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紫外线照射大鼠角膜胶原ⅠmRNA的表达变化 ,探讨紫外线辐射对角膜的损伤机制。方法 :用2 0mW、2 6 0~ 36 5nm的紫外线照射大鼠角膜 ,用RT PCR方法检测照射后不同时间点角膜胶原Ⅰ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角膜经过紫外线辐射后 30分钟 ,角膜胶原ⅠmRNA的表达量稍有上升 ,2小时下降最多 ,6小时回升超过正常 ,在 2 4小时、4 8小时及 7天、14天中角膜胶原ⅠmRNA的表达量呈持续缓慢上升。结论 :紫外线辐射可影响大鼠角膜胶原Ⅰ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PRK术后角膜基质内Ⅰ型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艳华  王康孙  洪杉 《眼科》2000,9(1):53-54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PRK术后前基质内Ⅰ型和Ⅲ型胶原的,RNA表达情况。方法:24只新西兰白兔,双眼行-5.0D近视治疗。于术后3天、1、2、3、4周取下角膜,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所有眼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均为阳性。术后2周时,Ⅲ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到4周时表达较明显。讨论:PRK术后上皮下混浊与新生胶原的形成有关,且Ⅲ型胶原是新生胶原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紫外线对角膜内抗氧化酶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莹  董东生  陆爱丽 《眼科》1999,8(1):56-58
为了进一步从基因水平探讨紫外线的损伤机制,我们采用RT-PCR方法,用紫外线照射大鼠角膜,检测大鼠角膜内三种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照射早期,三种抗氧化酶mRNA表达均升高,GSH-Px和SOD的表达高点为照射5min,CAT的表达高点为照射2min照射晚期,照射15min,三种酶的mRNA表达明显下降,照射后48h,三种抗氧化酶的表  相似文献   

4.
角膜创伤愈合中的胶原合成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角膜创伤修复过程的胶原合成的动态变化。方法:用放射自显影和放射性脉冲测量两种方法观察兔角膜切伤后不同时间的胶原合成情况。结果:兔角膜切伤后第7、14、21、90天胶原合成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兔角膜切伤后90天创伤修复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5.
陈剑  徐锦堂 《眼科研究》1996,14(4):223-225
以猪巩膜为原料制作角膜胶原罩,以新西兰兔2.0N,NaOH溶液建立角膜烧伤模型,角膜佩戴胶原罩,观察其对正常角膜及碱烧作及角膜的作用,临床及组织学(光镜,扫描电镜)结果提示,胶原罩对正常角膜无损害作用,烧伤眼早期佩戴胶原罩可加重角膜溃疡发生,认为碱烧伤病人早期佩戴胶原罩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不同强度和时间紫外线照射对大鼠泪膜稳定性和角膜组织的影响。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50只健康SD大鼠(6周,200~250 g)。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N和实验组A、B、C、D),每组10只, A、C组紫外线照射强度为142 μw/cm2,每次照射时长为8、12分钟;B、D紫外线照射强度为94 μw/cm2,每次照射时长为12、18分钟。共照射42天,每周照射3次,均间隔1天,照射后第14、28、42天,裂隙灯检查、荧光素染色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Schirmer I 试验(SIt)。49天时注射过量水合氯醛处死大鼠,制作角膜组织切片。主要指标 结膜、角膜、泪膜形态结构变化,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BUT,SIt值,角膜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裂隙灯检查显示B、C组对比,照射强度较高组比较低组睑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角膜混浊出现早且严重,较高强度组照射后出现角膜新生血管,较低强度组以泪液质和量改变为主要特征。A、C组对比,长时间照射组比短时间照射组角膜水肿、混浊和新生血管出现的时间早且严重,且长时间照射组睑裂区出现条状溃疡。荧光素染色显示,正常组染色评价结果为阴性,A组为阳性,B组为弱阳性,C、D组为强阳性。第42天,A、B、C、D组BUT值分别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均<0.01)。第42天,实验组SIt值分别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均<0.01)。组织学观察显示,较高强度紫外线照射引起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密度下降,基质层纤维细胞排列紊乱。较低强度短时间照射引起上皮层增厚。较低强度长时间照射引起角膜新生血管,基质层纤维细胞排列紊乱。结论 长时间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睑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损伤、泪液质和量改变等眼表结构变化,这些变化随照射强度增大或照射时间增长而出现更早、程度更重。(眼科, 2017, 26: 96-100)  相似文献   

