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评价天然型复合网孔状羟基磷灰石(IHA/BMP)修复牙槽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52名牙周病患者的60颗患牙,随机分3组:天然型复合网孔状羟基磷灰石(IHA/BMP)组、天然型网孔状羟基磷灰石(IHA)、羟基磷灰石(HA)(对照组)。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分别植入IHA/BMP、IHA、HA 3种生物活性材料。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分别对患牙牙周附着丧失水平(CAL)和牙齿松动度两个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IHA/BMP组疗效优于IHA组和HA组。IHA/BMP组牙周附着丧失水平(CAL)及牙齿松动度术后3、6、12个月逐渐减小。IHA组、HA组牙周附着丧失水平(CAL)及牙齿松动度术后6~12个月无明显减少。结论 IHA/BMP可以促进牙周病患牙牙槽骨修复,有可能成为临床治疗骨缺损的一种理性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2.
邓碧秋  王治君 《四川医学》2001,22(3):276-277
用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 (简称人工骨 )修复由口腔疾病所致的骨缺损 ,是近年来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用人工骨充填于下颌智齿拔除后的牙槽窝内以及慢性根尖周炎及根尖囊肿术后的骨缺损内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人工骨由四川大学物理系和华西医大口腔医学院合作研制 ,具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 ,无毒无刺激 ,不引起炎症及排斥反应 ,并有诱导新骨形成的能力。1.2 临床随机选择下颌智齿拔除术 548例 ,对 2 86例常规行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 ,清理干净牙槽窝 ,置入羟基磷灰石 ,上放明胶海绵 ,缝合创口 ;另外 2 80例常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应用海奥胶原生物膜联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人工骨治疗152例牙周及根尖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收集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牙周骨缺损和或并有根尖骨缺损患者152例,完善根管治疗,常规牙周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后,行翻瓣术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人工骨填充骨缺损,置海奥胶原生物膜,每隔6个月复查,X线片观察植入后的牙周牙槽骨和根尖骨缺损区骨组织愈合情况,检查探诊出血、牙周袋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松动度和牙槽骨情况,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1~4年的追踪观察,有效138例,总有效率90.8%,无效14例,占9.2%.术后牙周骨缺损患者中牙周袋深度(periodontal probing,PD)较基线(5.80±0.86)mm明显变浅 [术后6个月PD值(3.33±0.64)mm,P<0.05];术后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较之基线(6.10±0.83)mm变化明显[术后6个月CAL值为(3.52±0.32)mm,P<0.05].结论 海奥胶原生物膜联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作为骨组织支架材料能广泛应用于口腔科骨修复和骨替代等治疗,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黄镜根 《中原医刊》2009,(22):54-55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移植在修复牙槽嵴裂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4例单侧唇腭裂伴牙槽嵴裂和2例双侧唇腭裂伴牙槽嵴裂患者,用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咬合X线片证明移植骨完全愈合,再造牙槽突的形态满意且无牙周并发症,供区愈合。结论自体髂骨移植有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短且可避免供区瘢痕等优点,可作为整复牙槽嵴裂的供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唇腭裂术后畸形及牙槽突裂修复理想的人工骨替代材料。方法采用新型网孔羟基磷灰石复合骨形成蛋白组(IHA/BMP)20例,单纯型网孔羟基磷灰石(IHA)组20例整复唇腭裂术后畸形及牙槽突裂术。结果形态效果良好,X线片示植入材料显影及生长良好,且IHA/BMP组优于IHA组。术后对其中34例进行了5~7年的随访,随访效果满意。结论该复合材料的植入既避免了自体骨移植的缺点,又具备骨形成蛋白的诱导成骨效应还具备新型网孔羟基磷灰石传导成骨和支架作用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唇腭裂术后畸形及牙槽突裂修复理想的人工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牙槽窝保护技术,在拔牙后牙槽窝中即刻植入Bioss骨粉或羟基磷灰石骨材料。后期完成种植手术,同期取牙槽窝骨标本,行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测,对比不同材料保护牙槽窝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患者50例,因创伤致牙脱位、断裂,牙槽窝骨折者25例,牙周病15例,残根伴根尖囊肿6例,咬合致牙折4例。患者在局麻下微创拔除病灶牙根,刮净牙槽窝,分别植入Bioss骨粉或羟基磷灰石骨粉,表面用可吸收胶原膜覆盖,严密缝合创口。56月后局麻下用环钻钻取牙槽窝上方骨柱,行硬组织切片检测,对比新骨形成和人工骨代谢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牙槽窝骨质均得到有效保护,牙槽嵴的宽度均满足临床种植需求。刚植入人工骨粉时,数字牙片显示牙槽窝的骨密度高,人工骨颗粒清晰,到3个月时,骨粉密度渐变淡,颗粒也渐渐变得模糊。由标本硬组织切片来看,无论是羟基磷灰石还是Bioss人工骨粉,在牙槽窝中均有新骨形成,在人工骨粉颗粒间有骨质形成,越往根部,骨质形成越多,骨结构越成熟。Bioss骨粉植入的牙槽窝标本,其新骨形成量多,人工骨代谢更快。