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定位与软组织平衡的辅助检测作用,与传统手术进行疗效差异的比较,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其优势与不足。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行计算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18例22膝(导航组),男7例8膝,女11例14膝;年龄35~74岁,平均67岁。导航组采用计算机辅助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用传统手术的52例中随机抽取17例22膝(非导航组),男5例6膝,女12例16膝;年龄56~78岁,平均65岁。非导航组采用髓内定位杆(股骨)、髓外定位杆(胫骨)定位,常规手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全部44膝均为初次置换,两组患者的原始疾病、年龄、HSS评分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的力线、软组织平衡、并发症、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10个月。导航组力线误差大多在2°~3°,非导航组3°~6°。软组织平衡角度变量导航组大多在2°以内,非导航组2°~4°;软组织平衡分离变量导航组大多在2~4mm,非导航组5~7mm。导航组出血量大多在550~700ml,非导航组700~900ml;导航组手术时间大多在75~100min,非导航组45~60min。经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在术后力线、软组织平衡角度变量和分离变量、出血量、手术时间,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假体的植入位置更为准确,术后下肢力线和软组织平衡更佳,并能减少出血量,早期疗效满意,但延长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
吴昊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0):661-665
目的对比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与常规手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应用三维骨建模Ceravision系统辅助人工全膝关节(CeraverFrance)置换21例(男5例,女16例),对比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资料,分析下肢力线重建和韧带平衡的结果;检查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ROM)与额面松弛度。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20例。结果Ceravision系统对下肢力线的测量和在膝内、外翻应力下的测量均较X线片更精确。所有患者均获得人工全膝关节胫、股骨假体的满意对位和韧带平衡。术后3个月的关节活动度(ROM)平均屈曲115°;无异常的膝关节松弛度;无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常规手术组的绝大部分也能获得假体的满意对位植入,术后3个月的关节活动度(ROM)平均屈曲109.4°,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额面松弛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应用以三维骨建模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优化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精确地截骨和三维对位,可以更好地反映假体旋转对位情况,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屈伸位下关节间隙不衡,保证良好的膝关节韧带张力与平衡稳定,避免髌-股关节并发症,取得比常规手术更合理的额面松弛度,术后的韧带平衡稳定更好,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计算机辅助下(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术及同期传统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轴线的差异。方法连续无选择病例30例39膝在计算机导航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并与同期采用传统方法连续无选择的全膝关节置换术29例39膝进行对照。分别拍摄术后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双下肢全长X线片,分别记录两组的术后下肢轴线与股骨及胫骨解剖轴线的关系,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导航组术后机械轴范围176°-185°,平均180.3°±1.79°。传统组术后机械轴范围176°-187°,平均181.32°±2.51°。两组样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2.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术后机械轴偏差0°(180°)导航组10/39膝(25.64%),传统组9/39膝(23.08%),经卡方检验,χ2=0.0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差≤±1°(179°-181°)导航组27/39膝(69.23%),传统组16/39膝(41.03%),X。=6.27,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偏差≤±3°(177°-183°)导航组36/39膝(92.31%),传统组29/39膝(74.36%),χ2=4.52,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偏差≥±4°(≤176°或≥184°)导航组为3膝(7.69%),传统组为10膝(25.64%),χ2=4.51,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计算机辅助下(导航)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机械轴明显优于传统方法。边缘值(大于184°及小于176°)明显低于传统组。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导航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下肢旋转对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分析计算机导航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与标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假体旋转对线、术后下肢力线、假体位置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导航组采用计算机导航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CT测量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旋转角、胫骨假体旋转角、假体的联合旋转角及假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角;X线片上测量两组下肢冠状面力线,假体在冠状位、矢状位的位置.记录术后6周、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范围、KSS评分、Oxford评分及髌股关节评分.结果 对照组和导航组术后股骨假体平均旋转角分别为1.51°±3.55°和-0.63°±3.04°,假体联合旋转角为2.85°±4.07°和0.28°±3.43°,假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角为1.44°±4.55°和-0.43°±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胫骨假体旋转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X线片测量结果显示,导航组下肢冠状面力线、股骨假体冠状面位置优于对照组.功能评分显示,术后6周导航组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航可以避免假体旋转不良,改善下肢旋转对线及冠状面力线,有助于术后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影像依赖型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技术特点、学习曲线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应用非影像依赖型无线导航技术(导航组)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KSS.A类患者19例22膝,男5例5膝,女14例17膝,平均年龄64.53岁;同期应用器械定位技术(非导航组)41例45膝,男11例12膝,女30例33膝,平均年龄66.34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下肢力线和关节活动度无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力线内或外翻偏差、早期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及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导航组手术时间比非导航组长,但随手术例数增加及经验积累呈逐渐下降趋势,实施5例手术后因导航技术增加的手术时间平均小于17 min.导航组出血量(555.26±152.66)ml,非导航组(647.56±146.6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导航组术后下肢力线内或外翻偏差角度平均1.159°±1.322°,非导航组2.489°±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两组股四头肌功能不良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天导航组患者伸膝迟滞均小于25°.结论 导航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学习曲线短,术后早期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比传统定位技术快.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导航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骨科手术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 亦称为计算机手术导航.