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丙种球蛋白佐治小儿难治性癫(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佐治小儿难治性癫(癎)的疗效.方法 对30例难治性癫(癎)在原用抗癫(癎)药物(AEDs)不变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0.4mg/(kg·d),3~5d辅助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的改变情况,不良反应及其对原用抗癫(癎)药物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 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不良反应较少 .结论 加用丙种球蛋白可提高小儿难治性癫(癎)的疗效,且不影响其他抗癫(癎)药物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佐治小儿难治性癫的疗效。方法对30例难治性癫在原用抗癫药物(AEDs)不变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0.4mg/(kg.d),3~5d辅助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的改变情况,不良反应及其对原用抗癫药物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不良反应较少。结论加用丙种球蛋白可提高小儿难治性癫的疗效,且不影响其他抗癫药物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西比灵加用治疗难治性癫的疗效.方法:采用加用自身对照法,对25例难治性癫在原用抗癫药物不变的基础上,加用西比灵(每晚5~10mg)辅助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的改善情况、不良反应以及其对原用抗癫药物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25例经加用西比灵治疗后,发作频度较加用前减少≥50%者12例,总有效率48%,其中5例发作频度较加用前减少≥75%;不良反应较少,仅2例表现为头昏、乏力,1例表现为恶心,且症状均较轻,减量后消失;加用西比灵前后原基础抗癫药物血浓度监测无明显变化;EEG好转14例(63.6%).结论:西比灵可作为治疗癫的辅药,且不影响其他抗癫药物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西比灵加用治疗难治性癫的疗效.方法采用加用自身对照法,对25例难治性癫在原用抗癫药物不变的基础上,加用西比灵(每晚5~10mg)辅助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的改善情况、不良反应以及其对原用抗癫药物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25例经加用西比灵治疗后,发作频度较加用前减少≥50%者12例,总有效率48%,其中5例发作频度较加用前减少≥75%;不良反应较少,仅2例表现为头昏、乏力,1例表现为恶心,且症状均较轻,减量后消失;加用西比灵前后原基础抗癫药物血浓度监测无明显变化;EEG好转14例(63.6%).结论西比灵可作为治疗癫的辅药,且不影响其他抗癫药物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添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难治性癫癎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采取开放性试验的方法对25例难治性癫癎进行添加IVIG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病人加用IVIG后,总有效率为68%,其中显效率达36%,完全控制率12%,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用IVIG治疗难治性癫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乙酰唑胺辅助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癎)2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乙酰唑胺辅助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癎)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236例经传统抗癫(癎)药(AED)控制不良的部分性癫(癎)患者,加用乙酰唑胺治疗.结果乙酰唑胺辅助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癎)总有效率为56%.结论乙酰唑胺治疗部分性难治性癫(癎)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7.
应用托吡酯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托吡酯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癎疗效、用药方法及副反应.方法采用开放性方法对31例小儿难治性癫癎患者进行单用或加用托吡酯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副反应.结果托吡酯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癎总有效率67.7%.38.7%患儿停止发作,对部分性发作疗效较好.其他类型发作亦有一定疗效.平均有效剂量为(4.0±1.8)mg@kg-1@d.副反应主要为体重减轻(16例,56.6%),神经系统症状,少汗或无汗,皮疹等,结论托吡酯对小儿难治性癫癎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托吡酯加用治疗癫癎难治性部分性发作的疗效.方法32例难治性部分性发作或继发性全身性发作癫癎患者,病程1年以上,一直服用一种或两种基础抗癫癎药物每月仍有≥4次以上的发作.托吡酯采用加量法,加量期8周,目标剂量为200mg·d-1,观察12周后进入延长期.结果32例病人经过治疗后,发作100%消失者5例(15.62%),发作≤75%13例(40.62%),发作≤50%11例(34.37%),无改善2例(6.25%),因不良反应而中断1例(3.13%).结论托吡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型抗癫癎药物.  相似文献   

9.
本刊2011年第4期报道专题为抗癫癎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重点内容包括:新型抗癫癎药物在国内的应用;抗癫癎药性脑病;抗癫癎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抗癫癎药物对内分泌及妇女妊娠的影响;抗癫癎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常用抗癫癎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皮肤不良反应;抗癫癎药物对患儿生长发育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唑尼沙胺添加治疗部分性癫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不同底物对难治性癫癎细胞模型中整合素α2表达的影响;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癎大鼠模型的作用及对BDNF和NPY表达的影响;中药治疗癫癎的实验前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有关7种用以治疗儿童和成人部分性和全面性难治性癫(癎)的新型抗癫(癎)药物(AEDs):加巴喷丁(gabapentin,GBP)、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托吡酯(topiramate,TPM)、噻加宾(tiagabine,TGB)、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左乙拉西坦(1evetiracetam,LEV)和唑尼沙胺(zonisamide,ZNS)的药力(efficacy)、耐受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由23位成人神经病学家、小儿神经病学家、癫(癎)病学家和药理学家组成的专家组,依据从1987年到2002年9月Medline,Current Contents和Cochrane上发表的相关文献和2003年以前的指南提供的证据进行循证医学评估.结果 所有新型抗癫(癎)药物都适用于成人难治性部分性癫(癎)的添加治疗,加巴喷丁对混合性(癎)性发作有效,加巴喷丁、拉莫三嗪、托吡酯和奥卡西平对儿童难治性部分性癫(癎)有效.有限的证据还表明,拉莫三嗪和托吡酯对成人和儿童特发性全面性发作和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添加治疗也有效.结论 抗癫(癎)药物的选择要考虑癫瘌发作和/或癫(癎)综合征的类型、患者的年龄、合用的药物、药物的耐受性、安全性和药力等因素.循证医学评估结果提供了难治性癫(癎)患者的抗癫(癎)药物应用指南,但尚需更为有力的证据用以鉴定其在癫(癎)型或综合征中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托吡酯加用治疗癫癎难治性部分性发作的疗效。方法:32例难治性部分性发作或继发性全身性发作癫癎患者,病程1年以上,一直服用一种或两种基础抗癫癎药物每月仍有≥4次以上的发作。托吡酯采用加量法,加量期8周,目标剂量为200mg·d-1,观察12周后进入延长期。结果:32例病人经过治疗后,发作100%消失者5例(15.62%),发作≤75%13例(40.62%),发作≤50%11例(34.37%),无改善2例(6.25%),因不良反应而中断1例(2.13%)。结论:托吡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型抗癫癎药物。  相似文献   

12.
