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共培养后的细胞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活性。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常规诱导出DC、CIK,用肝癌细胞HepG2抗原冲击DC(Ag-DC),并将其与CIK共培养(Ag-DC-CIK),观察CIK和Ag-DC-CIK的细胞表型及增殖活性,并以肝癌细胞HepG2作为靶细胞,用MTT法检测CIK和Ag-DC-CIK的杀伤活性。结果: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Ag-DC-CIK细胞群增殖活性明显增强,且高表达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其增殖活性和杀伤活性较单纯的CIK细胞更高(P<0.05)。结论:肿瘤抗原致敏的DC与CIK共培养获得的Ag-DC-CIK增殖活性和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CIK细胞。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刺激因子,如抗cD3一McAb、IL.2、血清干扰素-γ(IFN-γ)、IL-1等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一群异质性细胞。它兼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杀瘤优点,比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CTL、TIL的增殖能力和细胞毒性强,因而成为近10年肿瘤生物治疗的热点。现就CIK细胞的特点、诱导、杀瘤机制及应用前景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具有抗原特异杀伤活性的效应细胞。方法:反复冻融法提取肿瘤可溶性抗原,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 terrazolium,MTT)法检测效应细胞杀伤活性。结果: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摄取肿瘤细胞抗原,并提呈给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所获得的DC-A-CIK细胞对同一种肿瘤靶细胞的杀伤活性,较CIK细胞、未摄取抗原的DC-CIK细胞及摄取不相同肿瘤抗原的DC-A不相同-CIK细胞具有更高的杀伤活性。结论:摄取肿瘤可溶性抗原的DC细胞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对相同肿瘤靶细胞的杀伤特性性和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4.
王洁  牟青杰  王占聚 《疑难病杂志》2010,9(1):17-18,F0003
目的探讨从脐血中大剂量制备CIK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Ficoll两步分离法分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诱导分化扩增。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物的免疫表型,MTT法检测其杀伤活性。结果CIK细胞经诱导后第4天细胞形态开始出现体积增大,胞核不规则,细胞数目增多,培养10 d后细胞数目成对数扩增,30 d后逐渐下降;免疫表型中以CD3~+、CD16+56~+细胞扩增最显著(P<0.01);第14天时CIK细胞对K562和Raji细胞株表现出强大的杀伤活性。结论细胞因子在体外可以大剂量培养脐血CIK细胞,扩增倍数高,杀伤活性强。  相似文献   

5.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曼  孙载阳  陈宝安 《现代医学》2004,32(2):132-135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ytokineinducedkiller ,CIK)是一种非MHC限制性的新型免疫活性细胞 ,其增殖能力强、杀瘤活性高、副作用小 ,优于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LAK) ,对于提高患者自身抗肿瘤免疫能力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CIK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邓牡红  兰彦红  童芳  刘霞  邓芬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5):148-149,15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64例,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80mL,经体外分离和培养DC+CIK细胞后,使用带有滤过网的输血器进行静脉回输。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82例为对照组,采刖护理干预患者82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62.2%)明显高于对照组(45.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0%)明显低于对照组(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用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大幅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索拉菲尼联合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 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IFN-γ、IL-1、IL-2和抗CD_3单抗诱导CIK细胞成熟,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第1、7、14天的CIK细胞表型.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CCK-8)检测索拉菲尼、CIK细胞及两者联合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体外杀伤效应,并用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CIK细胞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CD_3+CD_(56)~+细胞比例明显上升,14d时CD_3~+CD_(56)~+ 细胞比例达(46.83±2.53)%,与第1天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细胞量扩增了近1 000倍.索拉菲尼和CIK细胞在适当浓度及效靶比联合应用时表现出杀伤活性增强(P<0.01).索拉菲尼联合CIK细胞诱导的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率达(70.56±2.58)%,明显高于索拉菲尼组(45.38±1.76)%和CIK组(52.18±8.63)%(P<0.05).