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 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36例ISCI患者(分类为ASIAC或D),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8例).所有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减重组还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3个月.在训练前后对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步行能力评定、10 m步行速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 减重组患者ASIA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的恢复好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前后减重组与对照组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能够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20例胸段不完全SCI患者(分类为ASIA C或D)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0例,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营养等药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针刺等;减重组患者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及早接受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FIM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及ADL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重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而FIM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及ADL能力2组均有提高(P<0.05),其中FIM步行能力及10 m步行速度减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能显著提高不完全SCI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减重步行对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998-01/2004-12辽东学院医学院脊髓损伤住院及门诊患者30例。于椎体减压及内固定术拆线后转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采用电针配合减重步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减重步行训练。6个月后,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l指数评定,步行功能采用Lindmark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Fugl-Meyer指数评分接近(8.5&;#177;6.3.8.8&;#177;7.2,t=0.12,P&;gt;0.05);Lindmark指数评定无差异。6个月后实验组Fugl-Meyler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3.8&;#177;4.1.17.2&;#177;5.0,t=3.95,P&;lt;0.01)。Lindmark指数评定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40.0&;#177;3.8,112.0&;#177;2.6,t=19.8,P&;lt;0.01)。结论电针配合减重步行可以提高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明显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骨骼肌萎缩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20例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减重组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及早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3个月。在训练前后对患者进行大腿周经测量、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步行能力评定、10m步行速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减重组患者还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前后进行下肢大腿中部肌肉MRI检查。结果减重组患者训练后,MRI示下肢肌肉均较训练前相对肥大。减重组步行能力、10m步行速度的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减重组与对照组大腿周经、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不仅能够改善脊髓损伤引起的下肢骨骼肌萎缩,而且能够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减重步行对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998-01/2004-12辽东学院医学院脊髓损伤住院及门诊患者30例。于椎体减压及内固定术拆线后转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采用电针配合减重步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减重步行训练。6个月后,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指数评定,步行功能采用Lindmark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Fugl-Meyer指数评分接近(8.5±6.3,8.8±7.2,t=0.12,P>0.05);Lindmark指数评定无差异。6个月后实验组Fugl-Meyer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3.8±4.1,17.2±5.0,t=3.95,P<0.01)。Lindmark指数评定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40.0±3.8,112.0±2.6,t=19.8P<0.01)。结论电针配合减重步行可以提高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明显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所致的瘫痪是一种严重的残疾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通过对 1例T1 损伤合并脊髓空洞症致截瘫的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 (包括X .O .S训练仪、截瘫支具、减重平板步行等训练 )后 ,目前患者在助行器帮助下可行走 10 0m ,达到日常生活完全自理。康复治疗效果显著 ,报道如下。一、病例介绍患者为男性 ,5 1岁 ,因双下肢麻木、乏力 2年 ,进行性加重致双下肢瘫痪 1个月 ,诊断为T1 5脊髓肿瘤合并脊髓空洞症 ,于1999年 4月在外院接受脊髓肿瘤切除手术 ,术后 40d来我院接受康复治疗。当时患者脊髓损伤平面在T1 ,脊髓损伤分级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等速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肌耐力和社区步行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腰段不完全性SCI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运动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和肌耐力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测试2组患者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速耐力比(RO)、股直肌(RF-MPF)和股二头肌表面肌电平均功率频率(BF-MPF),并进行6分钟步行测试(6MWT),同时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可完成社区性步行的例数。 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以上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的腘绳肌和股四头肌RO、RF-MPF、BF-MPF和6MWT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27例患者中有25例可以完成社区性步行,对照组28例患者中有20例可以完成社区性步行,组间比较,χ2=4.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等速运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不完全性SCI患者的下肢肌耐力和社区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采用改良的简易打击装置制作T11完全性SCI模型,将SCI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减重步行训练组、联合治疗组(干细胞移植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和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处理),每组10只大鼠。SCI手术1周后,对干细胞移植组及联合治疗组大鼠进行干细胞移植。取传至第3代的BMSCs,移植前1天用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标记,移植后减重步行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进行减重步行训练,其余2组进行自由活动。分别于SCI后第1、2、3、4和5周,通过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来判断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于SCI第5周,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神经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MAP-1β)及波形蛋白(VIM)的阳性表达,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分化及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恢复情况。 结果①BBB运动功能评分显示,SCI手术第2周联合治疗组BBB评分为[(6.60±0.97)]分,明显高于其余3组;干细胞移植组和减重步行训练组的BBB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5.00±0.67)和(4.80±0.63)]分,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术后第3周,干细胞移植组的BBB运动功评分为[(8.00±0.67)]分,高于减重步行训练组[(6.80±0.7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化染色法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特异性标志物(NSE、MAP-1β、VIM)阳性细胞充填于各组大鼠的SCI组织中,通过半定量分析法读取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阳性表达半定量值,联合治疗组分别为[(4.72±0.19)、(4.50±0.22)和(4.62±0.27)]分,明显高于其余3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免疫荧光染色法显示,联合治疗组神经特异性标志物(NSE、MAP-1β、VIM)荧光表达明显强于其余3组,同时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增生和分化。 结论干细胞移植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可有效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且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干细胞移植组和减重步行训练组。  相似文献   

9.