癫(癎)是神经科仅次于脑血管意外的常见疾病,其中大约有30%的患者对多种抗癫(癎)药物表现耐药,癫(癎)发作得不到有效控制,被称之为难治性癫(癎).难治性癫(癎)患者对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还不明确.研究表明癫(癎)病灶内高度表达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1],PGP是一种多药转运蛋白,能够分解ATP获能从而逆浓度梯度将抗癫(癎)药物转运出脑组织,减少了癫(癎)病灶内的药物浓度,降低了药物的疗效,上述机制可能参与了难治性癫(癎)患者对多种抗癫(癎)药物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3.
癫(癎)是神经科仅次于脑血管意外的常见疾病,其中大约有30%的患者对多种抗癫(癎)药物表现耐药,癫(癎)发作得不到有效控制,被称之为难治性癫(癎).难治性癫(癎)患者对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还不明确.研究表明癫(癎)病灶内高度表达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1],PGP是一种多药转运蛋白,能够分解ATP获能从而逆浓度梯度将抗癫(癎)药物转运出脑组织,减少了癫(癎)病灶内的药物浓度,降低了药物的疗效,上述机制可能参与了难治性癫(癎)患者对多种抗癫(癎)药物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4.
癫(癎)是神经科仅次于脑血管意外的常见疾病,其中大约有30%的患者对多种抗癫(癎)药物表现耐药,癫(癎)发作得不到有效控制,被称之为难治性癫(癎).难治性癫(癎)患者对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还不明确.研究表明癫(癎)病灶内高度表达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1],PGP是一种多药转运蛋白,能够分解ATP获能从而逆浓度梯度将抗癫(癎)药物转运出脑组织,减少了癫(癎)病灶内的药物浓度,降低了药物的疗效,上述机制可能参与了难治性癫(癎)患者对多种抗癫(癎)药物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5.
癫(癎)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估计我国约有癫(癎)患者900万,其中的75%通过抗癫(癎)药物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约25%为难治性癫(癎)(intractable epilepsy或refractory epilepsy),全国的难治性癫(癎)患者至少有250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添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难治性癫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采取开放性试验的方法对2 5例难治性癫进行添加IVIG治疗 ,观察其疗效。结果 病人加用IVIG后 ,总有效率为 68% ,其中显效率达 3 6% ,完全控制率12 % ,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加用IVIG治疗难治性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癫(癎)是最常见的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及其家庭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癫(癎)药物可使70%-75%的癫(癎)患儿获得满意的控制,但仍有25%~30%的患儿用现有的抗癫(癎)药物控制不理想,寻找有效且不良反应小的抗癫(癎)药物是临床医生一直追求的目标[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加巴喷丁(GBP)添加治疗对难治性癫(癎)局灶性发作的疗效以及对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难治性局灶性发作癫(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原用药物基础上,GBP组给予GBP添加治疗,托吡酯(TPM)组给予TPM添加治疗;添加治疗前后应用临床记忆量表(CMS)对入组者进行记忆功能评估及疗效评估.结果 添加治疗20周GBP组总有效率(75.0%)与TPM组(72.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添加治疗前比较,添加治疗后GBP组C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M组无意义图形再认、自由图像回忆、人像特点回忆和记忆商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 GBP作为添加药物治疗难治性癫(癎)局灶性发作有效,对患者记忆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难治性癫癎患者外周血中MDR1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难治性癫癎患者外周血中多药耐药1(MDR1)基因的表达以及抗癫癎药物和癎性发作在难治性癫癎多药耐药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120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根据析因设计分癎性发作和抗癫癎药物两个因素,共分为A组(难治性癫癎组)、B组(癫癎治疗有效组)、C组(癎性发作未用药组)和D组(健康正常对照组),各30例.结果 4组的外周血中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不同(F=4.456,P=0.005),其中癎性发作引起MDR1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F=10.005,P=0.002),抗癫癎药物的作用则不明显(F=0.919,P=0.340),抗癫癎药物与癎性发作两者之间没有交互作用(F=2.445,P=0.121).结论 难治性癫癎患者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上调是癎性发作而非使用抗癫癎药物的结果,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监测可以作为评价癫癎耐药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1 癫(癎)在儿科神经专科的发病率一直占有很高的比例 儿科预防癫(癎)发作的基本手段为药物治疗,目标是以单一抗癫(癎)药物的最低有效剂量完全控制发作而无任何不良反应.传统的抗癫(癎)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苯妥英钠、地西泮等对部分患儿疗效欠佳,随着对癫(癎)发作的神经生物化学机制认识加深,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型抗癫(癎)药物,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