将灸法运用于热证治疗屡获效验.故此对其治疗机理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伤寒论>原文为载本,对仲景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与运用案例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归纳整理,展现了<伤寒论>作为中医诊断学运用经典的风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伤寒论》案例实训选修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全面介绍,认为开设"《伤寒论》案例实训"课,强化并延伸《伤寒论》课程学习,同时把探究式学习法运用于经典教学中,在学生的分析讨论思考—老师的点评解答—学生的再思考过程中,有助于培养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拓展经典方药灵活运用,促进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这门课是高等中医院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兼具临床与基础两大学科的特征.该课程知识点多,不易理解,缺乏趣味性,在传统教学中融入典故导入、设疑导入、病案导入、小组讨论等导入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再煎"之法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本文通过对<伤寒论杂病论>(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应用"再煎"之法的11首方剂之适应证、方药及煎服法归纳,总结<伤寒论杂病论>中"再煎"之内涵,试图探讨仲景应用"再煎"之法的作用,从而使其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