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3种治法对温病湿热证血浆ETX(Endotoxin)、血清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IL-1β(Inter Leuldn-1β)的影响,探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清热祛湿法组(A组),清热解毒法组(B组),宣气化湿法组(C组),湿热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症状变化,同时检测血浆ETX、血清TNF-α、IL-1β的变化。结果:A组症状表现相对较轻,湿热证模型组ETX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各治疗组ETX水平与湿热证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别(P〉0.05)。湿热证模型组.INF-α、IL-1β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清热祛湿法组与清热解毒法组TNF-α、IL-1β含量均较湿热证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3个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且批间变异较大,提示3组药物可能无直接拮抗内毒素活性或直接清除血浆内毒素的作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湿病湿热证的机理可能与减弱内毒素介导TNF-α、IL-1β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3种治法对温病湿热证血脂的影响,探讨温病湿热证中“湿”性致病因子的生化物质基础,探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清热祛湿法组(A组),清热解毒法组(B组),宣气化湿法组(C组),湿热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症状变化,同时检测血脂4项(TC、TG、HDL-C、LDL-C)变化。结果:A组症状表现相对较轻,TC、TG、LDL-C较湿热证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HDL-C升高明显(P<0.01)。B组TG降低不显著,B组、C组HDL-C升高不明显。结论:湿热证中“湿”性致病因子的生化物质基础与血脂代谢异常有相关性,特别是与TG升高密切相关;清热祛湿法组较其它两组有更好的调脂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3种治法对温病湿热证血脂的影响,探讨温病湿热证中“湿”性致病因子的生化物质基础,探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清热祛湿法组(A组),清热解毒法组(B组),宣气化湿法组(C组),湿热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症状变化,同时检测血脂4项(TC、TG、HDL-C、LDL-C)变化。结果:A组症状表现相对较轻,TC、TG、LDL-C较湿热证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HDL-C升高明显(P〈0.01)。B组TG降低不显著,B组、C组HDL-C升高不明显。结论:湿热证中“湿”性致病因子的生化物质基础与血脂代谢异常有相关性,特别是与TG升高密切相关;清热祛湿法组较其它两组有更好的调脂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的免疫指标SIgA、TNF-α、IL-1β的调控。方法:分为正常组、湿热模型组、清热化湿组;运用放免法观察SIgA、TNF-α、IL-1β的变化。结果:湿热模型组SIgA、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模型组经过治疗后,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的免疫指标SIgA、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具有调节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大鼠湿热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清热化湿法(复合治法)对该湿热证模型的影响。并同时进行清热解毒(分治法)、宣气化湿法(分治法)的对比研究,探讨清热化湿等法治疗大鼠湿热证模型胃肠动力紊乱的机理。方法:观察清热化湿法对温病湿热模型大鼠的影响,采用肥甘饮食、高温高湿及外加感染鼠伤寒杆菌等复合因素模拟建立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湿热模型组、清热化湿(A)法治疗组、清热解毒(B)法治疗组、宣气化湿(C)法治疗组、阳性对照(D)治疗组。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及胃窦组织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结果:清热化湿法具有增加湿热模型大鼠血及胃窦组织中MTL、GAS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藿朴夏苓汤及其加味方药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舌、胃组织AQP-1表达的影响,从水液代谢的角度探讨湿热病理机制和清热祛湿法清除湿热致病因子的作用机制。方法 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湿热模型组(B)、藿朴夏苓汤组(C)、加味藿朴夏苓汤组(D)、加味药物组(E),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建立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C、D、E组分别予上述清热祛湿法不同组方治疗7 d。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AQP-1的表达水平。结果 B、C、D、E组舌、胃组织病理学积分和AQP-1表达均在4h最高,随时间点逐渐下降,除C组舌组织AQP-1表达水平48h与72h比较无明显差异外(P0.05),余各组内各时间点的比较均有差异(P0.01);除D组72h时点舌组织病理学积分和AQP-1与A组比较无差异外(P0.05),余各组在各时间点与A组比较均有差异(P0.01)。药物干预后C、D、E组舌、胃病理学积分和AQP-1表达均下降,各时间点较B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下降水平D组C组E组。舌和胃组织病理学积分与AQP-1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存在舌和胃组织AQP-1的过度表达,且与组织炎症水肿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清热祛湿法清除湿热致病因子的关键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性水肿,通过下调AQP-1的表达,恢复组织细胞内外水的平衡而发挥治疗作用;清热祛湿偏重不同组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舌和胃组织AQP-1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作用,加味藿朴夏苓汤尤为显著,藿朴夏苓汤略优于加味药物组。  相似文献   

7.
