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HB eA 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脏病理炎症改变,我们观察了96例接受肝活检的CHB患者,对HB eA g阴性和HB eA g阳性两组CHB患者在肝脏组织学方面进行比较,并将HB eA g阴性CHB的病理炎症分级与血清HBVDNA进行对比分析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2004-01~2007-03住院或门诊接受肝活检的CHB患者96例,HB eA g阴性53例,男43例,女10例,年龄(49.2±11.3)岁;HB eA g阳性43例,男35例,女8例,年龄(42.2±2.1)岁。全部病例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会分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2.
我院1995-01~2004-12共收治350例非霍杰金氏淋巴瘤(NHL)患者,其中感染乙肝病毒(HBV)82例,占23.4%。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16~72岁,中位年龄41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证实为NHL,其病理类型为大B细胞淋巴瘤63例,T细胞淋巴瘤19例,Ⅰ~Ⅱ期47例,Ⅲ~Ⅳ期35例。所有病例均为HB sA g阳性,其中HB sA g、HB eA g阳性39例,HB-sA g阳性、HB eA g阴性43例。1.2方法本组均行全身化疗,选用CHOP、COP、BACOP、ICE不等,共应用337个疗程,平均4.1个疗程。抗病毒治疗上有23例应用拉米夫定,59例未应用拉米夫定。肝脏出现损伤时…  相似文献   

3.
近年已证实,核苷类药物对HBV DNA有显著抑制作用,可延缓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纠正失代偿,提高生存率[1]。我们于2006-06/2007-06应用第三代核苷类药物恩替卡韦(博路定)治疗乙型肝炎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8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6例,年龄45~65(54.3±8.7)岁。乙型肝炎病史10~20 a,肝硬化病史4~6 a。所有患者HB-sA g、HB cA b均阳性,血清HB eA b阳性10例,HB eA g阳性8例,血清HBV DNA均阳性(>1 000 Cop ies/m l)。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制定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2]并排除伴有重度黄疸、Ⅱ度以上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大量腹水、肝肾综合征及合并HCV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者。所有患者既往均未行任何抗病毒治疗。1.2方法1.2.1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予甘利欣、还原型谷胱甘肽、肝安、思美泰、门冬氨酸钾镁、维生素K1等护肝、利胆药物及利尿剂、人血白蛋白、新鲜冰冻血浆等药物进行对症、支持和防治各种并发症等治疗,口服恩替卡韦(博路定,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  相似文献   

4.
本资料应用安福隆注射液(IFN-α2b)或阿德福韦(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各10例,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按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方案》选择慢性乙型肝炎20例,无失代偿性肝硬化。分为二组:IFN治疗组10例,年龄(41.5±15.4)岁,病程(4±6)a,HB eA g均阳  相似文献   

5.
现将我院2004~2007-02肝穿刺活检的1 224例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76例,女248例,年龄16~78(平均38.31)岁。本组经临床血清学诊断为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4例,慢性轻度肝炎782例,中度肝炎301例,重度肝炎71例,肝硬化46例。标本均用粗针穿刺,标本长度在1 cm以上(1.5~2.5 cm)。诊断标准参照2000-09西安第十次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1.2方法肝穿刺活检采用在B超引导下快速肝穿刺活检术,组织经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观察。对每例肝穿活检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分析血清HBeAg及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28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肝功能、血清HBV-DNA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228例患者中病理符合病毒携带者49例(21.5%),肝硬化7例(3.1%),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36例(59.6%),中度28例(12.3%),重度7例(3.1%),重型1例(0.4%)。炎症分级G≥2者43例(18.8%);纤维化分期S≥2者49例(21.5%)。HBeAg阴性组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明显重于阳性组(P值均小于0.05)。HBV-DNA低载量组纤维化分期重于高载量组,而两组间肝组织炎症分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不同程度病理变化,血清HBeAg、HBV-DNA均不能准确反映肝脏损伤情况,对此类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7.
膦甲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膦甲酸钠(PFA)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国外研究显示其对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具有抑制作用,对急性暴发性病毒性肝炎亦有较好疗效[1]。2004年10月~2005年9月作者用膦甲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乙肝病毒指标的变化及肝功能改善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76例均为本院感染科住院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9月(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轻度27例,中度36例,重度13例。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20~58岁,平均36…  相似文献   

