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首次热性惊厥发作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便预防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298例首次热性惊厥发作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小儿首次热性惊厥发作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并分析患儿脑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298例首次热性惊厥发作患儿中男性占64.43%,6个月年龄≤1岁、1岁年龄≤3岁分别占31.54%、34.56%,38℃体温≤39℃、39℃体温≤40℃分别占44.63%、25.50%,发病季节7~9月占37.25%,单纯性热性惊厥占64.76%,有癫痫家族史占11.41%,有热性惊厥家族史占17.45%,全面性发作占64.43%,发作次数≤2次占52.68%,发作持续时间5 min占64.43%,脑电图异常占56.04%,上呼吸道感染占77.52%。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大龄、高温、复杂性热性惊厥、发作次数2次、发作持续时间越久是小儿首次热性惊厥发作脑电图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首次热性惊厥发作主要是年龄为6个月~3岁的男孩,发病季节集中在7~9月,以全面性发作为主,大龄、高温、复杂性热性惊厥、发作次数2次及发作持续时间越久是小儿首次热性惊厥发作脑电图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与热性惊厥复发、日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表现、预后与脑电图异常的关系,并探讨影响热性惊厥患儿继发癫痫(EP)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96例患儿EEG正常118例(60.20%),异常78例(39.80%)。EEG异常率与患者年龄、惊厥家族史、发热温度、热性惊厥类型、发作类型、发作次数及惊厥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P0.01)。196例患儿有78例(39.80%)复发,8例(4.08%)转为癫痫。脑电图异常组热性惊厥复发频率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癫痫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电图对观察热性惊厥患儿的脑功能状态、预后评估及早期发现癫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动态脑电图变化。方法:对167例热性惊厥患儿的动态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小儿热性惊厥动态脑电图异常改变与年龄、体温、家族遗传史、出生史、发作持续时间、反复发作密切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脑电图改变对小儿热性惊厥的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探讨睡眠障碍中梦游患儿的脑电图变化意义.方法 对27例梦游患儿做视频脑电检测,并与39例正常儿童脑电图对照.结果 梦游患儿的脑电图异常率(41%)远高于正常儿童脑电的异常率(3%),呈大量阵发性或局灶性高波幅慢波、孤立出现的中等波幅的尖波或棘波、爆发出现的高波幅的尖慢或慢棘综合波;说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结论 梦游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及大脑皮质的发育延迟有关.癫痫和睡眠障碍,尤其是梦游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丽芃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3):3257-3258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 lsion,FC)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方法:首次FC患儿出院后通过门诊和/或电话随访进行FC问卷调查,将复发FC患儿设为观察组,无复发患儿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温、惊厥发作情况、家族史、围生期异常、发作前合并症、体重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FC复发率为27.42%;复发平均(2.1±1.4)次;7例转为癫痫(8.2%);复发相关因素:男性、首次发作年龄小、体温低、惊厥发作情况明显严重(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表现为复杂型惊厥、脑电图异常表现为散在慢波增多,双侧不对称)、有阳性家族史、存在合并症,与围生期异常体重无关。结论:FC复发率较高,少数可转为癫痫,对具有上述复发高危因素的患儿,进行相关健康教育自我管理,必要时预防用药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热性惊厥首发情况及复发的相关因素,为预防热性惊厥复发提供依据.方法 对42例热性惊厥患儿经门诊随访1.5~2.5年,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热性惊厥复发与患儿首发年龄、初次惊厥发作时体温呈负相关(P<0.01);与热性惊厥及癫痫家族史、发热24h内惊厥次数呈正相关(P<0.01或<0.05).与初次惊厥持续时间及惊厥发作形式无相关性(P>0.05).结论 首发年龄越小、初次惊厥发作时体温越低、有热性惊厥及癫痫家族史、发热24 h内惊厥次数≥2次是热性惊厥复发的相关因素;此为预防热性惊厥复发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4h动态视频脑电图(VEEG)检测对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意义,对56例小儿热性惊厥患者进行24h动态视频脑电图检测.方法:对56例患者按性别、年龄、体温高低、发作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结果:VEEG总异常率40.7%,NFDB5样波检出率6.8%.年龄≤2岁与>2岁组,体温>38.5℃与≤38.5℃,首发组与反复发作组比较.后者VEEG异常率明显高于前者,P<0.05.结论:发作次数越多VEEG异常率越高.对VEEG异常和有NFDB5样放电的患儿应给予抗癫NFDB5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冶建军 《中国卫生产业》2013,(22):110-110,112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小儿癫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07年1月—2012年12月500例癫痫患儿,有患儿均在发作间期,意识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检查,检查仪器应用日本光电1518型脑电图仪,按国际10/20系统安放电极,采用单极和双极导联描记进行脑电图检查。结果 500例癫痫患儿中,脑电图示正常者85例,占总例数17%,脑电图异常者415例,占总例数83%,部分病人描记中见临床发作。异常脑电图表现为棘波、尖波、棘(尖)慢波等痫样放电等。结论脑电图对于小儿癫痫有较高的诊断率,但癫痫的诊断应以临床表现及脑电图表现相结合,脑电图正常并不提示无癫痫发生,脑电图有癫痫样波也并不能诊断为癫痫。  相似文献   

9.
