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及快测血糖检验中的差异。方法:从医院进行体检的人员中随机选取60例受检人员,均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采集。应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快测血糖仪测定血糖,比较不同采血方式所获得的WBC、RBC、HGB、HCT等血常规指标和快测血糖差异。结果:将两组血常规指标值及快测血糖值相比较,静脉组快测血糖值与末梢组相比,经过相关统计学的计算,检验结果不具备差异性(P〉0.05);静脉组RBC、HGB、HCT、PLT的参数均高于末梢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梢组WBC稍高于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较大,对快测血糖结果影响不大,静脉血采集能克服末梢血采集的弊端,血量够,检测结果所受干扰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急查血常规的区别和应用价值,选择最佳的采血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急查血常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所有受检人员通过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收集标本,使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观察和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120例受检者中,通过末梢采血检测的WBC、RBC、Hb参数结果均高于静脉采血,差异显著(P<0.05);但是HCT的检测结果低于静脉采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发现,不同的采血方法产生的检测结果不同,而静脉采血所产生的结果比末梢采血的检测结果更具有应用价值,检测结果数据与患者的实际情况更加符合,临床上建议尽量采用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分析使用不同采血方式采集血常规检测血样检查结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我院共就诊并进行血常规检测患者100例,其中静脉采血及末梢采血患者分别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检测结果的异同.结果 对照组WBC、RBC、Hct及Plt、Hb的含量检测结果显著小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末梢采血而言静脉采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故临床血样采集应以静脉采血为优先采纳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120例于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体检者纳入为实验对象,对其分别进行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观察比较两种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的MCH、HCT结果差异不大(P0.05),在WBC、RBC、PLT、Hb、MCV、MCHC六项结果的差异较为显著(P 0.05)。结论静脉采血的检测准确度比末梢采血高,应用在血常规检查中能够提高检查的准确率,为临床诊断提供数据支持,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通过末梢血和静脉血这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同时采集156例受检人员的末梢血和静脉血,通过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对检测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常规检出的八项参数经统计学计算,动脉血与静脉血相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梢血与静脉血相比,WBC、RBC、Hct、PLT、Hb的检测结果均低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梢血CV值高于静脉血和动脉血(P〈0.01)。提示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产生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差异性,且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的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更大一些,建议尽量采取静脉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静脉采血及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行血常规检测的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入所顺序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 =60)及对照组(n =60),分别进行静脉采血及末梢采血,对比两组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两组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及红细胞压积(HC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红蛋白(Hb)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更高,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白细胞计数(WBC)水平更低(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静脉采血及末梢采血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静脉采血的检测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35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分别用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两种方法采得血样,称为末梢血组(末梢组)和静脉血组(静脉组),对比两种采血方法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以及血小板(PLT)等的检验结果。结果:静脉组研究对象在RBC、PLT、HCT、Hb指标上明显高于末梢组(P<0.05),在WBC、MCV指标上明显低于末梢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采血方式对于血常规检查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静脉采血的检验结果稳定性要好于末梢血检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韩洋 《当代医学》2021,27(10):154-155
目的 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80例,均接受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比较两种采血方法检测结果中血常规指标水平与采血时间.结果 静脉采血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均高于末梢采血结果,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低于末梢采血加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采血检测结果显示,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水平与末梢采血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9,P=0.530);平均静脉采血时间[(15.21±1.21)s]短于平均末梢采血时间[(40.26±4.6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58,P=0.000).结论 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检测结果准确度高于末梢血,采血时间更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及不同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50名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和末梢血,分别在25℃下放置30 min、60 min和120 min后,采用XN-2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两种采血方式和不同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各指标的影响。结果:放置30 min时,静脉血RBC、HCT、HGB、PLT水平均大于末梢血,WBC水平小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放置30 min相比,静脉血放置60 min和120 min时血常规各指标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放置30 min相比,放置60 min时末梢血LYM、HCT水平明显升高,PLT水平明显下降,放置120 min时LYM、HCT、PLT水平均明显升高,RDW、NEU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采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受放置时间影响较小,稳定性高于末梢采血。采用末梢采血时,应在采集后30 min内完成检测,以保障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3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式将其分为观察中和对照组各15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患者进行末梢血采集。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Hb)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末梢血中 WBC、RBC、HCT、PLT、Hb 的检测结果均低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其他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将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建议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来进行血常规检测,使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12月于本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2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进行末梢血采集,对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中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两组血常规检测指标中WBC、RBC、PLT、HCT、H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静脉血液采集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杨春红 《求医问药》2014,(18):39-40
