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   总被引:38,自引:9,他引:38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进一步探讨社会支持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对394名大学生进行压力感问卷、抑郁问卷、焦虑问卷和社会支持感受问卷的测查。结果:(1)压力感与抑郁、焦虑显著正相关;(2)社会支持感受与压力感显著负相关;(3)不论压力高或低,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比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显著较少;即使压力感较低,如果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抑郁、焦虑也相对较多;(4)高压力低社会支持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相对最多。结论: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是抑郁、焦虑的重要相关因素,而社会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体验,从而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影响。方法对284名大学生施测心理控制源量表(I-E)、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一般健康问卷(GHQ-20)。结果①大学生不同的控制倾向所得的社会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都有明显的差异;②大学生心理控制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相关;③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显著。结论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积极心理的是中介变量,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促进对大学生的全方位心理支持,增进教师对大学生心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福建省3所本科高校136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并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和U检验。结果大学生心理支持源提名显示"恋人或朋友"以及"大学同学"提名率都超过87%,仅次于父母亲人(94.1%);辅导员提名率47.2%;心理咨询教师提名率仅13.5%;高校男生社会支持得分低于女生和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291,P0.001;U=5.443P0.05);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均低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呈"倾斜"态势,教师系统的支持功效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及主观幸福感问卷对37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在0.17至0.36之间,P〈0.01);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r=-0.20,r=-0.26,P〈0.01)。②社会支持对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β=0.52,β=0.71);③心理控制源在社会支持的基础之上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β=0.64),是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结论:社会支持通过心理控制源的中介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考察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现状,探讨他们社会支持人数、来源、性质及满意度的差异及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Q)和社会支持性质量表(ISEL)作为测查工具,测查了1060名大学生。结果:①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人数不多,支持满意程度中等;父母和同学朋友是主要支持来源;大学生获得的物质支持最多,其次为信息支持、陪伴支持,情绪支持最少:支持人数越多,满意度越高。②女生的支持人数、满意度、信息支持、陪伴支持、物质支持和情绪支持显著高于男生:大一支持人数最多,大二最少;大一父母支持最少,同学朋友支持最多;理工科学生支持人数、父母和同学朋友的支持、信息支持、陪伴支持、物质支持和情绪支持明显低于文科、医学和师范专业学生。③陪伴支持、信息支持.以及来自父母的支持是大学生社会支持满意度的主要预测因素。结论: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不同.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孟彩 《校园心理》2016,(5):294-297
探讨大学生自杀倾向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自尊之间的关系。应用大学生自杀倾向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量表对1 912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显示:1社会支持对自杀倾向的负向预测部分受到心理韧性的中介,自尊调节这一中介作用;2随着自尊水平的降低,心理韧性的减弱可显著预测自杀倾向的上升。当自尊水平较低时,心理韧性的提高可显著降低自杀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尊、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内控-外控心理控制源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对合肥市859名不同类别的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并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8%,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21.1%,中度症状检出率为6.2%,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为0.7%。抑郁与自尊、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及其3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客观支持与自尊、心理控制源相关不显著(r=0.055,0.019)。自尊、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可解释抑郁26.9%的变异量。结论大学生抑郁与自尊、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存在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云南贫困医学生心理控制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贫困医学生心理控制感及其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云南198名贫困学生为研究组,相对应的200名非贫困生为对照组,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测评。结果 贫困生心理控制感外倾和SCL-90各因子得分与非贫困生差异显著。与内控倾向的学生相比,外控倾向者社会支持度较低,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结论 贫困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改善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可能有利于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法,随机选取某高校400名毕业生为被试,研究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关系.结果 ①积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有显著负相关,而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有显著的正相关.②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对就业压力有直接影响;而积极的认知评价通过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③通过调查,在社会支持方面,女生对社会支持的寻求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在情感表现上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关系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影响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考察不同社会支持源对老年人抑郁的预测作用,以及性别差异。方法:利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觉知社会支持量表对170名62—87岁的老人进行调查。结果:(1)老年人觉知的家庭支持显著高于其它支持,其它支持显著高于朋友支持。(2)三种支持源中,只有朋友支持对老年人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③三种支持源对不同性别老年人抑郁的预测作用不同。社会支持对男性老年人抑郁的解释率为15.9%。而对女性老年人抑郁的解释率只有8.9%,并且兰种支持源中朋友支持和家庭支持对男性老年人抑郁的预测作用显著.朋友支持对女性老年人抑郁的预测作用显著。结论:社会支持对不同性别老年人抑郁的预测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1.
