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人 女 ,45岁。右上肢无脉 1 0余年 ,活动后心悸、气短 4年。查体 :血压左上肢 1 0 0 /35mmHg(1mmHg =0 1 33kPa) ,右上肢 80 /40mmHg,下肢 1 75/40mmHg。X线胸片示心影呈主动脉型 ,主动脉增宽、迂曲延长 ,左室大。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MRI示头臂型大动脉炎 ,累及双侧锁骨下动脉近中段中度狭窄 ,左颈总动脉中段管壁增厚 ,管腔中度狭窄 ,以开口部位及近段为著 ,右颈总动脉开口局限性中度以上狭窄。脑血流图示大脑前、中、后动脉及椎 -基底动脉血流增快。术前诊断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头臂型大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Ⅲ型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误堵左颈总动脉的处理和经验教训.方法 4例Ⅲ型夹层动脉瘤患者行支架型人工血管封堵降主动脉内膜破口时不慎误堵塞左颈总动脉.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45岁,平均年龄41岁.1例因存在内漏加Cuff时将第一个支架推向近侧导致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堵塞,经球囊拖向下方后解决;1例放置支架时支架前跳堵塞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立即从股动脉进抓捕器抓住从左上肢肱动脉进入升主动脉的刻度猪尾导管将支架拖向远侧后恢复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血流;1例因定位误差导致支架堵塞2/3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立即显露左颈总动脉分叉经颈外动脉置入左颈总动脉支架(chimney技术)后左颈总动脉血运完全恢复;1例是在心外科误将前端无裸支架的支架型人工血管当成有裸支架而将一半的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封堵,经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双颈动脉及左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后缓解.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封堵Ⅲ型主动脉夹层的近侧内膜破口,无明显内漏,无脑梗死和左上肢缺血表现.结论 介入治疗Ⅲ型主动脉夹层误堵颈动脉后需立即通过手术或介入手段解决以避免发生脑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多支头臂动脉阻塞和狭窄可出现各种大脑、脑干和上肢缺血性症状。由于此类病变复杂,常须经胸腔直接作血管重建术。本文总结了Ann Arbor退伍军人管理局和Michigan大学医学中心住院病例的经验。临床资料自1964~1984年共收治头臂动脉阻塞和狭窄复杂病变17例(男7、女10),年龄25~76岁,平均52.5岁。凡多支头臂动脉主干受累而不能作颈部解剖外血管重建术者即认为是复杂病变。该组在功能上将无名动脉视为两个血管,左右颈总动脉和左右锁骨下动脉被认为是主要受累的独立部位。因此,将无名动脉完全阻塞看作为与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两者阻塞具有相同意义。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 ,2 3岁 ,体重 72kg ,因足月妊娠、头盆不称 ,全身大动脉炎入院行剖宫产术。患者于孕期 3、7月时分别常规查体 ,双上肢均未测及血压及脉搏 ,但无异常不适 ,未行任何治疗措施 ,否认家族及个人有重大疾病及遗传病史。术前检查 :T 36 5℃ ,P双侧桡动脉测不到 ,HR 89次 /分 ,RR 2 2次 /分 ,BP双侧肱动脉测不到。查体 :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尚好 ,心肺功能正常 ,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 ;二维超声所见 :双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及头臂干内膜均明显增厚 ,左颈总动脉面积狭窄率 5 0 % ,右颈总动脉面积狭窄率 6 0 % ,流速分别为 2 0 …  相似文献   

5.
