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0月该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硝酸甘油、硝苯地平、倍他乐克、阿司匹林及复方丹参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血脂各项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及LC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拜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应用于预防糖尿病继发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5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拜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观察组联合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及继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结果:血脂: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99±0.17)、(1.12±0.13)、(2.03±0.3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66±0.1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炎症因子: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6.42±2.31)mg/L]、白介素-6(IL-6)[(18.12±3.54)p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脂联素(APN)[(11.22±4.14)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继发心血管疾病:观察组继发心血管发病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在预防糖尿病患者继发心血管疾病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确诊2型糖尿病(T2DM)的早期患者178例,血糖控制较好,分为两组:A组:他汀类药物组88例,B组:他汀类药物联合拜阿司匹林组90例.检测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6个月后复查各项指标.结果:治疗6个月后,B组治疗后的TC、TG、LDL较A组治疗后均有下降(P<0.05),B组治疗后的HDL较A组升高(P<0.05).跟踪随访三年后,B组出现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比率较A组均减少(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继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该院收治了125例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中单纯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有60例归为对照组;另65例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归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水平及CIMT、斑块面积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BP、DBP、TC、TG、LDL-C水平分别为(128.0±3.7)mmHg、(82.0±3.7)mmHg、(3.65±1.10)mmol/L、(1.11±0.35)mmol/L、(2.45±0.45)mmol/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及各血脂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IMT、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小,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IMT(1.16±0.35)mm、斑块面积(1.20±0.11)mm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24±0.40)mm、(1.66±0.18)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在实现良好降压、调脂作用的同时,可有效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90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TG、HDL-C、LDL-C均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朝阳区广晨街豆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前急救2018年7月—2021年1月收治的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用药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86%(P<0.05);2组治疗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脂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浆凝血酶时间均有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够降低血脂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鲁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50例。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拜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两组均持续治疗12个月。分析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氧化低密度蛋白、颈部动脉中膜厚度和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氧化低密度蛋白、颈部动脉中膜厚度和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并比较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淅川县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和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各治疗8周后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降脂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与阿托伐他汀比较,瑞舒伐他汀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李建玲 《大家健康》2017,(10):131-132
目的:对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阿托伐他丁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94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依次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各组47例.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7.87%,对照组为80.85%,差异明显(P<0.05).斑块面积变化方面,治疗前了两组的斑块面积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斑块面积均有所缩小,且观察组在治疗6个月、12个月后的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对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缩小斑块面积,治疗效果较好,故值得进一步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许昌市中医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血清CD62p、PAC-1、hs-CRP、LDL、TG和T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血清CD62p、PAC-1、hs-CRP、LDL、TG和T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将2008年2月~2010年12月我科收入的10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随访2年,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血脂、MCA血流速度峰值及临床疗效评定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梅  张利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12):1462-146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将187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阿司匹林组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ATT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阿司匹林组(ASA组)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ATT+ASA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3组均治疗2年。观察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ATT+ASA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临床对他汀类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但有显著的降脂作用,而且还具有独立于调脂作用以外的其他心血管内保护机制,特别是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逆转心肌肥厚、抑制血管炎症、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抑制血栓形成和稳定斑块等作用明显,甚至几乎可以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环节,因此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心血管的首选药。本文就他汀类药物近年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联合利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及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或阿司匹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分别为联用组、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每组40例。联用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经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血脂浓度变化及颈部血管超声变化。结果:三组患者TG、TC、LDL-C浓度都有明显下降,HDL-C浓度明显升高,联用组患者TG、TC、LDL-C浓度下降及HDL-C浓度升高较其他两组相比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有明显降低,颈总动脉内径明显扩张,联用组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变化较其他两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可以降低患者TG、TC、LDL-C浓度,提高HDL-C水平,改善患者颈动脉状况,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影响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300例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依从性好者为观察组,选择依从性差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教育程度、医疗费用支付、病程、血管疾病知识、他汀类药物知识、他汀类应用时间、医患关系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年龄显著大于观察组患者(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依从性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教育程度、医疗费用支付、病程、血管疾病知识、他汀类药物知识、他汀类应用时间、医患关系和高龄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斯匹林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大小,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IMT、斑块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斑块数量无变化,且治疗后IMT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Tmax、Smax等指标也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无显著性(P>0.05),斑块数目未发生改变。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颈动脉斑块的作用,可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金利 《吉林医学》2014,(15):81-3278
目的:对比分析冠心病采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2例冠心病患者,分别给予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治疗后的TC、TG、LDC-C下降程度,HDC-C上升幅度明显优于乙组,且甲组不良反应少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应用推广到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影响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300例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依从性好者为观察组,选择依从性差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教育程度、医疗费用支付、病程、血管疾病知识、他汀类药物知识、他汀类应用时间、医患关系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年龄显著大于观察组患者(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依从性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教育程度、医疗费用支付、病程、血管疾病知识、他汀类药物知识、他汀类应用时间、医患关系和高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