张雪飞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86-787,790
目的 :探讨中学生与其父母、老师及同学间的交往行为特点。方法 :对咸宁市 185 0名初中学生进行自拟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在与其父母、老师及同学间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 12 3 %、1 9%和 3 8% ,且男生都显著高于女生 (P <0 0 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城镇中学生与同学间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农村中学生 (P <0 0 1)。非父母亲生中学生与其父母及老师间的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父母亲生中学生 (P <0 0 1)。结论 :中学生不良交往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并提示男生较女生提前进入社会角色倾向 ,城镇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在与同学间的不良交往行为存在差异 ,可能受不同经济、文化及家庭环境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影响中学生交往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症状的关系模型.方法:对1009名初中生分别采用应激生活事件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量,进而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构建了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有直接影响(权重分别是0.565、-0.064、-0.172、0.377),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有间接影响(权重分别是0.161、-0.042、-0.115).结构方程分析表明,女生的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影响比男生组更大(女生权重为-0.142和0.292,男生权重为-0.097和0.198).结论: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心理症状的作用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maternal adjustment,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with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RAP) of childhood. METHODS: Fifty children with RAP (8-18 years) and their mothers were recruited from a gastroenterology clinic (GI) and community medical practices. Participants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that assessed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maternal adjustment,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RESULTS: Passive coping strategies such as isolating oneself from others, catastrophizing, and behavioral disengagement were associated with more child-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Higher levels of self-efficacy and greater social support from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were associated with fewer child-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Higher levels of maternal adjustment problems, higher social support from parents, and lower social support from classmates were associated with maternal reports of more child internalizing symptoms.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oping style, self-efficacy, social support, and maternal adjustment are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with RAP.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overly positive self-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social competence and mental health.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grades fourth to sixth, n=331) and their homeroom teachers (n=9)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positive illusion was measured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lf-rating and the other (homeroom teachers) -rating. And, the index of mental health was administered in both self-rating and other (homeroom teachers and same-sex classmates) -rating forms. Positive illusions about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self-ratings of mental health. However, the present study also found detrimental effects of such positive illusions. Children with excessively positive views of their social competence were viewed by teachers and same-sex classmates as significantly more aggressive than those children who showed more evidence of self-devaluation. In addition, children with overly positive self-perceptions were not as accepted by same-sex classmat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高中生社会支持现况,探讨家庭功能与社会支持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家庭功能评估表(APGA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抽取福建省某市2所高中28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者社会支持总分与主观支持分有差异(t=3.05,P<0.05);②寄宿生与走读生及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生客观支持分有差异(t=2.95,P<0.05);③男女生的支持利用度得分有差异(t=-2.87;P<0.05);④高中生家庭存在功能障碍现象严重(59.3%),并与社会支持度存在正相关(F=9.79;P<0.001)。结论高中生社会支持状况不容乐观。且与家庭关怀度存在一定关联,应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3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father, mother, classmates, and teachers) in a sample of 447 adolescents aged between 12 and 18 years. Using a cross‐sectional design, the main aim was to analyze differences in the sources of family and school support during adolescence based on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the frequency of and satisfaction with emotional, instrumental, and informational support provided by the sourc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other is the main provider of support. Parents mainly provide emotional and instrumental support, classmates provide informational and emotional support, and teachers provide informational support. Informational support was provided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ly than any other type and satisfaction with informational support was greater. There was a trend for parental support to decrease as support from classmates increased. We also found gender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boys, girls received less support from the father and more support from classmates.  相似文献   

17.
西安地区中学数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城市、城镇、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参加西安地区中学数学教师培训班的所有教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社会支持量表(SSRC)和一般情况调查表,评价不同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农村、城镇中学数学教师的SCL-90评分、抑郁、焦虑、N、P分显著高于于城市;城市中学数学教师的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农村、城镇.结论 新形势下中学数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待于提高,特别应该关注农村、城镇中学数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比较不同层次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 ,对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进行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水平测评。结果 :心理健康分和健康总分大学教师最高 ,小学教师最低。中学教师的社会健康分最高 ,而生理健康分最低 ;相关分析显示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社会健康存在显著相关。结论 :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健康状况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职教师社套支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量表调查了170位中职教师,抽样访谈其中15名教师.结果 ①中职教师主观支持(52.35%)起样本均分人数高于客观支持(47.65%),只有38.82%的教师有较高支持利用度;②中职教师社会支持主要源于非正式组织,学校等正式组织提供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郑州市省级示范中学初高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横断面调查,使用人口学资料自制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流调中心用抑郁症筛查量表(CES-D)组成调查问卷,对郑州市省级示范中学的1440名中学生进行抑郁症状调查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结果: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0.03%,其中女生为21.73%,男生为18.55%,抑郁症状情况在性别(χ2=7.049,P0.05)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8.38%,初二为18.60%,初三为16.40%,高一为19.57%,高二为21.09%,高三为26.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145,P0.001);不同抑郁症状情况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及其他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学习压力(F=3.209,P0.05)、受惩罚因子(F=4.958,P0.01)、丧失因子(F=5.150,P0.01)及总分(F=3.755,P0.05)上均具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学生抑郁症状较普遍且发生率较高,学校及社会应给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