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后脾脏淋巴细胞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 小鼠经6、9、12、15及20Gyγ射线照射,于照后8个不同时间点活杀取材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照射后林巴细胞凋亡的发生高峰与照射剂量和照后时间有关,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结论 照射后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的病理形态变化有明显的分期,而在不同剂量组中细胞的死亡方式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2.
小鼠受亚致死剂量60Co γ 射线照射后胸腺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小鼠受亚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后胸腺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为研究辐射后免疫功能的重建打下基础。方法采用60Coγ射线,2.0,4.0,6.0Gy单次全身照射,用PI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细胞激活增殖能力的测定等方法观察胸腺细胞凋亡的规律。结果胸腺细胞照后2小时即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4~8小时达高峰,后渐减少,4.0Gy,6.0Gy在36小时内的凋亡率均比2Gy高,照后10天三个剂量组的凋亡率基本接近正常;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有大量的小分子片断,呈典型的梯状图谱;4Gy组用PHA、rIL-2不同组合刺激受照组细胞,发现胸腺细胞凋亡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亚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后小鼠胸腺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4Gy照射剂量可能是胸腺细胞达凋亡高峰的最适剂量,PHA、rIL-2联合对辐射诱导的胸腺细胞的凋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抑癌基因p53( 野生型p53) 对照射后人胃癌细胞系(BGC823) 的G1 期阻滞和凋亡的控制作用。方法 3 种具有不同p53 状态的人胃癌细胞系,即转染人野生型p53 基因的BGC823wtp53 细胞、转染人突变型p53 基因的BGC823mutp53 细胞和转染无p53 基因的空载质粒的BGC823vect 细胞,用流式细胞计分析细胞,4Gy 照射后0、8 和24 小时后各细胞时相分布和凋亡的反应。结果 照射4Gy 后8 小时和24 小时后的BGC823wtp53 细胞出现强烈的G1 期阻滞(分别占原细胞总数的67-9% 和61-1 %) ,而BGC823mutp53 、BGC823vect 细胞几乎没有G1 期阻滞;照射4Gy 后8 小时和24 小时后的BGC823wtp53 细胞出现明显的预示凋亡的亚G1 峰,凋亡细胞比例分别达13-0 % 和15-3 % ;而BGC823mutp53 和BGC823vect 细胞几乎没有出现亚G1 峰和凋亡细胞比例都为零。结论 野生型p53 基因具有促进照射后肿瘤细胞的G1 期阻滞和凋亡作用,而p53 变异和缺失则减低了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γ射线照射对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近距离腔内放射治疗预防血管成行术后再狭窄的机理。方法 培养的动脉平滑肌细胞分别接受吸收剂量为3.5、7.0、14和28Gy^60Coβ射线照射,12h持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各周期百分率及凋亡率。结果 吸收剂量为3.5、7.0、14和28Gy组G0~G1期细胞数分别占细胞总数的58.13%、83.6%、88.79%、89.15%,与对照组(56.29%)相比,7.0、14、28Gy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3.5Gy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照射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85%、1.04%、10.38%、16.00%,与对照组(0.84%)相比,14、28Gy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3.5Gy^60Coγ射线照射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均无影响,7Gy能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探讨了15%Ⅲ度烧伤复合3~8Gy全身照射对大鼠异体皮存活及其免疫反应的影响。单烧组异体皮10天全部排斥,早期免疫反应增强;而放烧复合伤时免疫反应明显受抑制,所植异体皮在复合3Gy或4Gy照射时,10天存活率分别为20%和30%;复合5,6,8Gy者则上升为69%,88%和100%,存活至30天仍达36%,42%和100%,与单烧植皮组相比,复合5Gy以上照射者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放烧复合伤时异体皮存活率主要随受照射剂量增加而增高,随时间后延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6.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在大鼠放射性肺损伤中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光镜、电镜及半定量方法,连续观察了大鼠经胸部照射30Gy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照射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数目增多,3个月达高峰,细胞内板层小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可见巨大板层体出现。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膜破裂,嵴断裂。对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局部大剂量射线照射可引起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 ,目前此类溃疡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本实验以6 0 Coγ射线单次局部照射大鼠后肢为实验模型 ,观察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生发展过程中TGFβ1 、TGFβ3、TGFβR1 的表达情况 ,探讨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的难愈机理。一、材料和方法1 材料 :二级Wistar雌性大鼠 4 3只 (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 ) ,正常对照 3只 ,余为照射动物 ,照射前麻醉、固定 ,6 0 Coγ射线单次照射大鼠双大腿、臀部、全尾 ,吸收剂量5 0Gy ,照射时间 15min 30 5s,吸收剂量率 0 32 8Gy·m…  相似文献   

8.