结论 索拉菲尼与细胞因子活化杀伤细胞疗法联合应用能明显增强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8.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局部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CIK细胞局部治疗脑恶性胶质瘤的不良反应和初步疗效,探索治疗脑恶性胶质瘤的新方法。方法神经外科显微镜下尽量彻底切除肿瘤,术中行快速冰冻,对病理为恶性(WHO分类Ⅲ级以上)并符合其他条件的6例埋置Ommaya储液囊;术后患者常规先行放射治疗;放疗结束后先化疗2个疗程;然后进行局部免疫治疗。治疗期间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根据不良反应判断其对治疗的耐受性;治疗前后行头颅MR检查并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初步判断治疗的疗效。结果有6例患者共接受10个疗程CIK细胞局部治疗。随访7~24个月,随访率100%。不良反应:发热2例4个疗程,头痛3例4个疗程,失语1例,肢体肌力下降1例,分别用物理降温、甘露醇脱水、加用镇痛药等对症治疗好转。疗效:本组自首次CIK细胞治疗至随访终点平均生存期12.5个月。6例中2例CR,1例PR,1例SD,2例PD。结论脑恶性胶质瘤CIK细胞局部免疫治疗不良反应轻,对症处理均能缓解;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该方法安全,患者能够耐受,并初步显示部分病例有一定疗效;对常规治疗手段失败的患者可以选择这一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治疗恶性肿瘤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原因及针对性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一2012年10月730例恶性肿瘤患者回输CIK细胞悬液后各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采取的治疗措施及分析可能的原因。结果CIK细胞回输后的不良反应有:发热(6.85%1、皮疹(1.64%)、消化道不适(0.96%)、关节疼痛(0.41%)、类过敏样反应及溶瘤综合征(均为O.14%)、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样反应(0.68%),除合并血压下降、严重过敏样反应及溶瘤综合征需对症处理外,余无需特殊处理。不良反应原因可能与CIK细胞的归巢特征及个体差异有关。结论此疗法是安全有效的过继免疫治疗方法,相关不良反应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   

10.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行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DC-CIK细胞免疫治疗过程中,良好的心理护理及各种不良反应正确的护理,是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制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鹏鑫  李贵新 《医学综述》2009,15(20):3071-3073
随着免疫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分子生物学的高速发展,细胞介导的过继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是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过继免疫治疗方法,研究和应用进展迅速。CIK细胞在体外可以快速扩增,具有高效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限制性杀瘤活性,被认为是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新希望。随着细胞操作及基因修饰技术的日益精进,人们正逐渐改进CIK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处理方法,以便进一步提高CIK细胞的增殖率及特异杀伤力,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化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方法:40例非手术治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分2组化疗,每组20例.单纯化疗组:顺铂(25 mg/m<'2>,静脉滴注,第1~3天)、四氢叶酸钙(100mg,静脉滴注,第1~5天)和5-氟尿嘧啶(50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每3周1...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应用细胞网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进行实体瘤治疗的临床试验在困内外陆续开展。该疗法在临床治疗中表现出明湿优于其他过继性免疫治疗手段的强大优势,因而被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临床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中。CIK可作为单独的治疗方法,也可与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结合进行综合治疗。本文追踪闰内外的研究进展,对CIK的来源及表型、活化及扩增、抗肿瘤作用机制、CIK的临床应用、新的技术方法、副作埔的处理、疗效评价等诸方面作以简略介绍,对目前治疗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单纯化学治疗对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行单纯CIK治疗,20例行单纯化学治疗。观察指标包括客观反应率、疾病控制率、1a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CIK治疗组患者部分缓解2例,病情稳定5例,病情进展7例;客观反应率14.29%,疾病控制率50.00%,1a生存率57.14%。化学治疗组患者部分缓解3例,病情稳定8例,病情进展9例;客观反应率15.00%,疾病控制率55.00%,1a生存率40.00%。2组患者客观反应率、疾病控制率和1a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IK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化学治疗组(P〈0.05)。结论CIK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与化学治疗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治疗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回输的过继性免疫治疗是一种新的生物治疗方法。通过对5例接受CIK细胞回输治疗晚期肺癌患者的护理,总结认为对接受CIK细胞回输治疗的患者要做好心理护理;回输前要监测生命体征,重点是监测体温;回输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监测生命体征,并揉捏回输袋,以免细胞沉淀使回输不均匀;回输后仍要监测体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Shi M  Zhang B  Tang ZR  Lei ZY  Wang HF  Feng YY  Liu JC  Fan ZP  Li HW  Mu JS  Wang FS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3):2049-2053
