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氯丙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情绪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用氯丙嗪进行情绪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干预组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氯丙嗪治疗。对照组23例患者用安定治疗。结果:干预组患者中情绪反应正常者和轻度者明显刘于对照组(P<0.01)。ST段持续抬高时间及持续性胸痛,室性心律失常、心梗延展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情绪反应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氯丙嗪进行情绪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改云  柴小琴 《包头医学》2008,32(3):181-182
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情绪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对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结果:由于情绪差异导致患者在相同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下,出现不同的治疗效果.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紧急抢救、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情绪稳定,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康复.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部位、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和死亡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高血压对AMI的预后有极其重大的影响。结论:血压增高是AMI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因素,使AMI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 探讨夜间入院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7年以来入院的AMI患者135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夜间入院组 (n=51)和白天入院组(n=84)。收集两组患者再灌注治疗率及介入治疗患者入院到球囊开通时间(door-to-balloon time, DTB)等资料。比较两组院内病死率、6个月病死率。结果 与白天入院组比较,夜间入院AMI患者介入治疗率低(P<0.05),TDB时间长(P<0.01),院内病死率升高 (13.7%比7.1%, P=0.169),6个月病死率显著升高(21.6%比9.5%, P<0.05)。结论 AMI夜间入院患者近期预后相对更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急救护理组(对照组)48例与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组(观察组)52例.比较两组预后.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1%,对照组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开始溶栓时间(38.2±5.7)h,明显早于对照组的(67.2±13.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0,P〈0.01).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病死率,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升高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入院时24小时内白细胞计数<10×109/L和>10×109/L,将病人分为白细胞正常组和白细胞升高组,观察观察心肌酶谱水平变化,并记录急性期主要心脏事件及临床预后。结果:白细胞升高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泵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比白细胞正常组患者高(P<0.05)。结论:白细胞升高与AMI临床预后有关,是预测心肌梗死短期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贫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2月间资料完整的251例AMI患者,依入院时(6h内)红细胞比积(Hct)水平分为3组:A组,Hct≤0.33(33例);B组,0.33相似文献   

8.
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 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使病人负面情绪得以纠正,经实验对比证实具有明显疗效。应用实验研究方法,统计学处理,心理干预组治疗前后较对照组焦虑及抑郁程度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证明 ,梗死前短时间内心绞痛发作可诱发心肌缺血预处理 (IP) ,从而延迟心肌细胞的坏死 ,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和并发症。我们通过对我院 1995年5月— 2 0 0 1年 5月收入院 10 0例AMI患者的临床观察 ,分析了 6h内心绞痛发作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 0例患者均为首次AMI ,符合WHO 197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 67例 ,女 3 3例 ,年龄 46~ 77岁 ,平均 (5 6± 2 .1)岁。以梗死前 6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二组 :A组为有心绞痛发作组 ,共 60例 ,B组为无心绞痛发作组 ,共…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糖水平进行分组,APG≥11.1 mmol/L为观察组;APG<11.1 mmol/L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的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大,日后应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减少对心肌梗死患者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D二聚体(D-dimer)质量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和远期心源性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AMI患者3 990例,根据D-dimer质量浓度分为3组:≤0.50 mg/L、0.51~0.80 mg/L、≥0.81 mg/L,平均随访时间为2.1 (1.0~4.0) 年。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D-dimer对心源性死亡的影响。结果 D-dimer≥0.81 mg/L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居多、体质量指数较低,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较多,3支病变较为多见,住院期间肾小球滤过率较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峰值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50%患者比例明显升高。D-dimer≥0.81 mg/L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累计心源性病死率(18.7%)高于D-dimer≤0.50 mg/L组(2.3%)和D-dimer 0.51~0.80 mg/L组(6.1%),且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D-dimer能独立预测AMI患者的心源性死亡(HR=1.71,95%CI:1.34~2.18,P<0.001)。结论 D-dimer能反映AMI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且D-dimer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AMI患者远期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3.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有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钧乐  岳瑞华  张红  史若飞  徐幸 《重庆医学》2004,33(9):1358-1359
目的探讨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穿壁性AM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阐明梗死之前心绞痛引起的缺血预适应效应对AMI的面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保护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梗死前48h有心绞痛的94例AMI患者(A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前无心绞痛的39例患者(B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学分数(LVEF),梗死后4周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24周后LVEF,A组有提高,B组则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的患者,心梗后梗死面积缩小,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改善,与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心脏的保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及与氧自由基和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22例)和缺血后适应组(B组,n=20例).记录两组患者临床基本特征、冠脉病变情况以及支架置入情况;PCI术前、术后2h、1、2、3d抽取动脉血2 mL送我院检验科生化室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术前及术后2h抽取动脉血2 mL离心、保存于-80℃冰箱,待标本收集完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特征、冠脉病变情况及支架置入情况比较无差异.B组术后2h血清MDA下降较A组明显(P<0.05),而B组血清SOD升高较A组明显(P<0.001),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B组SOD和MDA的变化呈负相关(r=-0.438,P=0.04),而A组呈正相关(r =0.301,P =0.05);B组术后2h血清CRP值升高幅度明显低于A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B组术后血清CRP伴随血清CK-MB下降幅度较A组明显(r=0.187,P<0.01).结论 缺血后适应通过降低STEMI患者直接PCI时氧自由基产生以及抑制炎症反应,对心脏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高血压对268例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高血压病史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肌酸激酶(CPK)峰值与无病史组无明显差异。发病时血压急性暂时升高,亦不增加CPK峰值。一旦并发心绞痛,CPK峰值则显著降低(180.7±121.5对294.7±133.8)。然而,高血压病史组心功能不全、心脏破裂和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多。提示长时间高血压引起的症状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刺激促使的侧支血管形成,不同程度地消除了高血压所致左室肥厚引起的心肌灌注不良。  相似文献   

16.
Hematocrit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 I Hershberg  R E Wells  R B McGandy 《JAMA》1972,219(7):855-860
  相似文献   

17.
Immunolog'ilcal dysfunction plays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evolution and progress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which induces extension of AMI and postinfarction complications[" 2].Recent studies shoWed that anti--cardiac myosin antibody (AMA) colld be detected in the serum ofpatients with AMI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week after the infarction, with a detection rate of 25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AMA and changes of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betw…  相似文献   

18.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些临床指标的观察,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发病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心电图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瘤、右束支阻滞、休克、心衰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P〈0.05)、心肌酶峰值(P〈0.05)、心电图积分(P=0.01)、室壁瘤(P〈0.05)、右束支阻滞(P〈0.05)、休克(P〈0.05)、心衰(P=0.01)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EF(P=0.02)则高于NIP组。结论IP现象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吸烟对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梧州市人民医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年龄≤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吸烟分为两组,吸烟组51例,不吸烟组17例,所有患者均随访3~12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吸烟组患者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病例明显多于不吸烟组,两组心肌梗死类型与病变血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5l例患者猝死2例,死亡率为3.92%;治疗后再发心肌梗死及心绞痛各1例,发生率为1.96%,随访12个月后,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吸烟组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5.69%,不吸烟组为5.88%;吸烟组治疗效果及预后较不吸烟组差,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者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程度较不吸烟者重,易引起猝死,预后较不吸烟患者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