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颅内病变三维CT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三维CT成像在颅内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71例颅内病变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然后对颅内血管和/或病变进行三维重建。其中23例进行CT血管造影(CTA)扫描,48例非CTA扫描。结果:(1)23例CTA扫描者,血管表面遮盖法(SSD)与最大强度投影法(MIP)重建都能显示颅内动脉的第3组分支。SSD对显示血管的立体空间关系比较直观;MIP图像类似DSA图像。(2)33例颅内  相似文献   

2.
肝癌的CT血管造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三种螺旋CT肝脏血管造影的方法,评价其对肝癌诊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用三种螺旋CT肝脏血管造影的方法对49例肝癌患者作51次检查:肝脏动脉造影CT(CTA)、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和经术中植入门静脉的药物输入系统(DDS)直接门静脉造影CT(CTP)。结果:这些方法可发现直径3mm的病灶,明确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结论:CTA,CTAP和CTP有利于肝脏多发和小肿瘤病灶的检出以及其鉴别诊断,CTA和CTAP虽为创伤性检查,因其敏感性很高,可在肝脏肿瘤外科手术前和需明确肿瘤的血供时选用;对植入DDS的患者,术后复查宜常规CTP检查。  相似文献   

3.
颈胸部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胸部螺旋CT血管成像(SCTA) 的合理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6 例颈、胸部SCTA病例,其中,21例为血管性疾病,35 例为正常血管结构。均采用SCT容积增强扫描,传输到工作站后处理成像,获得血管的三维(3D) 、四维(4D)及多平面重组(MPR) 图像。结果:21 例血管病变3D、4D及MPR图像,可直观、立体、多角度观察管腔及管壁形态,并显示感兴趣血管的立体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SCTA是有效的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地诊断颈、胸部血管病变,对指导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颅外颈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附45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报告颅外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初步经验,探讨该技术对各种颅外颈动脉病变的诊断意义,并在可能范围内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小样本的对照。方法 45例颈动脉CTA,经最大密度投影(MaxIP)及表面灰度成像法(SSD)行三维重建,其中5例在1周内作了DSA检查。结果 45例颈动脉CTA检查,共得到90支血管图像。其中正常血管55支,狭窄血管31支,闭塞血管2支,颈内动脉动脉瘤1支,  相似文献   

5.
螺旋CT血管造影判断肺癌与中央肺动静脉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y,SCTA)判断肺门区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的准确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3例病变在肺门区、术前诊断为肺癌的患者进行SCTA检查。分别以手术所见的309支血管和病理观察的69支血管为标准,对比3mm间隔增强横断面CT和SCTA图像判断肿瘤与肺静脉关系的准确性。结果 (1)SCTA的几种重建法所得图像判断血管与肿瘤的关系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螺旋CT血管成像(CTA)是评价多种血管病变有希望的检查技术,这些信息以往只有常规血管造影(CA)才能获得。一次CTA3D数据采集使之可在无数视角观察病变。金属假体对螺旋CTA成像影响不大。与CA相比,螺旋CTA 3D成像的创伤性、费用及时间均减少。本阐述了螺旋CTA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病变诊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诊断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价值及各种重建方法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临床疑诊主动脉病变或胸部疾病的患者30例,行SCTA检查,6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4例与血管造影进行了对照。全部病例行 MIP及 SSD三维重建,21例行多方位 MPR观察。结果 30例中胸主动脉或胸腹主动脉正常9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3例,右位主动脉1例;夹层动脉瘤2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1例;真性动脉瘤1例;后纵隔恶性淋巴瘤侵及胸主动脉1例;大动脉炎2例;动脉粥样硬化10例。结论SCTA能可靠显示主动脉形态学病变,在很大程度上可替代创伤性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可解脱弹簧栓塞治疗:——附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 价MDS和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材料和方法:28例颅内动脉瘤(宽颈动脉瘤6例,狭颈动脉瘤22例)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治疗,其中MDS栓塞9例,GDC栓塞19例。