目的 :对比分析应用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 :为90例在我院做健康体检的受试者应用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分析其检测结果中8项检验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与采用末梢采血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相比,为本组受试者采用静脉采血法进行血常规检验获得的WBC指标较低,RBC、PLT、MCV、Hb、MCHC指标较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与采用末梢采血法相比,采用静脉采血法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获得的结果更准确,在诊断疾病方面的临床价值更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24-126
目的分析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来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采血方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500例。对照组用末梢采血法,试验组用静脉采血法,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指标、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WBC、RBC、HB、HCT、PLT数据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MCH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均具有一定效果,但前者血常规检验结果优于后者,且受检者护理满意度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式行血常规检测在临床上的运用。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我院行血常规检测的100例患者,分成静脉血采集组和末梢血采集组,对其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100例患者不同采血方式的检测结果对比,末梢血采集组检测结果RBC、WBC、Hb、PLT、Hct高于静脉血采集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末梢血采集组没有静脉血采集组稳定。结论:静脉血采集对血常规检测,波动数值小,反映血常规变化准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3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式将其分为观察中和对照组各15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患者进行末梢血采集。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Hb)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末梢血中WBC、RBC、HCT、PLT、Hb的检测结果均低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其他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将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建议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来进行血常规检测,使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检验结果。方法:同时采集进行健康体检的108名工人的静脉血与末梢血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血常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中的HGB、WBC、RBC、HCT、MCV、MCH、MCHC和PLT 8项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自同一人的静脉血与末梢血在同一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中HGB、WBC、RBC、HCT、MCHC和PLT 6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和MCH 2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影响,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优于采集末梢血,因此进行血常规检测时最好采集静脉血,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的采血方法,以及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的效果对比。方法:挑选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到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体检人员80例,男42例,女38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60岁。40例行静脉采血,归入甲组,40例行末梢采血,归入乙组,所有体检人员均采血两次,做重复性实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甲乙两组各项指标均有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 WBC、RBC、Hb、PLT、HCT、均明显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会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对于条件允许患者应该尽量进行静脉取血,提高临床检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间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52例)、B组(52例)和C组(52例),采集A组患者的末梢血作为血液样本,采集B组患者的静脉血作为血液样本,采集C组患者的动脉血作为血液样本,为这3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对比这3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B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C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B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相比较,Hb、Hct、RBC、WBC、PLT等检测结果均明显偏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CV值明显高于B组患者和C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检测结果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应用静脉采血的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何新民 《当代医学》2016,(12):43-44
目的 探讨末梢血与静脉血采血方法 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血常规检验患者150例,所有患者皆采用末梢血与静脉血采血方法 ,观察包括WBC、RBC、Hb、MVH、MVHC、Hct、MCV、PLT八种血常规检测指标.结果 末梢血的WBC[(6.62±1.21)×109/L]、MVH[(26.31±4.35)pg]高于静脉血WBC[(5.35±0.67)×109/L]、MVH[(24.32±4.11)p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BC[(3.51±0.30)×1012/L]、Hb[(10.16±3.16)g/L]、Hct(0.41±0.11)、MVHC[(301.21±37.59)g/L]、PLT[(204.32±32.59)×109/L]、MCV[(81.13±9.67)fL]明显低于静脉组RBC[(3.87±0.31)×1012/L]、Hb[(12.15±3.21)g/L]、Hct(0.49±0.12)、MVHC[(327.15±42.32)g/L]、PLT[(231.57±35.21)×109/L]、MCV[(93.21±11.52)fL],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的重复检验结果 相较于静脉血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血方法 的不同其血常规检验方法 也有所不同,相对而言静脉血采集的检验结果 较为准确,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应采用静脉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血常规检验中采用不同的采血方式,对比观察其的检测结果差异,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入治我院30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分别采集患者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样本,观察对比两种采集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结果在血常规检验项目中,静脉血的Hb、Hct、PLT、RBC明显高于末梢血标本的检验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的WBC明显低于末梢血标本的检验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测方法在MCV、MCH、MCHC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采血方式用于血常规采血进行检验,其检验比较准确,可以给临床医学提供准备、科学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