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囊动力学变化对胆囊结石形成影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厉红民  李前伟  刘广元 《重庆医学》2003,32(9):1222-1223
目的 探讨生理条件下胆囊动力学变化与胆囊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37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13只,饲以标准饲料;(2)成石组14只,饲料中加入1.2%胆固醇;(3)防石组10只,在与成石组相同条件下.加入能促进胆囊收缩的红霉素。4周后各组行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胆囊动力学分析,检测结石形成率,测定胆汁中胆固醇浓度。结果 第1~3组生成结石者分别为0只、12只和0只,第2组与第3组胆汁中胆固醇浓度显著高于第1组,而第2组各时相排胆分数及排胆率明显低于第1组和第3组。结论 胆囊排空障碍是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核医学肝胆显像及胆囊动力学分析在预测结石形成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实验兔30只平均分三组:A组饲正常饲料,B组饲含1.2%胆固醇和0.5%胆盐的高胆固醇饲料,C组饲高胆固醇饲料和乙醇。乙醇提供总热卡的30%。一个月后抽血测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并剖腹取胆囊及肝胆管胆汁,观察胆囊成石率和测各种胆汁成分。结果:C组胆囊内无结石形成,血清胆固醇和胆囊胆汁中的胆固醇、磷脂、钙等明显低于B组,提示乙醇对胆囊胆固醇结石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血管活性肠肽(VIP)和调宁蛋白(Calponin)在胆囊平滑肌和Oddi括约肌中的表达,并评估二者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动物模型: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20只,喂普通饮食;结石组20只,饲喂含1.2g/d胆固醇的成石饮食4周。免疫组化法测定Calponin、VIP在胆囊平滑肌和Oddi括约肌中的表达。结果结石组16只出现胆囊结石,19只出现胆固醇结晶,对照组无结石及结晶出现;结石组胆囊平滑肌Calponin和VIP阳性产物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di括约肌Calponin和VIP阳性产物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ponin阳性表达与VIP呈正相关。结论胆囊排空功能在胆囊结石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胆囊结石家兔胆囊排空障碍与Calponin、VIP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荷叶提取物黄酮对兔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荷叶提取物黄酮对兔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45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均分成对照组、结石组和黄酮组,分别喂食普通饮食、含1.2 g/d胆固醇的成石饮食、含1.2 g/d胆固醇和0.4 g/d的黄酮饮食。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肝脏氨肽酶N mRNA(APNmRNA)水平的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亮氨酸氨肽酶(LAP)表达及血脂。结果:结石组10只出现胆囊结石,12只出现胆固醇结晶,黄酮组和对照组无结石及结晶出现;结石组APN mRNA IOD比值(1.08±0.35)明显高于对照组(0.65±0.18)和黄酮组(0.87±0.44);结石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apoB)与黄酮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石组血清载脂蛋白A(apoA)降低(P<0.05);结石组LAP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黄酮组(P<0.01)。结论:荷叶提取物黄酮可改变血脂水平、降低肝脏APN的表达和血清LAP,从而有助于防止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湿热蕴结胆囊结石模型的复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复制符合中医学发病特点的湿热蕴结胆囊结石模型。方法:采用含有不同剂量辛辣,油腻的饲料喂养家兔,对胆囊胆汁粘滞度,结石形成及胆囊粘膜病理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模型4组有2只家兔死亡,造各组胆汁粘滞度无较空白对照组增加,模型2,3,4组增加更为明显,模型2组仅1只家兔有肉眼可见的结石形成,模型3,4组均有6只家兔有肉眼可见的结石形成,3组均有大量的胆固醇结晶析出;模型各组胆囊粘膜病理变化均以炎症性改变为主。结论:上述观察提示使用模型3组(饲料配方为普通饲料,胆固醇:辣椒:动物脂肪按100:0.5:0.5:1的比例配制)方法复制模型较好。  相似文献   

6.