术后即时和6个月后作血管造影以评价其栓塞效果。结果:28例经血管治疗手术成功26例,失败2例。在用MDSS栓塞成功的8例中,完全栓塞2例(25%),大部分栓塞(栓塞范围〉70%)3例(38%),部分栓塞(栓塞范围〈70%)3例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的电子束CT血管造影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电子束CT三维血管重建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和方法:采用ImatronC-150型电子束成像系统,对31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进行了EBCTA和DSA对照研究。结果:发现23例共24个动脉瘤,包括3例术后随访病人。EBCTA上发现动脉瘤最小直径为5mm,最大直径为41mm,其中1例DSA阴性,而CTA阳性,EBCTA假阳性1例,假阴性2例。EB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度92.0%,特异度88.9%,准确度91.2%,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80.0%,同时分析了EBCTA误、漏诊原因。结论:EBCTA能够明确瘤体的部位、瘤颈、载瘤动脉以及与周围邻近结构的关系,是诊断、筛选动脉瘤以及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甚至超过DSA,当病变在DSA上不显影时,CTA不失为一种补充检查方法。MIP和SSD两种重建方法各有优缺点,应该相互补充,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表现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门脉系造影术的可行性,分析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的螺旋CT血管造影(SCTA)改变。方法 经外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采用ElscintCT-Twin对21例正常对照组和34例肝硬化组行门脉系的SCTA检查。三维重组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法。并对两组门脉显示级别行χ^2检验,门脉系血管直径比较用t检验。结果 SCTA清晰显示了正常和肝硬化组的门脉系血管情况。正常组可显示3 ̄5级门脉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的CTA术前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评价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的术前诊断价值及对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显示技术(VRT)作用的比较.材料和方法:对36例CT平扫怀疑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初选27例动脉瘤患者分别进行MIP、SSD及VRT成像,观察动脉瘤的部位、形态、生长方向及载瘤动脉;进行瘤体大小及瘤颈宽度的测量,部分病例与术中结果比较.结果:27例动脉瘤患者中,动脉瘤大小:5~60mm.瘤颈呈蒂状(颈宽<10mm)18例、宽颈(颈宽≥10mm)9例.载瘤动脉分别为: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交通动脉(7例)、颈内动脉虹吸部(6例)、基底动脉(2例).蒂状窄颈动脉瘤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1例瘤颈宽为10mm手术后患者所在中动脉闭塞,脑组织缺血性梗死,9例均放弃手术.结论:CTA可作为动脉瘤的有效术前筛选诊断,可作为神经外科医师手术前的重要指导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三维梯度回波增强MRA对脑巨大动脉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给梯度回波(3D-SPGR)增强MRA对颅脑巨大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16例共18个巨大动脉瘤,包括颈内动脉虹吸部10个,椎动脉4个,基底动脉1个,大脑前动脉1个,后交通动脉1个。MR机为GE1.5T超导型及相应工作站。增强3D-SPGR轴位扫描后,进行矢、冠、斜位等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comstruction,MPR),并与传统3D-TOF法MRA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3.
脑动脉瘤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6例脑动脉瘤患者行SCTA和DSA检查,并进行对照研究,其中8例行MRI检查。4例行GDC栓塞治疗,2例巨大动脉瘤行球囊导管栓塞术,1例行外科手术,其余病例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所有16例动脉瘤均在SCTA和DSA上清晰显示,瘤颈和瘤体大小2种方法测量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对瘤壁钙化、瘤内情况如血栓、瘤颈情况、动脉瘤在颅内空间定位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SCTA较DSA具有优势,又对瘤体及瘤颈的测量SCTA较DSA方便、准确,SCTA操作简单、微创、无危险性,患者易于接受。结论:SCTA对动脉瘤具有诊断作用,可作为脑动脉瘤诊断的筛查技术,对其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作为动脉瘤术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4.