8.
现将我院2004~2007—02肝穿刺活检的1224例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976例,女248例,年龄16~78(平均38.31)岁。本组经临床血清学诊断为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4例,慢性轻度肝炎782例,中度肝炎301例,重度肝炎71例,肝硬化46例。标本均用粗针穿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HB)病人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肌钙蛋白Ⅰ(cTnⅠ)与心电图(ECG)改变三者的关系,探讨HBV对心肌损伤的机理。方法:收集36例HB的临床资料及ECG的变化,并检测血清HBV-DNA、cTn Ⅰ含量。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明显高于慢性肝炎;各型肝炎cTn Ⅰ的阳性率不等,总阳性率为22.2%(8 36)。急性、慢性重度、慢性中度、肝硬化、慢性轻度的阳性率分别为50%(2/4)、25%(1/4)、23.4%(3、1 3)、14.2%、(1 7)、12.1%(1/8),急性肝炎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1)。慢性中度、莺度与慢性轻度、肝硬化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慢性轻度与肝硬化之间、慢性中度与慢性重度之间无显著差异。HB病人ECG异常发生率为36.1%(13/36),4例急性肝炎患者均有过ECG改变,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1)cTn Ⅰ阳性与ECG异常表现并不一致,cTn Ⅰ可以作为判断HB心肌损伤的敏感和特异性指标;2)在HB急性期的心肌损伤可能是HBV直接作用,慢性HB心肌损伤是自身免疫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HB eA 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中出现前C区G 1896位的突变与临床的关系。方法收集17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G 1896A的突变。结果在49例HB eA g( )组中G 1896A突变为7例(14.3%),在121例HB eA g(-)组中G 1896A突变为56例(46.3%)。急性肝炎变异率为0(0/12),慢性乙型肝炎变异率为27.5%(30/109),乙肝肝硬化变异率为62.2%(23/37),乙肝肝癌变异率为91.7%(11/12)。结论HB eA 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的发生与G 1896A的突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C)培养上清液T h1/T h2类细胞因子(IFN-γ/IL-4)表达,探明T h1/T h2类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离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20例正常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C),分别于PHA和HB cA g/HB eA g体外培养48 h,双抗体夹心EL ISA法检测PBM C培养上清液IFN-γ/IL-4水平。结果在PHA诱导下,HBV慢性感染者PBM C产生IFN-γ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IL-4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谷丙转氨酶(ALT)异常组和ALT正常组相比较,IFN-γ水平异常组大于正常组。HB cA g诱导下,HBV慢性感染者PBM C产生IFN-γ水平高于正常人群,IL-4水平两组间无差异,HB eA g诱导下,IFN-γ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而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T h1/T h2类细胞平衡失调与HBV感染慢性化有关;T h1类细胞因子优势表达引起肝脏炎症反应,HB cA g倾向诱导T h1类细胞因子表达,HB eA g倾向诱导T h2类细胞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12.
宋新文  邓存良  盛云建 《临床荟萃》2007,22(14):1001-100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过程中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例健康人均于清晨空腹采血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TGF-β1、HGF水平并同时检测肝功能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TGF-β1、H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GF-β1分别为(167.5±87.6)μg/L、(313.1±96.3)μg/L(、495.9±134.4)μg/L vs(81.4±40.7)μg/L,MGT分别为(1530.4±912.2)ng/L(、2461.5±1624.7)ng/L、(3805.2±2104.8)ng/L vs(270.3±123.5)ng/L(均P<0.05),且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呈正相关(r=0.625,r=0.568,r=0.579,r=0.612);HBV DNA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TGF-β1、H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因子TGF-β1、HGF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水平变化与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对慢性重型肝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31岁。主因慢性乙肝病史5 a,乏力,纳差,皮肤巩膜黄染20 d于2007-06-24入院。患者于5 a前体检时发现乙肝病毒学标志阳性,肝功能正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未行治疗。入院前20 d劳累后出现乏力纳差,眼黄、尿黄,化验乙肝病毒学标志:HB sA g、HB eA g、HB cA b阳性,肝功能:ALT 2 041 U/L,A ST2 055 U/L,TB IL 283μm o l/L,DB IL 103μm o l/L,A/G 39/34,凝血酶原活动度27%,B超示:慢性肝损害,脾厚4.1 cm,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并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HBV感染后,9种常见血清学组合模式下,如何选择HBV-DNA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对照545份血清标本同时进行EL ISA方法测定HBV-M及PCR荧光定量检测HBV-DNA。结果①HB sA g( )、抗HB s(-)、HB eA g( )、抗HB e(-)、抗HB c( )组,185份标本HBV-DNA在5×102~107cop ies/m l之间,阳性率为100%(185/185);②HB-sA g( )、抗HB s(-)、HB eA g(-)、抗HB e(-)、抗HB c( )组,42份标本HBV-DNA在5×102~107cop ies/m l之间,阳性率为59.15%(42/71);③HB sA g( )、抗HB s(-)、HB eA g(-)、抗HB e( )、抗HB c( )组,79份标本HBV-DNA在5×102~106cop ies/m l之间,阳性率为34.80%(79/227);④HB sA g(-)、抗HB s(-)、HB eA g(-)、抗HB e(-)、抗HB c( )组,8份标本HBV-DNA为5×102~103cop ies/m l,阳性率为38.10%(8/21);⑤HB sA g(-)、抗HB s( )、HB eA g(-)、抗HB e(-)、抗HB c( )组,2份标本HBV-DNA在5×102~104cop ies/m l之间,阳性率为40.00%(2/5);⑥HB sA g(-)、抗HB s(-)、HB eA g(-)、抗HB e( )、抗HB c( )组,1份标本HBV-DNA为5×102~103cop ies/m l,阳性率为33.33%(1/3);⑦HB sA g(-)、抗HB s( )、HB eA g(-)、抗HB e(-)、抗HB c(-)组,3份标本HBV-DNA在5×102~104cop ies/m l之间,阳性率为16.67%(3/18);⑧HB sA g(-)、抗HB s( )、HB eA g(-)、抗HB e( )、抗HB c( )组,1份标本HBV-DNA小于5×102cop ies/m l,阳性率为0%(0/1);⑨HB sA g(-)、抗HB s(-)、HB eA g(-)、抗HB e(-)、抗HB c(-)组,14份标本HBV-DNA小于5×102cop ies/m l,阳性率为0%(0/14)。结论在常见9种血清学组合模式中,只有HB sA g( )的血清学组合模式下,行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对临床诊断治疗HBV感染有重要价值。因其它血清学组合模式下,应结合肝功能状况或为进一步确诊HBV是否感染而行HBV-DNA的荧光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3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象检查中的M CV和RDW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我院2004-01~2005-07传染科住院及门诊患者共130例,其中男86例,女44例,年龄7~63岁,平均41岁。诊断标准按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标准作出诊断。健康对照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18~60岁,平均40岁,均为健康体检者,经检查HB sA g(-),未发现肝功能、血常规异常。1.2方法用含有EDTA-K2真空抗凝管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1.0~2.0 m l,充分混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COULTER○RLH 750型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采…  相似文献   