Qi L  Gu Y  Zhang J  Yu H  Li X  Guo L  Chen B  Cui S  Wu Y  Qi Y  Yang S  Guo J  Wang Z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24(9):1030-1032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2月,收治锁骨下动脉闭塞症53例。男40例,女13例;年龄22~77岁,平均64岁。病程15d~20个月,平均6.5个月。动脉硬化闭塞症49例,大动脉炎4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35例,狭窄5例;右锁骨下动脉闭塞5例,狭窄4例;双侧锁骨下动脉闭塞4例。对39例单侧锁骨下动脉闭塞伴颈、脑动脉病变者采用腋动脉-腋动脉聚四氟乙烯(polytetra?uoroethylene,PTFE)人工血管转流术;10例不伴颈、脑动脉病变者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PTFE人工血管转流术。4例双侧锁骨下动脉闭塞者采用升主动脉-双锁骨下动脉PTFE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常规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结果 1例大动脉炎患者术后48h动脉吻合口及人工血管血栓形成;余5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成功率98.11%。术中神经钳夹损伤2例,术后双侧吻合口周围血肿4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52例手术成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个月,平均24.5个月。患者均存活,术前椎基底动脉及上肢动脉缺血症状均消失。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见吻合口及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术后1年及2年人工血管通畅率均为100%;患侧椎动脉血流方向恢复正常。1例术后18个月出现腋动脉吻合口假性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愈。结论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治疗术式较多,但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和病变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及术中严格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头臂血管转流并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1C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中心应用头臂血管转流并同期行覆膜支架植入手术技术治疗Stanford B1C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9例,其中男33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4±5.5)岁。29例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8例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2例行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转流+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结果全组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1例(2.0%),术后生存48例,随访率100.0%(48/48),术后随访6~47(26.8±11.9)个月,其中1例术后6个月再发胸痛,急诊复查全程主动脉血管造影CT提示逆撕Stanford A1S型夹层,行外科手术,效果满意。全组存活患者未发生内漏。结论头臂血管转流并同期行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手术治疗Stanford B1C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3岁,因左上肢无力、酸麻进行性加重2年,间断头晕6个月于2010年3月23日入院.查体:左侧上肢收缩压较对侧上肢低60 mm Hg,左侧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微弱,左上肢皮温低,肌力较对侧弱.既往大量吸烟史30余年,高血压5年,高血脂10年.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左侧锁骨下动脉中段重度狭窄,峰值流速210 cm/s,左侧椎动脉双向血流,开口处重度狭窄.右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未见异常.CTA检查同超声检查结果,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后扩张,左侧椎动脉远端通畅(图1A).术前全脑造影结果相同(图1B~1D).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rteriography,CTA)方式回顾性研究中国人群升主及弓部血管的直径、长度特点;方法选择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接受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的患者388例,使用GE公司AW4.2工作站测量升主、弓部、弓上分支的直径及长度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冠脉开口以上至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的主动脉直径D1-D6分别为(34±5)mm;(34±5)mm;(33±4)mm;(30±4)mm;(28±3)mm;(26±3)mm.头臂干两处直径d1,d2分别为(13±2)mm;(13±2)mm.左颈总动脉两处直径d3,d4分别为(8.7±1.5)mm;(7.9±1.0)mm.左锁骨下动脉两处直径d5,d6分别为(10.7±1.7)mm;(9.3±1.3)mm.冠脉开口处至头臂干动脉开口近端的主动脉管腔长度L1为(5.4±1.2)cm;头臂干开口近端与左颈总动脉开口近端之间的主动脉管腔距离L2为(1.3±0.4)cm;头臂干起始处至右锁骨下动脉开口处长度11为(4.0±0.8)cm;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至椎动脉开口处管腔长度I2为(3.8±0.8)cm;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管壁之间距离I3为(0.39±0.23)cm;左颈总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管肇距离I4为(0.7±0.5)cm.结论 得到中国人群升主及弓部血管直径和长度的数据,可为腔内修复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的各类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无血液透析插管史的中心静脉狭窄五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血液透析(血透)插管史的中心静脉狭窄患者的造影表现及诊治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5例无血透插管史的中心静脉狭窄的病例临床资料。 结果 女3例,男2例,年龄43~65岁,平均(53±8)岁;5例均表现为上肢肿胀;5例均为左腕部自体动静脉通路,平均建立时间(33.6±35.4)个月。静脉造影显示闭塞性病变2例,狭窄3例,其中头臂静脉狭窄1例,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各一处狭窄1例,锁骨下静脉双处狭窄1例。头臂静脉狭窄部位较恒定,均位于气管前方部位,CT显示局部受主动脉压迫。