结论:利用牙槽窝保护技术,将Bioss或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粉在拔牙后即刻植入牙槽窝中,均可以有效保护牙槽骨量,维持牙槽骨形态,顺利完成种植手术,软硬组织美学效果良好。Bioss骨粉的成骨效果好于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修复牙周炎致Ⅱ根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下颌第一磨牙牙周病致Ⅱ根分叉病变的32颗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牙周翻瓣刮治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结合口腔修复膜充填修复骨缺损区;对照组则单纯翻瓣。临床随访观察6个月,检查牙周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的相关变化,评估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膜引导骨再生修复牙槽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后的牙周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且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结合口腔修复膜修复牙槽骨缺损较单纯翻瓣组更为有效,牙周袋探针深度减少,临床附着水平增加。结论:应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修复牙周炎致Ⅱ根分叉病变能够达到修复牙槽骨骨缺损和改善牙周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将贻贝粘蛋白与羟基磷灰石骨粉原位反应形成的贻贝粘蛋白人工骨粉用于牙周骨缺损修复中,并与未经修饰骨粉作为对比,术后3个月、6个月和9个月分别检测牙周骨缺损龈沟出血指数和牙周病牙周探诊深度,证明贻贝粘蛋白骨粉具有更好地促进骨缺损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拔牙后植入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防止牙槽嵴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患者拔牙后牙槽窝内植入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于术后1周、1月、3月、分别复诊,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观察牙槽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48例患者拔牙创均顺利愈合,未发生术后出血、感染、羟基磷灰石微粒移位等术后并发症,同术前相比,46例牙槽嵴高度无明显降低,2例降低1mm。结论:拔牙后拔牙创内即刻植入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可以维持牙槽嵴的高度,减少术后并发症,为以后进行义齿修复及种植义齿提供了良好的基骨条件,而且操作简便,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探讨分析用天然型复合网孔状羟基磷灰石对牙周骨缺损患者进行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牙周骨缺损患者72例(90颗)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24例)、对照组(24例)和参照组(24例),为研究组患者使用天然型复合网孔状羟基磷灰石进行修复,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天然网孔状的羟基磷灰石进行修复,为参照组患者使用羟基磷灰石进行修复,分析三组患者的牙齿松动度和CAL情况。结果:在治疗后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牙松动度和CAL比对照组患者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的牙松动度和CAL比参照组患者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天然型复合网孔状羟基磷灰对牙周骨缺损患者进行修复,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 羟基磷灰石(Hydroxylapatite,简称HA)是一种新型的生物陶瓷人工骨材料,已被用于牙周骨缺损的修复、牙槽嵴萎缩的整复和颌面部骨畸形的整复。我们从1988年4月开始应用HA材料,对12例患者作了近期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2例。颌骨囊肿7例(上颌5例、下颌2例),牙槽窝4例,慢性纤维性骨髓炎1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47岁,最小14岁,无1例因材料而引起炎性或异物反应。术中实际骨腔范围多在2.0×1.8×1.5cm左右,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羟基磷灰石陶瓷颗粒修复牙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牙周骨缺损患者中随机选取20例作为本研究分析对象,共26个患牙,存在骨内袋,牙周袋深度6mm,牙松动2度,内分泌正常,局部或全身均无感染,患者均接受羟基磷灰石陶瓷颗粒进行修复,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治疗状况。结果:所列举的20例患者经治疗后,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陶瓷颗粒脱落状况,术后一年内各复查结果均表明,患者牙周炎症消除,牙龈无溢脓、出血、肿痛等状况,牙周袋均变浅,牙齿松动也有好转,附着水平有上升,增加了咬合功能。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部分患者牙槽骨骨密度有增加,清晰可见牙周骨缺损部位陶瓷颗粒,和术后7天的X线片检查结果比较,颗粒间隙有变小,且有新骨形成。术后3例患者出现溃疡、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情况得到改善。结论:牙周骨缺损可采用羟基磷灰石陶瓷颗粒进行修复,对新骨生长有促进作用,生物相容性较好,在修复牙周骨缺损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牙周骨及颌骨缺损28例贺周(口腔科)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0年11月~1994年12月我科门诊患者28例。牙周骨缺损13例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18~65岁;其中下颌磨牙区7例、上前牙区2例、上颌磨牙区4例。牙周袋深...  相似文献   