16.
我科在使用恩替卡韦(ETV)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过程中出现2例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但经综合判断及随访,现已排除原发性肝癌(PHCC)的可能,现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48岁。乙肝病史22 a,肝硬化3 a,入院后查乙肝标志物HB sA g( )、HB eA g( )、HB cA b( ),HBV-DNA:6.6×106cop ies/m l,ALT 605 U/L,TB IL 38.62μm o l/L,PT 19 s,AFP 69.7 ng/m l。予ETV 0.5 m g,1次/d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过程中每周检测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AFP水平,肝功能逐渐好转,但AFP于入院1周后开始分别为250.6、386.5、812.4、1 250 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载量与其临床分型及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 检测 2 97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和HBV DNA载量 ,并对其中 4 9例HBeAg和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肝组织活检。 结果 临床各型乙型肝炎中除慢性乙型肝炎轻度外 ,其余各组HBV DNA与HBeAg阳性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肝硬化、重型肝炎的HBeAg载量(Ncu/ml)和HBV DNA载量 (对数值 )分别为 (0 .31± 0 .2 7)、(0 .5 5± 0 .30 )、(0 .4 9± 0 .36 )、(0 .78± 0 .76 )、(0 .6 8±0 .5 6 )、(0 .80± 0 .95 )和 (6 .4 4± 1.4 1)、(7.0 8± 1.2 4 )、(7.35± 1.13)、(6 .78± 1.4 3)、(6 .4 7± 1.2 3)、(7.0 9± 1.4 0 )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肝硬化、重型肝炎各组间的HBeAg和HBV DNA载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肝脏病理炎症分级G1、G2 、G3 、G4之间以及纤维化分期S1、S2 、S3 、S4之间HBeAg和HBV DNA载量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和HBV DN  相似文献   

18.
张文君  陈同生  王志强 《临床荟萃》2007,22(23):1711-1712
急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在传染科是常见病,二者临床表现非常相似,鉴别诊断上比较困难,二者准确的诊断对指导治疗非常重要。慢性乙型肝炎需抗病毒治疗,并加强保肝防止向重型肝炎方向发展,急性乙型肝炎多数经保肝治疗痊愈。本研究就二者的临床和生化进行比较总结。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2年4月至2005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76例,其中男61例,女15例,年龄25~60岁,平均(43.5±12.0)岁。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第十届全国病毒性肝炎肝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病原学HBsAg( ),其他肝炎病毒(甲、丙、丁、戊)指标均为阴性,并排除酒精性及药物性…  相似文献   

19.
现将我们对乙肝合并糖尿病抑郁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观察总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2-11~2006-05我科共收住乙肝合并糖尿病抑郁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58.4±10)岁。均符合200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和2000年北京病毒性肝炎会议修改方案。其中慢性轻度5例,慢性中度12例,慢性重度5例,肝硬化8例,均为2型糖尿病。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测评总分>40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及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评估方法两组均有入院时评估,内容包括肝…  相似文献   

20.
了解输血前患者血清学四项指标的感染情况,保证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有效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同时有助于患者的诊治,有助于医护人员诊治过程中的隔离防护,避免自身感染。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 sA 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 IV)和梅毒非特异性抗体(TRU ST)检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7-01/2007-12我院住院及门诊拟输血患者3 475例,其中男2 038例,女1 437例,年龄2~79岁。1.2方法本组均于输血前采集静脉血3 m l送检。用EL ISA法检测HB sA g(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盒)、抗HCV(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盒)、抗H IV(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试剂盒),TRU ST(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盒)检测梅毒非特异性抗体,TRU ST阳性者用TPPA(珠海丽珠试剂有限公司试剂盒)做确认试验,各试验均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操作。2结果HB sA g阳性236例(6.79%),抗HCV阳性64例(1.84%),抗H IV初筛阳性1例,后经省疾控中心确认为阳性,TRU ST阳性18例(0.52%),经TP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