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我院自1985~1997年,采用四种皮瓣修复治疗手部皮肤缺损34例,经随访,获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31例,女3例。年龄2~50岁,平均22岁。急诊手术修复9例,择期手术修复25例。1.2 损伤原因 本组挤压挫伤14例,爆炸伤5例,电灼伤9例,疤痕挛缩畸形切除松解矫形后所致的皮肤缺损6例。1.3 选用皮瓣 髂腹股沟皮瓣12例,前臂逆行岛状皮瓣8例,示指背侧岛状皮瓣12例,指侧筋膜皮瓣12例。2 结果 本组34例皮瓣全部成活,成活率达100%,随访均在1年以上,皮瓣色泽、外观均满意,手部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
王建芬 《现代保健》2011,(20):91-91
目的探讨患者耳后带蒂皮瓣修复耳廓肿瘤术后部分缺损的护理。方法对耳后带蒂皮瓣修复耳廓肿瘤术后耳廓部分缺损患者37例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结果随访3~18个月,仅1例发生皮瓣坏死,其余患者耳廓外形基本恢复正常,皮瓣颜色与周围肤色一致。结论耳后带蒂皮瓣修复肿瘤术后耳廓部分缺损,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对患者痊愈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从McGregor(1973年 )发现轴型皮瓣远端有“超灌注”现象后 ,Martin[1] 于 93年报道了颏下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解剖。国内王伯钧[2 ] 、廖进民[3]分别报道了该皮瓣的应用解剖 ,逐渐形成了反流轴型皮瓣的概念 ,王炜[4 ] 等认为反流轴型皮瓣的营养是由邻近的轴型动脉通过细小的吻合支跨区流入而获得。我科于 99年应用颏下反流轴型皮瓣修复面部缺损 7例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应用颏下返流轴型皮瓣行面部缺损修复 7例 ,下颌部黑毛痣 1例 ,下颌部血管瘤 2例 ,下颌部及颊部瘢痕各 2例 ,其中男性 2例 ,女性 5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旋转皮瓣在修复头部、额部外伤性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头部外伤性缺损修复手术的2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这20例患者均采取旋转皮瓣方式进行缺损部位的修复.结果 20例患者皮瓣均成活,伤口均Ⅰ期愈合.经随访,术后1个月恢复优良率为75%,术后12个月恢复优良率为95%,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旋转皮瓣修复中外伤性头皮缺损时,可利用受损部位附近的头皮组织,灵活设计修复手术,且操作简单,手术后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瘢痕.  相似文献   

7.
罗田英 《工企医刊》1998,11(6):79-80
我科自1991年以来利用游离皮瓣修复加术前、术后放疗综合治疗肿瘤性皮肤缺损22例,术后经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移植皮瓣均成活,随访最长时间6年,最短2年,末发现病灶复发及转移灶,达到预期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拇指指端缺损利用改良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05月-2017年0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拇指指端缺损患者20例参与研究,20例病患均接受了改良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治疗,病患指端缺损面积为1.5cmx0.7cm-1.5cmx1.5cm,在手术的过程之中切取3.0cmx2.1cm-3.5cmx2.6cm的皮瓣面积,了解20指皮瓣的成活状况,并进行了修复疗效的评价.结果:20例病患接受了手术,20指皮瓣均成活.创面全部一期愈合.手术结束之后均进行了相应的随访工作,皮瓣质地均十分柔软,外观佳,皮肤的弹性较佳,受伤的手指并未出现疼痛,两点辨别觉平均为6毫米.20指的修复之中,14指为优,4指为良,2指为差.结论:改良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治疗拇指指端缺损,能够保障手术后的皮肤质量,使指脂垫和指端的感觉恢复至正常,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上肢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术的成功率,提高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整理2006年7月~2010年7月年入住我院,应用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手术的19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治疗结束后1年,跟踪回访此19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结束后1年,患者皮瓣完全成活的占98%,总共186例.全部坏死者2例,占总数的1%,剩余2例为皮瓣修复部分存活,约为:1%.结论 经过皮瓣治疗上肢软组织缺损治疗的效果明显,手术前的正确诊断和手术的正确治疗为保证皮瓣的成活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郑煦光  刘会仁  曲家富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395-3396,3399