辐射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是近年来放射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为了进一步探讨辐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采用光镜、电镜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观察X射线诱导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凋亡的特征。结果表明:①剂量率和分次照射组(10Gy)诱导出典型细胞凋亡的特征(如凋亡小体,DNA梯状带等)。②剂量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高剂量导致肿瘤细胞坏死。③凋亡出现时间因组织细胞类型的不同而各有差异。④射线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以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新西兰兔骨骼肌高剂量照射放射损伤模型,研究病理改变.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8只新西兰兔分为照射组和对照组.照射组给予9 MeV电子线一次性照射单侧臀部80 Gy,分别于照射后1个月及6个月时取照射区骨骼肌组织,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照射后1个月:光镜下肌细胞变性及坏死,肌间出血明显;电镜下肌细胞内见变性的肌原原纤维肿胀,明暗带结构不清,坏死区呈电子密度深浅不一的无定形区,线粒体肿胀、空泡变性.照射后6个月:光镜下肌细胞变性及坏死较1个月时明显,坏死区可见核碎裂,部分肌间血管管壁增厚、管腔闭塞,神经纤维退行性变,肌间纤维组织增生;电镜下变性区肌丝大量丢失,肌节萎缩,无定形坏死区范围增大,核内染色质减少、边集,胶原原纤维增生明显,线粒体异常增生.结论 9 MeV电子线一次性照射80 Gy照射兔骨骼肌后,骨骼肌细胞线粒体损伤、肌间血管及神经损伤可能是促进肌细胞及变性坏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辐射诱发的CHL细胞遗传不稳定性在基因、染色体及细胞水平上的传递及表达情况。方法不同剂量一次照射CHL细胞,于不同时间点分析受照存活细胞的HGPRT位点突变、微核及细胞凋亡。结果CHL细胞照射3Gy后53天,其后代仍表达出显著升高的HGPRT位点突变率。细胞照射3Gy后6小时的双核细胞微核率达(4151±361)%,3天后下降为(1447±239)%,56天后为(1051±08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受照细胞子代双核率无显著变化,接种效率明显降低(3Gy剂量以上P<001)。细胞受照射3、4、6、9、10Gy后,第2天细胞凋亡率达最大值,10Gy剂量组为(2490±672)%,之后各剂量组细胞凋亡率迅速下降,但直到照射后12天细胞凋亡率仍维持在10%左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辐射诱发的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可以表现在基因、染色体及细胞等不同水平上,推测在其产生和传递过程中可能伴随着某些基因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GFR、Bax、Rb在高能电子线大鼠皮肤辐射损伤中的作用及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线索。方法:运用免疫化技术SP法检测EGFR、Bax、Rb在40例高能电子线大鼠皮肤辐射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照射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EGFR在40例照射的大鼠中,5、15、30、45Gy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40%、70%、100%;各照射剂组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2)Bax在40例照射的大鼠中,5、15、30、45Gy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0%、70%、70%;各照射剂量组同Bax蛋白阳性表达无相关性,但有趋势性(P<0.05)。(3)Rb在40例照射的大鼠中5、15、30、45Gy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20%、40%、30%;各照射剂量组间Rb阳性表达无线性趋势性(P>0.05)。(4)本实验对40例各照射剂量组实验对象研究发现Bax^ /Rb^ 共有9例,EGFR^ /Rb^ /Bax^ 共有5例,均无共同阳性趋势。结论:实验表明电离辐射能增加大鼠皮肤组织中EGFR、Bax、Rb蛋白的表达;EGFR、Bax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照射剂量有关;EGFR能促进细胞的增殖与Bax,Rb蛋白促细胞凋亡共同作用下,参与3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骨髓细胞cyclinB1、cdc2基因转录的影响 ,以探讨电离辐射诱导小鼠骨髓细胞G2 期阻滞的分子机理。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X射线全身照射后小鼠骨髓细胞周期进程的变化。