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应用晨尿总蛋白与尿肌酐比值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方法对480例不同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的成人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晨尿总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测定,并与24 h尿蛋白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GFR≥10 ml/min患者的晨尿总蛋白与尿肌酐比值相对于24 h尿蛋白定量为0.5 g/24 h、1.0 g/24 h、2.0 g/24 h及3.5 g/24 h的诊断界点。结果 GFR≥10ml/min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晨尿总蛋白与尿肌酐比值与24 h尿蛋白定量高度正相关(r=0.853,P<0.01)。晨尿总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对应24 h尿蛋白定量为0.5 g/24 h、1.0 g/24 h、2.0 g/24 h及3.5 g/24 h的最佳诊断界点分别为0.46、1.05、2.08及3.16g/gCr。结论在GFR≥10 ml/min的成人慢性肾脏病患者,晨尿总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可替代24 h尿蛋白定量应用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蛋白尿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对随意尿蛋白/尿肌酐(P/C)值判断24 h尿蛋白定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测定200例肾脏病患者身高、体重、肾功能,留取上午的随意尿测定P/C,并留取当日至次日的24 h尿送检蛋白定量.GFR计算公式:175×(SCr)-1.234×年龄-0.179×0.79(女).对P/C和24 h尿蛋白定量进行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GFR越低,P/C尿蛋白定量较24 h尿蛋白定量越高.(2)P/C值与24 h尿蛋白定量相关系数0.799,P=0.000.Y (24h尿蛋白定量)=0.288+0.740x(P/C).(3)GFR<45 mL/min·(1.73 m2)]-1组,与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以回归方程求得的尿蛋白量较实测的P/C值更准确.结论:P/C值是判断24 h尿蛋白定量有效简单的指标.肾功能损害严重者,P/C值会偏高,应作必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   

3.
肾脏病患者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如水肿、腰痛等,但很大一部分患者起病较隐匿,仅能从血液及尿液检查中发现异常。尿液检查一般包括尿常规干化学分析、尿沉渣检查、尿中有形成分检查及蛋白成分定量检查等,其中尿液中蛋白成分定量检查对肾脏病的诊断、治疗策略的选择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1]。正常尿液中存在极少量蛋白,一般低于每日150mg,当肾小球滤过功能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时,会出现蛋白尿[2],随机尿蛋白定性方法测定蛋白尿虽然简单快速,但是易受采集容器、患者采集技术掌握程度、尿留取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且结果往往不能准确反映患者蛋白尿水平。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是长期以来的金指标,临床上各种肾脏病指南的制定也多采用24小时尿蛋白水平以评估病情,因此准确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尤为重要,但实际工作中,24小时尿标本易受标本留取容器、患者对标本留取技术的掌握等多因素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在检验分析前即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准确留取24小时尿标本,提高24小时尿标本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尿高、中、低分子蛋白,区分尿蛋白类型并应用于临床.方法: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患者尿蛋白,与肾活检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将蛋白尿归纳为白蛋白为主蛋白尿、非选择性肾小球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5种类型,对肾脏病的诊断与肾活检病理结果相符合.尿蛋白定性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尿液中单独α1-微球蛋白升高率明显高于单独白蛋白升高率.结论:本法能客观反映肾脏损伤部位、程度,对肾脏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尿蛋白/尿肌酐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相关性分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随意尿尿蛋白/尿肌酐(Upro/Ucr)可否替代24h尿蛋白定量(24hpro),监测尿蛋白的排泄情况。方法选取该院住院及门诊肾脏病患者96例,共119例尿标本,将随意尿Upro/Ucr与24h尿蛋白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随意尿Upro/Ucr相对于24hpro≥0.15g和24hpro≥1.00g的最佳诊断点。结果随意尿Upro/Ucr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r=0.83;P<0.001);24hpro≥0.15g和24hpro≥1.00g时,临床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点分别为Upro/Ucr≥0.20g/gcr和Upro/Ucr≥0.95g/gcr。结论随意尿Upro/Ucr可替代24h尿蛋白定量,监测肾脏病患者尿蛋白排泄情况。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晨尿(随意尿)尿蛋白和尿肌酐比值(Upro/Uer)可作为24 h尿蛋白定量的替代检测方法;但也有学者提出,由于年龄和疾病类型及程度的不同,肌酐的排泄存在很大的差异,建议使用晨尿(随意尿)尿蛋白和尿渗透压比值(Upro/Uosm)作为替代方法。我们用两种方法对80例肾脏病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细胞外基质(ECM)在IgA肾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将126例IgA肾病患者根据24 h尿蛋白定量和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A组(尿蛋白〈0.5 g/24 h,GFR〉60 mL/min)、B组(尿蛋白0.5~1.0 g/24 h,GFR〉60 mL/min)、C组(尿蛋白1.0~3.0 g/24 h,GFR〉60mL/min)、D组(尿蛋白〉3.0 g/24 h,GFR〈60 mL/min或每年下降15%);同时根据病理诊断分为Ⅰ型(轻微损害)、Ⅱ型(微小病变伴少量节段性区域的增殖)、Ⅲ型(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少于50%的肾小球呈现显著变化)、Ⅳ型(弥漫性系膜损害伴有增殖和硬化)、Ⅴ型(弥漫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累及80%以上肾小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尿液TGF-β1,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尿液中的各种ECM,所有检测值均用尿肌酐(Cr)浓度进行校正。结果在不同临床分组中,尿TGF-β1/C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除A组外,其他各组患者尿层黏连蛋白(LN)/Cr、Ⅲ型前胶原(PCⅢ)/Cr、Ⅳ型胶原(Ⅳ-C)/C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尿透明质酸(HA)/Cr水平明显下降。而在不同的病理分组中,尿TGF-β1/C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尿LN/Cr、PCⅢ/Cr、Ⅳ-C/Cr、HA/Cr自Ⅲ型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尿TGF-β1/Cr与LN/Cr、PCⅢ/Cr、Ⅳ-C/Cr呈正相关,与HA/Cr无相关性。