目的 观察肝癌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CIK细胞 )回输后 ,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评价CIK细胞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成份血采血机采集13例肝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后 ,于培养的第 4、7、10、13、15天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 ;CIK细胞回输前及回输后取病人外周血 ,流式细胞仪测定Ⅰ型树突状细胞(DC1)和Ⅱ型树突状细胞 (CD2 )的比例。结果 诱导培养后 ,CD3+ CD8+ ,CD3+ CD5 6 + ,CD2 5 + 效应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 ,分别由最初的 33 5 %± 10 1%、7 7%± 2 8%和 12 3%± 4 5 % ,上升至 36 6 %±9 0 %、18 9%± 6 9%和 16 4 %± 5 9% ,其中CD3+ CD8+ 可维持较高水平 ,CD2 5 + 和CD3+ CD5 6 + 比例分别于培养后的第 7天和第 13天开始下降。CD3+ CD4 + 和NK细胞比例略有下降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CIK细胞回输后DC1和CD2细胞亚群的比例明显升高 ,分别由回输前的 0 5 9%± 0 2 3%和0 2 6 %± 0 12 %上升至回输后的 0 85 %± 0 2 7%和 0 4 3%± 0 2 0 %。CIK细胞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CIK细胞治疗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肿瘤,在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超过50万人[1]。目前肝癌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切除、肝脏移植、局部射频消融、动脉栓塞治疗、生物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由于其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即为中、晚期,难以进行手术根治。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则导致肿瘤生物免疫、基因治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取得显著进步,已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郭晓嘉  柴晔  曾鹏云 《医学综述》2013,19(18):3291-3294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是在体外用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γ以及CD3单抗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而获得的一组异质细胞群(CD3 +CD56 +),其增殖能力和细胞毒活性都较高.其不但可逆转部分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现象,还可能对G0期的瘤细胞有效.一些临床Ⅰ~Ⅱ期试验已经证实了CIK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外,临床上为进一步提高CIK细胞的疗效,还应用了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如白细胞介素2和树突状细胞等).CIK细胞内在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治疗肾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肾癌患者随机分入2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2组患者均先行手术切除,治疗组术后给予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和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然后再行CIK细胞回输治疗。对照组术后仅给予IL-2和IFN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D3+、CD4+及CD16+CD56+显著上升,CD8+细胞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比值及CD16+CD56+及CD8+均无显著变化。治疗组生活质量(quanlity of life,QOL)评分改善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1.7%和 80.0%,1年转移率分别为13.9%和22.9%,1年复发率分别为5.6%和11.4%,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IK细胞联合手术治疗肾癌可以提高肾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周敏仪  祁岩超  黄建云 《广东医学》2012,33(16):2444-2446
目的比较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自身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健康人来源的CIK细胞对肺癌细胞株A549杀伤作用的差异,初步探讨差异形成的机制,为临床应用健康人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细胞因子诱导成CIK细胞,LDH释放法检测不同来源PBMC及CIK细胞对A549杀伤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及NK细胞活化受体(NKG2D)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患者及健康人血浆游离MHCⅠ类相关链A分子(sMICA)水平。结果健康人来源的CIK细胞各亚群有更高的NKG2D受体表达,而血浆游离MICA浓度较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低,表现出更有效的抗肿瘤作用。结论健康人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