崔琳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6):5152-5153
目的:了解脑电图检查对低钙血症所致抽搐患儿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日本光电4418型脑电图仪对患儿进行脑电监测。患儿在接受脑电图检测前夜,根据年龄情况,禁睡2~5 h,禁服用任何诱导睡眠药物,记录至少有1个清醒-自然睡眠过程的脑电图,睡眠描记时间不少于20 min。结果:脑电图检查可出现背景活动的异常,大多表现为慢波多于同龄儿,部分出现阵发形式的中、高波幅的慢活动,其中6例出现局限性的θ波和δ波,但无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等发作波。在血清钙离子得到纠正后,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脑电图93%的患儿恢复正常,不遗留有脑功能的损害。结论:低钙血症抽搐患儿的脑电图改变与癫痫患儿的脑电图明显不同,其异常率与患儿年龄、病程及血钙降低程度有关。脑电图检查在排除癫痫的情况下,结合病史,对患儿抽搐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药物选择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热性惊厥(FS)的临床特征及复发因素,为有效预防复发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对该院2005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428例FS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发作时体温、发作形式、发作持续时间、惊厥家族史、脑电图、头颅MRI、FS复发情况、是否发展为癫痫等。结果 428例FS患儿中,男242例,女186例,男女比例为1. 3∶1,平均发病年龄(3. 0±1. 2)岁,高发年龄为1~3岁,首次FS发作后154例(35. 98%)复发(复发1次79例,复发2次53例,复发3次22例),其中15例(3. 50%)最终发展为癫痫。FS复发与发病年龄1岁、首次发作时体温38. 5℃、部分性发作、首次发作持续时间≥15 min、惊厥家族史、头颅MRI异常有相关性(与对照组比较P0. 05),复发与性别、脑电图无相关性(与对照组比较P0. 05)。结论 FS首发年龄6个月~6岁,高发年龄为1~3岁,发作时体温大多高于38. 5℃,发作以全面性发作为主。发病年龄1岁、首次发作时体温38. 5℃、部分性发作、首次发作持续时间≥15 min、惊厥家族史、头颅MRI异常是热性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良性癫痫患儿并发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危险因素,为患儿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BECT患儿按照患儿ESES的情况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为伴有ESES的患儿共35例,对照组为不伴有ESES的患儿共35例。收集患儿性别、年龄、首次发作时间、发作形式、发作次数、热性惊厥发作次数、治疗药物、治疗后发作次数、家族史、出生情况、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情况、脑电图放电部位、脑电图放电数量、智力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选择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定性分析两组患儿性别、热性惊厥发作次数、治疗后发作次数、出生窒息、癫痫家族史、放电部位、头脑磁共振异常、智力评分,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治疗后发作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脑电图双侧分布与脑电图前侧分布明显多于对照组,智力评分90分患儿例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治疗后放电部位、复发次数、智力评分指标使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仅有治疗后复发情况与BECT患儿的ESES有关(P0.05),而放电部位与智力评分并不是患儿出现ESE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BECT患儿出现ESES的现象与治疗后复发情况有关,因此控制癫痫的发作降低ESES现象对减少癫痫患儿认知功能的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儿颅脑损伤后腹痛型癫痫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具有完整资料的小儿颅脑损伤后腹痛型癫痫26例.