采用半定量RT PCR方法分别检测cyclinB1、cdc2基因转录水平变化。结果  2GyX射线全身照射后 4及 1 2hG2 +M期细胞百分率升高 (P <0 0 5) ;0 5~ 6Gy照射后 1 2hG2 +M细胞百分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 (P <0 0 5~P <0 0 1 )。 2GyX射线照射后 2~ 48h小鼠骨髓细胞cyclinB1转录水平在各个时间点未见明显变化 ,0 5~ 6GyX射线照射后 1 2h ,骨髓细胞cyclinB1基因转录在各剂量点均未见明显改变 ;2GyX射线照射后小鼠骨髓细胞cdc2转录水平从照后 4h即开始不同程度下降 ,1 2h达最低值 (为假照射组的 46 % ) ,照射后 48h开始恢复 ,0 5~ 6GyX射线照射后 1 2h ,骨髓细胞cdc2基因转录水平在各剂量点均明显降低 ,分别达到假照射组的40 %~ 70 %。结论 电离辐射可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发生G2 期阻滞 ,cdc2激酶活性下降在G2 期阻滞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辐射损伤后大鼠鼻黏膜早期组织重塑的特点。方法 清洁级SD大鼠40只,雄性,采用随机数字排列法将动物随机分组,对照组、20Gy组、30Gy组、40Gy组和50Gy组,每组8只。辐射完成后2周,取出中鼻甲进行组织学处理: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计数中鼻甲黏膜内嗜酸粒细胞数并测定上皮细胞损伤程度;采用阿辛蓝-过碘酸-希夫(alcian blue-periodic acid-Schif,AB-PAS)染色,计数中鼻甲黏膜中单位面积上皮细胞中杯状细胞数;采用Masson三色胶原染色Masson trichrome(MT)法染色,测定中鼻甲黏膜内胶原成分染色的百分比面积。结果 对照组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实验组均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并以30Gy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多。 20Gy组未见明显的上皮细胞损伤,其他各组均见不同程度的上皮细胞损伤,吸收剂量越大,上皮细胞损伤程度越重。 20Gy组杯状细胞数略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Gy组和40Gy组杯状细胞明显增多,50Gy组杯状细胞数明显减少。 细胞外基质沉积在20Gy组略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明显增多,且随着剂量的增大,MT染色蓝色所占的百分比面积有增多的趋势。结论 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化生和黏膜内胶原成分增加是早期放射性鼻黏膜损伤后黏膜上皮组织重塑的特点。组织重塑随着辐射剂量和辐射时间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放射性皮肤溃疡中端粒酶逆转录的表达状况与癌变及难于愈合的可能关系,方法:应用兔抗人端粒酶逆转录酶抗体TRT和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24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人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5例正常皮肤,2例烧伤皮肤溃疡,8例肿瘤标本,观察TRT的表达和定位情况,结果:TRT表达阳性率为58.3%(14/24),其中强阳性占41.7%(10/24),弱阳性为16.7%(4/24),阴性为41.7%(10/24)。阳性部位主要定位于表皮鳞状上皮细胞核及胞质;小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多为阴性或弱阳性;浸润的慢性炎细胞如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呈阳性。TRT强阳性表达多见于病程长,增生旺盛及肥厚的表皮组织,而病程短、萎缩的表皮组织多呈阴性或弱阳性。8例肿瘤组织均为强阳性,5例正常皮肤及2例烧伤皮肤溃疡均为阴性,结论:提示与辐射有关的TRT表达状况可能与放射性皮肤溃疡癌变为鳞状细胞癌的分子机理有关,可能与放射性皮肤溃疡小血管硬化,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贫乏即肉芽组织生成不良导致病变难于合的机理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骨髓细胞p53、wafl、gadd45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以探讨电离辐射诱导小鼠骨髓细胞G1阻滞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Northern blot和半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p53、wafl、gadd45基因转录水平变化。结果:2Gy射线全身照射后2-72hp53基因转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wafl基因在照射后2h开始升高,4h达峰值,一直持续到照后48h开始恢复,gadd45转录水平除在照射后2h一过性升高外,从8h即开始不同程度下降,照射后72h开始恢复。