结论通过尿TGF-β1和ECM在IgA肾病患者中的联合检测,为评价IgA肾病的临床进展和病理改变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年龄65岁老年肾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年龄65岁老年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肾穿刺活检组织病理结果。结果 133例老年肾穿刺活检患者收缩压(140.21±22.42)mm Hg,舒张压(81.67±11.57)mm Hg,血清白蛋白(27.28±8.48)g/L,肌酐101(41,445)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62.8±41.9)mL/(min·1.73m~2),24h尿蛋白定量2.44(0.20,4.28)g;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84例,继发性肾小球疾病23例,肾小管-间质疾病20例,其他6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为多见(77例),其次为慢性肾功能不全(5例)、肾炎综合征(2例),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最多见(50例),其次为肾小球微小病变(18例);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多见(7例),其次为淀粉样变性和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各6例);77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中膜性肾病42例。结论年龄65岁肾脏病患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为主,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是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18~50岁)的病理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将125例经检查确诊IMN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资料分析相关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男80例,女45例,男性占比更高;病理分期Ⅰ期的患者年龄、性别、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指标与Ⅱ期患者、Ⅲ期和Ⅳ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指标与肾小管间质正常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肾血管有病变的患者年龄、性别、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指标与肾血管正常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有肾小球硬化的患者年龄、性别、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指标与无肾小球硬化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与采用非特异性治疗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IMN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非特异性治疗的预后情况无显著差异,病理分期、有无肾小球硬化、有无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有无肾血管病变是IMN患者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水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三、蛋白尿1.总蛋白:尿蛋白试纸阳性标本应进一步作蛋白定量及分类,以明确蛋白的来源,区别选择性及非选择性蛋白尿。健康人尿中仅10%蛋白来源于血浆。肾小球的滤过率是由蛋白不同的分子结构而决定的.尿蛋白定量必须收集24小时尿。尿蛋白定量方法不同、正常参考值各异,酚试剂法由于只能与含有酪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方肾炎片对慢性肾炎患者血浆及尿液内皮素(ET-1)水平及24 h尿蛋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复方肾炎片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及尿液ET-1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复方肾炎片治疗组慢性肾炎患者血浆及尿液ET-1水平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结论:复方肾炎片治疗慢性肾炎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浆及尿液ET-1水平,减少24 h尿蛋白定量,有助于延缓慢性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2年国际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发表的急性肾损伤(AKI)和急性肾脏病(AKD)定义在不同类型的新月体肾炎中的应用.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接受肾活检其光镜病理检查超过50%肾小球内有新月体形成的患者.根据2012年KDIGO指南AKI/AKD的定义,以血肌酐(Scr)和24h尿量为指标将入选的患者分为AKI组,非AKI的AKD组,非AKD组和无法分类组.结果 AKD能够识别84.2%的新月体肾炎患者,而AKI仅能识别61.4%的患者.对于不同类型的新月体肾炎,AKI识别抗GBM抗体型最高,达91%.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较肾小球肾炎伴多数新月体形成更易被AKI识别(P =0.002).不同成分为主的新月体肾炎,AKI/AKD的识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2012年KDIGO AKD的定义比AKI更能够早期识别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gA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程度与临床指标及组织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IgA肾病患者213例,根据组织病理牛津分型分为轻度肾间质纤维化组(间质纤维化≤25%)患者134例,中度肾间质纤维化组(间质纤维化25%~50%)患者38例,重度肾间质纤维化组(间质纤维化50%)患者41例。比较3组临床和肾脏组织病理学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对肾间质纤维化的预测作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gA肾病患者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分析肾脏组织病理分型与IgA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重度肾间质纤维化组24h尿蛋白定量、收缩压、舒张压、尿酸水平、24h尿蛋白定量≥3.5g发生率高于轻度肾间质纤维化组和中度肾间质纤维化组,中度肾间质纤维化组高于轻度肾间质纤维化组(P0.05);重度肾间质纤维化组总胆固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轻度肾间质纤维化组和中度肾间质纤维化组,中度肾间质纤维化组低于轻度肾间质纤维化组(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预测肾脏间质纤维化的AUC为0.910±0.023(95%CI:0.865~0.955,P0.001);重度肾间质纤维化组慢性肾脏病分期3、4、5期发生率(48.8%、26.8%、12.2%)和IgA+IgM+C3沉积比率(46.3%)高于中度肾间质纤维化组(15.8%、0、5.3%、39.5%)和轻度肾间质纤维化组(11.2%、0、0、17.9%),中度肾间质纤维化组高于轻度肾间质纤维化组(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24h尿蛋白定量增高是发生肾间质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57,95%CI:0.944~1.969,P0.001;OR=2.255,95%CI:1.595~3.189,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尿酸、总胆固醇等指标对肾间质纤维化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系膜细胞增生(r=0.386,P0.001)、内皮细胞增生(r=0.300,P0.001)、24h尿蛋白定量(r=0.348,P0.001)、慢性肾脏病分期(r=0.567,P0.001)与IgA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肾小球囊粘连、血管壁增厚与肾脏间质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IgA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程度与24h尿蛋白定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及系膜细胞增生、内皮细胞增生存在相关性,通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可判断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改善临床指标可改善IgA肾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与其病理分型及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检测39例狼疮肾炎患者行肾活检前一周内的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补体C3、C4、抗双链DNA(dsDNA)抗体滴度、体重指标,同时记录患者年龄和SLEDAI积分,利用MDRD-7公式计算GFR。