颅内血管病变CTA综合评价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目的探讨颅脑CT血管造影(CTA)和综合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或疑诊颅内血管病变患者和4例血管畸形栓塞术后患者行CTA检查,并分别完成5种图像后处理: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三维显示(3D—SSD)、容积显示(VR)、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TS-MIP)和仿真内镜(VE)观察。结果CTA详细显示颈内动脉瘤10例,前后交通支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颅内动脉迂曲延长症1例,栓塞治疗后4例,其余10例正常。各种病理情况的CTA后处理以VR最优,综合显示更佳。结论颅脑CTA显示血管病变优越,以VR为主的综合后处理显示最好。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比较SCTA各种成像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进行了SCTA成像,17例与手术对照,其中4例又与血管造影对照。结果⑴SCTA良好地显示了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23例)和主动脉弓异常(8例)。17例与手术对照,SCTA诊断符合率94%。⑵对解剖关系复杂的主动脉弓分叉区域病变的显示及表面阴影显示(SSD)较理想。⑶在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中,横断面影像准确、可靠,而三维及多平面重建(MPR)在空间关系的显示上具有优势。结论SCTA二维和三维重建影像的联合应用可以较明确地诊断多种主动脉疾病,可帮助和指导手术,可望取代常规血管造影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技术头颅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1例临床怀疑有脑血管病变患者行双能量CTA(DECTA),另选择对照组41例患者行常规减影CTA.2名医师共同进行分析协商,评价两种方法颅底及颅内血管影像质量,计算辐射剂量,分析DECTA对41例患者的检查情况,选取经DSA证实的9例12个动脉瘤,测量动脉瘤的大小、瘤颈,并与DSA进行比较.DECTA和常规减影CTA血管影像质量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等级检验,辐射剂量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DECTA和DSA显示动脉瘤的大小、瘤颈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DECTA和DSA测量动脉瘤颈、瘤长轴及瘤短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颅内血管DECTA和常规减影CTA影像质量5分的病例分别占70.7%(29/41)、75.6%(3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5,P=0.650),而颅底血管常规减影CTA总的影像质量优于DECTA(Z=-4.087,P=0.000),主要是岩段和虹吸段的影像质量较差;DECTA和常规CTA总辐射剂量分别为(396.54±17.43)、(1090.95±114.29)mGy·cm;DECTA所用总辐射剂量较常规减影CTA总辐射剂量降低了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2,P=0.000).41例临床怀疑有脑血管病变患者,DECTA检出19例患者有动脉瘤,2例动静脉畸形,3例烟雾病,17例阴性患者.9例动脉瘤患者(12个动脉瘤)、2例脑动静脉畸形、3例烟雾病和2例阴性患者行DSA或手术证实,诊断符合率达100%.DECTA检测动脉瘤颈、瘤长轴及瘤短轴分别为(2.90±1.61)、(5.23±1.68)及(3.83±1.69)mm,DSA检测动脉瘤颈、瘤长轴及瘤短轴分别为(2.95±1.71)、(5.10±1.60)及(3.83±1.65)mm.两者在动脉瘤大小、瘤径测量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瘤颈、瘤长轴及短轴所对应的t值分别为-0.734、1.936及0.125,P值分别0.482、0.085及0.903);且两者测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瘤颈、瘤长轴及短轴的r值分别为0.964、0.976、0.973,P值均为0.000).结论 相对于常规减影CTA,颅内血管DECTA的图像质量没有明显下降,而颅底血管,尤其是岩段和虹吸段的影像质量较差.双源CT双能量CTA明显减少患者辐射剂量,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是一种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16SCTA)及重建技术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血管病变行16SCTA,采用准直0.75 mm,层厚1 mm,间隔0.5 mm。重建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及容积显示技术(VRT)。结果100例血管病变中65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100例病变中,8例脑动脉瘤,2例脑动静脉畸形,6例肺动静脉畸形,9例肺动脉栓塞伴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肺隔离症,20例冠状动脉软斑块和/或钙化,12例主动脉瘤,3例肾动脉狭窄,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1例股动脉狭窄,33例软组织血管瘤。这3种重建技术均能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及范围,对病变可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VRT可立体地显示病变。MPR和M IP可显示血栓,M IP和VRT显示钙化。结论综合应用16层螺旋CT的各种重建技术,能够全面而清晰地显示血管病变,可取代DSA,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1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头颈CTA(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资料,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术后情况。结果 176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存在动脉瘤(157经手术治疗),共计 201个动脉瘤,其中19例为多发动脉瘤。首次CTA明确诊断动脉瘤171例(196个),漏诊5例,阳性诊断率97.5%(196/201)。171例(196个)中颈内动脉瘤112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前交通动脉瘤26例,基底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瘤13例,大脑前动脉瘤5例,对照DSA再次重组首次漏诊的5例CTA图像,又发现动脉瘤2例,阳性诊断率提高至98.5%。结论 应用多层螺旋CT头颈血管联合成像选择合理的后处理方法,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与诊断的准确性,对临床术前评估与术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脑血管病变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三维重建采用表面遮盖法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结果:螺旋CT血管造影能较好显示正常脑血管的形态和病变,在24例进行CTA造影的患者中,颅内动脉瘤17例。有7例SCTA未见异常。在11例进行DSA造影的患者中,有10例与SCTA结果相符,仅1例DSA诊断小脑上动脉动脉瘤,而SCTA显示阴性。结论:S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无创性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