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及清热祛湿法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在对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多种造模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因素造模方法(饮食 气候环境 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成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该模型无论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特点,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观察了清热祛湿方药清香散对该类模型的治疗作用,认为清热祛湿法治疗湿热证的机理可能与退热、抑制病原微生物、保护小肠吸收功能、抗机体氧化反应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大鼠湿热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清热化湿法(复合治法)对该湿热证模型的影响。并同时进行清热解毒(分治法)、宣气化湿法(分治法)的对比研究,探讨清热化湿等法治疗大鼠湿热证模型胃肠动力紊乱的机理。方法:观察清热化湿法对温病湿热模型大鼠的影响,采用肥甘饮食、高温高湿及外加感染鼠伤寒杆菌等复合因素模拟建立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湿热模型组、清热化湿(A)法治疗组、清热解毒(B)法治疗组、宣气化湿(C)法治疗组、阳性对照(D)治疗组。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及胃窦组织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结果:清热化湿法具有增加湿热模型大鼠血及胃窭组织中MTL、GAS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湿热环境在湿温发病中的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湿温发病的机理。比较新西兰白兔在湿热环境处理前后的症状体征、血液中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含量。结果:湿热环境能使新西兰白兔体温升高,血浆内毒素、TNF-α、IL-1浓度升高,并产生倦怠、纳差、大便粘滞等温病湿热证样表现。提示湿热环境是引起湿温病的部分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温病气分证与微观血瘀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温病气分证与微观血瘀的相关性。方法:实验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从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造成温病气分证模型。观察模型组病理学、血液流变学、凝血指标、细胞因子(TNF-α、IL-6、IL-8)水平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光镜下肺脏有微血栓存在。且模型动物出现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异常,模型组家兔血浆TNF-α、IL-6、IL-8水平均较正常组升高,升高水平与脏器组织的损害程度一致。结论:温病气分证存在微观血瘀,TNF-α所导致的炎症级联反应(TNF-α→Ⅱ-6→IL-8)可能是温病气分证微观血瘀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TC,TG,TNF-α含量影响,探讨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实质.方法 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首先建立中气虚动物模型,然后采用多因素复合造模,造成湿重于热模型;分别灌服相应汤剂后,测定大鼠血清中TC,TG和TNF-α的含量.结果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模型大鼠血清TC,TG明显增高,TNF-α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湿重于热反证组经三仁汤治疗后,大鼠血清中TC,TG,TNF-α均明显下降.结论 中气虚使湿重于热模型大鼠血中血脂较湿热模型组明显增高,而TNF-α增高不如湿热模型组,提示血脂可能与"湿"关系密切,TC,TG与TNF-α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温病湿热证湿热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对大鼠湿热模型、炎性反应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湿热炎性反应模型,设空白组、模型组、对照药组、中药组、蒙药组分别采取不同处理方法观察记录各项指标,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中蒙医温病经典方在治疗大鼠湿热症状上具有可靠疗效,尤其在改善大鼠进食饮水减少,大便稀软,口角眼角分泌物增多等方面有显著成效。ELISA检测显示对照药组IL-1β、IL-6、TNF-α无意义,中药组TNF-α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IL-1β、IL-6无意义(P0.05),蒙药组TNF-α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有意统计学义(P0.05),对IL-1β无意义(P0.05)。结论: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在解除湿热症状上有切实可靠的作用,对腹腔炎性反应引起的发热及炎性反应,虽然细胞因子血清检测没有得出有力检验数据支持,但动物模型治疗后期各项体征监测都有好转。ELISA检测显示中药组TNF-α有统计学意义(P0.01);蒙药组TNF-α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3.
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及清祛湿法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对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多种造模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因素造模方法(饮食+气候环境+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成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该模型无论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特点,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观察了清热祛湿方药清香散对该类模型的治疗作用,认为清热祛湿法治疗湿热证的机理可能与退热、抑制病原微生物、保护小肠吸收功能、抗机体氧化反应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承气汤对内毒素血症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对内毒素血症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大承气汤在治疗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承气汤组、大黄组、厚朴组。ig剂量按1g·kg-1给予大鼠,大鼠术前给药2d,末次给药1h后,按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方法造模,术后连续按相同剂量给药3d,测定大鼠血浆内毒素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血浆内毒素含量、血清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IL-1β和IL-10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显著(P<0.01);IL-1β/IL-10模型组(1.218 6±0.3879)、大承气汤组(0.3891±0.2239)、大黄组(0.3667±0.2489)、厚朴组(0.372 5±0.185 8)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大承气汤对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机制与拮抗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调节IL-1β/IL-10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 观察清热解毒方对腹腔感染大鼠血清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清热解毒方组、头孢克肟组,ig1次,给药30 min后大肠杆菌ip造成大鼠急性细菌性腹膜炎模型,于6,12,18,24 h后分别检测各组动物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0水平。 结果: 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清内毒素,TNF-α,IL-6,IL-10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清热解毒方组与头孢克肟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结论: 清热解毒方能有效降低大肠杆菌腹腔感染大鼠血清内毒素及TNF-α,IL-6,IL-10水平。  相似文献   

16.
