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晚清学者廖平"脉学"著作的考察和研究,认为廖平"脉学"思想尽管是以<内经>为价值取向,对<难经>倡导诊脉"独取寸口"的学说提出挑战而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他敢于对中医"脉学"经典著作"疑经辨伪"的精神和方法,反映出他谋求中医脉学创新、发展的愿望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对推动中医脉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脾瘅"证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瘅"始见于<素问·奇病论>."瘅"与疾病有关的涵义有三.从王冰、张景岳等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看其病因为"肥美之所发也",病机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口甘、中满"为其症状,治则为"除陈气",方药以兰治之.  相似文献   

3.
关于<灵枢·经脉>中"以经取之"一语的含义,后世的通行解释已失其本义,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相关篇章的综合分析,并结合自身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认为"以经取之"的真正含义并不是"从本经取治",而是指"以常规方法治之".  相似文献   

4.
藏药"佐塔"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利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分析"佐塔"中的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并观察其微观结构.方法 等离子发射光谱(OES)-质谱仪(MS)联用对"佐塔"进行全元素定性、定量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SEM-EDAX)分析"佐塔"中所含成分的晶形并观察其微观结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初步对"佐塔"不同极性提取物进行有机成分的探索.结果 "佐塔"中含三十多种元素,其中主要成分为S和Hg;含有六方HgS、单质C、Fe3O4等晶系;"佐塔"颗粒大小为1~5μm,基本以积聚态的形式存在,且形状和分布都不规则.结论 "佐塔"中含有多种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但其药效成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涉及"上寒下热"理论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探讨其证治规律.认为"上寒下热"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包含外感寒湿阻滞气机、内生寒湿格拒化热、药食不当所生变证等;其病位非单一部位,包含胸中与丹田、肺与肾、胃与肠等;治法包含升阳入阴、升降阴阳、寒热分治、分消水热等.  相似文献   

6.
湿邪致病缠绵易发、复杂多变,历代医家对其治法探讨颇丰.基于湿邪自身特性以及其与脾胃、气血津液之间的密切关系分析湿邪致瘀病机,以此探讨"治湿辅以活血"治法思路."治湿辅以活血"含义有三:湿易致瘀,治湿应有活血之考虑;湿病日久易具生瘀之患,适时酌情辅以活血,体现"既病防变"思想;治湿"辅"以活血,从瘀治湿是湿邪治法的组成部...  相似文献   

7.
对涉及"上寒下热"理论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探讨其证治规律.认为"上寒下热"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包含外感寒湿阻滞气机、内生寒湿格拒化热、药食不当所生变证等;其病位非单一部位,包含胸中与丹田、肺与肾、胃与肠等;治法包含升阳入阴、升降阴阳、寒热分治、分消水热等.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中的脉字含义丰富多样,虽然后世未对其含义达成共识,但笔者通过综合分析,将其归纳为5种,即脉管、脉象、脉气、诊脉、经络.通过对"脉"字各种含义的了解及熟悉其不同的语言环境,将有助于更深入的研究<黄帝内经>理论,从而对<黄帝内经>理论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小儿自出生之后,就开始了自身的阴阳平衡,其阴阳平衡是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少阳为枢"是"少阳学说"的理论核心,用"少阳为枢"来解释小儿不断枢转、变化的"阴阳平衡"十分恰当。随着"阳生阴长",新的阴阳平衡不断取代旧的阴阳平衡,构成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基本生理特点。同时,该理论也可解释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因此,少阳学说可以涵盖"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  相似文献   

10.
"初病在络"与"久病人络"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病在络"与"久病人络",初学者常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感到迷惑,笔者从分析络脉含义上着手,简要阐明"初病在络"、"久病人络"虽说法不同,而实质相同:均为邪气侵入络脉.其根本原因在于;络脉是流动的网络,邪气深人部位内外不同.  相似文献   

11.
乔云英 《光明中医》2011,26(2):301-302
本文提出针灸医籍当中"气至"的含义不仅仅是指针感,"气至"与"针感"不同,"气至"更是一种针刺有效的标志。临床判断气至的方法可以从不同的针刺感应、针感的传导方向及针刺后机体整体感觉来判断。《内经》中所讲的"气至而有效"有其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辨证元的意义与哲学思想入手,揭示辨证元与中医整体观念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进而阐述其在四诊信息分类中的应用及对方剂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瘿病"记载最早见于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说:"何谓瘿?其皮宽,有似樱桃,故名瘿,亦名瘿气,又名影袋"。"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气、痰、瘀为基本病机,因气生痰,因痰致瘀,痰贯穿于始终;痰凝气结、火盛阴伤乃病机重点。治疗有辨证分型、经典方剂、中药外敷、针灸等。中医药治疗多局限于临床观察,缺乏现代医学支持。期待遵循循证医学理念,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符合中医辨证动物模型,提供更加可靠、全面、系统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14.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思想,《伤寒论》将升降理论思想贯穿于六经辨证,而对升降学说从理论阐发,当从金元诸家开始,其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升降学说,如刘完素之玄府水火升降观、张从正之攻邪升降观、李杲之脾胃为升降枢纽观、朱丹溪之五脏气血升降观,均对后世气机升降理论学说阐发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李献宗 《光明中医》2010,25(7):1229-1231
中医治疗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基本要求就是治"神",属中医的一项重要内容的针刺疗法自当不在例外。本文所要讨论的是针刺"治神"的内容、临床意义及其现状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吴承玉教授治疗奶癣的临床经验。方法: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通过临床跟师观察总结吴承玉老师采用中医辨证整体观理论指导治疗婴儿奶癣的经验,详细论述了新生儿母病及子和子病治母的理论基础,及婴儿奶癣的辨证治疗。结果与结论:子病治其母的治疗方法有其理论基础,疗效确切,并可以通过子母关系理论对母婴疾病中多种疾病的治疗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袁开惠 《中医教育》2010,29(6):36-38
"上池之水"为何物,历来说解不一,本文从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等方面对"上池之水"作了探讨。认为其为古人认识中的天上所来之水,即露、霡霂。古人以其服药行为与汉代承露、饮露习俗有关,也说明了中国医学于汉代已经具备服药用水的卫生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19.
在对以往各种辨证方法的实质与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由病位、病性要素组合成"证",进而建立起辨证统一体系."证"的规范化包括症状规范、证名规范、证候诊断标准的制定,还应重视专科特色辨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求"蛇串疮"的中医辨治用药规律。方法:选取近十年中医文献中有关治疗蛇串疮的医案、方剂,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计量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学分析。结果:药物类别上以清热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及解表药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及理气药;药性以寒性药物占多数,其次为微寒药、温性药和平性药;药味以苦、甘、辛味药物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药味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肝经、胃经为主;高频药物包括甘草、柴胡、栀子、黄芩、当归、生地、龙胆草、板蓝根、泽泻、蒲公英、车前子、金银花、木通、大青叶、赤芍。结论:中医治疗"蛇串疮"用药以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宣散通滞并用的特点,同时又注重疏肝清心健脾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