减重步行训练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彤  毕胜 《现代康复》2001,5(8):58-59
章介绍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于脑卒中脊髓损伤(SCI)等运动功能障碍病人,康复作用的实验室依据,临床对照研究及康复治疗效果。提示BWSTT能使病人更早重建生理步态,较快恢复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减重步态训练对胸11(T11)~腰4(L4)节段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能力及综合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胸腰段SCI患者按开始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号(1~60),奇数编为治疗组,偶数编为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心理疏导、运动治疗(不包含减重步态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矫形支具治疗等,其中运动治疗每次45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2周;物理因子治疗每次15~20 min,每日2次,每周6 d,共治疗12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美国Pneumex公司生产的减重步态训练仪(型号:Pneu-DPW)进行减重步态训练治疗,每次30~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计划全程实施完成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分别采用综合功能评定量表(FCA)进行综合功能评分(FCA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2011年修订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中的运动项目评分法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ASIA评分),采用FCA中的行走项评分法进行患者步行能力(WA) 评分,并全部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FCA、MBI、ASIA和WA评定评分分别为(42.83±10.13)、(26.50±12.33)、(9.97±11.44)和(2.10±0.40)分,对照组上述各项评分分别为(43.67±11.73)、(27.17±12.98)、(9.93±11.52)和(2.13±0.43)分;治疗前2组上述各项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各项评分分别为(81.87±7.49)、(72.67±7.04)、(17.30±16.40)和(7.47±2.05)分,对照组则分别为(74.93±8.89)、(66.00±8.03)、(13.67±12.85)和(5.07±1.87)分;2组FCA、MBI、ASIA和W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各项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减重步态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较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胸腰段SCI患者更能显著提高胸腰段SCI患者的步行能力,且更能显著地促进胸腰段SCI患者的综合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部分重量支撑平板训练(BWSTT)新模型对不完全性SCI大鼠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实验组大鼠采用自制装置进行BWSTT。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实验组大鼠运动训练2-4周组,斜板实验、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训练3周和4周组较训练1周和2周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BWSTT新模型能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并与运动训练时程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大鼠脚桥核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雌性SD大鼠24只分为减重步行训练组、未训练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用美国NYU脊髓冲击损伤仪制作大鼠T10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采用PET-CT、免疫荧光染色及BBB评分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iSCI)大鼠中脑运动区(MLR)脚桥核可塑性变化和后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结果:减重步行训练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在造模后4周、7周两个时间点的分值均较未训练组高(P0.05)。假手术组大鼠在造模后1周、4周、7周3个时间点的BBB评分值均明显高于训练组和未训练组(P0.01)。虽然训练组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的标准摄取值(SUV)的平均值较未训练组增高,而且假手术组的SUV值最高,但三组SUV值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神经元特异性核抗原(NeuN)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训练组、未训练组、假手术组三组间大鼠脚桥核的神经元数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脚桥核2型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GLUT2)的积分光密度值(IOD)比较,假手术组IOD表达最高,训练组较未训练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能够明显提高i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及其脚桥核中谷氨酸能信号传递,而且iSCI后大鼠中脑脚桥核的整体代谢及神经元数量无明显改变。因此认为脚桥核的谷氨酸表达增强是减重步行训练使iSCI大鼠后肢步行功能改善的原因之一。减重步行训练能使脚桥核发生神经递质表达层面的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及Cdh1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1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A)、步行训练组(B)、针步组(C)、对照组(D),每组30只,及假手术组(E)、空白组(F),每组15只。A、B、C、D组采用切割型脊髓损伤模型法制备SCI模型;E组仅暴露脊髓。并于术后3d开始A、B、C组相应治疗,D、E不予治疗,F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3、5、7、14、21d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BBB评分;及提取脊髓损伤节段组织总RNA,用实时荧光定量测定PCR检测损伤区Cdh1 mRNA的表达。 结果:21d后治疗组BBB评分明显高于D组,其中C组最高,B组次之,A组最少,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dh1 mRNA的表达C组最高,与其他各组有显著差异(P<0.01);A、B组与D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A、B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或针刺治疗都对SCI大鼠运动功能及损伤部Cdh1 mRNA的表达具有良性作用,二者结合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改善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减重量步行训练(BWSTT)和传统神经发育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的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0%BWS组、0%BW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入组后,30%BWS组患者予30%初始减重量加电动跑台,0%BWS组患者予无减重量加电动跑台,对照组予传统神经发育疗法训练;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5d,连续4周。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Tinetti步态评测表、步速和步长、步行距离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功能。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BBS、FAC、Tinetti、步速和步长、步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30%BWS组和0%BWS组患者BBS、FAC、Tinetti、步速和步长、步行距离均明显改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30%BWS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0%BWS组(P〈0.05);对照组患者BBS、FAC和步行距离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BWS组患者BBS、步速和步行距离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减重加电动跑台条件下,改善患者步态和步行能力的效果最佳,无减重加电动跑台次之,传统神经发育疗法的效果较慢。