毒素清对肺炎痰热证大鼠肺组织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毒素清对肺炎痰热证大鼠肺组织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以揭示毒素清治疗肺炎痰热证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细菌性肺炎痰热证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肺炎组、肺炎痰热证组、阳性对照组、毒素清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肺组织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白介素(IL)-10蛋白表达,采用RT-PCR法测定肺组织IL-1βmRNA,IL-10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肺炎组、肺炎痰热证组肺组织IL-1β,TNF-α,IL-6,IL-10蛋白及IL-1βmRNA和IL-10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其中,肺炎痰热证组TNF-α,IL-6,IL-10蛋白及IL-10mRNA较肺炎组升高明显(P<0.01,P<0.05);与肺炎痰热证组相比,毒素清组、阳性对照组肺组织IL-1β,TNF-α,IL-6蛋白及IL-1βmRNA表达显著减弱(P<0.01),其中,毒素清组较阳性对照组减弱明显(P<0.05);与肺炎痰热证组相比,毒素清组肺组织IL-10蛋白及mRNA表达增强(P<0.05)。结论:促炎症因子与抗炎症因子之间的失衡参与了肺炎痰热证的发生发展,抑制促炎症因子IL-1β,TNF-α,IL-6的表达及促进抗炎症因子IL-10的表达可能是毒素清减轻细菌性肺炎痰热证肺组织损伤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阳明热证、实证的发病过程中血浆内毒素(ET)水平以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方法:选择具阳明热证患者25例,具阳明实证患者15例,在针对原发病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服白虎汤、复方大承气汤,并另设健康对照组12名,各组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浆ET、血清IL-6、TNF-α、IL-10等水平的变化。结果:入院时,阳明热证、实证血浆ET、血清IL-6、TNF-α、IL-10水平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ET、IL-6、TNF-α、IL-10水平在阳明实证患者中高于阳明热证(P<0.05),经分别治疗3天后,阳明实证患者TNF-α、IL-6水平仍高于阳明热证(P<0.05),而ET、IL-10水平在两证型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阳明热证、实证与血浆ET水平及其介导的细胞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小鼠肝炎病毒A59株(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2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从肝脏核因子KB(NF-κB)表达探讨温病湿热证的部分致病机制。方法:①温病湿热证的致病机制: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肠茵组共3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κB;②造模因素在MHV-A59温病湿热证致病机制形成中的地位: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湿热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造模)、病毒组(单纯MHV-A59造模)共4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κB;③清热祛湿类方药的对温病湿热证机制的反证: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药组(模型组用蒿芩清胆汤治疗),B药组(模型组用黄连解毒汤治疗)、C药组(模型组用三仁汤治疗)等5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KB表达。结果:模型组、肠茵组肝脏NF-K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P〈0.01)。病毒组、模型组肝脏NF-K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湿热组较正常组升高不明显(P〉0.05),病毒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B药组肝脏NF-κB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肝脏NF-κB表达增强是温病湿热证共同的致病机制之一,在MHV-A59温病湿热证形成中,MHV-A59因素主导着炎症;清热祛湿类方药具有不同程度降低肝脏NF-κB,反证了温病湿热证的上述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痛风宁颗粒对新西兰兔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关节液IL-1β、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先给干预性药物3d,然后尿酸钠关节内注射造模法致新西兰兔痛风性关节炎模型,5h后取关节液,采用放免法检测IL-1β、TNF-α含量。结果痛风宁高、中剂量组IL-1β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TNF-α含量非常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2组2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痛风宁低剂量组TNF-α、IL-1β含量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秋水仙碱组2项指标都接近于正常对照组,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痛风宁颗粒可抑制新西兰兔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关节液IL-1β、TNF-α含量的升高,其中高、中剂量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指征的调控变化作用。方法:分别运用放免法观察SI-gA、IL-1、TNF-α,GAS、MTL;直接法测定HDL-c、LDL-c;定磷法测肝线粒体Na -K -ATPase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的症状、体征变化,与中医学湿热证基本相符;模型组SIgA、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HDL-c、LDL-c水平显著增高,模型组MTL水平显著升高,GAS水平显著降低,模型组肝线粒体Na -K -ATPase活性显著降低,湿热模型组经过治疗后,上述指标恢复正常,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指征的变化具有较好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