采用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锁骨下静脉-对侧锁骨下静脉旁路术、血透通路关闭术治疗后,症状缓解。 结论 高流量的动脉血流加剧了中心静脉潜在受压部位或瓣膜部位的内膜增殖,可能是导致无插管史的中心静脉狭窄的病因。静脉造影是首选诊断方法。治疗的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CT血管造影测量胸主动脉分支血管,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提供相关的血管解剖指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2年2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进行胸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739例患者资料,测量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弓上分支的直径和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主动脉弓分为标准型和变异型,其中标准型最常见,占总例数的91.1%,变异型占8.9%.主动脉弓标准型患者的冠状动脉开口处升主动脉直径为(35.7±4.3) mm,头臂干开口处升主动脉直径为(33.6±4.2) mm,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之间的主动脉弓直径为(29.4±5.7) 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的主动脉弓直径为(27.6±4.2) mm,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降主动脉直径为(25.4±4.5) mm,头臂干在主动脉弓分支处的直径为(12.9±0.9) mm,左颈总动脉在主动脉弓分支处的直径为(8.5±0.7)mm,左锁骨下动脉在主动脉弓分支处的直径为(10.4±1.1) mm,冠状动脉与头臂干之间的管壁长度为(53.3±12.5) mm,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之间的管壁长度为(4.7±1.5) mm,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的管壁长度为(7.9±2.6)mm,头臂干起始处至右锁骨下动脉开口处长度为(41.1±8.2)mm,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至椎动脉开口处管腔长度为(38.5±5.7) mm,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间距的平面与矢状面之间的夹角为(71.2±7.2)°,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间距的平面与矢状面之间的夹角为(31.1±2.9)°.结论 CT测量所得的胸主动脉数据可以为血管支架的生产提供支持,还能为腔内修复术中支架的定位释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4岁,体检超声发现右颈内动脉闭塞、左颈内动脉狭窄收入院;3年前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规律口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入院后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颈动脉CT血管造影:右颈内动脉闭塞,左颈内动脉狭窄(70%~90%),前交通动脉开放。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右颈内动脉闭塞,左颈内动脉狭窄约90%,前交通动脉开放,左锁骨下动脉闭塞,左椎动脉盗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CT研究中国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与腔内修复技术相关的血管解剖特点.方法 选择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接受主动脉CT血管造影且符合入选条件的个体388例,使用美国GE公司AW 4.2工作站测量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弓上分支的直径和长度.结果 冠状动脉开口以上至左锁骨下动脉以远6个测量点的主动脉直径分别为(34±5)mm、(34±5)mm、(33±4)mm、(30±4)mm、(28±3)mm和(26±3)mm.头臂干两处测量点的直径分别为(13.1±1.9)mm和(12.8±2.3)mm.左颈总动脉两处测量点的直径分别为(8.7±1.5)mm和(7.9±1.0)mm.左锁骨下动脉两处测量点的直径分别为(10.7±1.7)mm和(9.3±1.3)mm.冠状动脉开口处至头臂干动脉开口近端的主动脉管腔长度为(5.3±1.2)cm,头臂干开口近端与左颈总动脉开口近端之间的主动脉管腔距离为(1.3±0.4)cm,头臂干起始处至右锁骨下动脉开口处长度为(4.1±0.8)cm,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至椎动脉开口处管腔长度为(3.8±0.8)cm,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管壁之间距离为(O.4±0.2)cm,左颈总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管壁距离为(0.7±0.6)cm.结论 CT测量所得的升主动脉数据可以为支架血管的系列生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病儿男,8岁.生后即发现心脏杂音.查体:血压右上肢93/61 mm Hg(1 mm Hg=0.133 kPa),左上肢57/36 mm Hg,右桡动脉搏动较左侧强,右颈部触及震颤,可闻及连续性杂音.结合心血管、脑血管造影、大血管CTA、颈部血管超声、考虑大血管畸形为:主动脉右弓右降,无名动脉缺如,右颈总动脉及右锁骨下动脉分别起自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经枕动脉与左侧颈外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交通并汇集成"左无名动脉",引入主肺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提高颅外血管病变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总结我院1986年以来主要颅外血管病,其中窃血综合征30例,颅外动脉瘤12例,颈动脉狭窄20例和其他颈动脉畸形3例,共65例.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术25例,腋-腋人工血管旁路术3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0例,颈动脉瘤切除再建术12例,主动脉-颈总动脉、双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3例,颈动脉成形术2例.结果: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头晕缓解60%,视力改善75%,双上肢脉压差减少92.8%,TIA消失100%.无偏瘫及手术死亡率.随访2月~10年,症状未改善2例,脑梗塞1例,移植血管阻塞2例. 结论:本文认为颅外血管病变应手术治疗,手术效果好.重视术前Matas试验,使术中颈内动脉返压达6.67kPa(50mmHg)以上,不必转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主动脉弓部病变杂交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杂交手术的34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6.7岁.主动脉央层27例,其中A型21例,B型6例;主动脉弓部真性动脉瘤7例.