该技术是将空间导航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及机器人技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X线和CT对术后假体位置进行影像学分析,比较计算机导航关节置换术是否优于传统的手术方式。方法从2010年1月到2011年2月,本组共对160例患者进行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其中70例实施了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另外90例实施传统手术组。两组间性别、年龄、术前下肢力线角度无明显差异。术后通过X线平片及CT对CFA、CTA、SFA、STA、FRA、PTA等角度以及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进行了比较。结果术后两周,通过影像学分析,导航组患者的CFA、CTA、SFA、STA、FRA、PTA均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导航组术中出血多于非导航组(P<0.05)。非导航组手术时间比导航组手术时间短16min,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本实验中,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可以获得更精确的下肢力线,并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OrthoPilot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早期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同一手术团队在OrthoPilot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完成的最初连续40例TKA的临床资料。将40例患者按手术顺序分为前期组(第1~20例)和后...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经验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对4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导航微创组采用计算机导航下经股内侧肌入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病例的切口大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6周KSS评分,并采用影像学评价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结果对照组与导航微创组的切口长度分别为(18±4.2)cm和(11.8±2.8)cm;术后24h引流量为(410.5±130.2)ml和(280.7±121.6)ml;6周KSS评分为(141±24)分和(153±14)分;手术时间为(85.4±21.6)min和(118.4±18.3)min。统计学分析显示以上几项指标导航微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与导航微创组的mFTA分别为1.81°±1.42°和0.95°±0.9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P=0.023)。在导航组中,股骨和胫骨假体安装位置满意率达到95%和100%。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具有切口小、不干扰股骨髓腔、出血少、下肢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同时能够恢复下肢的机械轴线,假体位置安装正确,使操作具有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与传统手术疗效差异的比较,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自2006年12月~2007年12月行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11例12膝,男5例5膝,女6例7膝,年龄57~74岁;自2006年1月~2006年12月行传统TKA手术10例12膝,男4例5膝,女6例7膝;年龄56~78岁.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HSS评分;影像学评估:MFTA、LDFA、MPTA、STCA下肢力线;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4~12个月,平均8个月.经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传统TKA手术组与导航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HSS评分、MFTA、STCA下肢力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TKA手术,假体植入更准确,下肢力线更佳,并能减少出血量,早期疗效满意,但延长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取成年尸体下肢标本 20具,随机分为导航模板组和传统方法组,每组 10具 20个膝关节。导航模板组术前行下肢全长 CT扫描,利用逆向工程软件对 CT数据进行处理,设计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匹配的可定位截骨平面和外旋轴的导航模板,通过快速成型机制作模板实物用于尸体标本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操作。传统方法组按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操作。术后通过 CT扫描比较两种方法定位的截骨准确性。结果 导航模板与股骨髁和胫骨平台贴合紧密,无明显移动。导航模板组 18个膝关节的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截骨面与下肢机械轴垂直,2个膝关节内翻; 17个膝关节后髁截骨面与通髁轴完全平行,3个膝关节有成角。传统方法组 20个膝关节均出现下肢机械轴内外翻,其中 5个膝关节大于 5°; 20个膝关节均出现后髁截骨面与通髁轴成角,其中 10个膝关节大于 3°。结论 导航模板法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股骨外旋截骨准确性均高于传统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回顾分析经传统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期计算机导航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试验组。全部患者术前均表现出膝盖红肿痛、上下楼梯痛、坐起立行时腰部酸痛不适等临床症状,全部患者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仅为传统入路全膝关节置换,试验组在计算机导航系统下实施全膝关节置换。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分别于术前、术后5 d检测并对比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变化情况;计算并对比两组失血情况及术后各时间点引流量,同时记录患者围术期异体输血率及平均输血量;分别于术前,术后6、18个月采用膝关节功能量表(KSS)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记录术后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全部患者手术成功完成,术后伤口预后情况良好,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5 d,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均较术前降低,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电磁导航辅助与常规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的下肢力线与假体位置.方法 电磁导航辅助初次TKA连续病例64例100膝(导航组),非同期常规初次TKA连续病例62例100膝(常规组).比较术后3个月双下肢全长X线片及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上的机械轴线角,股骨、胫骨假体冠状面倾斜角(α角和β角),股骨假体矢状面倾斜角(γ角).结果 导航组机械轴线角为1.20°±1.92°,常规组2.3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导航组α角为89.33°±1.64°,常规组88.68°±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导航组β角为89.64°±1.47°,常规组89.26°±2.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航组γ角为90.86°±2.37°,常规组90.59°±3.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机械轴线角误差在±3°内者导航组占86%,常规组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α角误差≤90°±3°者导航组占92%,常规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β角和γ角误差≤90°±3°者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磁导航辅助较常规TKA可获得更加精确的假体位置和下肢力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股骨侧力线矫正而非胫骨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伴有关节外股骨严重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了在2005年1月至2010年为5月间,我院共收治了伴有股骨严重畸形的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例,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进行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平均随访27个月.术前膝评分平均10分,膝功能评分平均22分.术后膝评分平均85分,膝功能评分72分.术后下肢力线偏差均在3°以内.无患者出现导航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伴有严重关节外畸形的患者,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术不需要进行股骨、胫骨截骨,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对此类患者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良好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