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云:“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条文中“喜悲伤”之“喜”字,系一动词,为此病人喜哭好哭;“数欠伸”之“数”字,为频繁之意,汤本求真谓“喜及数字屡之意”。其所谓“欠”者,为  相似文献   

2.
声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它包括听辨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四诊抉微》云:“听声审音,可察盛衰存亡”。本文现就声诊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作初步探讨。1聆五声之变,知赛热虚实五声,即呼、笑、歌、哭、呻。若五者失其正声,则为变,变则病生。从而通过声音变化来判断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一般来说,声音高亢,宏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实证、热证,是阳盛气实,机能亢奋的表现;声音低微细弱、懒言,声音断续,或前重后轻,多属虚证、寒证,多…  相似文献   

3.
略谈脏躁     
“脏躁”是临床常见病证。《金匮要略》说:“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笔者认为:“脏躁”即是一个病名,又代表一种证候,此病妇人男子皆有,惟妇人比较多见。似现代医学中癔病,神经官能症等类病。  相似文献   

4.
中医声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四诊中闻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医师章》)来诊断疾病。其中“五声”就是声诊的内容之一。可以看出:声诊在西周已经初具萌芽。至于明确提出声诊的方法,则最早见于《内经》。书中有关声诊的记载较多,但散见于各篇之中,未有专论。其主要是以“正声五音”的相应不相应来讲别五脏的病变。直到汉代,张仲景在继承前人的经验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声诊方法,以诊察病人的语言、呼…  相似文献   

5.
脏躁证是以内脏阴液不足所致而定名。发作时可出现头晕目眩,健忘失眠,坐立不安,若有所失,惊悸怔忡或呈现神志异常,短暂的妄闻妄见,全身振颤,四肢抽动等类似癫痫证;或呈悲伤欲哭,语无伦次:或意识蒙胧,表情淡漠,全身倦怠;或如痴如醉,欠伸频频等证,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癔病.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本病的发生男女皆有,以中青年女性多见.  相似文献   

6.
“脏躁”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一般来说此病多见于妇人,但临床上男人、小孩亦有之。陆渊雷有《金匮要略今释》中指出:“然患此者虽妇人为多,男子亦往往而有”。现录治验一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脏躁”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脏躁》,篇中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历代医家关于脏躁持不同观点,王叔和在《脉经》中称本病为“脏燥”,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也称“脏燥”,  相似文献   

8.
脏躁病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对于本病的描述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由于作者只对脏躁的症状及方药进行简单描述,使得后世医家对“脏躁”的认识众说纷纭,缺乏统一的观点。为此对历代医家脏躁医案进行  相似文献   

9.
中医的四诊渊源于《内经》。综观《内经》闻诊内容散见于各篇,其涉及面之广、理论之精湛、临床意义之大,决不亚于其它诊法。本文拟就其有关闻诊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闻诊的理论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从而明确了闻诊的具体内容主要是“视喘息、听音声”。  相似文献   

10.
癔病即古人所称之臓躁症,早见于仲师所著金匮要略中。该书妇人杂病篇记载有“妇人臓躁喜悲伤欲哭、数久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至今用之仍具良効,而近代疗法如暗示和各种电疗法结合起来,为降低情绪性兴奋的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崇上所训,于临床中;对谵语、神识不清、烦躁不宁、哭笑无常、头痛、头晕等症,均诊为“脏躁”。本病多见于妇女,因多思忧虑,日久肝郁化火、伤阴耗液,以致心脾两虚。笔者酌其证,  相似文献   

12.
脏躁病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方证俱简,如“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验之临床,往往缺乏捷效。笔者从郁论治,效果满意,兹结合临床谈一下治疗体会。 脏指心脏,躁为躁动不安之意。脏躁病以悲伤欲哭,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时时欠伸为主证。各种原因致情志不畅,肝气郁滞;久郁不解,气滞血瘀;郁而不伸,伤及脾肾,脏腑失濡,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发为脏躁病。其涉及多个脏腑,但以心脾肾为主,尤以心为轴心。由于病程长短有异,个人体质有别,主证各有侧重,只有区别不同证型论治,方可获良效。 1 肝气…  相似文献   

13.
闻诊小史考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闻字从“耳”,《说文》云:“闻,知声也”,即闻字原为听声之意,如《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故闻诊最初主要是听声诊病的方法。闻诊的起源可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据甲骨文记载,在殷代就有了“疾言”,即语言方面的疾病,这类疾病则需要运用闻诊来诊断。《周礼·天官》说当时的“疾医”已能“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左传》有云:“天有六气……征为五声”,说明当时已认识到了“五声”这一闻诊基础理论的重要概念,并用之于诊病。《史记·  相似文献   

14.
谈中医闻诊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斌  杨爱萍 《陕西中医》2005,26(12):1398-1399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患者病情的诊察方法。早在殷代就已有“疾言”,即语言方面的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扁鹊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而《难经》则将闻诊与其他三诊相提并论,以望、闻、问、切为序,确立了闻诊在四诊中的位置,强调了闻诊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四诊之一的闻诊,在当今中医界渐有被忽视的势头,无论教学或是临床,闻诊的重要性均难以得到重视,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往往不能四诊合参,使许多疾病漏…  相似文献   

15.
孙浩 《中医杂志》2002,43(6):477-477
甘麦大枣汤为张仲景之名方,由"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组成.主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其方用小麦滋养心气,甘草、大枣甘润生阴,使心肝脾肾受养,则其躁自平矣.近几年来,笔者用本方治疗妇女有多种表现的情志(心理)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相似文献   

16.
诊法是辨证的基础,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一环,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特色之一,本文仅就中医诊法的特点略述己见,希求指正。四诊合参的整体观古人对于诊法是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难经·六十一难》亦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  相似文献   

17.
妇人脏躁证,其证名源于东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后人宋·林亿等诠次,明·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方论》中《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临床治疗术语·疾病部分》定义,为“因情志不舒,郁火内扰,或天癸将绝之时,阴血亏虚,阴阳失调,气机紊乱,心神不宁所致。以神情抑郁,烦躁不宁,悲伤欲哭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本病好发于女性,临床多以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伸,神疲乏力  相似文献   

18.
甘麦大枣汤乃临床常用方,源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原文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笔者根据辨证运用于临床,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病案举例例一:吴×,男,56岁,工人。精神分裂症。患精神分裂症多年,两耳鸣响如钟鼓之声,常有幻觉症状出现,尤以幻听最为明显。神志呆滞,语言迟钝,夜不安寐,服用奋乃静等镇  相似文献   

19.
妇人无故悲哭,或哭笑无常,烦躁不宁,神志恍惚,频频哈欠,夜不能寐,称为脏躁。脏躁的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病治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医宗金鉴》注:“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情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  相似文献   

20.
甘麦大枣汤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主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全方仅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具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功,该方虽为治疗妇人脏躁之方,但经临床辨证,亦可用于其他病证。笔者以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