颅脑损伤轻型4例,中型11例,重型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中型2例,重型1例.21例在伤后早期(24 h内)有过全身性或部分性癫痫发作;脑电图检查发作期6例,发作间期20例,15例做2次以上检查,发现程度不等脑电图异常19例,病理波主要表现以颞部为主,并额中央顶的阵发性高幅棘波、尖波及棘-慢综合波;7例脑电图正常患儿通过药物试验性治疗明确诊断;头颅CT及MR检查共16例,12例显示颅内有异常改变;均采取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1例辅以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 26例患儿经治疗后发作基本控制;11例患儿治疗后3个月至1年行脑电图复查,8例恢复正常,3例较治疗前好转,随访1~2年13例未再发作,7例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6例失访.结论 小儿颅脑损伤后腹痛型癫痫临床上有其显著特征性,药物试验性治疗的诊断及治疗作用肯定,正规药物治疗效果确切,应提高对该病的关注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惊厥发作后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8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20例惊厥患儿按照发作病因分为热性惊厥组60例和癫痫组60例,同时选取54例同期正常体检的非惊厥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方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对所有研究对象(患儿惊厥发作后)血清中的NSE和IGF-1进行检测,并分析血清中NSE和IGF-1水平在不同程度惊厥发作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热性惊厥组患儿血清中NS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儿童,癫痫组患儿显著高于热性惊厥组患儿,惊厥发作持续时间≥5 min组高于惊厥发作持续时间5 min组且均较对照组高,惊厥发作次数≥3次组高于惊厥发作次数3次组且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性惊厥组患儿血清中IGF-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儿童,癫痫组患儿低于热性惊厥组患儿,惊厥发作持续时间≥5 min组低于惊厥发作持续时间5 min组且均较对照组低,惊厥发作次数≥3次组的患儿低于惊厥发作次数3次组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患儿血清中IGF-1和NSE呈负相关(R=-0.436,P0.05),血清NSE、IGF-1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5、0.666。结论惊厥发作后血清NSE、IGF-1共同参与了惊厥发生的过程,并与惊厥发作的类型与发作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临床诊断惊厥后脑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儿童腹型癫痫脑电图特点。方法用日本光电7314F型脑电图仪检查33例儿童腹型癫痫患者。结果33例儿童腹型癫痫患者,异常波主要为:(1)出现单个棘、尖-慢复合波7例;(2)出现阵发性中至高波幅θ活动10例;(3)出现阵发性中至高波幅δ活动3例;(4)枕、颞区一侧性局限性慢活动3例。脑电图异常23例,异常率为69.6%。全部病例均使用抗癫痫药治疗,经过6个月~2年治疗观察,20例腹痛发作完全控制,9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治愈好转率达87.8%。结论脑电图检查对儿童腹型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睡眠诱发脑电图在小儿癫痫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珍  侯宝君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1):1540-1541
目的:探讨睡眠脑电图在小儿癫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998年7月~1999年7月疑为癫痫的患儿脑电图进行总结,对其中130例确诊为癫痫的患儿进行自身对照回顾性研究,同一患者既做清醒状态脑电图,又做睡眠脑电图。睡眠脑电图均在自然或剥夺睡眠状态下进行。出现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或多棘慢复合波认为脑电图检查阳性。结果:疑为癫痫患者605人次,清醒脑电图阳性率36.8%(99/269),睡眠脑电图阳性率51.2%(172/336),睡眠脑电图阳性率较清醒脑电图更高(χ2=12.5,P=0.0004)。130例中清醒脑电图阳性38例,阳性率29.2%(38/130),同组患者睡眠脑电图阳性率净增加92例(即不包括清醒阳性的38例),净增70.8%(92/130)。结论:睡眠脑电图能明显提高癫痫确诊率,疑为癫痫的患儿在做清醒状态脑电图的同时应作睡眠脑电图。  相似文献   

16.