杂交手术包括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Y形旁路3例,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Y形旁路2例,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连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例,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旁路1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3例,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Y形旁路2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9例.一期行腔内修复26例,分期行腔内修复8例.结果 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4%(11/34),其中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率11.8%(4/34).并发症包括主动脉央层破裂1例,脑卒中2例,吻合口漏并假件动脉瘤2例,心肌梗死1例,肺栓塞1例,颈部血肿1例,内漏3例.除4例围手术期死亡外,其余病例随访6~50个月,平均28.6个月,均健康生存.结论 肤主动脉弓部病变杂交手术后的并发症较一般腔内修复术更为多见,降低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该手术获得进一步推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完全性血管环的早期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完全性血管环的早期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999年3月至2006年6月手术治疗完全性血管环病儿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3月龄~3.2岁,平均(2.2±1.7)岁.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ECHO)和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包括双主动脉弓6例;右位主动脉弓伴左侧韧带和左锁骨下动脉起源于降主动脉10例.术前麻醉诱导后和术毕行支气管镜检查比较.双主动脉弓通过切开次弓后部进入降主动脉的位置,将环离断;右位主动脉弓伴左侧韧带者,双重结扎离断动脉韧带或者离断后缝合两残端,迷走左锁骨下动脉起源于降主动脉处会有Kommerell憩室予切除,切下左锁骨下动脉转移至左颈总动脉作端侧吻合.结果 除1例病儿因术后2个月不能脱离呼吸机放弃治疗外,余病儿均生存.术后经支气管镜检查,受压迫的支气管腔均明显改善,7例病儿出现呼吸道并发症,术后监护时间延长,术后呼吸机辅助28~129 h,5例病儿由于肺血管阻力高,吸一氧化氮(NO)治疗1周后好转.随访3个月~2年,左锁骨下动脉移植至左颈总动脉者术后彩色超声检查显示血流通畅,左侧桡动脉搏动良好.结论 术前或术中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确定狭窄的部位和程度,进一步明确气管软化或支气管软化的部位.早期完全性血管环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尤其是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在近降主动脉处横断后转移至左颈总动脉病例,远期随访满意.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主动脉弓凸侧从右向左发出4大分支,依次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椎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具体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Chang GQ  Wang SM  Li XX  Hu ZJ  Yao C  Yin HH  Yang JY  Chen W  Li JP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3):168-17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对7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血管腔内治疗。7例均行磁共振血管造影、CT和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内膜撕裂口均位于升主动脉,距冠状动脉开口2.5-6.0cm,距右头臂干开口0.5-4.0cm。2例通过左颈总动脉置入带膜支架,术前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间内转流术以保证左颈总动脉血供。5例通过右股总动脉置入带膜支架,其中2例先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结果全组均手术成功。3例第1枚支架释放后仍有较多内漏,即再放入第2枚支架,交错重叠于第1枚支架内面而成功封闭撕裂口,消灭内漏。除1例术后1个月因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外,其余6例存活。6例的假腔均有血栓形成,无内漏,无新的夹层动脉瘤形成。结论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是可行、微创和有效的。病例选择应注意撕裂口距冠状动脉开口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42岁,因"突发胸背部疼痛2d余"入院,查体:神志清,血压160/100mmHg,心率91次/min,双上肢血压正常,左侧股动脉未触及搏动,右侧正常,无吞咽困难及刺激性干咳病史.术前主动脉成像(CTangiography,CTA)提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左髂动脉闭塞,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1cm内,急诊行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手术顺利,术后左髂动脉血供恢复,无并发症.对比术前、术后主动脉造影情况,意外发现在主动脉弓后方有一模糊血管影,再次查阅患者术前CTA发现这支血管由左锁骨下动脉以远2cm,主动脉弓降交界处的后壁发出,从后方绕过主动脉弓上3支血管,向远端延续为右锁骨下动脉,考虑为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berrant right subclavi anartery,ARSA).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转流联合激光或穿刺针腔内原位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疾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20例累及主动脉弓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瘤(夹层)资料,应用体外转流联合激光或穿刺针腔内原位开窗技术进行腔内修复。结果 19例成功完成原位开窗,1例术中死亡。应用体外转流10例。9例左锁骨下动脉开窗,其中1例因左锁骨下动脉弯曲角度过大未能完成原位开窗,置入烟囱支架; 4例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双开窗,6例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三开窗。围手术期死亡2例,其中1例术中因升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术后3天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术后早期并发症2例(1例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肺部感染),均治愈出院。18例随访时间6~30个月,(18±3)月,主动脉CTA显示主动脉弓部病变部位均隔绝良好,无内漏,开窗血管通畅。结论对累及主动脉弓部疾病,应用体外转流联合激光或穿刺针腔内原位开窗技术行腔内修复术微创、有效,但应术前全面评估病情,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