收集人体胆囊63份,其中16无结石为非结石组,47例为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为结石组。测定胆囊组织内巨噬细胞(Mψ)数量,并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1(IL-1)的含量。结果:结石组胆囊组织内Mψ数量明显高于非结石组;且结石组胆囊粘膜TNF、IL-1的含量亦显著高于非结石组。为进一步证实巨噬细胞与胆囊的炎症反应和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应用动物实验,将82只兔分为普通饲料(对照)组、1.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与胆囊动力、CCK及其受体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93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三组(n=31):胆色素结石组(A组)、混合性结石组(B组)和胆固醇结石组(C组)。选取健康研究对象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D组)。结果 A、B、C组间的胆固醇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B组患者的FV、RVmin及EVmax与其他的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餐后CCK的浓度、CCK-AR含量及活性在各组别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明显正相关于脂餐后CCK浓度,负相关于EVmax%、胆囊壁中CCK-AR活性、含量(P<0.05);胆囊壁CCK-AR含量、活性明显负相关于脂餐后血浆CCK浓度、明显正相关于EVmax%(P<0.05)。结论胆固醇通过对CCK造成影响而使机体的胆囊动力减弱,从而对于形成胆固醇结石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胆固醇膳食诱发兔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分别对高胆固醇膳食后1,2,3,4周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血清脂质,载脂蛋白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高胆固醇膳食后1周开始出现胆囊结石,2、3和4周组分别有4只、6只和7只兔出现胆囊结石;②血清总胆固醇、甘三油酯、磷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逐渐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亚组份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血清载脂蛋白apoB100逐渐明显升高(P<0.05),以3、4周组明显;apoAⅠ逐渐降低,以4周组最明显(P<0.05);apoCⅡ及apoCⅢ逐渐明显升高,均在2周后最明显(P<0.05)。提示上述结果均在胆囊结石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耳压及防石胶囊预防胆囊胆固醇和胆红素结石的作用。【方法】①预防胆固醇结石实验:将75只豚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组每天只喂普通饲料,模型组每天喂胆固醇结石诱石饲料,熊去氧胆酸(UDCA)组喂胆固醇结石诱石饲料加UDCA(剂量为50 mg/kg),防石组喂胆固醇结石诱石饲料加防石胶囊(剂量为1 g/kg),耳压组喂胆固醇结石诱石饲料并每天按压耳穴中胆俞、胆囊穴及日月等穴;②预防胆红素结石实验:将64只豚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组每天只喂普通饲料,模型组每天喂胆红素结石诱石饲料,防石组喂胆红素诱石饲料加防石胶囊(剂量为1 g/kg),耳压组喂胆红素诱石饲料并每天按压耳穴(穴位同前)。【结果】2个月后检测结果显示:预防胆固醇结石实验中模型组胆囊结石发生率及胆汁中钙离子浓度显著性升高,防石胶囊及耳压法可显著性降低结石发生率及钙离子浓度;预防胆红素结石实验中模型组胆囊结石发生率及胆汁中胆红素含量显著性升高,防石胶囊及耳压法均可显著性降低结石发生率及胆红素含量(均P<0.05或P<0.01)。【结论】耳压及防石胶囊能预防胆囊胆固醇和胆红素结石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它们能分别降低胆汁中钙离子浓度及降低胆红素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易患鼠(C57L)和兔患鼠(AKR)肝胆脂质代谢和分泌的特征以及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状况。结果:无论结石餐前后C57L鼠肝内胆汁中脂质分泌率均明显高于AKR鼠,而肝内胆固醇含量却显低于AKR鼠;结石餐干预后C57L鼠肝内胆汁中胆固醇分泌率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AKR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在C57L鼠,脂肪肝则出现在AKR鼠。结论:胆道胆固醇的高分泌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结石基因决定了C57L鼠肝内胆汁中胆固醇的高分泌和胆囊胆固醇结石的易患性,成石胆汁形成在肝内胆管,先于胆囊结石的形成;肝内胆汁中胆固醇和胆酸的低分泌可能与AKR鼠脂肪肝的发生和胆囊结石的免患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从脂蛋白胆固醇代谢的分子受体水平探讨胆囊胆固醇结石的成因,作者采用高胆固醇膳食建立兔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而后对进食高胆固醇膳食后1、2、3、4周组及对照组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活性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高胆固醇膳食后1周开始出现胆囊结石,2、3、4周组分别有4/10、6/10和7/10只兔出现胆囊结石;125I-LDL与肝细胞LDL受体最大结合力在1周组略升高(P>0.05),2周组逐渐下降,3周和4周组明显下降(P<0.05);解离常数Kd值逐渐升高,以3周和4周组明显(P<0.05)。