7.
使用电子顺磁共振仪,在深低温条件下检测受紫外线照射和正常免角膜内的自由基信号。结果显示,从受紫外线照射和正常免角膜内均获得明显的自由基信号,受照射角膜比正常角膜的自由基含量明显增高(P<0.01),并有新的自由基信号产生。这种变化可能在急性电光性眼炎的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角膜胶原交联( 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技术是通过紫外光A和感光剂核黄素的光化学反应使角膜基质内胶原纤维形成共价键,从而增加胶原纤维机械强度、生物学稳定性及角膜抗扩张能力。角膜融解( corneal melting)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非感染性角膜溃疡。我们对角膜融解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及紫外光 A核黄素介导角膜胶原交联术基本原理、在角膜融解方面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紫外线引发角膜交联光动力学的关键问题,并以实验数据确认紫外线在核黄素内的吸收动力学理论。方法 耦合动力学方程的数值求解和分析公式推导出3个重要的参数:安全深度(z*),安全剂量(E*) 和交联时间(T*)。经由对时间函数的核黄素吸收系数实验测量,核黄素的动态频谱显示光敏剂随时间的耗竭。角膜交联光动力是由7个关键参数决定:核黄素(B2)的消光系数,浓度,光敏剂穿透深度,紫外线的强度和剂量,照射时间以及角膜厚度。结果 核黄素浓度范围为0.1%~0.2%,穿透深度范围为0.02~0.04 cm,安全剂量范围为2.3~8.2 J/cm2。我们的数学模式显示,较高的紫外线强度和消光系数导致较短的表面交联时间,而角膜厚度大的交联时间也增加。安全深度为消光系数和光敏剂浓度的反比函数。结论 基于我们的新的发现,角膜胶原交联术的动态安全参数包括安全深度,安全剂量,交联时间,和安全光敏剂浓度,我们提出一个新的交联临床规范。  相似文献   

11.
杨成香  张琛  赵少贞 《眼视光学杂志》2012,14(4):230-233,246
目的探讨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角膜胶原交联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瓣与角膜基质床的黏附与愈合的作用。方法实验研究。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2只,随机依次编号,自身对照。建立兔LASIK动物模型,双眼行LASIK手术后,右眼给予核黄素一紫外线A胶原交联处理,左眼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1d、3d及1周随机取实验动物4只于裂隙灯下观察角膜透明性;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取实验兔4只做角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有无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角膜各层细胞形态学变化。术后1个月,采用电子单纤维强力仪进行角膜瓣抗拉力检测,采用电子显微镜测量角膜组织胶原纤维直径。对抗拉力实验结果和胶原纤维直径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给予核黄素点眼约20min之后,裂隙灯下可见前房内黄绿色条带,表明核黄素能够到达瓣下并穿透下方角膜基质层。术后裂隙灯观察显示,实验眼和对照眼的角膜透明性无明显差别。病理学结果显示,实验眼及对照眼均无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均可见“无细胞区”的存在,无明显差别。术后1个月,抗拉力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拉伸长度,实验眼角膜瓣与角膜基质床的黏附力较对照眼明显增强(P〈0.01)。电镜检查显示,实验眼角膜胶原纤维直径[(36.51±3.29)nm]大于对照眼[(29.55±1.74)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P〈0.01)。结论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角膜胶原交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角膜瓣与角膜基质床的黏着与愈合,并且不会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早期治疗轻度至中度圆锥角膜的预后。

方法:三级眼科诊疗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共38例47眼轻至中度圆锥角膜接受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术前数据包括参与眼数,视力,眼压,角膜厚度与角膜地形图。术后数据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研究包含年龄16~30岁的患者38例47眼。平均术前视力为0.58±0.40 logMAR,术后随访2a显著提高(0.40±0.27logMAR)(P=0.005)。平均术前角膜曲率为50.5±4.6 D,术后显著降低。随访2a平均角膜曲率为48.2±4.1 D(P=0.011)。术后随访2a眼压(15.1±3.0mmHg)较术前(12.9±2.5 mmHg)显著增加(P=0.035)。术前角膜厚度467.9±38.8 μm,术后随访2a(465.0±39.3 μm)明显降低。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