目的探讨双蒂腓肠肌皮瓣在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0年12月在某院治疗的30例小腿跟腱及皮肤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双蒂腓肠肌皮瓣组)16例和对照组(传统手术方法组)14例,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术后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2.3±4.5)min、术后感染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伤口一期愈合率及膝和髁关节正常活动率均为10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次手术及出院后再次出现跟腱断裂的患者比例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蒂腓肠肌皮瓣在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手术方法简单,不需要二次手术,安全性较高,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尽最大努力在肿瘤切除的同时修复缺损组织、保全功能、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转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对55例体表恶性肿瘤术前选择性进行放、化疗,手术扩大根治性切除肿瘤,组织瓣移植,假体植入修复组织缺损及功能重建治疗并随访5年。结果术后缺损组织完全修复,大部分患者恢复了劳动力或生活能完全自理,5年生存率达92.2%,优良率达69.0%。结论该方法对体表恶性肿瘤切除的组织缺损修复及功能重建是可行的,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蒂皮瓣逆行修复踝、足跟、足背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本组15例采用腓肠神经蒂皮瓣逆行修复踝、足跟、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15例患者一次修复,软组织缺损面积4 cm×5 cm~14cm×15 cm,术后随访1~2个月,功能与外观较满意。[结论]腓肠神经蒂皮瓣解剖比较恒定,操作简单,是修复踝、足跟、足背部创面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并比较跗外侧动脉皮瓣与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为两者的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10月~2013年10月,选取23例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跗外侧动脉皮瓣修复手指部软组织缺损10例;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部软组织缺损10例、手背部软组织缺损3例。结果本组23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1年,跗外侧动脉皮瓣与手部肤色、纹理接近,质地柔软、弹性良好、耐磨,外观较佳,对手指屈伸功能无影响,皮瓣两点辨别觉达5~8mm;术后3例供区植皮部分坏死,换药治疗7—21d后,2例愈合,1例行二次游离植皮,足部活动良好。腓动脉穿支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耐磨、皮瓣两点辨别觉达8—10mm,但较周围肤色稍深、纹理较疏松:术后4例因皮瓣臃肿行削薄手术;小腿供区9例仅留线状瘢痕,4例植皮成活良好对供区外观影响小,功能无影响。结论手部较小面积的软组织缺损采用跗外侧皮瓣修复外观及功能较佳,但足部供区植皮容易坏死应注意防范;腓动脉穿支皮瓣对供区损伤小,适宜修复手部中等面积的软组织缺损;根据手部软组织缺损部位及程度,选择适宜皮瓣修复,可以达到更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足内侧皮瓣治疗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比较,进一步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体的临床效果,为该皮瓣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足跟部软组织损伤,23例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19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后通过对两组皮瓣修复面积、皮瓣长、宽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系统、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13.0软件,利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修复创面大小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组修复面积、修复皮瓣的长、宽均大于足底内侧皮瓣组(P〈0.05);在术后功能恢复评分上,两组在出院时及出院后,在运动、行走、日常生活能力、皮瓣感觉、外观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不仅能够单纯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在预后上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足部负重后局部发生溃疡及软组织坏死的几率,该方法操作较为简便,能够一期修复较大面积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大收肌腱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手前臂皮肤肌腱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手前臂皮肤伴肌腱缺损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在对以膝降动脉为蒂的大收肌腱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肌腱伴皮肤(骨)缺损的新术式进行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吻合血管的大收肌肌腱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手前臂皮肤肌腱缺损3例。结果全部病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4个月,平均5.4个月,根据手部功能评价为优1例,良1例,可1例。结论应用吻合膝降血管的大收肌肌腱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手前臂皮肤肌腱缺损的术式具有供区隐蔽创伤小等优点,此手术为手前臂皮肤肌腱缺损修复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