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body-weight-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on walking ability and physical function in an elderly individual with incomplet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Participant and Methods] The patient was a 68 year-old male with an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at the C3/C4 level, incurred when he was 56 years old. He initiated home-based body-weight-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using a body-weight-supported treadmill installed at his home. His walking ability was measured as the percentage of body weight load reduction, and his physical func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manual muscle testing and measuement of the range of motion of his lower limbs. [Results] The physical function of the lower limbs was improved, maintained, or showed delayed decline until 9.5 years post-injury. [Conclusion] Long-term body-weight-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may improve, maintain, or at least delay the decline of the physical function of participants for several years, without causing any remarkable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和巢蛋白(nestin)、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蛋白表达来探讨电针(EA)结合减重步行训练疗法(BWSTT)干预脊髓损伤(SCI)的作用。 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清洁级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电针组)、电针结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组(电针+训练组)。用美国NYU脊椎冲击损伤仪致大鼠T9—T10段脊髓急性中度损伤模型。BBB运动功能评分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时间点损伤段脊髓NGF和nestin的表达。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两治疗组BBB评分显著增加,电针结合减重步行训练组在术后第14天和第28天显著增加,与电针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治疗组脊髓损伤术后第14天和第28天NGF和Nestin的表达显著增加,但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①电针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内源性NGF和nestin的大量表达来促进神经再生。②电针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对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督脉电针及两者联合治疗对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对72只成年SD大鼠建立胸10脊髓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减重步行训练组(BWSTT)、督脉电针组(电针组,EA)和训练+电针(联合组,BWSTT+EA)各18只,每组再分为8d、15d和30d 3个小组(n=6).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脊髓损伤尾端组织中BDNF的表达.结果:单纯减重步行训练或/和督脉电针均能使不同时间点脊髓损伤大鼠BBB评分、脊髓组织BDNF表达水平提高(P<0.05);减重步行训练和督脉电针对BBB评分、脊髓组织BDNF表达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减重步行训练和督脉电针联合干预对促进脊髓损伤的康复效果更佳.各治疗组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BBB评分、脊髓组织BDNF表达水平提高(P<0.01);尽量长时间的应用减重步行训练和督脉电针的联合治疗对促进横断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最佳.结论:减重步行训练结合督脉电针可以促进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干预时间越长疗效越佳,且3者间存在协同作用,这种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脊髓组织中BDNF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减重平板训练(BWSTT)和甲基强的松龙(MP)联合应用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 B)表达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按随机分配法,分为损伤对照组(n=12)、BWSTT组(n=12)、MP组(n=12)、联合治疗组(n=12)。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对照组损伤后不做处理,减重平板组于损伤后1周平板训练,MP组损伤后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联合治疗组损伤后给予MP治疗联合平板训练。每组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1周、2周、3周、4周、5周时采用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于训练结束时取T12—L2节段脊髓,采用免疫组化法结合光密度分析法观察BDNF及其受体Trk B的表达。结果:1每组大鼠损伤后5周时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本组1周时评分显著增高(P0.01)。2从损伤3周后,与损伤对照组比较,其余3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明显增高,且联合治疗组显著高于减重平板组和MP组,5周时,减重平板组评分高于MP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免疫组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减重平板组、MP组、联合组大鼠脊髓组织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BDNF及Trkb表达高于单纯平板组和MP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减重平板训练联合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比单纯减重平板训练和MP对SCI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 B的表达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恢复作用。方法:51例脑卒中患者分入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PT),实验组加BWSTT。共6周,5次/周,1单元/天,30min/单元。训练前后各行1次评价。结果:训练后实验组FAC评分、FMA下肢评分、步速、步长均明显提高(P<0.05),患侧单肢支撑期明显延长,双侧支撑期明显缩短(P<0.01),而对照组仅FMA下肢评分明显提高(P<0.001)。两组间对比,仅FMA下肢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均为实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BWSTT可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增加患侧单肢支撑期,减少双侧支撑期,改善步态对称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跑台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后大鼠肺功能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96只SD雌鼠,随机分成4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非训练组、脊髓损伤训练组.脊髓损伤训练组大鼠于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跑台运动训练.分别在术后第3天、术后第14天检测4组大鼠动脉血气分析,肺组织湿/干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