结论:早期使用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轻至中度圆锥角膜可获得长期的良好视力,而不必等其发展为进展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角膜胶原交联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瓣与角膜基质床的黏附与愈合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2只,随机依次编号,自身对照.建立兔LASIK动物模型,双眼行LASIK手术后,右眼给予核黄素-紫外线A胶原交联处理,左眼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1d、3d及1周随机取实验动物4只于裂隙灯下观察角膜透明性;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取实验兔4只做角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有无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角膜各层细胞形态学变化.术后1个月,采用电子单纤维强力仪进行角膜瓣抗拉力检测,采用电子显微镜测量角膜组织胶原纤维直径.对抗拉力实验结果和胶原纤维直径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给予核黄素点眼约20 min之后,裂隙灯下可见前房内黄绿色条带,表明核黄素能够到达瓣下并穿透下方角膜基质层.术后裂隙灯观察显示,实验眼和对照眼的角膜透明性无明显差别.病理学结果显示,实验眼及对照眼均无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均可见“无细胞区”的存在,无明显差别.术后1个月,抗拉力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拉伸长度,实验眼角膜瓣与角膜基质床的黏附力较对照眼明显增强(P<0.01).电镜检查显示,实验眼角膜胶原纤维直径[(36.51±3.29)nm]大于对照眼[(29.55±1.74)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P<0.01).结论 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角膜胶原交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角膜瓣与角膜基质床的黏着与愈合,并且不会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蒋沁  毕志刚  万寅生 《眼科研究》2007,25(3):178-181
目的 探讨中波紫外线(UVB)和氧化应激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Ⅰ型胶原降解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及其作用信号通路.方法 培养人LECs,用UVB(15 mJ/cm^2)或H2O2(100 μmol/L)分别处理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时间段的Ⅰ型胶原表达和JNK、c-Jun的磷酸化,Glatin酶谱法分析不同时间段的间质胶原酶(MMP-1)表达,且用不同剂量的UVB辐射或不同浓度H2O2作用后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在用UVB和H2O2处理后,Ⅰ型胶原的表达明显下降,8 h后为0.890,24 h后为0.779.UVB和H2O2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JNK-1和c-Jun的磷酸化,MMP-1的表达也以时间依赖的方式增加.结论 在人工培养的人LECs中,UVB、H2O2通过时间和剂量的方式诱导JNK和c-Jun的磷酸化,导致MMP-1和Ⅰ型胶原表达,这一作用通路可能形成潜在的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胶原交联治疗角膜疾病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胶原交联治疗角膜疾病的适应证有所扩充,并且对胶原交联联合其他方法治疗角膜疾病也有新的认识.本文简介胶原交联治疗的原理、方法,通过共焦显微镜、眼球反应分析仪等仪器,活体观察胶原交联治疗后的角膜变化,并对近年来胶原交联治疗相关角膜疾病的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角膜胶原交联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治疗原发或继发角膜扩张以及其他角膜低生物力学状态的新技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本文总结了常规胶原交联技术、快速交联技术以及跨上皮交联技术的特点,分析了跨上皮胶原交联联合基质环植入、飞秒激光、促渗剂的可行性以及儿童病例中开展交联技术的可行性,并对交联技术的其它适应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蛋白多糖及胶原为角膜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角膜创伤愈合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其结构功能,与细胞外基质的关系,在某些疾病情况下的改变以及研究进展方面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9.
紫外线灭菌灯辨别假钞致眼损伤尚未见报道。我科自 1995年以来曾遇 3例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共 3例。 1例男 (麻醉师 ,首诊于 1995年 3月 2日 ) ,2例女 (手术室护士 ,先后就诊于 1999年 11月 2 8日及 2 0 0 3年 6月 2日 )。年龄分别为 4 9、2 5、2 1岁。均系手  相似文献   

20.
鲁静  马萍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2):314-317
目的:研究跨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收集自2016-08/2019-11在我院进行跨上皮快速CXL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37例47眼,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3、6、12mo的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角膜透明度、角膜前表面最大K值(Kmax)、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结果:术后1、3、6、12mo患者UCVA较术前提高,但总体比较无差异(F=1.372,P=0.261)。患者术后1、3、6、12mo的BCVA均较术前提高,总体比较有差异(F=3.308,P=0.019),进一步比较发现术后3、6、12mo的BCVA与术前比较有差异(P=0.04、0.01、0.007)。患者术后1、3、6、12mo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Kmax、角膜最薄点厚度与术前总体比较无差异(F=0.293、1.378、2.448、1.970,P=0.881、0.258、0.061、0.116)。术后1mo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无差异(t=1.156,P=0.25)。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比较无差异(F=1.221,P=0.321)。术后7眼出现角膜Haze(1级~2级),术后3~6mo有5眼Haze消退,角膜恢复透明,1眼遗留角膜云翳,1眼角膜中央基质线状混浊,但均未对视力造成影响。结论:跨上皮快速CXL可以显著提高圆锥角膜患者BCVA,稳定患者屈光状态、角膜形态和厚度,阻止或延缓圆锥角膜进展,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视功能,同时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