由此提示:随着高胆固醇膳食进食时间延长,肝细胞LDL受体活性下降,致血清LDL清除受阻和胆汁中胆酸减少,可能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囊胆固醇结石仓鼠胆囊平滑肌及Oddi括约肌中Caveolins、P450arom及黏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将100只仓鼠随机分为A组(常规饮食组)20只、B组(致石饮食2周组)20只、C组(致石饮食4周组)20只、D组(致石饮食6周组)20只和E组(致石饮食8周组)20只,检测5组仓鼠的胆囊平滑肌及Oddi括约肌Caveolin1、Caveolin3、P450arom及黏蛋白1、黏蛋白2、黏蛋白3的阳性表达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E组胆囊平滑肌及Oddi括约肌中Caveolin1、Caveolin3、P450arom及黏蛋白1、黏蛋白2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其他4组,D组高于A、B、C组,C组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胆囊平滑肌及Oddi括约肌中黏蛋白3阳性表达率低于其他4组,D组低于A、B、C组,C组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均与胆囊胆固醇结石有明显的相关性(均P〈0.05)。结论胆囊胆固醇结石仓鼠胆囊平滑肌及Oddi括约肌中Caveolins、P450arom及黏蛋白的表达呈现异常,对了解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性激素诱发兔胆囊结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性激素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 用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共60只,分成6组(E2、P、T、H、C1、C2),每组10只,其中4组分别给予雌二醇(E2组)、孕酮(P组)、睾酮(T组)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组),另2组为对照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C1组)和精茶油(C2组)。实验时间6周,完成实验后处死动物检测血液、胆汁、胆囊、胆管、肝脏及胆石。结果E2组90%成石;H组雌性兔100%成石,雄  相似文献   

14.
熊脱氧胆酸抑制兔胆结石形成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熊脱氧胆酸(UDCA)对新西兰兔胆囊结石形成、肝氨肽酶N(APN)mR NA水平及胆汁中APN 活性和总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UDCA预防胆囊结石形成的机制.方法: (1)动物模型:新西兰兔30只.对照组10只,普通饮食;结石组10只,喂含1.2 g*d- 1胆固醇的成石饮食4周;UDCA组10只,同时喂饲含1.2 g*d-1胆固醇和0.045 g*d-1 的UDCA饮食4周.(2)AP N表达:根据兔APN基因cDNA序列设计引物,提取肝总RNA,利用RT-PCR方法,检测肝APN mR N A水平的变化.(3)APN活性:用化学法检测.(4)胆汁中脂类、总蛋白的含量:用生化方法检测.(5)胆固醇饱和指数(CSI)计算:用Carey表计算.结果:结石组6只(6/10)出现胆囊结石,9只(9/10)出现胆固醇结晶,UDCA组和对照组无结石及结晶出现;对照组和UDCA 组胆囊胆汁中CSI(对照组0.80±0.09、结石组 1.38±0.27及UDCA组1.18±0.11)、总蛋白浓度(对照组1.25±0.49、结石组4.58±0.93及UDCA组3.12±0.78)明显低于结石组(P均小于0.05), 而结石组APN mRNA IOD比值(对照组0.65±0.18、结石组1.08±0.35及UDCA组0.72±0.23) 、 A PN活性[对照组(6.10±2.53) U*L-1、结石组(23.64±10.36) U*L- 1及UDCA组(8.01±2.89) U*L-1]明显高于对照组和UDCA组(P均小于0.05). 结论:以上结果表明UDCA主要通过降低肝APN的表达及酶的活性,抑制APN的促成石作用而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高胆固醇膳食诱发兔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的脂代谢变化,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对其脂代谢及成石的影响,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胆固醇膳食组及高胆固醇膳食+HDL注射组,观察各组血浆脂质、胆汁中胆固醇、血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性及血和胆汁中胆汁酸及成石率的变化。结果显示:动物体内胆固醇等脂质的消除障碍导致体内脂质的大量堆积以及清除紊乱,是高胆固醇膳食诱发兔胆囊结石脂代谢变化的主要特点,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的清除比例失调可能导致成石性胆汁形成;尽管外源性HDL制剂能够升高血浆HDL2-C/HDL3-C的比值,增加LCAT的活性从而促使HDL成熟,并能降低肝脏的胆固醇含量,但未能降低成石率。结果表明外源性HDL制剂对兔胆囊结石形成中脂代谢有一定的影响,但抗成石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四氯化碳(CCl4)所致慢性肝损伤、肝硬化大耳白兔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CCl4所致慢性肝损伤的胆囊结石情况,探讨慢性肝损伤家兔胆囊结石形成的机制,从而论证采用慢性肝损伤家兔建立胆石症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50只家兔随机分成正常组、高胆固醇膳食组、慢性肝损伤组、肝硬化组、肝损伤后胆固醇组。