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脊髓损伤后膀胱尿动力学检查及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宗胜  徐祖豫 《现代康复》2000,4(6):805-807
尿动力学检查已成灰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列举脊髓完全损伤后膀胱典型的尿动力学表及不同部位,程度和时期的脊髓损伤所致的非典型的逼尿肌、括约肌功能障碍与其相应的尿动力学表现。通过尿动力可对膀胱道功能障碍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尿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列举脊髓完全损伤后膀胱典型的尿动力学表现及不同部位、程度和时期的脊髓损伤所致的非典型的逼尿肌、括约肌功能障碍与其相应的尿动力学表现。目前 ,依据尿动力学检查对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分类方案较多 ,以Krane分类方案 (逼尿肌反射亢进与逼尿肌无反射 )应用为主。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进行分类外 ,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影响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标准的尿动力学测定方法分析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方法对1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的脊髓损伤患者在尿流动力学测定的同时电针刺激关元(Ren4)、中极(Ren3),比较针刺前后膀胱容量(VH2O)、膀胱压(Pves)、逼尿肌压力(Pdet)和膀胱顺应性(BC)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VH2O)由(124.00±77.37)ml增加至(144.47±85.87)ml(P<0.01),Pves由(65.33±23.90)cmH2O降为(55.27±17.52)cmH2O(P<0.05),Pdet由(52.87±18.68)cmH2O降为(44.93±15.82)cmH2O(P<0.05),BC由(2.35±2.05)ml/cmH2O增至(3.48±3.04)ml/cmH2O(P<0.01)。结论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患者影像尿动力检查后泌尿系感染发生情况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价值。方法86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两组进行影像尿动力检查的患者,A组检查后无特殊处理,B组检查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两组检查前后分别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结果A组检查后感染发生率为8.81%,B组感染发生率为7.32%,两组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22)。结论影像尿动力检查是一项相对安全、可耐受的检查,对于无特殊情况的患者检查前后无须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例脊髓损伤患者在伤后2周开始,给予自体骨髓于细胞移植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结果】患者治疗2周后最大尿道压及尿道闭合压力明显升高,膀胱容量增大,治疗后4个月时患者膀胱感觉恢复,可诱发出逼尿肌自主收缩,最大压力达2.9kPa。【结论】在脊髓损伤后早期、规律的按疗程给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有效的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尿动力学检查是评价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的国际公认方法.设立脊髓损伤尿动力学基本数据集是为了规范尿动力学常规检查的主要数据的收集方式和报告内容,使之合乎国际脊髓损伤数据集的目的与要求.  相似文献   