结果:LN各病理类型间Scr、BUN、GF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各病理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提示LN患者的24 h尿蛋白量与GFR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330,P=0.040),LN患者的GFR与SLEDAI积分、补体C3、C4水平、抗dsDNA抗体滴度均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LN的病理分型结果不能代替GFR对肾功能的评估;LN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肾功能做出评估;SLEDAI积分、C3、C4以及抗dsDNA抗体滴度水平不能反映患者肾脏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采用晨尿尿蛋白/尿肌酐比值(UPCR)预测24 h尿蛋白定量的有效性。方法纳入本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LN患者136例,根据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水平分为亚组,将患者UPCR与24 h尿蛋白定量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根据最佳敏感性和特异性确定UPCR诊断界点。结果晨尿UPCR和24 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r=0.899,P0.01)。24 h尿蛋白定量为0.5、1.0、2.0、3.0、4.0和5.0 g对应的UPCR诊断界值分别为0.4、1.0、2.04、2.44、3.37和4.65。结论晨尿UPCR与24 h尿蛋白定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随意尿蛋白/尿肌酐与24 h尿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我科住院患者92例,对其随意尿蛋白/尿肌酐与24 h尿蛋白定量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92例具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及蛋白尿的原发或继发肾脏疾病患者,他们的随意尿尿蛋白/尿肌酐均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高度直线相关.结论:随意尿尿蛋白/尿肌酐是测定尿蛋白的简单而且可靠的方法,该法不受患者的肾功能及尿蛋白多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向莉  高小夏  潘家荣 《中国临床医学》2006,13(2):269-270,272
目的:探讨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在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3例4组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非培A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痛、膜性肾痛、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12例肾功能衰竭患者厦20例正常人血清IFN-γ、IL-10的含量,并检测血清肌酐浓度、尿蛋白定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与IgA肾病患者血IFN-γ增高,膜性肾病患者血IFN-γ降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的血IFN-γ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IL-10降低,肾功能衰竭患者血IL-10水平与血肌酐浓度呈负相关。结论:IFN-γ具有促进系膜增生性肾炎免疫损伤的作用并与蛋白尿的生成有关,IL-10的减少与肾小球肾炎的发展、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密切相关,血清中这两种Th细胞代表性因子平衡改变与临床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肾间质病变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有肾间质病变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n=22)与无间质病变患者(n=29)分别进行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IgG、尿白蛋白、尿微球蛋白统计分析.结果有间质病变组的肾功能比无间质病变组的肾功能明显下降(P<0.05),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IgG、尿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明显升高(P<0.05).结论肾间质病变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肾功能及尿蛋白有重大影响,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急性肾小球肾炎(AGN)患者尿液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探讨AGN恢复期及不同病理类型的检测标志物。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惠东县白花镇卫生院诊治的106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100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尿液代谢成分和不同病理类型尿液代谢标志物。结果研究组患者尿蛋白、肌酐清除率、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清MCP-1显著优于参照组(F=8.11、37.59、73.58、25.44,P0.05);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期患者尿MCP-1、血清MCP-1显著高于恢复期患者(t=7.88、6.57,P0.05);急性肾小球肾炎不同病理类型患者总离子流色谱图和尿液代谢标志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9、27.84,P0.05)。结论分析急性肾小球肾炎恢复期患者尿液代谢组学变化,旨在发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及进展的生物标志物,从而提高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诊治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疗程为4周,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分别于治疗前、后留取清洁中段尿液检测尿红细胞计数,留取24小时尿液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以及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尿素氮和血肌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尿红细胞计数、尿蛋白定量及血尿素氮、肌酐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两组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可提高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效果,改善肾脏微循环结构,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的沉积,提高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保护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