14.
将5只实验犬人工形成牙周骨缺损疾病模型,移植用酒精处理的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经对比观察治疗效果相似,但异体骨成活愈合速度慢于自体骨。经术后4~24周肉眼观察、X线片、牙体牙周组织联合切片、放射性核素骨显象及扫描电镜检查,表明酒精骨具有良好的骨诱导及促进新骨形成的作用,未见排异现象,在修复牙周骨缺损中能代替来源受限的自体骨。  相似文献   

15.
在犬齿根分歧部人工制作病损骨模型,再分别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胎儿-羟基磷灰石复合骨。以前者做对照组,术后4、8、12周取材、,通过组织学对比观察,评价其骨修复能力,结果表明,在根分歧部植入2种移植骨均不干扰骨愈合的生理过程,并有骨促进作用。胎儿-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人工骨植入。证明胎儿-羟基磷灰石复合骨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根分歧部病变的骨移植应用材料。  相似文献   

16.
珊瑚人工骨/自体骨髓复合移植修复颌骨缺损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珊瑚人工骨复合自体骨髓细胞移植修复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珊瑚人工骨复合自体骨髓细胞移植修复颌骨缺损,共治疗32例病人。骨病变面积9.0~48.0cm^2,平均24.4cm^2。术中从髂嵴穿刺抽取5~9mL富含骨髓基质细胞的自体骨髓,将珊瑚骨浸泡在红骨髓中,使其完全渗透,然后将其修复颌骨缺损。术后随访1—8a。术后拍X线片动态检查;选择6例病例,术后进行,^99m^Tc-MDP核素骨三相显像动态观察。结果32例病人中伤口Ⅰ期愈合28例,伤口Ⅱ期愈合2例,2例因感染失败。^99m^Tc—MDP核素骨三相显像,术后1个月,植骨区的中央有核素浓聚,提示已有新骨形成;X线检查术后3个月,珊瑚骨密度开始降低,提示出现吸收;术后9~24个月,复合珊瑚骨完全被宿主骨取代,不留痕迹。结论珊瑚人工骨复合自体骨髓细胞移植修复颌骨缺损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骨代用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 (CHA)结合重组合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rhIGF I)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为临床、科研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CHA作为rhIGF I的可吸附性载体 ,制备成复合人工骨 ,将其植入兔尺骨中段 10mm骨缺损处 ,以单纯CHA组 ,自体骨移植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 ,在术后 2 ,4 ,8,12周 ,进行大体解剖、X线摄片、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等观察 ,研究各组骨愈合 ,血管化情况及力学强度。结果 在 2 ,4 ,8周病理组织切片及X线摄片显示骨缺损修复程度 ,CHA/rhIGF I组明显优于自体移植骨组 ,优于单纯CHA组 ,而空白组骨缺损处被纤维组织及肌组织等填充。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 12周CHA/rhIGF I组抗扭转强度明显优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 CHA与rhIGF I结合有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强于自体骨移植及单纯CHA移植。成骨方式包括骨传导、骨诱导 ,二者协同 ,可用于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8.
黄侃 《四川医学》2001,22(4):367-368
笔者近年来采用翻瓣术并植入骨形成蛋白、多孔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 (BMP- HA)修复磨牙重症牙周炎牙周骨缺损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BMP- HA复合人工骨为杭州西湖生物材料厂产品。1.2 病例选择和分组 :我院 1995~ 1998年收治磨牙重症牙周炎 36例 ,男 14例 ,女 2 2例。年龄 2 3~ 56岁。患牙分布 :前磨牙 12颗 ,第一后磨牙 31颗 ,第二后磨牙 13颗。患牙长期咀嚼痛 ,牙周脓肿反复发作 ,牙周袋 >3mm,X线片显示有明显的垂直型或角型牙周骨缺损 ;牙松动度在 度以内 ,牙冠缺损不足 1/ 2 ;无手术禁忌症、颞颌关节病和…  相似文献   

19.
珊瑚人工骨和自体骨髓复合移植修复兔下颌骨缺损实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珊瑚人工骨和自体骨髓复合移植修复兔下颌骨实验性骨缺损,术后行X线、核素骨显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复合珊瑚骨移植术后6周有明显的成骨现象,12周骨缺损被修复。复合珊瑚骨移植成骨作用明显估于单纯珊瑚骨移植。实验结果表明:珊瑚骨与骨髓复合为成骨作用提供支架、成骨细胞和骨诱导物质,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良好的骨代用品。  相似文献   

20.
用珊瑚人工骨和自体骨髓复合移植修复兔下颌骨实验性骨缺损,术后行X线、核素骨显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复合珊瑚骨移植术后6周有明显的成骨现象,12周骨缺损被修复。复会珊瑚骨移植成骨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珊瑚骨移植。实验结果表明,珊瑚骨与骨髓复合为成骨作用提供支架、成骨细胞和骨诱导物质,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良好的骨代用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