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量失血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及时检测凝血功能,补充血浆的必要性.方法 选择一次性输注滤白悬浮红细胞大于10U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患者在输血前及输血后8h内均测定凝血功能,将只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者设定为对照组,实验组为输注悬浮红细胞又输注血浆者.结果 患者在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检测结果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延长,实验组临床出血情况较对照组轻,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应及时检测凝血功能,补充血浆,改善患者的凝血状况,降低发生再次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韩杰  李春华 《四川医学》2011,32(7):1044-1046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患者及时监测凝血四项,并及时补充新鲜冷冻血浆对其各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56例(24h内输入悬浮红细胞〉10U),将仅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者设为对照组,同时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输注血浆者设为实验组,监测术前、输血前和输血后的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均发生改变,PT、APTT、TT均较输血前延长,而FIB水平下降(P〈0.01)。输血后对照组PT、APTT、TT均较对照组更长,而FIB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发生出血的危险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在大量输血时,要及时进行机体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监测,有条件的同时进血栓弹力图的监测,及时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以避免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变化,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筛选各类24h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患者87例,临床检测记录患者输血前后24h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液后,所有患者的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数值均较输血前降低,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与输血前比较明显延长,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输血前后24h检测数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液后,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降低,临床大输血患者应密切观察检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情况,危重患者可使用血栓弹力图动态记录患者凝血情况,必要时补充血小板、血浆等成分血,降低或避免因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林新梅  刘红  王洪远 《重庆医学》2017,(30):4252-425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2015年内输注红细胞大于10 U且输血前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90例,根据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5;B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0;C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5:1.0.比较3组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病死率最低.(2)3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明显升高,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比较:A组患者输血后的PT、APT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输血后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按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1.0:1.5进行输注,将有利于预防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腹部创伤性休克启动大量输血程序对其预后的改善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190例腹部创伤性休克患者进入本研究。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5例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5例为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抢救措施,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量输血程序。结果:试验组平均输注红细胞悬液少于对照组,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多于对照组,红细胞悬液与新鲜冷冻血浆比例低于对照组,输注血小板率和输注冷沉淀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24 h时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创伤性休克启动大量输血程序可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温俊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587-1588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和红细胞比例输注对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比例≤1∶2,观察组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且≤1∶1。对比两组输血前、输血后1 d凝血功能指标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输血后1 d,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上升,且观察组APTT高于对照组,PT、I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且≤1∶1的效果更佳,可有效缓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创伤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与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52例创伤性失血患者,均实施大量输血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实施不同的输血方案。A组:每1U悬浮红细胞匹配100 mL血浆,比例1∶1;B组:悬浮红细胞∶血浆=1.5∶1;C组:悬浮红细胞∶血浆=2∶1。所有患者均输注>8U的红细胞。观察并比较三组输血前、输血24 h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和患者血液指标[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Plt)]。结果:经大量输血治疗(输注悬浮红细胞)后,患者TT、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FIB较输血前显著降低(P<0.05),同时应用不同输血方案后,A组、B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大量输血患者及时检测凝血四项与及时输注血浆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该院80例大量输血患者,收治时间为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检测凝血四项,对照组仅输入悬浮红细胞,观察组输入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 指标低于对照组,而 FIB 指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及时检测凝血四项与输注血浆在大量输血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大出血症状,缓解其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9.
江光荣  周炜  邬俊勇 《当代医学》2021,27(21):168-170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对严重创伤后出血患者输血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严重创伤后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凝血四项为指导进行输血,研究组采用血栓弹力图指导进行输血.比较两组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研究组输血前后,R值、K值,α角度及MA值;比较两组创伤后凝血障碍的阳性率;比较两组血制品用量及预后情况.结果 输血后,研究组APTT、TT、PT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FIB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研究组R值、K值均低于输血前,α角度大于输血前,MA值高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研究组凝血障碍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浆、红细胞悬液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冷沉淀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术后渗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创伤后出血采用血栓弹力图指导输血时效性较强,可改善凝血功能,合理用药,避免浪费,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需大量输血[24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0U(2000m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40例患者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患者输血前的血小板计数与输血后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输血前的凝血功能变化与输血后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行大量输血后的患者,在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上均呈现下降趋势,医护人员需在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一系列生命指标,并适当给予血小板、血浆等补充,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输血的有效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巨大性肺栓塞是发生在肺动脉干和左右肺动脉内的栓子栓塞和血栓形成。5例巨大性肺栓塞中,4例肺动脉血栓形成继发于慢性肺心病和肺动脉高压症,另1例为肾癌术后的肺动脉栓塞。5例均发生猝死,临床无1例确诊为巨大性肺栓塞。文中对本病的发病情况、栓塞的来源和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17.
Massive abdominal panniculectom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 R Meyerowitz  R P Gruber  D R Laub 《JAMA》1973,225(4):408-409
  相似文献   

18.
19.
Hemoptysis is usually a symptom of cardiopulmonary disease and is generally not in itself associated with death. A blood loss into the tracheobronchial tree of 600 ml in 24 hours or at a rate that poses a threat to life is referred to as massive hemoptysis. Hypervascularity within the bronchial circulation,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diffuse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the lung, is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massive hemoptysis. Management should be directed at maintenance of oxygen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the source of bleeding. Temporizing maneuvers such as iced saline lavage,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vasopressin, endobronchial tamponade and 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 will often stabilize the patient in preparation for definitive surgery. Such a sequential plan of management may result in a 50% reduction in the rate of death from massive hemoptysis, which is otherwise 50% to 10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