7.
犬脊髓损伤痉挛性膀胱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犬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模型的建立。方法:12只成熟雄性比格犬,在T10水平硬膜外夹闭脊髓,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用尿动力学检测分析造模术前及术后每周的最大膀胱容量、膀胱压力、膀胱顺应性和尿道压力,直到模型成功。结果:12只犬死亡2只,其余10只造模成功,造模成功时尿动力学指标如下:与术前相比最大膀胱容量减少,膀胱顺应性下降,膀胱压力上升,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尿道压力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成功时间为2—5周,其中5只为2周,1只为3周,2只为4周,2只为5周。结论:犬痉挛性膀胱模型符合骶上脊髓损伤后的膀胱表现,适用于痉挛性膀胱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 128例患者中,膀胱造瘘32例,留置尿管定期更换34例,间歇导尿12例,叩击排尿19例,腹压排尿11例,间断尿失禁应用外部集尿器20例。128例患者中120例存在泌尿系感染,11例血钙升高。影像尿动力学提示逼尿肌无反射39例,逼尿肌过度活动63例,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41例,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11例,尿道外括约肌过度活动27例,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11例。部分患者同时存在数种上述病理生理状况。结论膀胱管理方式对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脊髓损伤后下尿路感染、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等下尿路功能障碍、长期留置尿管和膀胱造瘘是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钙代谢异常可能是诱发泌尿系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脊柱裂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探讨其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尿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33例脊柱裂患者采用非完全同步影像尿动力学方法评估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了解膀胱的感觉、稳定性、顺应性、相对安全容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等储尿功能参数,以及排尿期逼尿肌压力、有无逼尿肌内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等排尿功能参数。将患者按照有无肾积水或返流、肾功能损害分为上尿路损害组和非损害组,统计比较各组中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脊柱裂患者上尿路损害的发生率约为51%(17/33),其中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率为33%(11/33),无返流性肾积水发生率为18%(6/33)。在肾积水患者中,64.7%具有膀胱输尿管返流。上尿路损害组的膀胱顺应性和相对安全容量等参数与非损害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脊柱裂患者具有较高的上尿路损害发生率,其中膀胱输尿管返流占较大比例。膀胱顺应性下降及相对安全容量小可能是患者发生上尿路损害的主要尿动力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表面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痉挛型膀胱的临床疗效,并比较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锻炼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疗效。 方法将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痉挛型膀胱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再按颈髓损伤(7例)、胸髓损伤(9例)、腰髓损伤(5例)分成3个亚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行常规膀胱功能康复锻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骶神经表面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时)对2组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观察指标包括最大逼尿肌收缩压、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顺应性。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时间点的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除第1个疗程后的残余尿量外,其余各时间点的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第2个疗程结束后的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与组内第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和随访时,治疗组的残余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最大逼尿肌收缩压、膀胱顺应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差异比较,第1个疗程结束后,有80%的腰髓损伤患者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处于无改变阶段,与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和随访时,>50%的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的患者的膀胱顺应性处于显著改善阶段,而同时间点的腰髓损伤患者分别有80%和60%患者的膀胱顺应性处于无改变阶段,随访时仍有>50%的患者处于改善阶段,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患者的膀胱顺应性疗效均优于腰髓损伤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表面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痉挛型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和膀胱功能,且对颈、胸髓损伤患者的疗效优于腰髓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11.
1264例住院脊髓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1992年4月~2006年8月收治的1264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和结论骨折发生的年龄主要在20~40岁(56.1%);交通事故(44.3%)与坠落伤(21.8%)是主要的致伤原因;骨折部位依次是颈段(31.5%)、胸腰段(28.1%)、胸段(21.3%);完全性损伤占56.7%,不完全性损伤占43.3%。并发症中前3位依次是泌尿系感染、压疮、膀胱结石。在住院费用上,占主导地位的是自费(52.5%),其次为公费(33.1%),医疗保险占4.1%。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特点。方法对423例脊髓损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男女比为15.3∶1,平均年龄(40±11)岁。煤矿相关工作人员最多(61.7%),致伤因素为煤块砸伤(53.26%)。主要损伤部位为颈椎135例(31.91%)、腰椎187例(44.21%),损伤程度ASIAA级192例(45.39%)。并发症前3位是泌尿系感染、压疮、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主要为损伤严重程度(ASIA评分)、受伤入院时间、手术治疗(P<0.05)。医疗支付方式主要为自费(73%)。结论需加强煤矿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提高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运动相关脊髓损伤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致伤原因为运动相关脊髓损伤38例病例。结果男性占84.2%,年龄5~58岁,平均23.4岁,跳水是运动损伤中最多的运动项目(73.7%)。2例无骨折,1例为腰椎骨折,其余为颈椎骨折,其中爆裂骨折占57.9%,骨折脱位占18.4%。完全性脊髓损伤占47.2%,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占52.8%。运动员占10.5%,学生占31.6%。结论运动相关脊髓损伤可以发生在运动员和非运动员,大多为少年、青壮年,大部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预防运动所致脊髓损伤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患者的心律失常及发病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颈髓损伤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窦性心动过缓的总发生率为26.2%;病程3个月内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52.4%)高于病程>3个月发生率(12.5%);C5以上损伤者窦性心动过缓发病率(46.2%)高于C6-8者(11.4%)。结论急性期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为52.4%,但急性期以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仍然很大,应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15.
Baclofen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性痉挛患者口服Baclofen的解痉效果。方法136例患者连续服药2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改良Ashworth评分降低超过1级的131例(96.3%)。结论该药对不同年龄、性别、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损伤时间的患者均有明显的解痉效果,长期服药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髓损伤患者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方法16例颈损患者通过手功能辅助具进行40课时的计算机操作和打字培训.根据模块式技能培训法(Modules of Employabl Skill,MES),将Word软件操作及打字速度训练分成若干个模块和单元学习,按照每个模块和单元学习的测量标准进行训练.结果16例颈损患者对Word软件的学习进步明显;打字速度明显提高(P<0.01).结论通过职业训练,颈髓损伤患者可以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26 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康复疗效与性别、职业、学历无关;与康复介入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损伤程度、损伤节段有关。结论康复介入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损伤程度及损伤节段是影响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8例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的病例,根据影像学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分析疗效。结果和结论根据MRI表现,结合临床症状的变化,6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32例采用不同入路的手术方式。38例患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脊髓损伤患者对各种排尿方式的接受度与满意度。方法对76例脊髓损伤住院康复患者进行排尿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61例患者能按照医生建议的方式进行排尿;15例不能。按使用频度顺序排列,脊髓损伤患者实际采用的排尿方式依次为间歇导尿(间导)43.4%、扣击或挤压排尿34.2%、留置尿管2.6%、外部集尿器(自动排尿)3.9%及其他综合方式15.8%。女性多趋向用间导。使用这些方式的总满意度为77.63%。结论医务人员不仅应根据患者的医学情况,而且还应根据患者的社会心理情况综合考虑,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方式提出合理的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cidence of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is estimated to be approximately 40 per one million persons per year.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are motor vehicle collisions, falls, gunshot wounds, and sports accidents.

Objective

To report signs, symptoms, clinical presentation, diagnostic modalities, acut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an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Case Report

A case of traumatic cervical spine injury that was not immediately apparent upon presentation is reported. Diagnostic confirmation was possible after obtain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after the sedative effects of medications resolved, allowing for a better physical examination.

Conclusion

Neurogenic shock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patients with hypotension of unknown or unclear etiology. A ground-level fall is sufficient to cause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in elderly patients, and a cervical spine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without clear fracture does not exclude this path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