观察家兔的胆石形成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抽取胆汁细菌培养,酶比色法检测胆囊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的含量。结果:正常组无一例成石,高胆固醇膳食组8/8成石,慢性肝损伤组5/8成石,肝硬化组6/7成石,肝损伤胆固醇组6/8成石。慢性肝损伤组、肝硬化组、高胆固醇膳食组、肝损伤胆固醇组4组中肝脏超微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异常改变,以肝细胞水肿变性、核膜呈锯齿状、粗面内质网增多、线粒体肿胀为多见,肝硬化家兔组可见肝细胞凋亡坏死,高胆固醇膳食组可见胞质中大量脂滴。各组细菌培养均未发现细菌生长。慢性肝损伤组、肝硬化组胆囊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的含量均较正常组降低。结论:皮下注射CCl4致家兔肝损伤,进而诱导胆囊结石的造模方法可靠。形成的结石为混合性结石。慢性肝病所致肝细胞超微结构异常引起胆汁成分的改变,是肝病患者易发生胆石症的主要原因。慢性肝损伤、肝硬化与胆石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且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成石率升高。细菌感染可能不是慢性肝损伤胆囊结石的独立致石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四氯化碳(CCl4)所致慢性肝损伤、肝硬化大耳白兔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CCl4所致慢性肝损伤的胆囊结石情况,探讨慢性肝损伤家兔胆囊结石形成的机制,从而论证采用慢性肝损伤家兔建立胆石症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50只家兔随机分成正常组、高胆同醇膳食组、慢性肝损伤组、肝硬化组、肝损伤后胆同醇组。观察家兔的胆石形成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抽取胆汁细菌培养,酶比色法检测胆囊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的含量。结果:正常组无一例成石,高胆同醇膳食组8/8成石,慢性肝损伤组518成石,肝硬化组617成石,肝损伤胆固醇组6/8成石。慢性肝损伤组、肝硬化组、高胆同醇膳食组、肝损伤胆同醇组4组巾肝脏超微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异常改变,以肝细胞水肿变性、核膜呈锯齿状、粗面内质网增多、线粒体肿胀为多见,肝硬化家兔组可见肝细胞凋亡坏死,高胆固醇膳食组可见胞质中大量脂滴。各组细菌培养均未发现细菌生长。慢性肝损伤组、肝硬化组胆囊胆汁中胆汁酸、胆同醇的含量均较正常组降低。结论:皮下注射CCl4致家兔肝损伤,进而诱导胆囊结石的造模方法可靠。形成的结石为混合性结石。慢性肝病所致肝细胞超傲结构异常引起胆汁成分的改变,是肝病患者易发生胆石症的主要原因。慢性肝损伤、肝硬化与胆石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且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成石率升高。细菌感染可能不是慢性肝损伤胆囊结石的独立致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58例,根据胆囊管及胆总管直径、腹腔感染及组织水肿严重程度、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总管胆道镜探查取石(16例);B组: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94例);C组: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一期胆总管缝合(48例)。评价手术时间、结石残留率、并发症率(出血、胆漏、伤口感染)。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5.1±14.7) min,B组为(102.2±18.1) min,C组为(110.1±16.4) min,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20,P=0.887)。A组有1例术后出现结石残留,B、C组无结石残留,总体结石清除率为99.4%。总体并发症率为1.9%,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在适合的人群中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胆石净溶石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胆石净(由大黄、陈皮等组成)治疗胆结石的机理。在40只新西兰兔胆囊内植入人胆石,并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A)组、胆石净(B)组、胆宁片(C)和UDCA(D)组,除A组外分别予相庆药物治疗8周,观察各组动物的一般情况、结石重量变化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胆石净对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均有溶解作用;并可增加胆汁中胆汁酸含量,减少胆汁中的胆固醇分泌,使胆汁胆固醇去饱和;降低肝脏、胆汁中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及胆汁中游离胆红素含量。其作用与胆宁片相似。提示胆石净具有和胆宁片相同功效,其优化组方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胆囊结石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皮胆镜取石(pclc)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方法施行手术,结果:129例治疗中无手术及住院死亡,均治愈出院,pclc治疗组35例中34例经胆道造影证实胆囊无结石,胆囊管及胆总管通畅无结石,1例胆囊管结石阻塞管结石阻塞转胆囊切除,小切口胆囊切除组94例中治愈71例,其中治愈23例,结论:pclc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是老年人胆囊结石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