分别以0.5-6.0Gy X射线全身照射后12h取小鼠骨髓细胞作量效研究表明,p53的改变在照射后各组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未见明显的剂量依赖,wafl基因转录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升高,6.0Gy X射线照射后达对照组的3.41倍,gadd45未见升高趋势。结论:在电离辐射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周期G1阻滞后p53-wafl通路起重要作用,而gadd45可能不参与该过程调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pEgr-ssEndostatin基因-放射治疗对移植黑色素瘤B16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在瘤内辐射诱导表达。方法 肿瘤局部注射脂质体包裹的pEgr-ssEndostatin重组质粒后42h,接受20Gyx射线照射,观察放疗后不同时间肿瘤大小,检测放疗后第2天瘤内Endostatin转录水平。结果 pEgr-ssEndostatin基因-放射治疗荷瘤小鼠能够增强放疗疗效;单纯接种pEgr-ssEndostatin质粒组和接种pEgr-ssEndostatin质粒 20Gy照射组小鼠的肿瘤组织内有Endostatin mRNA表达,且pEgr-ssEndostatin质粒照射组的EndostatinmRNA水平高于单纯pEgr-ssEndostatin质粒组。结论 pEgr-Endostatin基因-放射治疗抗肿瘤作用明显优于单纯放疗和单纯基因治疗,肿瘤局部转染重组质粒后照射瘤内Endostatin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7.
大鼠大脑照射后海马区细胞凋亡与病理形态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大鼠大脑受电离辐射后早期海马区细胞凋亡、bcl 2表达和病理形态学变化的情况。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细胞的比例与bcl 2蛋白的含量 ,用电镜和光镜分别作形态学变化的观察。结果 受 2 0Gy照射后第 1天起海马中就出现了凋亡细胞并逐步增加 ,至照射后3个月时恢复正常 ,而bcl 2蛋白的含量则呈相反的改变。在 3 0Gy照射后 3个月组中有坏死灶的存在 ,而其他组别中可以看到血管、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等组织的形态学异常。结论 大鼠大脑受辐射后早期海马区可发生神经细胞凋亡、bcl 2表达的下降 ,以及各组织成分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这些变化的程度与照射剂量和观测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解酪氨酸磷酸酶在造血细胞辐射损伤中的作用 ,深化对造血细胞辐射损伤分子机理的认识。方法 应用MTT法观察了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过钒酸钠对照射和未照射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过钒酸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因培养基中G CSF浓度的不同而表现出相异的作用 :当G CSF浓度偏低时 ,一定浓度的过钒酸钠的加入可促进细胞增殖 ,而当G CSF浓度过高时 ,过钒酸钠的加入则抑制细胞生长 ;与未照射细胞相比 ,过钒酸钠对 3Gy照射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明显加强 ,生长抑制作用相对减弱。结论 酪氨酸磷酸酶可能参与了细胞增殖的不同调控过程 ,而照射可能加强了细胞酪氨酸磷酸酶的增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75mGy、2.0GyX射线全身照后不同的时间,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产生的时程变化及不同剂量照射后24h时NO、iNOS的含量变化。方法分光光度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iNOS和NO产的生与剂量呈正相关。2.0Gy照射后,NO从6h到48h随时间推移产生量逐渐增加,48h达峰值,为对照的3.8倍,而后回降。结论电离辐射可刺激巨噬细胞合成iNOS及产生NO。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 p2 1在电离辐射诱导EL 4细胞G1期阻滞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North ernblot检测 p2 1WAF1mRNA水平的变化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p2 1蛋白表达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4 0GyX射线照射后 12h、2 4h、48hG1期EL 4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假照射组 ;p2 1WAF1mRNA水平从照射后 1h开始升高 ,4h达峰值 ,持续至照后 12h ;p2 1蛋白表达在照射后 2~ 48h明显增高。结论  4 0GyX射线照射可诱导EL 4细胞G1期阻滞 ,p2 1在电离辐射诱导EL 4细胞G1期阻滞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