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按照监护人的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及配戴矫形器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在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分别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评定患侧下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下肢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12周后下肢CSS评分及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常规组、肌电组和联合组,每组15例。常规组患者根据自身肢体功能障碍情况给予相应常规康复治疗,同时辅以假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假镜像治疗;肌电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假镜像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镜像治疗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runnstrom分期量表(下肢及足部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踝关节背伸活动度检查、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各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FAC分级、下肢FMA评分、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BB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肌电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肌电组及常规组(P<0.05)。 结论 镜像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3.
李道明  孙鸣 《中国康复》2014,29(4):260-261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伴有足下垂的偏瘫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给予步行能力评定量表评定、关节活动度(ROM)评定踝背屈主动活动度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步行能力、踝关节背屈角度、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有明显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活动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后踝关节活动障碍患者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基础疾病内科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给予胫骨前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表面肌电测试指标、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三维步态分析系统(3-DGA)时空参数等的变化。 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侧踝关节最大用力背屈时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在最大自主收缩条件下踝关节背屈时的EMG协同收缩率(C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侧步长,步速,支撑相期髋、膝、踝关节力矩峰值,踝关节主动背屈的最大活动范围(AROM),患侧支撑相时间,患侧摆动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后踝关节活动障碍患者的踝背屈功能,促进患侧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肝豆灵片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神经功能积分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肝豆灵片组和对照组,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统一wilson病评定量表(神经功能)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2组统一wilson病评定量表(神经功能)积分均有改善,尤以肝豆灵片组明显(P<0.05);肝豆灵片组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肝豆灵片在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是一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对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运动训练、作业训练、物理因子治疗、针灸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熏蒸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下肢肌张力及ADL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经4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各肌群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以观察组患者下肢各肌群痉挛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虽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熏蒸联合常规康复干预对降低SCI患者下肢异常肌张力具有显著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针刺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进行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踝关节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踝关节背屈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3组患者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进行表面肌电图(iEMG)检测。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踝关节背屈AROM、下肢FMA评分、BBS评分、MBI、iEMG、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P<0.05);针刺组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足下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不完全性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ASIA量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及徒手肌力检查法(MMT)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入选时2组患者BBS评分、下肢ASIA评分、FAC分级及下肢MMT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BBS评分、下肢ASIA评分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BBS评分[(36.2±9.8)分]、下肢ASIA评分[(40.4±4.6)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2组患者FAC分级≥3级人数、下肢MMT分级≥3级人数均较入选时明显增加(P<0.05),并且均以观察组患者增加人数(分别增加25例、26例)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不完全性SCI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3例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侧下肢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价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BBS和Holden评分均提高(P<0.01),但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使用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肖露  代菁  樊巍  刘茂竹  肖少华 《中国康复》2020,35(9):459-462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tDC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组采用tDC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定量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并测定患侧肩外展及腕背伸时的表面肌电均值(sEMG)。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FMA-UE、MBI评分及肩外展和腕背伸时的表面肌电均值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0.01),且联合组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均更高(均P<0.05)。结论:tDC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治疗作用优于单一的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构音障碍康复护理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36例肝豆状核变性构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68例,均采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正规驱铜治疗,常规护理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康复护理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和构音障碍康复护理。治疗8周后,通过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型喉发声空气力学分析仪、肺功能检测仪、ADL量表及WHOQOL—BREF进行疗效评定并比较。结果康复护理组治疗后构音障碍评定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72.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8,P〈0.01);康复护理组治疗前后M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2±5.36)s比(8.94±6.43)s,t=2.78,P〈0.01],FV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5);两组治疗后MPT、FV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为(68.34±6.35)分,对照组为(60.81±5.44)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3,P〈0.01);康复组治疗前后WHOQOL—BREF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WHOQOL-BREF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早期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可促进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构音器官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言语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丽菊  欧艺 《中国康复》2013,28(5):342-344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加用CIMT治疗.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WM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WM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简易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常规进行康复训练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时佩戴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对每例患者患侧手功能在入组时和疗程2个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手功能(FMA)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P〈0.01);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2个月后简式Fugl—Meyer手功能评分和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手功能。  相似文献   

14.
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力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力康复的疗效。方法将42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n=22)和对照组(n=20),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反馈治疗。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徒手肌力测定,对治疗组患儿尚进行表面肌电评估。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经表面肌电仪测定肌电积分值(iEMG)及RMS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力康复疗效满意;表面肌电仪评估肌力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肌张力、残疾水平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失访1例,最终31例患者完成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给予靶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200~600 U,对照组给予盐酸苯海索片2 mg每日2次口服,逐渐加量至4 mg每日3次,共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治疗6周后和治疗12周后,采用改良版Ashworth量表(MAS)、残疾评估量表(DAS)、改良巴氏指数(MBI)量表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残疾程度和ADL能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MAS、DAS、MBI评分[观察组2周后MAS(1.50±0.53)分、DAS(2.10±0.83)分、MBI(58.50±8.86)分,6周后MAS(1.28±0.89)分、DAS(1.37±0.50)分、MBI(71.25±13.96)分,12周后MAS(2.03±0.59)分、DAS(1.50±0.63)分、MBI(73.1±12.35)分;对照组2周后MAS(3.00±0.46)分、DAS(2.58±0.64)分、MBI(54.66±7.18)分,6周后MAS(3.00±0.44)分、DAS(2.40±0.51)分、MBI(58.60±7.28),12周后MAS(2.53±0.51)分、DAS(2.21±0.45)分、MBI(63.86±7.41)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评分[观察组MAS(3.46±0.51)分、DAS(2.60±0.50)分、MBI(53.56±6.03)分;对照组MAS(3.50±0.52)分、DAS(2.61±0.62)分、MBI(53.06±7.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AS、DAS、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型肉毒毒素治疗可显著改善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肌张力和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16.
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治疗组(n=20),两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中D项和E项评定。结果两组患儿GMFM-88中D项和E项评分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可提高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对于合并患肢感觉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1例脑卒中所致肢体瘫痪同时合并患肢感觉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取各种促通技术治疗8周;治疗组除采取各种促通技术外,利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8周。治疗前、后及出院后4周末,采用Fugl-Meyer量表、改良巴氏指数(MBI)对该61例患者进行评定。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功能评定的差异。结果经治疗8周后及出院后4周末,61例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及改良巴氏指数较前均提高(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对于合并患肢感觉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3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患者家属意愿分为康复组(91例)和对照组(32例),2组均同时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康复组病情稳定48 h后进行瘫痪肢体生物反馈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60、9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锥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8例压力性尿失禁妇女进行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n=24)与对照组(n=24),治疗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2次/周,共10次,之后应用阴道锥进行盆底锻炼15~20 min/d。对照组仅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根据治疗前后1 h尿垫实验和尿失禁问卷表简表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漏尿量减少、症状改善。治疗后3、6个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效,联合阴道锥可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价值。方法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n=45)给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治疗组(n=45)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全部患者连续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unnstrom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偏瘫侧肢体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比单用生物反馈疗法更能改善患者偏瘫侧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