分析56例头痛型癫痫的脑电图,异常率(71.4%),脑电图表现为:高幅棘波和尖波尖慢波、阵发双侧对称同步高幅θ、δ节律,局限性或爆发性异常,因而,脑电图对头痛型癫痫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热性惊厥患儿血清中热休克蛋白70和饥饿素的蛋白水平,探究其与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该院诊治的热性惊厥患儿97例为研究对象(热性惊厥组),其中轻度热性惊厥患儿56例(轻度热性惊厥组),重度热性惊厥患儿41例(重度热性惊厥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儿童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受试者血清中热休克蛋白70、饥饿素蛋白水平,分析二者与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热性惊厥组患儿血清中热休克蛋白70、饥饿素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重度热性惊厥组患儿血清中热休克蛋白70、饥饿素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热性惊厥组患儿(P0. 05)。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诊断热性惊厥疾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727,灵敏度为57. 69%,特异度为83. 62%;血清饥饿素蛋白水平诊断热性惊厥疾病的AUC为0. 685,灵敏度为50. 81%,特异度为78. 29%。患儿血清中热休克蛋白70蛋白水平与患儿惊厥类型、体温、每次惊厥持续时间、惊厥次数、惊厥前发热时间有关(P0. 05),与患儿年龄、性别、病因类型无关(P0. 05)。热性惊厥患儿血清中热休克蛋白70、饥饿素蛋白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热性惊厥患儿血清中热休克蛋白70、饥饿素蛋白水平显著增加,与患儿惊厥类型、体温、每次惊厥持续时间、惊厥次数、惊厥前发热时间有关,可能作为诊断热性惊厥疾病和评估严重程度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热性惊厥患儿继发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及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选取恩施州民族医院2018年8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235例, 根据随访6个月患儿是否继发癫痫发作分为发作组(62例)和未发作组(173例)。所有患者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获取各因素的最佳截断值,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热性惊厥患儿继发癫痫发作的独立风险因素, R软件"rms"包构建预测热性惊厥患儿继发癫痫发作高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校正曲线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 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发作组患者年龄低于未发作组[(14.45 ± 1.54)个月比(21.47 ± 2.18)个月], 有癫痫家族史比例高于未发作组[56.45%(35/62)比35.84%(62/173)], 围生期(异常)比例高于未发作组[59.68%(37/62)比15.61%(27/173)], 惊厥发作类型(全面性)比例高于未发作组[70.97%(44/62)比36.99%(64/173)], 脑电图情况(异常)比例高于未发作组[74.19%(46/62)比20.81%(36/173)], 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α-突触核蛋白(α-syn)和tau蛋白在癫痫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脑电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4月因癫痫在天津市安定医院接受治疗的94例患儿(均为首治患儿)为癫痫组,另选取同期92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α-syn和tau蛋白水平;采用脑电图仪对受试儿童进行脑电图检查;采用Pearson法和Spearman法分析癫痫患儿脑电图异常率和脑电图放电指数与血清α-syn和tau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癫痫组患儿发作1 h和发作24 h血清α-syn[(13.13±2.98)μg/L、(12.94±2.21)μg/L]、tau蛋白[(16.54±3.76)pg/ml、(15.88±2.39)pg/ml]水平及脑电图放电指数[(63.14±10.65)%、(62.81±10.16)%]均高于对照组[(5.76±1.43)μg/L、(5.02±1.38)pg/ml及(41.79±7.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8.987、531.912及151.005,均P0.05);发作24 h血清α-syn、tau蛋白水平及脑电图放电指数与发作1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97、1.436及0.231,均P0.05)。发作1 h脑电图异常率(79.79%)高于发作24 h(6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3,P0.05)。对照组脑电图均正常;癫痫组患儿发作1 h时19例脑电图正常,48例表现为尖波、棘波及棘(尖)-慢综合波,27例表现为非阵发性出现的局灶或广泛δ及θ活动;癫痫组患儿发作24 h时31例脑电图正常,42例表现为尖波、棘波及棘(尖)-慢综合波,21例表现为非阵发性出现的局灶、广泛δ及θ活动。发作1 h和发作24 h脑电图异常组血清α-syn[(16.85±3.14)μg/L、(20.52±3.89)μg/L]和tau蛋白[(15.76±2.81)pg/ml、(18.96±3.64)pg/ml]水平均高于脑电图正常组[(9.54±1.31)μg/L、(13.03±2.81)μg/L,(9.31±1.16)pg/ml及(12.61±2.9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99、7.874、12.250及8.458,均P0.05)。癫痫患儿发作1 h和发作24 h血清α-syn与tau蛋白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637、0.677,均P0.05);癫痫患儿发作24 h脑电图异常率和脑电图放电指数与血清α-syn和tau蛋白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534、0.513、0.516及0.524,均P0.05)。结论癫痫患儿血清α-syn和tau蛋白水平呈高表达,且二者与脑电图异常率和脑电图放电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对小儿热性惊厥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惊厥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湖州中心医院80例首次发作的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地西泮治疗,观察组采用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惊厥控制时间及血清学指标。收集复发惊厥及未复发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惊厥控制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以及血浆神经肽Y (NP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儿的NSE、BDNF、NPY及S-100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癫痫家族史、生活环境、首发年龄、首次惊厥持续时间、首次惊厥次数、惊厥类型、首次治疗药物为影响患儿复发的影响因素(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癫痫家族史、生活环境差、复杂型惊厥是热性惊厥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小、癫痫家族史、生活环境差、复杂型惊厥是热性惊厥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热性惊厥能有效改善脑损伤并快速控制惊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